Quantcast
Channel: ▣今日邮件 Archives - 中国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1841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端 |宋永毅:追忆马若德教授

$
0
0

文章原标题:宋永毅:「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 追忆马若德教授的视野与胸襟

我们为他订的生日蛋糕上,风趣地写上了「万岁主席Mac! (马主席万岁)」的题词马若德教授笑着自嘲说:。「我在哈佛担任了几十年的系主任,主席倒也可以译成『主任』说到长寿,我现在就已经比毛主席长寿了……」

 

马若德,历史及政治学者,中国问题专家,专精于文化大革命历史,于2019年2月10日在麻萨省塞州坎布里奇逝世,享年88岁,摄:Nora Tam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通过Getty Images

中国有一句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谚:“患难识朋友”。我和哈佛大学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教授(Roderick MacFarquhar)的相识就是在我的患难之中。

相识于患难之中
1999年年夏,我在美国宾州迪金森学院图书馆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充实那里的中文收藏。我在暑假回国收集一些红卫兵小报时,不料被中共的安全局拘留和逮捕,其荒唐的罪名是“窃取国家机密”。

我记得,在被抓那天深夜的审讯中,一个姓陈的中年女审讯员用荒腔走板的英语告诉我:他们对于美国研究文革的情况是完全了解的,比如我和「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麦克法夸尔教授的关系“……这个审讯中虚张声势的小伎俩,使我差一点笑了出来:尽管我在美国留学得到学位,并研究文革,当然也知道麦克法夸尔教授在这一领域内的大名,但无奈我不是哈佛的毕业生,一直和他无缘相见另外,尽管他在1986年 – 1992年和2005年至2006年年间担任过三届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职务,但是1999年年时他已经卸任。

这位中共女情报人员不知道的是:她用麦克法夸尔教授的大名来炫耀自己的这句话,使我立刻认定他们手里没有任何证据,抓我纯粹是为了制止对历史真相的挖掘和对中共文革罪恶的揭露。托麦克法夸尔教授之福,我当夜就睡了一个好觉。

中共情报人员不知道的是:她用麦克法夸尔教授的大名来炫耀自己的这句话,使我立刻认定他们手里没有任何证据。

2000年1月,中共当局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把我无罪释放。我回美国后才知道,麦克法夸尔教授还真是我患难中的「福星」之一,他非常积极地参与了对我的营救活动。当时,美国学界为救我出狱,由我在迪金森学院的同事,知名汉学家全大伟(David Strand)教授起草了一封给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请愿书,发动了一个国际汉学界的签名运动。据说,当时不少海外中国问题的学者对于公开签名还是有不少顾虑的,主要是怕中共报复,不允许他们入境,使他们无法继续研究中国。

正当签名人数踌躇不前时,麦克法夸尔教授不仅带头签名,还在“纽约时报”等媒体公开抗议中共这一手法他当时说得大义凛然:「如果宋永毅这样纯粹的学术研究者都要被逮捕,那么外国学者还怎么在中国做学术研究?中美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关系还如何维持下去?」

在麦克法夸尔教授的带领下,签名的国际知名学者人数一下子突破了170余人,加上国际媒体对请愿信一事的广泛报导,给中国政府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时,这也开创了国际汉学界大规模地签名营救被中国政府拘禁的同事的先例,以后此类签名运动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了。

2001年3月,哈佛法学院和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合邀请我前去讲学,我才真正相识了麦克法夸尔教授。也才知道其实他的中文姓名为「马若德」,而「麦克法夸尔」则是中国大陆翻译他著作时的不当音译而已(故下面称为「马若德教授」)。我当然向他为在我被囚禁中的仗义执言表示了感谢,他却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相援于危机时刻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这句话,正表明了马若德教授作为文革和当代中国研究领军人物的过人视野和宽阔胸怀。

在他过世后的近期媒体报导中,比较多地介绍了他自身的杰出学术成就,例如他研究文革的三部曲巨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等。其实,他伟大的学术贡献绝不仅限于他的著作,还在于他身体力行地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和对研究团队的凝聚。

纵观他的学术活动,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开风气之先的领军特征。比如,他在1963 – 1964年间创办中国研究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中国季刊”(中国季刊),很快就通过这份享誉全球的刊物组建了西方中国研究的核心团队。再如,1980年代中期,他在哈佛大学开设有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课程,是全球学界的第一人。

1980年代中期,马若德教授在哈佛大学开设有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课程,是全球学界的第一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据我所知,受到他的鼓励,全世界至少有三十余所大学开设过类似课程,有的还是直接在他的课堂教学启发下开设的。1990年代,清华大学的唐少杰教授在哈佛当访问学者,有幸当面聆听了他的课程。回清华后,就开设了类似的文革课程,一直坚持到习近平上台后才被勒令取消。尽管结局是悲剧,但历届的清华毕业生都公认,这是最开启他们心智的清华课程之一,少杰也一直欣慰地引为他的学术骄傲。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我和美国华裔学者郭建,丁抒,周原,周泽浩,沈志佳和王友琴等人一起,用现代图书馆和信息学建立了“中国当代政治运动史数据库”系列,其中包括:1,“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1966 – 1976”(2001年第一版); 2,“中国反右运动数据库,1957 – ”(2009年第一版); 3,“中国大跃进 – 大饥荒数据库,1958-1962“(2012年第一版),和4,”中国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政治运动数据库:从土地改革到公私合营,1949-1956“(2014年第一版) 。

这一跨世纪的史料学的基础工程,迄今已经出了三版,全球数十个最负盛名的大学图书馆都订阅了它们。我们的研究项目还得到了海外中国研究界的赞誉。今天研究毛时代的学者和年轻的研究生们,已经很少有人不使用这些数据库来研究中国了但人们可能并不知晓:如果没有马若德教授在当年在危机时刻的倾力相援,这一数据库系列工程是无法完成的。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我和美国华裔学者一起建立了“中国当代政治运动史数据库”系列。这一跨世纪的史料学的基础工程,迄今已经出了三版,全球数十个最负盛名的大学图书馆都订阅了它们。图:Apic / Getty Images

何出此言?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当年启动文化大革命数据库的工程,主要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尤其是该中心副主任熊景明女士及主任关信基教授的全力支持“文化大革命数据库“在2001年由该中心出版后,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了数百套,获得了十几万美金的收益。根据我们之间的意向协议,这些钱将全部用来出版另外的几个数据库。于是,2009年年我们又成功地出版了“中国反右运动数据库”。

正在我们筹备出版第三个数据库 – “中国大跃进 – 大饥荒数据库,1958- 1962年”。时,中大的人事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动熊景明女士及关信基教授相继退休,该校政治系王某被任命为该中心主任。当时,王某是一位肉麻吹捧薄熙来的左派文人,他当然不愿意我们出版揭露历史真相的大跃进 – 大饥荒数据库。于是,他便借口新的数据库中的一些中共“大参考”中的机密文件未经中共有关部门授权的荒谬理由,撕毁了出版协议。这使我们的工作陷入了全面困境,缺乏资金,不要说收集档案资料,连打字都无法进行。而缺乏有学术信誉的机构背书,出版又成了问题。

在危机时刻,马若德教授伸出了援手他告诉我:你们做的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研究基础工程,他绝不会袖手旁观地看着它失败。

在这一危机时刻,马若德教授向我们伸出了援手他在电子邮件和电话中告诉我:你们做的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研究基础工程,他绝不会袖手旁观地看着它失败。他准备设法以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名义来继续出版我们的数据库。鉴于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已经多年不曾作为出版机构出面了,他当然要花费不少精力去说服他的的同事们。果不其然,经马若德教授的努力,我们在2011年接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正式通知,愿意出“中国大跃进 – 大饥荒数据库,1958年至1962年”。同时,我们又通过在美国一个大基金会工作的哈佛校友,申请到了一笔足够的研究经费,终于从危机中走了出来。

因此,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整个数据库系列里,后面两个,即“中国大跃进 – 大饥荒数据库”和“中国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政治运动数据库”都是由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出版的马若德教授还为我们的整个数据库系列做了一个热情洋溢的长序,他写下了这样的感人的话:

当西方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学家小心翼翼地进入毛时代后,他们将如何有效地把握这些纷繁芜杂的资料呢?对他们来说非常幸运的是,由七位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和图书馆员组成的一个杰出的群体(他们是宋永毅,郭建,丁抒,周原,周泽浩,沉志佳和王友琴),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同行的支持下,在艰难困苦中工作了十六年,收集了他们认为可以描述毛主义时代主要政治特征 – “运动” – 数量浩瀚的的资料。……这四个数据库共包含了32,000篇文件。这些数据库为学者和博士研究生进一步研究当代中国提供了一块宏大的奠基石。它将为沃克所羡慕,而整个研究领域也因此欠下了宋教授和他的伙伴一份沉甸甸的感谢之情。

其实,我们作为数据库的编者们,更因此而欠下了马若德教授的「一份沉甸甸的感谢之情」。

后来,经我们和许多西方的著名学者向香港中大校方持续上告,加上薄熙来在中共党内的意外倒台,那位担任了两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的王某只能辞职下台,由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出版的后两个数据库,也放到了中大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网上,“中国当代政治运动史数据库”系列作为一个整体,终于大功告成了。

相交二十年中的真诚和乐趣

论年龄,马若德教授要大我近二十岁。他是我的长辈和老师辈,我们之间其实是忘年交。据说他出身于英国的贵族世家,但是我从没有感受到过他有一丝一毫的贵族傲慢气息,但非常有雍容大度,幽默风趣的绅士风度。这使我们以往二十年的相交中充满了真诚和乐趣。比如,每一次我称他为“麦克法夸尔教授”时,他总是亲切地纠正说:「叫我“Rod”(叫我若德)“,而Rod其实是他的小名。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和比他年轻的朋友的交往中从不以辈分和学术地位为然,相反时时流露着强烈平等意识。


2002年的美国亚洲学会的年会上,我们邀请马若德教授做我们主题圆桌会议的主席和评审人(左二为作者)。作者提供

2002年和2014年美国亚洲学会的两次年会上,我们都曾请马若德教授做我们主题圆桌会议的主席或评审人,他都欣然同意,并每一次都事先认真地写好了书面评审稿0.2014年那一次他已经退休,因此买机票和订旅馆完全都是自费。

美国的学术会议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主题圆桌会议或小组会议的发言人常常会请评审人一起吃个饭,以表达对他的谢意。2002年在华盛顿的亚洲学会年会后,我和郭建,周原,王友琴和华新民等朋友都觉得实在花费了马若德教授太多时间,会后一定要请他吃一顿便饭。不料就在这一顿午餐中间,马若德教授趁我们不备,抢先去收银台付了餐费这顿饭把这一不成文规矩完全颠倒了:本来应当被请客的主席/评审人,竟宴请了5个应当请客的发言人!

当我们指出这一举动的「不合理」时,马教授却非常「严肃」地说:「我认为这一规矩其实不合理,按中国文化的规矩,应当是长辈先请小辈,工资高的先请工资低的嘛」,我们听罢都大笑不止。

在这顿饭的最后,餐桌上还留着一只最大的大虾,我们都请罗德吃了但是他却幽默地说:「我看到这只大虾上写着「王友琴」的名字,因此应当是请她来吃……」我们当然又一次被他的幽默激发出了满桌笑声但事后一想:王友琴博士是当时的唯一女性,在他这一看似漫不经意的小幽默中,其实有着对女性的大尊重。

「我现在已经比毛主席长寿了」
2014年亚洲学会年会在费城举行,时值马若德教授84岁生日之际,他又一次担任了我们主题圆桌会议的评审人。参加发言的我,郭建,周泽浩,熊秉纯等决定在会后为他办一个生日聚会,告诉他这一次一定要由我们来付款,因为他已经退休,没有了哈佛的工资。而我们还在工作,工资就比他「高」了。马若德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逻辑“,非常高兴地参加了这一生日聚会。当时参加这一聚会的还有法国学者白夏(Jean-PhilippeBéja)和潘鸣啸(Micheal Bonin);”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张彦(Ian Johnson );由马若德教授指导,正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担任研究员的何晓清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林颖博士等为了使这一聚会有某种「官方」色彩,我还请来了当时在亚洲学会担任领导的迪金森学院的全大伟教授,以「领导」的身份对马若德教授的学术生涯做了「肯定」。

我们为他订的生日蛋糕上,风趣地写上了「万岁主席Mac! (马主席万岁)」的题词马若德教授看后笑着自嘲说:。「我在哈佛担任了几十年的系主任,英语中的主席倒也可以译成『主任』说到长寿,我现在就已经比毛主席长寿了……」

因为知道「马主席」是品酒好手,宾州约克学院的周泽浩特地买了一瓶费城当地的酒酒来聚会,我怕聚会中的酒不够,临走时也特地在家里的酒柜里拿了一瓶加州产的葡萄酒来「马主席」品后笑着对我说:。两瓶酒都不错不过酒的好坏不仅在「年份」,有时还要看「距离」你这瓶酒来自五千英里外的加州,当然更醇厚一些……他的幽默使我在笑声中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善解人意。

这并不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联系。去年一月,因美国之音要纪律处分去采访郭文贵的记者团队,我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黎安友教授(Andrew Nathan)起草了一封给美国国务院的请愿信,要求慎重对待这些在对华报导上很有贡献的新闻工作人员。已经退休在家的马若德教授闻讯,也毫不犹豫地签上了他的大名。但当时不曾想到的是2014年的费城一聚,竟成了我和朋友们和马若德教授的最后一面。

马若德教授的逝世,当然使我们痛失了一位良师益友但他也同时给我们留下了怀念不尽的精神遗产:不倦的学术追求,伟岸的人品人格,处世的通达和幽默。

我们为他订的生日蛋糕上,风趣地写上了「万岁主席Mac! (马主席万岁)」的题词。作者提供

(宋永毅,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教授)

原文:“宋永毅:”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 追忆马若德教授的视野与胸襟“https://theinitium.com/…/20190219-opinion-songyongyi-macf…/…
©端传媒Initium Media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立此存照】新浪微博致电被删博主:我们有您的注册电话

$
0
0

@小作
因为转发李海鹏老师的微博,收到新浪的专属“问候”电话,不仅删博发私信,还电话提醒我以后不要转发也不要原创敏感类博文。不是,啥算敏感啊,不给个标准轻轻一碰全是敏感点,咋说话?

可笑的是原博都还在的,转发却有事。懂了,重点监控对象是这种中不溜秋的谁也惹不起的几万级别小博主(编辑增加:在我发出这条微博不久,原博现在也不在了,很公平公正呢!)

电话里我回问了俩问题:

1.“我已经收到私信了还要再打一次电话,这意思是不是要告诉我,你们有我的个人信息”,潜台词是“可以用来威胁我”。
回答“是的,因为实名我们有您的注册电话”。

2.“我知道你也只是个工作人员,我不冲你发火,只是忍不住问一下,你做这样的工作不觉得那个(羞耻)吗?”出于一种礼貌,不想伤害接线员,没直接说出羞耻俩字。
没直接回答,告诉我以后我有专属秘书了,叫ViVi。

李老师那条微博,真的是最低程度的戏谑和调侃,到底是谁连这个都接受不了,我怀疑出了内奸。

“我们不仅监控你的账号,我们顺着网线可以找到你的真人”,好的,我明白了。

附:李海鹏被删微博

@李海鹏 被删微博截图

@李海鹏:

咪蒙被注销账号这个事儿告诉我们,真的要尊重我们的国家。现在说国家就是我们的爹,可能太肉麻了,但它真的是一个爹级的国家,别国与之相比皆儿也。我们国家成熟智慧,无可匹敌,想在国家面前玩小伎俩搞小心思,就像三岁小孩耍把戏。像有的人,嘴上说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其实没有披肝沥胆披荆斩棘披头散发披麻戴孝的行动,事实证明了,这就蒙蔽不了国家的慧眼。小资产阶级分子想玩弄国家的感情,骗得国家的庇护,占国家的便宜,谋一己私利,这种人历史上被我们镇压的,头尾衔接从漠河排到海南岛。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像咪蒙这种,不属于权力主体,借力权力主体,主管部门难免要问问:媒体姓党,她姓什么?办个号,接广告,牟利,私营,表面想认祖归宗,其实姓咪。一个姓咪的你舔那么高调干什么?咱们这么说,你是王思聪,走路上,过来一个乞丐就舔你,还吧唧吧唧特别大声,舔着你眼神却不看你,看大街,广泛暗示以后是你的人了,你高兴不高兴?为什么说不要当舔狗,舔狗一无所有,不是人家不喜欢被舔,只是人家条件好,不缺你这一舔。爱国不绝对,就是绝对不爱国,爱国没行动,就是真反动,对不对。这是什么要求,绝无仅有,背后是什么条件,盖世无双。我们国家,一言以蔽之,条件好。爹级国家。总之,说一句劝世良言:不要搞政治。我阅历不少了,对历史也有了解,懂得一个基本事实是,政治,就是中国生活的另一个叫法。在中国,家庭、朋友圈、办公室乃至一切,有多少个病毒,就有多少个政治。躲不开,适应吧,但是不要试图操弄。一来,咱们多半是清白人家的孩子,也就是傻孩子,别以为自己智商高就怎么怎么样,不行。你的底线永远低不过别人。二来,这东西真的太脏,太猥琐,辱没生命。做单纯的人。不要搞政治。


© Sandra Severdia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小智在日本:环球网如何编造假新闻带节奏

$
0
0

@小智在日本
想知道什么叫带节奏?
给你们看看什么叫带节奏。

#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二维码使用费#

这个话题莫名其妙上了热搜第三,看了下来源全是环球网,环球网原文写着“有声音指出,日本拟重申二维码专利收益权,欲向每个中国人收一分钱”

“有声音”???哪里的声音?来源呢?没有。

以前造谣好歹是开局来一张图,内容再瞎编。

这回图都不要了,直接上。

动手搜了日本雅虎,谷歌,根本就没有正规媒体在讨论和报道二维码向中国收专利费这个事,环球网你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打,把国人当猴子溜着玩真的好吗?

最后网友给我提供了图九,来源是中国媒体,他们假设日本如果收专利费,中国一年5000亿次,可以收50亿人民币,一次一分钱,可能这就是环球网造谣日本欲对中国一人收一分钱的灵感来源。

以下评论由数字时代编辑收集自新浪微博:

@零肆号礼乐:第一幅截图里虽然来自Vista看天下,但文章来源是混球网,日本经济新闻报的是支付宝全面进日本,混球在其后加了个“但随后即有声音指出”,就不说来源(也许就是某个网友在日本留言区瞎打一下,甚至就是混球员工冒充的),让人以为是日本经济新闻说的,非常的阴险

@鈄三:首先这个有专利费支付宝微信等企业自然是会付专利费,其次如果不是,那无话可说。这种说收取每个中国人一分钱的无脑操作听起来就像某个综艺无脑说了一句话一样,当真是傻子,煽动者意图可见一斑。

@vincentxxxx:最近国内负面新闻太多,所以又拉日本出来转移注意力吧[吃瓜]

@坂本一番:美国(有声音指出)欲向中国收取互联网使用费,大家转起来,抵制美国货!打赢贸易战。

@花生铁道:[摊手][摊手][摊手][二哈][二哈][二哈]假新闻,卖焦虑,带节奏!

@在玩松鼠尾巴的柿柿:官媒带起来的节奏怎么能明着叫带节奏 一点不文明一点不正能量 此乃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共建和谐网络环境[机智]

@群青観測:“有声音指出”很明显不是一个有效信源,但普通人是无力分辨官媒话语中夹带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民族主义的。写这种“新闻”,毫无新闻专业操守,并且让人对写作动机生疑——你挑拨情绪是为了什么?咪蒙死得真冤啊。

@誠實可靠29:沒靶的時候自己畫,沒人丟飛盤時自己拋給自己接,反正死不認錯也不是新聞


© Sandra Severdia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新华社 |最高法“卷宗丢失”调查结果公布

$
0
0

文章原标题:最高法“卷宗丢失”调查结果公布:系王林清故意所为

2月22日,中央政法委牵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参加的联合调查组,根据各部门依据各自法定职责开展的调查工作,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二审审理的陕西榆林凯奇莱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诉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合作勘查合同纠纷案(以下简称“凯奇莱案”)卷宗丢失,山西王见刚与王永安、岚县大源采矿厂侵犯出资人权益纠纷案(以下简称“山西王见刚与王永安纠纷案”)等问题的调查结果。

联合调查组查明,所谓“卷宗丢失”系最高法院民一庭助理审判员王林清本人故意所为。王林清因工作中对单位产生不满而窃取相关案卷材料。

对于网传王林清自述视频中反映最高法院二审的“凯奇莱案”问题,联合调查组经审查认定,最高法院终审判决将案涉合同性质认定为合作勘查合同并认定合同有效是正确的,认定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违约并判令其承担违约责任并无不当,判决驳回凯奇莱公司要求转让探矿权等其他诉讼请求是正确的;最高法院鉴于凯奇莱公司坚持其继续履行的诉讼请求不变,而作出继续履行合同的判决,有相关法律依据。

最高法院领导根据有关法律和规定,对凯奇莱案这类重大复杂案件加强了审判管理和监督。对于王林清视频反映的另一起案件——“山西王见刚与王永安纠纷案”,联合调查组经审查认定,最高法院二审判决对双方合同性质和效力的认定正确,但在经营利润的认定和计算上存在瑕疵。

联合调查组调查发现,最高法院监察局原副局级监察专员闫长林涉嫌接受当事人请托,通过打招呼等方式过问山西王见刚与王永安纠纷案,但不存在对王林清“打击报复”问题。

联合调查组已经将调查中发现的王林清涉嫌非法获取、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将闫长林涉嫌违规过问案件违纪违法问题移交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联合调查组同时指出,最高法院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责成最高法院进行认真整改。

“凯奇莱案”卷宗丢失问题

经联合调查组调查,网上反映的“凯奇莱案”二审卷宗丢失,实为王林清利用工作之便窃取相关材料。

王林清在“凯奇莱案”当事人赵发琦于2011年上诉到最高法院后,担任该案二审合议庭的承办人。2014年,王林清因与他人违反规定,私自以最高法院某直属单位名义举办培训班并私分办班利润被单位纪律处分;2016年11月参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时,又因此前在干部档案审核中,被查出多处涂改个人档案受到诫勉的组织处理而未被推荐,由此对单位有积怨。

2016年11月25日傍晚,最高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某某要求王林清加班起草“凯奇莱案”二审法律文书,遭王林清拒绝,程某某告知王林清如不愿意加班就让别人承办。王林清认为在案件收尾期将其调整出合议庭,对此十分不满,加上前期积怨,遂产生藏匿案卷材料、给单位制造麻烦的想法。

据调查,王林清于当晚23时许来到办公室,将该案临时装订的副卷拆散,把全部正卷和拆散的部分副卷材料带回家中。王林清向调查组讲述,其拿走案卷材料时进行了挑选,将单位不能复制或者没有备份的都留在了办公室文件柜中。王林清后来在视频中提到的4份在新的二审案卷中出现的文件,包括案件流程表、是否申请回避确认单、阅卷笔录、舆情报告等,均来自当时留在办公室的材料。

联合调查组与最高法院有关人员分别谈话了解和外围调查的情况可与王林清自述内容相互印证。调查显示,11月28日(星期一)上午,王林清向程某某谎称二审案卷丢失,程某某当即让王林清仔细查找无果。11月29日,程某某在请示分管院领导同意后,正式通知王林清退出合议庭。

据王林清向联合调查组陈述,其窃取卷宗材料的目的是想给单位制造麻烦,使新合议庭承办人不能顺利进行后续工作,最终迫使单位让其继续担任承办人。实际上,王林清拿走的是上诉状、代理词、第一次合议庭合议笔录等合议庭工作电脑中有备份或可复制的案卷材料,并不能影响案件继续审理工作。

2018年1月该案二审宣判后,王林清认为案件卷宗“丢失”仍正常宣判,单位对卷宗“丢失”也没有追查,遂臆测有“黑幕”,加之前期积怨,于是决定通过写“举报材料”、拍摄自述视频的方式向上级“反映情况”。

对于网传视频中王林清声称最高法院“监控录像黑屏”问题,联合调查组也进行了详细调查。因事件发生距今已有2年多时间,最高法院监控录像按规定保存3个月后自行覆盖,相关监控录像现已无法调取,但根据最高法院监控录像中控室操作规程,调取录像、设备故障均有书面记录。

联合调查组调取了2016年12月15日程某某在最高法院保卫处人员陪同下调看监控录像的登记表及相关登记资料,显示在程某某调看录像及“卷宗丢失”事件前后,监控系统运行正常,没有“黑屏”和报修的记录。对于王林清反映的程某某等人在其报告案卷丢失后“并不着急”的问题,程某某说,当时认为案卷不是丢了,只是没找到。调查也表明,最高法院有的庭室存在案卷存放混乱、归档不及时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联合调查组认为,王林清的口述及相关调查材料能印证其窃取相关材料的事实,监控录像问题不影响调查结论。

联合调查组的调查还证实,王林清除窃取二审部分案卷材料外,还拍摄视频、偷拍二审部分副卷材料,其中部分视频、材料后来被发布到网上。

调查发现,“凯奇莱案”二审判决之后,王林清多次与当事人赵发琦见面。据王林清讲述,2018年7、8月左右,赵发琦为王林清录制视频提供帮助,王林清在视频中讲述了“凯奇莱案”和“山西王见刚与王永安纠纷案”。2018年8月前后,赵发琦将王林清介绍给崔永元,崔永元在其工作室帮助王林清录制了反映所谓“凯奇莱案”案卷丢失、监控视频“黑屏”等问题的视频,上述部分视频经崔永元剪辑后分段在网上发布。

调查还发现,崔永元在网上发布的最高法院相关副卷材料也来源于王林清。王林清被调出合议庭后,无权调阅该案案卷材料。2018年8月,王林清谎称经程某某同意,从书记员李某某处骗取了案卷副卷,并用手机偷拍了部分材料,通过微信发给赵发琦;2018年12月28日,崔永元将相关内容在互联网上发布。据王林清向联合调查组讲述,他还给崔永元提供了向上级“反映情况”的信件及部分材料。

经国家保密部门鉴定,王林清拍摄、后在网上流出的案卷材料中涉及国家秘密。鉴于王林清的行为已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立案侦查。

联合调查组认为,“卷宗丢失”等问题暴露出最高法院内部案卷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在工作人员报告“卷宗丢失” 后,相关责任人没有按规定及时上报,也未及时启动调查问责程序;保密规定也有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给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两起案件审理是否公正问题

联合调查组对“凯奇莱案”和“山西王见刚与王永安纠纷案”的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审查,调阅了两案全部案卷材料,询问了两案有关当事人、案件承办人、合议庭成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经综合审查判断,得出了具体、明确的调查结论。

联合调查组认定,首先,“凯奇莱案”的案涉合同应为合作勘查合同,而非探矿权转让合同。合同内容主要围绕双方如何联合勘查煤炭资源,约定合作方式、权益比例、勘查费用、成果处置等,未就探矿权转让作出明确表述。最高法院终审判决将该合同认定为合作勘查合同是正确的。

其次,案涉合作勘查合同是有效的。该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能认定双方存在恶意串通行为,同时,合作勘查合同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合同,有关行政规章也没有规定此类合同备案后才能生效,合同本身亦不存在影响合同效力的其他法定情形。最高法院终审判决认定上述合同有效是正确的。

其三,应当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确定各方违约责任。凯奇莱公司逾期付款、不足额付款,西勘院对同一项目另与第三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双方均存在违约行为,应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分别承担违约责任。由于凯奇莱公司明确要求西勘院承担违约责任,而后者没有要求前者承担违约责任,故最高法院根据双方诉讼请求认定西勘院违约并判令承担违约责任,并无不当。

其四,案涉《合作勘查合同书》约定的主要内容已经西勘院与第三方另行签订合同并实际履行完毕。最高法院鉴于凯奇莱公司坚持其继续履行的诉讼请求不变,而作出继续履行合同的判决,有相关法律依据。

其五,凯奇莱公司主张探矿权于法无据。案涉合同中没有关于探矿权转让的明确约定,且探矿权转让合同必须经批准才能生效,凯奇莱公司要求将探矿权转入其名下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最高法院判决驳回凯奇莱公司包括转让探矿权在内的其他诉讼请求是正确的。

对于王林清在视频中反映最高法院领导过问案件办理问题,联合调查组指出,最高法院根据有关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对凯奇莱案这类重大复杂案件加强了审判管理和监督。

同时,调查显示,该案在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最高法院对该案第一次二审期间,陕西省政府曾于2008年5月4日发出函件,对案件审理提出意见,试图给最高法院正常审判活动施加影响。二是最高法院审判管理不规范,存在超过法定审理期限等问题。三是王林清违规接受当事人吃请,帮助打探案情,其行为违反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落实廉政准则防止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

联合调查组同时认定,最高法院关于“山西王见刚与王永安纠纷案”的二审判决及再审结论实体正确,但在经营利润的认定和计算上存在瑕疵。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12年3月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王见刚与王永安合伙关系成立,王永安构成侵权,应给付王见刚3710余万元。王永安上诉后,最高法院二审判决维持原判。王永安不服二审判决,申请再审。最高法院于2014年5月决定提起再审,由最高法院审监庭组成合议庭审理。2015年8月,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经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维持原判,但至今未作出再审判决。

联合调查组经审查认定,山西省高院一审判决、最高法院二审对该案的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对双方合同性质和效力的认定正确,但是在经营利润的认定与计算上存在瑕疵。一、二审判决均以利润加本金的方法计算王永安应返还的利润,违反了当事人的约定。此外,一、二审判决均参照该案中合资各方签订的《股金确认及分配方案》认定双方合作期间的经营利润,依据不充分。

联合调查组对王林清视频反映的最高法院监察局原副局级监察专员闫长林“干预办案”问题进行了核查。

闫长林,山西交城人,2014年9月退休。2012年“山西王见刚与王永安纠纷案”上诉到最高法院后,当事人王永安找到其老乡闫长林帮忙向王林清打招呼。闫长林通过民一庭有关领导联系王林清,王林清带着案卷到闫长林办公室介绍相关情况,闫长林请托王林清关照王永安,王林清明确告诉闫长林说,王永安没理,没法作出有利于王永安的判决。王林清多次表示,闫长林过问案件未影响自己对此案的办理。鉴于闫长林的行为已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纪检监察机关已对其立案审查调查。

联合调查组指出,该案二审判决后,王永安向最高法院申请提起再审,最高法院启动再审的程序完备,并无不当;随后,最高法院审委会决定维持原判,但案件历时3年多未作出再审判决,违反了有关审判纪律规定。

王林清是否受到“打击报复”问题

对于王林清在视频中反映最高法院监察局(以下简称监察局)对其“打击报复”的问题,经调查不属实。

关于王林清在视频中称“因讲课受到处理”的问题,经联合调查组调查,王林清违纪问题是监察局在对其他人员涉嫌违纪违法问题调查过程中带出来的,起初并不是直接针对王林清进行调查;后查明王林清存在违规参与营利性活动行为,最高法院依规依纪对其作出的党纪政纪处分是恰当的。具体事实是:

2014年3月,监察局对反映最高法院某直属单位在举办培训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核查,发现该单位部门负责人陈某某违规和某公司法定代表人郭某某两人口头约定合作举办培训班,陈某某涉嫌侵吞办班利润。2014年5月30日,监察局将相关涉嫌犯罪线索移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

2014年6月下旬,监察局与最高法院机关参与培训班授课的部分法官(包括王林清)谈话了解情况,与王林清两次谈话时,王林清承认参与授课,但否认与陈某某、郭某某有其他经济往来。6月24日下午,王林清到达江苏沭阳入住智慧大厦(并非视频中讲的“6月17日”和“沭阳宾馆”),准备次日上午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培训班授课。

6月24日下午,郭某某、陈某某先后交代王林清参与合作办班牟利问题,以及三人曾有串供行为。

考虑到监察局和东城区检察院与陈某某谈话将在当晚结束,为防止陈某某与王林清再次串供,监察局派2名工作人员赶赴江苏沭阳。当晚9时左右,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沭阳县人民法院负责同志将王林清从智慧大厦接到沭阳县人民法院办公楼。出于安全考虑,沭阳县法院安排5名法警到智慧大厦院内备勤,法警自始至终未与王林清有过直接接触。当时,江苏省高院承办培训班的多名工作人员在现场,均证明没有对王林清采取强制措施。

6月25日上午,监察局工作人员将王林清带回北京过程中,沭阳县法院安排2名法警着便装陪同,目的是保障途中安全,全程未对王林清使用戒具。6月25日下午,监察局、东城区检察院先后与王林清谈话,王林清承认有关事实。谈话结束后,约晚7时左右,监察局安排王林清回家休息。

监察局调查认定:2013年7月至12月,王林清与郭某某、陈某某合作举办培训班4期,盈利共计30余万元,王林清个人分得11.3万余元。2014年12月,因王林清违规参与营利性活动,依据《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有关规定,监察局决定给予王林清记过处分。

2015年4月,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最高法院机关纪委决定给予王林清党内警告处分。

王林清在当时的检讨材料中表示:“郭某某之所以愿意和我一起办班,甚至分给我三分之一的利润,一方面是出于他自身经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考虑我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利用我成为他们培训班的牌子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感谢组织给了我一个自我纠正的机会,我将深刻铭记从此事件中得到的教训,用一生去品味它的前因后果,并用它去衡量要做的每一件事”。

联合调查组与王林清进行谈话核实时,王林清承认在视频中反映的“打击报复”问题与客观事实不符,表示“我现在知道了,监察局实际上是要调查陈某某的,不是冲着我来的”。

同时,联合调查组通过调取有关案卷、会议记录、有关参与办案人员工作笔记,证实闫长林未参与王林清违纪案的调查工作;参与办案人员在与联合调查组调查人员谈话中均证明,闫长林未向他们打听过王违纪案情况。

关于王林清在视频中反映不推荐其参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是对其“打击报复”的问题,联合调查组调查认定不存在这一事实。

实际情况是:2016年8月,最高法院政治部根据中央组织部统一部署,在对干部档案进行全面审核中,发现王林清档案中有16处涂改出生日期(均将其出生日期从1972年7月改为1974年7月)。同年10月29日,最高法院政治部给予王林清诫勉的组织处理。王林清承认上述错误,表示接受和服从组织处理。

2016年10月31日,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就王林清参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征求最高法院政治部意见。因王林清正在诫勉影响期内,根据有关规定,最高法院政治部决定不推荐王林清参评。联合调查组与王林清谈话核实时,王林清承认“这次评选把我拿下来,也是事出有因,并不是给我过不去”。

此前,2016年6月,最高法院政治部就王林清参评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征求意见,监察局回复“同意推荐其参评”的意见。后王林清获得“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表明监察局并未对王林清参评荣誉称号设置障碍。

对于网络热议的王林清未进入最高法院“员额法官”序列问题,经联合调查组调查,2017年和2018年,最高法院先后开展了两次员额法官遴选工作。王林清所在的民一庭领导曾做过其思想工作,动员其报名,但王林清均未报名。联合调查组与王林清谈话核实时,王林清表示“因为当时我对组织上取消我参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有些成见,所以没有报名”。

联合调查组于今年1月8日成立后,本着对党中央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依法依纪开展调查核实工作。

在1个多月时间里,联合调查组对包括王林清、赵发琦等在内的相关人员逐一谈话,调取相关案卷,开展外围调查核实,共进行谈话210余人次,调阅相关案卷上百本,查询了大量相关信息;围绕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相关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对监控录像设备和运维数据等资料进行了认真核查,对有关笔录等案件材料依法进行了鉴定;认真接听举报电话,接收举报材料,接谈举报人,为最终查清事实、得出正确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撑。

联合调查组表示,对调查中发现的违纪违法犯罪问题线索,已移交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处理;对于调查中发现的其他问题,联合调查组也责成有关责任单位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同时,联合调查组建议,最高法院对超过法定审理时限、承办人拖延执行审判委员会决定、内部管理不规范、保密制度不落实等问题认真整改,进一步加强司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完善院长、庭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明确院长、庭长依法行使职权的边界和责任,确保司法责任制落实到位,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来源:新华社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西法时雨 |清知否泄密事件调查结果谨慎十问

$
0
0

作者:章雨润   来源:西法时雨

清知否泄密事件调查结果谨慎十问

有个员外,原来多数人认为他是风清扬,现在权威调查结果宣布他是装的,装的很傻很可爱,也就是傻的可爱,我因此傻傻地提出以下十问。

一问:窃取案卷材料为哪般?

员外将电脑中有备份或可复制的东西拿回家,肯定达不到“使新合议庭承办人不能顺利进行后续工作,最终迫使单位让其继续担任承办人”的目的,他想不到吗?

“窃取”案卷材料当天(20161125),员外还是该案的合议庭承办人,他有否权利将案卷全部或部分带回家?

二问:临阵换将为哪般?

当天,“窃取”案卷材料之前,庭长程某某要求员外加班赶写法律文书,遭到员外拒绝,程某某即告知员外“如不愿意加班就让别人承办”。员外认为在案卷收尾期将其调整出合议庭,遂生窃卷之念。11月28日,员外报二审卷宗丢失。11月29日,程某某在请示分管院领导同意后,正式通知员外退出合议庭。

从以上调查结论看,临阵换将分口头告知、正式口头通知两次。更换合议庭成员中的承办人,办过什么书面手续没有?因为承办人口头非正式地表示不愿意加班,庭长就有权力调换承办人?

三问:骗取副卷部分材料为哪般?

副卷材料中,真正应该保密的是合议庭评议笔录、审委会讨论表决笔录。列入副卷的部分材料,如阅卷笔录、案件审理报告,是否本来应当列入正卷?领导批示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是否应该归入副卷?

如果员外泄露的恰恰是领导当或不当过问案件的批示材料,该怎么处理?

四问:小崔是否构成故意共犯,或过失单独犯?

对小崔是否处理、如何处理,为何不在调查结论之内?

五问:领导过问案件与加强审判监督管理如何区分?

员外在视频中反映,院领导过问案件办理问题,联合调查组下结论,这是根据有关法律和规定,院领导加强对重大复杂案件的审判管理和监督。试问两者如何区分?

院领导究竟通过哪些方式加强审判监督管理(过问案件)?联合调查组能够给个说法吗?

六问:联合调查组“终审”案件的权力根据何在?

联合调查组成为终审“KQL”和“两王”两个案件的最高法院上面的第一法院,其权力根据何在?

从合同性质到效力到“经营利润的认定和计算上存在的瑕疵”,联合调查组都作了结论。这是否开了个好头?

七问:对副局级监察专员闫长林的“干预办案”行为,定性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没有定性为涉嫌犯罪,这个尺度具体是如何把握的?

八问:联合调查组的成员信息是否应该公开?这个联合调查组,为何没有吸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人员参与?

九问:坊间早有传言,员外失去自由。调查期间,联合调查组对员外是否采取了人身强制措施?依据是什么?

十问:公布员外“认罪”视频的合法性根据何在?

将“认罪”视频公告天下,仍然使用犯罪嫌疑人自愿接受央视专访的最佳“法制教育”方法,而泄密刑案以后不公开审理,公众听不到员外的更多声音,万一员外出狱后,学习李庄前律师,去香港等地“公开真相”,岂不是损害执政党公信力?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真理部】李锐去世

$
0
0

李锐去世、遗体告别仪式等,一律不报不转不评,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为准,不得擅改标题和内容。

【“真理部”是网民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和其下属的各省宣传部,以及国家级的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明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版总署,文化部等一系列言论出版审查机构的总称。】


© Xiao Qiang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立此存照】处置涉稳信息督办单

$
0
0

编者按:“反恐特巡维稳支队”发出一份的“处置涉稳信息督办单”的内部文件在网络流传。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法制洋葱头 |正义为何总需要民意来唤醒?

$
0
0

文章原标题:八问赵宇案,正义为何总需民意来唤醒?
作者:陈东升   来源:法制洋葱头 Today

编者按:原文已被删除。

八问赵宇案,正义为何总需民意来唤醒?

陈东升

从于欢案到赵宇案,执法者、司法者为何总是一错再错?迟到的正义为何总需民意来唤醒?个中原因,需要细究。

就赵宇案而言,一种可能是,此案存在权钱交易、暗箱操作、执法腐败。

另一种可能是办案机关与办案民警缺乏担当。

50岁的包工头李某酒后送夜总会服务员女子回家意欲行奸,对方不从,便拳脚相加,估计本非善类。断事的办案民警对事情的是非对错可能也心知肚明并非缺乏基本判断,怕就怕另一方胡搅蛮缠、上访告状,怕就怕秉公执法、司法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揣着明白装糊涂,死抠法律条文,顺坡下驴,机械执法,一捕了事,把烫手山芋送出去再说。

如此分析,并非空穴来风。山东省委政法委一负责人告诉法制洋葱头,当年于欢案引发舆情后,一审法官在接受组织调查时说,他也知道判于欢无期徒刑明显畸重。但如果不这样判,被杀的杜某霸占一方、人多势众,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上访闹事,到头来,担责、吃亏的还是自己,为保全自己,便顺应情势,一判了事。

呜呼哀哉!执法者、司法者如此断案,让公平正义情何以堪?

仔细一想,无论是执法腐败还是缺乏担当,既与执法者、司法者自身因素有关,也与当下“整体性崩溃”社会风气有关,与政法系统长期养成的执法习惯有关。

稍作回顾便可知晓,康师傅主持政法口十余年,政法工作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维护稳定而非公平正义。在此指导思想下,“稳定压倒一切”、“摆平就是水平”、“上行下效、唯命是从”便成为一些政法干部执法、司法的不二法门,从而在办案时,从不考虑究竟是否真正体现立法本意,是否顺从社情民意,是否符合公平正义。

由于口喊忠诚、心口不一,并没有从内心敬畏良知、敬畏法律、敬畏舆论,办案时便敷衍了事、明哲保身、固执己见、漏洞百出。就赵宇案而言,至今仍是疑窦丛生:

其一,从刑拘到释放,从“故意伤害”至“过失致人重伤”,案情并不复杂,福州晋安公安对赵宇之罪名与刑事强制措施为何一改再改?

其二,包工头李某肠子破了还能照常打麻将,为何能被鉴定为重伤级别的伤势二级?这伤势鉴定是谁做的?

其三,李某明显存在强奸与故意伤害犯罪嫌疑,为何福州晋安公安在舆情质疑下,才迟迟至2月19日才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以涉嫌非法侵入住宅罪予以立案、监视居住?

其四,福州公安为何要在通报中点明李某与被害女子早已认识往来?为何要点明女子为娱乐场所服务员?莫非在公安的潜意识中,早有往来就应该陪睡顺奸?被害人职业是娱乐场所服务员,犯罪嫌疑人就不构成强奸犯罪?

其五,福州市第一看守所的释放证明书,字迹歪歪扭扭、纸面一改再改也就罢了,援引释放法条时为何要援引与本案风马牛不相及的刑诉法第91条?

其六,案件既然已报请检察院批捕,面对媒体提问公安当局为何还要王顾左右而言他,称“正在调查核实中”?

其七,在民意沸腾情形下,公安当局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坚持以“过失致人重伤”移送起诉、直至被检察院驳回才罢休?

其八,赵宇无辜被刑事拘留了14天,该谁来担责?又由谁来负责道歉?

此事并未结束。本案如此太多太多的疑问,需要福州市纪委、监察委认真调查后及时回应舆情监督,而不是福州市公安局发布一纸不起诉公告这样简单。

从山东于欢案到福州赵宇案,由于民众关注和舆情支持,案情最后处理结果都发生了逆转,都以符合公平正义、顺应社情民意的方式告终,这一方面固然令人欣喜,说明在互联网时代,民意监督已成为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说明人心向善,人们仍在普遍尊崇“除暴安良、扬善惩恶”的自然正义,期盼“见义勇为、互助互爱”成为当代社会良好秩序;但另一方面也令人担忧,因为每次舆论围观、案情逆转的背后毕竟都以司法公信力的损伤为代价。

所以人们有理由期望以此案为契机,呼吁以制度确保见义勇为者流血之后不再流泪,以制度确保执法、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执法权、审判权,以制度确保执法者、司法者唯法是从、无畏无惧,以制度确保“正义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以制度确保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9年2月22日写于杭州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德国之声 |长平观察:《流浪地球》中的“上海奥运”预言

$
0
0

国家电影局北京为《流浪地球》在北京召开“庆功宴”。时评人长平认为,站在极权体制的角度来看,“平庸的恶”就是“极端的恶”的组成部分。

相关阅读:德国之声 | 长平观察:流浪地球,中共统治到何时?

(德国之声中文网)”我们明天的党员活动是去看《流浪地球》。””《流浪地球》咋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中国拯救了全世界。”这是有人截图贴出来的一段微信对话。很多人把它当一个笑话来传播,但事实上它道出了近年来中国政治的核心变化:从”与国际接轨”到”拯救全世界”。

这个变化发生的关键时间点是2008年。尽管那一年发生了绵延至今的拉萨抗议事件,发生了四川大地震,但是中国政府仍然成功地利用北京奥运会等机会,把自己打扮成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角色。在那之前,”与国际接轨”是中国主流话语,学习国际规则,被世界接受,是中国人的生存法则和无上荣耀。在那之后,以”中国方案”拯救世界成为舆论新方向。至今,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世界哲学大会都在中国召开。中国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不再只是宣示中国的发展,而是为世界未来指明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流浪地球》在演绎太阳系毁灭的故事时,也不忘记给”2044年上海奥运会”一个特色镜头。它在预示”2008年北京寓言”的重复和升级:不管中国人死活如何,中共政府都能”再创辉煌”。

周三(2月20日),国家电影局北京主办了《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会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毫不掩饰地肯定这部影片在”中国梦”宣传中的洗脑贡献。他说,《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它树立的价值标杆和占据的道义制高点。影片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中国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宣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战胜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

在电影上映之初,中宣部等多个宣传机构,联合主办了《流浪地球》观摩会。各路专家教授济济一堂,从各种角度盛赞该片的”中国模式”。因此,本周的”研讨会”其实是一场庆功宴。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宣传部门受邀参加电影公司的庆功宴,而是他们自己主办的庆功宴。

上周我在本观察栏目分析了该影片中的政治宣传,在网络上受到较多的关注。除了很多明显带着任务前来攻击的”五毛”之外,也有很多读者在认真讨论:这部影响到底是一部成功的政治宣传片,还是一部八面玲珑的商业娱乐片?或者说二者兼而有之时,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它的政治分析是不是一种”上纲上线”的过度解读?

看到国家电影局局长的”庆功宴”,以及王晓晖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身份所做的政治宣示,有读者给我留言说:果然如您所说,中共宣传再传捷报。但也有读者坚持认为:宣传部门对于影片的利用,并不影响它本身作为商业娱乐片的价值。

大概很多为《流浪地球》辩解的人,也不会否认中国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极权机器。跟随这部机器和谐运转,让人想到阿伦特论述的”平庸的恶”。所谓”平庸的恶”,是指在极权体制之下,个体丧失或者回避对于体制之恶的反思能力,不问是非善恶,心甘情愿做好极权体制的一颗螺丝钉。用中国社会流行的话说,”不问政治,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问题是,在中国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不问政治”的本职工作。至少在电影这个行当,政治不仅存在,而且从来就没有隐身。

在阿伦特的论述中,个体的”平庸的恶”是相对于体制的”极端的恶”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恶”。极权体制之下,人们都在”集中营”里谋求生存。她写道:”集中营是进行改变人性试验的实验室,为了证明没有不可能的事,极权统治却无意中发明了既无法惩罚也无法饶恕的罪行。当不可能的罪行成为可能的时候,它也成为不可罚、不可恕的极恶。极恶是无法用自私、纵欲、贪婪、怨毒、嗜权、懦怯这些邪恶动机来解释的,因此,对极恶既不能用恨去复仇,也不能用爱去容忍,或用友情去宽恕。”

阿伦特并不认为”平庸的恶”应该被容忍和宽恕。但是很多人仍然认为:”平庸的恶”可以用自私、纵欲、贪婪、怨毒、嗜权、懦怯这些邪恶动机来解释的,因此,对它可以用恨去复仇,也可以用爱去容忍,或用友情去宽恕。

事实上,站在极权体制的角度来看,”平庸的恶”就是”极端的恶”的组成部分。中共之所以能够做到饿死几千万、屠杀几百万、以坦克对付抗议学生、对自焚藏人视而不见、在新疆公然实施”集中营”,它的统治还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有太多人为体制磨刀,还以为自己是在”干好本职工作”;对着抗议者上访者开枪,还以为自己是在”履行军人的职责”;花钱去看《流浪地球》,还以为自己在享受娱乐。

思想屠杀的娱乐与美学

“电影工作者尽心尽力地拍了一部电影,却被宣传部门利用,他们有什么办法呢?这就好比有人打造了一把锋利的钢刀,有人却用它去杀人,铸刀者是无辜的。”–这种说法相当流行。

它错误地描述了中国电影的生产流程。电影从来就不是可以独立制作的刀剑或者玩具。从剧本审查,主创人员构成,影片审查,到档期安排,舆论宣传,宣传部门始终在场,而且拥有绝对的生死与夺大权。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分析的那样,《流浪地球》的成功并非偶然,主创人员中不仅有为中共打造了极品宣传影片《战狼》的吴京,而且还有信奉技术主义政治谎言的刘慈欣–他认为,为了所谓人类的整体利益,可以在人脑中植入芯片,可以超越道德底线。他用科幻掩盖的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屠杀,都是”牺牲部分保留整体”、”牺牲个体完善集体”、”牺牲小家强壮大家”的名义进行的。

也就是说,这些刀剑或者玩具只有一个主人,那就是宣传部门。而且自始至终,主人都在参与制作。最终,有些成了愚民的玩具,有些成了杀人的大刀。对于宣传部门来说,”杀人”是指杀死人的思考能力、良心和灵魂。没有成功地进行大规模屠杀,宣传部门不会召开隆重的庆功宴。

坚持认为《流浪地球》只是纯粹的商业娱乐片的人们,境界远远超越了”平庸的恶”。他们不只是认为铸刀者是极权体制下一颗无可奈何的螺丝钉,而且大赞他们技艺精湛;而且,当利刃之下已经血流成河,杀人者高呼胜利之时,他们否认这是在杀人,而是反复玩味那颈部喷射出来的鲜血与锋利的刀刃在空中的完美构图,赞赏它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太阳系还不会毁灭,但是中共体制中”2044年上海奥运会””再创辉煌”却可以预期。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相关阅读:中国数字空间 | 宣传


© 兼听则明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网络民议】中国人民感情被伤害的频率远高于性生活

$
0
0

台湾独立游戏《还愿》被发现“辱包”内容之后,该游戏话题瞬间成为高度敏感的政治禁区,目前新浪微博、知乎、B站等均下架了相关游戏内容并禁止墙内网友进行公开谈论,但在暂未受到审查的有关社交平台(twitter、fb),不少网民(包含台湾网友)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

相关阅读:

【立此存照】暗藏“包子”“维尼”:游戏《还愿》一夜之间从“国产之光”到“伤害感情”

PS:由于国内平台对该游戏作品讨论的禁止,我们甚至无法搜集到足够多的“伤害感情”言论。

以下评论由数字时代编辑收集自网络:

伤害感情言论

@凌末风:看还愿的相关搜索内容,有的人真的是跪在地上膝盖都碎了站不起来了,国家实力和文化什么时候轮得到由游戏来决定?什么时候爱国也成一个错误了?我敢光明正大的说出我的住址联系方式工作单位,那种网上恨自己国家的求求你们也有一天敢这样做吧,躲在阴暗的角落当个键盘侠?你们真的是我见过最low的loser~

@NarrateJK : 真是不明白,一个中国人,几代领导人给我们带来了好的时代,好的生活,让我们好好生活,怎么ww就这么酸呢。袁隆平让他们这帮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了吧。都9012年,还一口一个支那这么叫。真是先不说他想不想分裂还是怎么样,最起码不尊重中国也不能侮辱啊。

@一二三四杂七杂八 :一些设定细节都刻意到那种程度……抖zz机灵强塞zz立场真的很绝很恶心活该凉 。

@暮_yu:我最近最后悔的是就是我为还[蜡烛]愿哭了一把,美心不过是美国的心而已,我为何要落泪。我们大陆的人真的应该擦亮眼睛,否则被耍了还感动。怎么也没想到台湾居然有私货,我开始还以为是国产的好游戏,结果是这样,其实我们才是那个何老师。好想吧创作者放到酒里泡七天,当成腌咸菜。ps:已退款 ​

@努力的体会:“文创”是人类智慧结晶,本该是非常纯净美妙的东西,但是台独却利用它来宣扬自己的分裂主义,用来攻击侮辱他人,台独的这种行为简直恶臭到极点。希望 还[蜡烛]愿 策划组全部原地爆炸!!

​@但我手脏 :还💩愿一事可以看出海峡对岸同胞已不多。建议武统前发出通告,愿意回归祖国的同胞集结到几个无战区,其他地区送快递吧…反正人家也看不上我们,呵呵,我们把他们当同胞,他们把我们当邪教???

@Ranger_Sun:《还🙃愿》是我见过凉的最快的游戏,前几天还觉得制作组吊炸天,各种捧,现在只能说制作组非常垃圾,非要触及国人的底线和敏感话题,遗憾的是那么好听的主题曲也随之凉凉了 ​。

嘲笑言论

@sylviawang1118:你們發現大陸人的群體特點了嗎?在乳包事件前,他們可以體會『還願』表達的內涵,可以表現出細膩的情緒,產生共鳴,憐憫弱者,談論正義,每一個看起來都是正常人。乳包事件后,他們身上某個開關被打開,立刻集體變成了瘋狂的邪教徒,就像一群甦醒的喪尸,相互監督,比誰咬人咬得兇,這太可怕了。

@渦***** :连还~愿两字都生怕打不出来的国内玩家,居然还有心思和底气对人家开发的游戏指指点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阉割精神?就这种审查环境,还幻想能出优秀国产游戏,洗洗睡吧。 ​

@伤*****球:我真的吐了。湾湾同性恋合法你说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的省会,还[蜡烛]愿出来的时候说是国产游戏之光,发现彩蛋恨不得踏平湾湾。魔幻得很 ​

@陳彥伶1991 : 14億人結果買不到1萬套,還一堆2小時內玩完退款 加上一堆破解版 不用跟他們道歉 他們不配 補充:這個彩蛋被發現之前還很無恥的說是他們的國產遊戲 彩蛋發現之後馬上切割翻臉,這種人要給什麼尊重 轉自fb

@AndrewDev8383:以後台灣新創遊戲公司都不用怕軟體盜版了,載入畫面直接貼一張「去去盜版走,呢嘛叭唭習近平小熊維尼」盜版防制符就好~突然有點想買個五、六套在網站粉專辦一下抽獎活動,不過我得想想要怎麼做才好。

@s*****h:那些在steam上喷制作方侮辱国家领导人的人是最有意思的。也不想想是谁让你们的steam变成要挂VPN才能看完整的残废样子。

@MegumiSBS:#还愿  薛定谔的台湾人:你并不知道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等你打开盒子看的时候,他们的性质就发生变化了。所以台湾人是一个“中国人叠加态”,当你要贴金的时候,他们是中国人;当你要碰瓷的时候,他们就不是了。翻译推文

@virushuo:看了一圈各种评论,竟然已经没人觉得小熊维尼成了敏感词不正常了吗?这才是最神奇的事情啊。。。你们爱国也好远程爱国也好,但是小熊维尼冤啊

@virushuo:我认识的一些从事游戏业的朋友在朋友圈痛骂此事会毁掉整个行业。就算这事没啥意思,但是一张图能毁掉一个大国的一整个行业,这事难道能怪图?这逻辑也是厉害了。这才是这个恐怖游戏的恐怖延伸啊。

@e*****o:什么因为台湾开发商所以Steam有可能被封的这种话说出来,这种人就是没有认清现实。Steam是在大陆碰巧可以访问的境外电商。

@Kul*****ka:《还愿》完全可以拿下一个本世纪最成功的恐怖题材游戏提名,毕竟能从游戏中的普通恐怖扩散到现实世界的红色恐怖,一万个寂静岭和异灵都做不出来。

@好色龙:我觉得还愿作为一款叙述邪教组织害死人的游戏,可以钓出全世界最大的邪教组织成员集体崩溃似乎也十分合情合理。另外说个笑话:出事前国产游戏,出事后台独游戏。

@Fiv*****ce:一想到《还愿》因为乳滑一下子从“国产精品游戏”变成被抵制的对象这件事,吃饭的时候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wwwwwwwwwwwwwwww 。 事实上,饭吃完了之后还是止不住笑 wwwwwwwwwwww

@小麦粉:中国人民感情被伤害的频率远高于性生活。

@chimaichen:民主自由的國度,創作才能不受限制。劇情巧思還是彩蛋,都讓人拍案叫絕!力挺國產遊戲,支持創作自由。

@f****y:微博上全被删了,相关论坛也都禁止讨论或挪到里区了。所以说,人家嘲讽的就是你的软肋,你一还手就被删。你的嘴是被你想要维护之人堵上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想你多管闲事出面维护,什么都别管好好工作他们才最放心。

@kaywolf1221:我覺得赤燭很有風骨了,在中國瘋狗的謾罵下,光憑他們沒有腳軟說「遊戲歸遊戲政治歸政治,大家都是一家人」這點骨頭就夠硬。

@Devin065:其實在這一波還願公關危機當中,看到中國網民這樣人人自危的現象,才是這款遊戲最恐怖的地方吧。

@r******4:记得一条关于赤烛的微博,提到的一点是,让大陆更加了解台湾。还愿确实如此,让我们明白,在他们那里,领导人确实可以骂的。

@h*****k:一个日本的产品介绍,都有人留言说,好东西是不错,但是勿忘国耻。以前老有人说,五、六年代的都死翘了,这国会有希望的,看一拨拨小粉红东征西讨的,我看够呛~

@yu******6:游戏里不该有政治成分× 游戏里不该有我不喜欢的政治成分√ 把彩蛋换成讽刺蔡英文川普,结果完全不同

@Na******in:中国网友昨晚:24:00 不就是游戏而已,不想了  3:00 何老师我操你妈  6:00 还我美心  中国网友今晚:24:00 不就是游戏而已,不吵了  3:00 赤烛我操你妈   6:00 拆那南波湾

@Ju******chi:2月20日:这是中国人的荣誉  2月23日:这是台独的游戏,跟中国人无关。

@pal******11:感谢台湾制作组埋的彩蛋,瑕疵是辱的力度不够大,所以战狼才能气急败坏,建议下次写习近平巴拿马文件,那墙内战狼就连生气的资格都没有了,党妈自动会帮他们缝上嘴。

@A******a:没听说过还愿,不过明明符纸上有两个名字,可是抗议的都是说“羞辱”的是一个人。看来哪怕这两个词在微博里都被软性审查,大家也都是懂的。

@ale******157:我覺得赤燭是想影射是有立場沒錯,這是他們一貫的風格,但是不是用小熊維尼這麼粗糙的手法,小熊維尼真的是低級失誤,不是有意要藏私貨又想賺錢,否則不用還找代理給自己找麻煩,但是如今也說不清了,而且事實上他們的確是有立場又想賺錢,這也是兩岸現況,只是藏的好不好,有沒有被戳破而已。

@d******a:能说出“夹带私货”这几个字的恐怕这辈子距离文化产品有无限远的距离。

@guymark:史上最恐怖的遊戲,13億人嚇到不敢玩!

@c******4:这次事件小粉红要改名字了,这件事就算说维尼习,又怎么?和台独有关系?和中国有关系?少扯民族大义,国家主权,您就直说,“俺是习卫兵”。我从今天开把小粉红改口为习卫兵,正式名字叫:习近平青年团
小纳粹分子有什么·意见?

@a******0: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乳包的游戏?”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乳包游戏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之后鼓掌的被当场击毙(包括周恩来)

@rn*****n:#全球第一  #搜索禁词  还愿成为搜索禁词,墙内各大搜索引擎均以撤下所有结果。享受六四,刘晓波同等待遇,游戏还愿近期全球销量超过PBUG,全球第一哦。告诉各位粉红小可爱们,如果你们退款了,差评也会消失呢~

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滴,无论中蝈战豚如何诋毁,它依旧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呢

@er******n:台湾人做了个游戏,赶紧屁颠屁颠地攀什么国产的关系,看到一张ps的图,又吓得赶紧划清界限。你看这些支那人,战战兢兢的,活得好像一条条狗哦。

@ju******o:看过 Devotion 的评论后,还会有人认为90后上台中国会更开放自由吗?

@N******n:嘴巴都被堵成这样了就别发微博了可以吗,微博用户说政治上帝看着都想笑。

@As******ch:維,尼好


© 不转不是中国人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纪青春 |内地禁止上映的《死灵魂》,却是我们最后的良知

$
0
0

夹边沟,夹边沟,三千白骨无人收!

夹边沟,夹边沟,遍地冤魂声啾啾。

夹边沟,夹边沟,临风遥祭几人忧?

昨天,意外的看到了一部纪录片的片段,被深深的震撼,一次次被封文禁言压下的忧国忧民,又涌上心头,不吐不快,当然,为了不被封文,很多敏感词汇,我不得不写成错别字,还很多词,甚至提都不能提。

这是一部灰暗的纪录片,这是一段1957年夹边沟幸存者的回忆,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这是一段人为造成的灾祸,那一年被送往夹边沟高台明水改造的三千二百多人,到61年遣返时,仅剩不到三百人,三千人就埋骨在了那片土地上。

时至今日,在导演王兵的镜头下,这片黄沙之下,仍然随处可见死人的白骨和头骨。据纪录片中采访的一个当地老人说,他小时候亲眼看见,一堆堆带着手铐的尸体被推土机推进了沟里,这里,已经成为当地人口中的乱葬岗,每到下雨的夜晚就各种怪声。

这是怎么样的一桩人间悲剧?1957年,中国搞了一场“返又”运动,目的在于隔离个改造一切疑似反对当权“镇抚”的人,那一年,有数百万人忽然被划定为罪人,被抓起来送到各个劳改农场进行残酷的改造,甘肃的夹边沟,只是其中一个。

这些人,有知识分子,有教师,有高校的学生,有政府干部,甚至,还有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上面的指示是抓出隐藏在人民中那5%的坏人,可到了有些地方上执行的时候,就成了必须抓够5%的坏人,于是,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凑够这5%,纪录片中采访的一位老人,便是因为向领导提出过工作上的的批评意见,就成了那5%。

这些人,先是被一次次的“披逗”,然后被一批批的送往各个劳改农场,然而在这里,等待他们的是更加可怕的噩梦,夹边沟的高台明水,就是其中一个人间“地狱”。这里是盐碱化严重的沙地,耕作前必须挖出一条条的排碱沟,碱水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对人体伤害自然就是非常大的。

他们被要求每天每人挖土五六十吨,这简直就是个骇人的天文数字,晚上,还有接受思想改造,还要不停的的写检查,不停的反省自己的错误,还要检举揭发别人,然后参加“披逗”或者被“披逗”。很多人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说。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让有的人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我了断,被定为“畏罪自杀。”可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马上,席卷全国的饥荒到来,本来就只给他们一天一斤的口粮,现在连一天半斤都无法保障,试想一下,每天干着如此繁重的劳力,却只有250克粮食,哪里会受得了,所以,大家只能自己想办法,挖野生植物,收集草籽,这些东西很多都是人无法消化的,又有一批人,被活活胀死了。

再后来,连植物和草籽都被吃光了,人就开始大批大批的饿死,采访中当时负责农场食堂的老人说,每天早上都要去集体宿舍清理死人,一开始每天一两个,自己也很害怕,可后来慢慢的一天十几个,也就习惯了。

最可怕的是,饥饿,把人变成了野狗,那些被抬出去的尸体,第二天就被人开膛破肚甚至刮成了白骨,乱葬岗,居然成了饿极之人的“食物”来源之一。劳改农场成了真正的“地狱”,人变成了鬼,要么是冤鬼,要么是饿鬼,甚至是魔鬼。

就这样,三千具白骨,沉埋在了夹边沟的高台明水,没有墓碑,没有墓穴,随处可见散落的白骨,每年清明都会有人来此祭奠亲人,至今未绝。在纪录片中镜头带着我们探访了那里,没有对白,没有解说,只有呼啸而过的狂风和看不到尽头的黄土,还有脚下被风刮出来的凌乱白骨。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那我们可以选择原谅,可是,后来,幸存者之一的曹宗华等人想要回去给大家建一个公墓,一开始,民政局在和县长都很支持,他们就开始收集尸骨,一天就收集了几车。可很快他们就告知,因为“上面”不同意,他们的公墓不能建。

我不知道片上所说的“上面”是哪里,只是奇怪和痛心,连幸存的老人想给同伴们建个公墓都不允许,这个“上面”,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又有着怎么样的人心和人性啊?曹宗华老人说,原本轻飘飘的白骨,一麻袋一个人就能抬走,可后来却变得异常沉重,几个人都拖不动。

本来我是反对各种怪力乱神之说的,可这一刻,我忽然很相信老人的说法,这也许真是冤魂的怨气所至吧?连个给逝者容身的墓穴都不让建,你们,就不怕晚上做噩梦么?换言之,连这样被国际公认排名世界前五十的良心纪录片都要禁止上映,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今天,我们的“镇抚”还在谴责日本鬼子篡改教科书上的历史,不敢正视历史,不敢面对错误,这样的谴责是那样的义正言辞,可是换成是我们自己,怎么就不一样了呢?这样不停的封,不停的禁,不也正是不敢正视历史,不敢面对错误的表现么?

该片的导演王兵以发生在甘肃酒泉的夹边沟事件为题,已经创造出纪录片《和凤鸣》,故事片《夹边沟》,以及录像短片《遗址》。这次的《死灵魂》是他早期的拍摄和调查工作纪录,是前几部的基础。

王兵为了拍摄这些无法在内地上映的纪录片,耗光了财产,在国外获得的奖金,也都又投入到拍摄新的纪录片中,王兵,就是我们尚未彻底泯灭的良知。问他为什么明知无法上映还要拍,他回答说:

这些历史如果不纪录下来,除了他们的孩子,这个社会任何人都不会记住他们。

不管在哪个国家,它迟早会传播,但如果没记录下来,结束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对我来说,我尽了我所有的能力,包括经济,体力,才华我全部拿了出来,再我也没办法做到了。

能不能在内地上映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想看的时候,它总是有的。

这是普通的人,没有什么权力,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多高的地位,是一个真正的匹夫,可他也一个伟大的导演,一个伟大的人,也是我们最后的良知和希望。

他的行动也回答了很多人一直在问我的问题:你这样的一介小民,老写这些有什么用?自然有用,因为“人们想看的时候,它总是有的”。

我也还是那句老话:总比什么都不做,有用!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微信 |致联合调查组:王林清认罪后的十个疑问

$
0
0

CDT编辑注:原文已被微信屏蔽。

2019年2月22日傍晚,经历了包含春节假期在内的一个半月时间,联合调查组终于公布了“凯奇莱案”卷宗丢失等问题的调查结果。联合调查组查明,所谓“卷宗丢失”系最高法院民一庭助理审判员王林清本人故意所为。

剧情翻转如此,老夫昨天发布这个调查结果的时候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夫惊掉了下巴,崔永元被打脸,一切仿佛是在梦境。

一时间,吃瓜群众众说纷纭,“阴谋论”不绝于耳。然而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法律工作者和头脑清醒的这届人民,我们先别忙下结论,还是从联合调查组发布的官方调查报告来分析吧。老夫以为,调查报告虽然篇幅颇长,但是有许多关键的地方似乎并没有完全交待清楚,在此初步提出十个问题,期待案情细节进一步大白于天下:

1、调查报告称:“联合调查组经审查认定,最高法院终审判决将案涉合同性质认定为合作勘查合同并认定合同有效是正确的,认定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违约并判令其承担违约责任并无不当,判决驳回凯奇莱公司要求转让探矿权等其他诉讼请求是正确的;最高法院鉴于凯奇莱公司坚持其继续履行的诉讼请求不变,而作出继续履行合同的判决,有相关法律依据。”

第一问:联合调查组是由中央政法委牵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参加的。这几个部门里面,中央政法委和中央纪委是党的机构,国家监委是最高监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公安部是国务院所属部门。而根据宪法,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审判机关,审一次就是终审,不能上诉。那么问题来了,联合调查组里面有党的机构,还有位阶在最高法之下的国务院所属部门,对丢失案卷进行调查是合理的,但是,是否有权认定最高审判机关的判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恰当的”还是“不当”的,是“有相关法律依据”的还是“没有相关法律依据”的?如果有权,那么是不是在宪法规定的最高审判机关之上,又多出了一层更高审判机关?如果无权,那么这么下结论是否违宪?

2、调查报告称:“据调查,王林清于当晚23时许来到办公室,将该案临时装订的副卷拆散,把全部正卷和拆散的部分副卷材料带回家中。”

第二问:“全部正卷”?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件,一审法院应该把全部案卷送到最高院,再简单的案子怎么也有十几个卷宗吧,王林清当晚就能拿回家?如此大量的卷宗是拿什么装走的?是一次拿走的还是分几次拿走的?如果一次拿走,是不是目标太大了?如果分几次往返,门口站岗的武警警惕性难道如此差,都不会发现蹊跷?

3、联合调查组公布的王林清故意藏匿案卷的原因,一是为了阻止他人办案,二是对单位有积怨,欲给单位制造麻烦。这里的“单位”,显然是指最高法院。王林清拿走案卷材料时进行了挑选,将单位不能复制或者没有备份的都留在了办公室文件柜中。

第三问:王林清拿走的材料,单位能复制,有备份,这样的做法,又能给单位造成多大麻烦从而实现王林清的个人目的呢?王林清这位博士一定是把书读傻了吧。

4、第四问:王林清是“凯奇莱案”2011年上诉到最高法院后的承办人,如果他制造一个“丢卷”的事件,恐怕最麻烦的是他自己,难道他不是案卷保管的第一责任人么?恐怕别说一名办了几十年案子的老法官,就是个小孩子,也会懂这个道理吧。一群孩子在一起,保管糖的孩子把糖藏起来,然后说糖丢了,其他的孩子首先会怀疑谁?

5、王林清“监守自盗”后,还是被调整出了合议庭,那么,他制造麻烦的目的显然是没有实现的。从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来看,如果拿的东西没有给单位造成麻烦,可能下一步只会给自己造成麻烦,“惹火烧身”吧。调查报告称:“实际上,王林清拿走的是上诉状、代理词、第一次合议庭合议笔录等合议庭工作电脑中有备份或可复制的案卷材料,并不能影响案件继续审理工作。”

第五问:王林清既然拿的都是有备份或可复制的案卷材料,他岂不是比谁都清楚他拿走的卷宗并不能影响案件继续审理工作。既然下一步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为啥还不赶紧把材料送回去,反而一等就是2年多,他在等啥呢?还是脑袋被驴给踢了呢?

6、调查报告称:“2018年1月该案二审宣判后,王林清认为案件卷宗‘丢失’仍正常宣判,单位对卷宗‘丢失’也没有追查,遂臆测有‘黑幕’,加之前期积怨,于是决定通过写“举报材料”、拍摄自述视频的方式向上级‘反映情况’”。

第六问:如果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法官,举报自己办理的案件有“黑幕”,这会不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王林清经办了案件的全过程,如果他觉得有“黑幕”要举报,居然是通过自己的“臆测”,而不是去搜集有利的“黑幕”证据?如果他搜集不到证据就去举报,那老夫只能表示无语:他连举报需要证据都不懂,还能当最高院的法官?他别说当助理审判员了,当个锅炉工都抬举他了。

7、调查报告称:“因事件发生距今已有2年多时间,最高法院监控录像按规定保存3个月后自行覆盖,相关监控录像现已无法调取,但根据最高法院监控录像中控室操作规程,调取录像、设备故障均有书面记录。联合调查组调取了2016年12月15日程某某在最高法院保卫处人员陪同下调看监控录像的登记表及相关登记资料,显示在程某某调看录像及‘卷宗丢失’事件前后,监控系统运行正常,没有‘黑屏’和报修的记录。综合上述情况,联合调查组认为,王林清的口述及相关调查材料能印证其窃取相关材料的事实,监控录像问题不影响调查结论。”

这里,老夫感觉调查组的认定似乎有点证据不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调查组依据的是王林清的口供和程某某在最高法院保卫处人员陪同下调看监控录像的登记表及相关登记资料,而登记表及相关登记资料只能证明监控系统运行正常、证明没有“黑屏”和报修的记录,不能证明王林清盗窃了案卷。只有口供,恐怕是不能认定王林清盗窃案卷的。

第七问:说王林清盗窃了案卷,除了口供,是否还有其他客观有力的证据?

8、第八问:根据调查组调查,王林清是把案卷带回家的,调查报告也没有说后来又转移到了其他地方,那么,一大堆案卷在家里放了两年多,家人、客人等均没有发现?认定王林清盗窃案卷,是不是应该对其亲友进行调查走访?遗憾的是,调查报告对此未做任何交待。

9、调查报告称:“调查还发现,崔永元在网上发布的最高法院相关副卷材料也来源于王林清。王林清被调出合议庭后,无权调阅该案案卷材料。2018年8月,王林清谎称经程某某同意,从书记员李某某处骗取了案卷副卷,并用手机偷拍了部分材料,通过微信发给赵发琦;2018年12月28日,崔永元将相关内容在互联网上发布。据王林清向联合调查组讲述,他还给崔永元提供了向上级“反映情况”的信件及部分材料。经国家保密部门鉴定,王林清拍摄、后在网上流出的案卷材料中涉及国家秘密。鉴于王林清的行为已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立案侦查。”

第九问:既然王林清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犯罪,那么赵发琦和崔永元呢?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主体虽然一般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是可以构成本罪的。然而,调查组只是提到已经把王林清的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而对赵发琦和崔永元只字未提,不知原因为何?

10、调查报告称:“对于王林清在视频中反映最高法院领导过问案件办理问题,联合调查组指出,最高法院根据有关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对凯奇莱案这类重大复杂案件加强了审判管理和监督。”

王林清举报案中,王林清反复强调的就是最高法院领导过问案件的问题,而联合调查组这里只是说“加强了审判管理和监督”,却没有说是不是存在违法干预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结论,语焉不详。

第十问:那么上到最高法院院长,下到地方领导对案件的批示和活动,到底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是否违反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订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等规定呢?

马上要开“两会”了。“凯奇莱案”和随后发生的王林清事件,说是建国以来的“司法第一案”恐怕也不过分。面对着亿万百姓的关切,衷心希望联合调查组把案件办成铁案,把细节查实,把证据完善,给人民一个满意的答案。还是那句话,这是一场法治考验,也是一次终极考验。这一事件,无疑将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事件。亿万百姓的眼睛在看,在期待。​​​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德国之声 |挡不住舆论压力 中国再邀外交官访新疆再教育营

$
0
0

中国近期开始针对新疆争议性十足的再教育营进行“推广”。 自从去年12月以来,中国已开放三团外交官参访新疆的“职训中心”。 然而,人权团体却将这些职训中心视为再教育营。 这样的举动被视为中国驳斥其他穆斯林国家及联合国的批评。

(德国之声中文网) 中国外交部上周六 (2月16日) 表示,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古巴、埃及、柬埔寨、俄罗斯、塞内加尔以及白俄罗斯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外交官,将在新疆进行为期4天的参访。 而根据路透社今日报导,有六国的外交官表示中国接下来会邀请沙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黎巴嫩、埃及、新加坡、越南、寮国、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匈牙利及希腊共16国驻中国的外交官们参访新疆再教育营。

有两国外交官透露下一波参访被安排在下周。 黎巴嫩外交官表示该国不会参与,而格鲁吉亚外交部则发声明表示有收到邀请但无法参加。 中国外交部则透过一则传真,向路透社证实新疆政府邀请一些驻中国的外交官在接下来几天前往新疆参访。 声明写道: “我们相信这些参访能让这些外交官更了解新疆。 新疆是一个开放的地方,而我们相信任何不带成见的人,能客观的看到新疆发展的成功之处。 ”

此外,中国官员预计周五 (2月22日) 将在北京向外国使节简报新疆的情况,但中国外交部未证实此消息。

中国“非常紧张”

路透社表示,在新疆议题上,中国政府开始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批评感到担忧。 为了对抗大量指控,中国政府试图努力针对新疆营造更友善的论述。 一名外交官受访时表示: “中国政府目前十分担忧。 ”

此前,穆斯林国家大都不公开针对新疆议题批评中国政府。 但这个月初,土耳其公开要求中国关闭再教育营,指控这样的做法是人性上的一大耻辱,而这也招来中国政府愤怒的响应。 一个驻中国的外交官告诉路透社说: “中国政府不希望其他穆斯林国家加入批评中国的行列。 ”

中国外交部强调,北京在新疆的作为对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有正面帮助。 它们在给路透社的传真响应中强调: “中国在新疆的策略已获得多个穆斯林国家支持,因为恐怖主义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敌人。 ”

联合国会议

外交官们也透露,中国预计将在下周一 (2月25日)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与四月底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会上,试图削减外界对其新疆政策的批评声浪。 本月,人权运动者要求欧洲及穆斯林国家在联合国建立一个调查新疆再教育营的小组。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杨恕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开放外国使节参访新疆是重要的,但他认为这种作法的效果有限。 他说: “对与中国关系良好且有相似问题的国家来说,它们很容易针对新疆议题与中国达成共识。 但对其他国家而言,这些解释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美国及其他国家长期批评中国政府的新疆策略,所以这些解释并不会改变他们心中的想法。 但总体来说,中国政府的作法还是比什么都没做好。 ”

此前,中国政府强调自从它们两年前在新疆开启再教育营后,新疆恐攻的比例就降低了。 它们认为这代表北京的新疆策略相当成功。 人民日报上周透过一篇评论痛斥土耳其对新疆策略的批评,强调事实胜于雄辩。

不少西方外交官近几周向路透社抱怨穆斯林国家不愿公开谈论新疆议题,但土耳其的强烈批判却让外界觉得穆斯林国家可能很快会开始针对新疆议题做出批评性的评论。 然而,这样的看法却被驻中外交官们认为不太可能,因为他们认为许多穆斯林国家自己都有人权问题。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蓝音盒│《少女之心》那个年代的性与罪:看过就是流氓

$
0
0

作者:杨东晓    来源:蓝音盒

(资料图)

◎《少女之心》,又名《曼娜回忆录》

它可能是那个年代除毛选和新华字典外,读者群最多的书籍。它与那个时代的青少年的性意识一起,被压抑在地底下。

1973年的一天,上海市第二中学的朱大可参加了在操场上举行的一场流氓犯宣判大会。

台上那个外校高年级男生,偷看了一本叫《少女之心》的淫秽手抄本,在这本坏书的影响下,开始追求自己的亲姐姐,想仿效书上的情节耍流氓。他的姐姐不从,哭着把他告到了派出所。这个男生被派出所抓去后打了一顿,又放了出来。但是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迁怒到亲人,在姐姐肚子上捅了一刀。

学校的大喇叭,用义正言辞的声音宣判:“死刑”。而台上的男生居然没有一般死囚临死前的惧怕,相反,他的眼光不时睃往台下,大约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熟悉的面孔,他呲着牙笑了。他已经被各所学校的大喇叭宣判过多次“死刑”,只因没有完成各校示众这一“使命”,才一直没有拉去枪毙。

37年后,当这个案件再次被提起时,作为研究者,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皮艺军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被判死刑的中学生当时是否已成年?他是十几岁?

罪犯被带走,台下的受教育者们,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时光后,再也无法回忆起这个高年级学生被“宣判”时是不是已成年,到底是17岁还是18岁?他的姐姐在被捅一刀后,是生是死?唯有案件本身和那本被一提再提的犯罪根源——《少女之心》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 那个时候的“流氓们”

《少女之心》第一次传到朱大可手里,是1975年。这时,他已高中毕业,进厂当了青工。他在偷看这个小薄册子时,特地在外面套上毛选的红塑料皮,不容易引人怀疑。

那本至今没有作者现身的手抄本,在当年,大约有上亿人阅读、传抄过。但谁敢承认自己看过《少女之心》呢?那个时代,凡是被抓住看了《少女之心》的人,都被沦为有“流氓”之嫌。

在洋泾浜上海,市民一直习惯于用西式的发音来表达一些内容用汉语不太容易表达的内涵,比如,用“来赛”这个发音(lasses,原意小姐)指代类似发育成熟、行为开放的女性或女流氓,用“马格”这个发音(mug,有脸、嘴、抢劫、流氓等含义)表示男流氓。

在那个禁欲的时代,“流氓”一词在中国有着过于广泛的外延,1970年代的中国,同性恋也是“流氓”。朱大可隐约听到人们悄悄耳语,某某人是个流氓,他“吸精”!

北京市公安局在文革中后期以“流氓”罪抓捕了不少青少年。皮艺军此时正在北京市公安局预审处当预审员,他回忆说,被当作流氓抓进来的,“一问他,百分之百都看过《少女之心》。基于此,后来公安机关就认为,凡是流氓都看过《少女之心》,倒推过来,凡是看过《少女之心》,就会变成流氓,于是,看《少女之心》和性犯罪之间就有了固定的因果关系”。

“当时中国还没有犯罪学的研究,在没有对照组数据的情况下,就用这种线性思维。其实这种判断并不正确”,皮艺军说:“那时候没有人对未犯罪的少年进行调查,统计一下有多少男少女看过《少女之心》,所占百分比是多少,就直接把《少女之心》当作影响犯罪率的因素”。

1979年,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党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工作者廖岭珠在上海社科院出版的《社联通讯》1980年增刊第七期《少女犯罪与性爱心理初探》一文中写道:“据某中学一个班级的不完全调查,43名学生中,承认看过《少女之心》等黄色手抄本的就有13名,有些学生甚至在上课或自修课里抄阅这类书刊”。但是这些孩子并未犯罪。实际上,大多数传抄《少女之心》的案件都是因为追查其它案件时被连带出来的。

■ 姚文元的“扫黄令”

一般情况下,如果未发生刑事犯罪,《少女之心》的“读者们”大都能安全地“潜伏”着。岂料刚进入1975年,主抓意识形态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姚文元就颁布了一个追查手抄本的命令,第一本是《归来》(后更名《第二次握手》出版),紧跟其后的就是《少女之心》,还包括《一双绣花鞋》等。

《第二次握手》是被当作“黄色小说”来追查的。这一年1月7日,《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在湖南大围山插队的知青张扬被抓捕后还一脸迷惑,男女主人公,一辈子的肢体接触仅限于握手,而且在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中只握了两次,怎么就成了黄色小说了呢?

姚文元是在1974年10月的一份“内参”上看到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的消息的。他找来这本书看了一遍后,感到问题很严重:“这是一本很坏的书,不是一般的坏。”在他看来,《第二次握手》尤其反动,里面不仅宣扬资产阶级,宣扬有海外背景的科学家是爱国的,它还歌颂了周恩来!这本书是一定要彻底追查并销毁的。但是又不能打着政治反动的旗号来追查,那就等于挑明要反对周恩来。于是,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就成为追查理由,将其定为黄色书籍,在全国以扫黄的名义追查,这样就明正言顺了。

张扬入狱以后,并不知道他的手稿在知青中被广泛手抄传阅,成了“非主流”流行小说。那时候,中国主流文坛上只有“一个作家”:浩然,塑造出没有俗念的人物“高大泉”。《第二次握手》当然是一本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手抄本,而《少女之心》可说是把人性中的性本能完全摊开来写的“书”。在阶级斗争挂帅的禁欲中国,《少女之心》算是“文革”时期仅有的一部没涉及意识形态的读物,然而正因如此,成了为公然对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大毒草”。

1975年的法庭对张扬《第二次握手》的指控包括:“你这个《归来》,本质上与《少女的心》是一样的,”“《少女的心》是砒霜,《归来》是鸦片”。这个“鸦片”有四大毒素:第一是反党;第二是吹捧臭老九;第三是鼓吹科学救国;第四是你明明知道不准写爱情了,为什么硬要写?

■ 压抑和反弹

张扬在不准写爱情的年代,“硬要”写了爱情,所以他的书“沦落”到色情读物《少女之心》的层次。而后者,是一本并无故事情节、更无爱情描写、从头到尾赤裸裸性爱的色情手抄本。

即便是在今天看来,《少女之心》也不能算是一部文学作品,甚至连一部故事都算不上,然而,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反弹,越是谈性变色,越是偷窥得性味盎然。

那时候有个词叫“作风问题”,特指“男女关系”。皮世军在分析性压抑对中国人的影响时说:“当时的性压抑是对所有人的,各级干部在性压抑之下产生的异常的工作作风,对自己的部下任何‘作风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和过度反应。谁和谁稍微多接触一点,他就可以派人去捉奸,把自己变态的压抑投射到下属身上,自己的工作作风也因为这种压抑而变成变态和粗暴。”

也正是在这种贫瘠而压抑的环境中,一些外国电影中短短的数秒拥抱、接吻镜头都会让不少人如痴如醉。在那个年代,《化身博士》、《华丽家庭》、《望乡》、《女星》……这些影片被很多青年人看了一遍又一遍。

皮艺军接触到的一名少年犯讲述,日本电影《望乡》他看了七遍,后六次每次买完票以后就在电影院门口等着,等到将要出现早年妓院的镜头时,他分秒不差地踩着钟点进去。买那么多张票,就是为了多看几次那几秒钟。

《望乡》中几秒钟的镜头,《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中数行文字的描写都能对人构成极大的刺激。皮艺军认为,由于当时“性”在中国一直被当成最淫秽的东西,讳莫如深,所以处在性压抑之中的中国人,都还没有“脱敏”。

因为对“性”过敏,所以不能谈性,又因为对“性”过敏,所以《少女之心》中的性描写就成了一针兴奋剂。一些青少年为此而犯罪,法律和社会舆论只注意到他们对别人造成的性侵犯,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这些年轻人犯下的罪——他们本该享有正常途径的性教育。于是,一本黄色读物就变成了洪水猛兽。

■ 一个县城的追查

1977年,李万盛任四川邻水县公安局治安股股长。邻水县位于华蓥山东麓,如同那个年代所有偏僻的小县城一样,闭塞而保守。在这年年底的一次公安局例会上,领导安排工作时提到现在有青少年传看黄色手抄本的动向——当时公安局都还没有看到这种手抄本。这项工作是公安局领导参加上级公安机关召开的一次普通的工作会议上带回来的。

治安股长李万盛将这一工作安排给各街道、居委、办事处,希望这些基层群众组织能够协助工作。

一个多月后,二街道办事处的杜华珍主任向公安局反映,她的辖区里有几个男女初中生平时说话和表现有些异常。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几个人在秘密传抄《少女之心》。

这5个少年自认为自己做得很严密——他们都只在半夜捂在被子里看那本手抄的《少女之心》。有的孩子家里兄弟姐妹们就睡在一间屋里,几个兄弟就睡在一张床上,都没有发现其中一人在深夜偷看手抄本,父母就更不知道了。

然而,他们平时走在街上的眼风和举止,却令居委和街道的老年人产生了怀疑。

因为尚未形成治安事件,所以李万盛没有安排公安出动,而是让杜华珍找了几位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分别和这5位学生谈话。

事情已经调查清楚了,是否通知学校和家长,李万盛认为这是关系到学生前途的一个大问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逆反以及面临的压力,李万盛选择了低调处理。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此幸运。

在反映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小镇青年成长历程的电影《孔雀》中,主人公们的遭遇可谓是典型。

弟弟高卫强在复习功课时偷看一张手绘的女性裸体图,被保守而严厉的父亲发现后,把他拉到大街上暴打一顿。父亲一边打儿子一边绝望悲愤地哭喊邻居们出来,“看咱家出了个流氓啦”。半傻的大哥高卫国到学校找弟弟,竟跟着一个女生往女厕所走,被发现后遭到全校师生的追打。弟弟冲进人群,用雨伞把哥哥哥哥往死里扎。电影中,高家兄妹都是在这种迷蒙抑郁的环境中,战战兢兢地走过了青春期。

1977年冬至1978年初春,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邻水县结束了一次扫黄工作。县城里只发现这一宗传看《少女之心》事件,而农村区域一宗也没有发现。

33年后,李万盛回忆这次追查工作时,很是欣慰:“通过后来多年的跟踪了解,这5位学生成长都很正常”。

他说邻水县城不大,所以问题也不多。小县城邻水,令人欣慰地、平稳地度过了它在非常年代的“青春期”。

■ 幸运的孩子们

进入1980年代,查抄《少女之心》仍在继续,但烈度小了很多。查抄的主力已经从公安局变成了学校。

当年在湖北某中学上初二的陈卫东,还记得1983年的一次全班大搜查。那是下午最后一节课,他焦急地盼望放学铃响。家里枕头底下还藏着一个手抄本,马上就该传给下一位排队的同学了,他得赶在家长下班前再看一遍。

这一整天,陈卫东都惦记着书里曼娜和表哥的事,后悔没敢把那个小册子带到课堂上偷看。他手里那份是同班同学用方格子作业本抄的,差不多抄了一本。当时他还觉得这部“小说”语言不好、不通顺,心想不如自己重新写一遍。多年后,他从互联网上看到真正的《少女之心》,才发现原作者的文字功夫还不错,那个作业本上的,可能是同学们自己添加的结果。

当盼望已久的放学铃声响起时,班主任走了进来。

班主任叫大家把书包里的东西统统倒到课桌上,他要挨个仔细检查。陈卫东此时不由得大呼幸运,多亏没把书带到学校来!天黑的时候老师才检查完,放学生们离开。过了两天,他才知道那天是全校大检查,查的就是《少女之心》。后来又听说,他们学校也有“曼娜和他表哥那种事儿”,不知道是不是看了手抄本的原因。

在绵延十几年的时间里,《少女之心》几乎传遍了全国。1980年代,除了手抄本,它还以录音磁带的形式渗入校园。辽宁省某重点中学学生刘宏锋,在初中时听到过一盘不知哪儿传来的没有名字的卡带。卡带在同学间悄悄地传递,里面有一个叫“曼娜”的女生和她的表哥以及男友,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全都由一个女声朗读出来,令初中生们心惊肉跳,面红耳赤。直到1988年,已经上了高中的刘宏锋,第一次看到《少女之心》手抄本时,看到开头的那句“我叫曼娜”时,才知道原来听过的磁带正是这本禁书。

但那时,他们班上只有一本手抄本,人多轮起来看太慢,怎么办?他们决定一个宿舍一个宿舍的“传阅”。刘宏锋的宿舍是搞分角色朗读,3个人读,8个人可以同时获悉内容。就在开始朗读的第一天,班主任午休时间来宿舍楼检查,发现了他们宿舍的秘密,收走了这本不到一万字的黄色“书籍”。

无数看过《少女之心》的“陈卫东”和“刘宏锋”,像他们的同龄人一样,考大学、工作、结婚、生子,生活忙碌而安详。再次提到《少女之心》,他们说,算是一本性启蒙读物吧,只是过于极端,没有理论只有感性。

■ 改头换面

学校查过书包之后,陈卫东再也不敢看手抄本了。他们又喜欢上了明星画片和电影里的女特务。很多同学都把电影画报上的国民党女特务小剧照撕下来放在塑料日记本封二的透明处。女特务长头发、船形帽,使他们觉得很刺激,能直接引起生理反应。

这时同学中间又流行起著名妇科专家编写的“新婚性知识”。于是,全校都开始传看登有“新婚新知识”的杂志和书籍——这下不用手抄了,因为是公开出版的。陈卫东还记得书店能买到的这类书一毛七一本,但书名已经忘了。事实上,自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医生《新婚性卫生》这篇文章刊载于1980年《科学画报》第1期之后,中国的性禁区已慢慢打开。1985年胡延溢医生的《性知识漫谈》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此后,书店里开始公开出售与性有关书籍。

在电影《孔雀》中,20来岁的姐姐也想看这种书,她唯一的途径就是到县新华书店去买那本《性知识手册》,自己又不好意思去买,就让十六七岁的弟弟高卫强帮她买。她托卫强去买书时无法说出口书的名字,于是有了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我要本书,两毛四,粉红皮,五个字”。

妇科医生们出版的科学读物总算打破了几千年来暗的和几十年明的性禁区。陈卫东觉得这本书比学校发的小绿皮《生理卫生》详细得多,而且生理卫生课老师上课是不讲青春期那一章的,所以只能自己找来看,看起来有些如饥似渴。

陈卫东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他从15岁看《少女之心》到17岁时和初恋女友有了性的关系,从来没被人发现过,更没有被当成流氓抓捕过:“如果当时被公安局抓到了,肯定会说我是看《少女之心》,成了失足青年。”

文 / 杨东晓 (《看历史》主笔)

[心]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一颗土逗 |接受中国援助的柬埔寨,民众生活变好了吗?

$
0
0

中国对外援建,如果走向纯粹的资本驱动,就会令投资项目变为中国人在他国赚钱的桥头堡,而忽略了合作共赢的初衷。而真正的合作共赢,应该是以真正惠及两国普通老百姓为前提的。

作者 | 子衿

中国农历正月的柬埔寨,恰逢旱季,温暖干旱,即便在热带雨林中,亦无雨水侵扰。这样的气候,正好给那些到访的中国来客化去身上的寒气。只不过,那些或许期待摆脱繁复的年事,到一个陌生的、非现代化的文化环境中释放一番的中国旅客,恐怕却要被一种熟悉的热闹打破幻想。

走出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扑面而来的除了热带特有的潮热,竟是以汉字书写的酒店名称和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汉字广告,有出租土地的,也有推广代工厂的,乍一看,恰如中国18线县城的景象。而在机场熙熙攘攘的旅客中,依然能够一眼识别出中国熊孩子和他们怒吼的家长。在金边、暹粒,操着熟练中文的当地导游领着嘈杂的中国旅行团,穿梭在古老的吴哥窟、辉煌的皇宫和庙宇,以及崭新的中资免税店中。

国人赴柬热潮与我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直接的联系。2月11日,柬埔寨政府公布了一份公开报告:2018年柬埔寨接待的620万游客中,有200万是中国人,同比增长了7成。而2019年,两国将迎来“中国-柬埔寨文化旅游年”,这一年,中柬文化和旅游部门将举办贯穿全年的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鼓励两国旅游业合作转型升级,扩大人员往来规模。按照计划,柬埔寨将在2020年、2025年及2030年,分别吸引中国游客300万、500万和800万人次。

中国人赴柬,似乎并不令人意外。中柬关系向来交好,从当年的红色高棉政权、西哈努克亲王到现在的洪森政府,柬埔寨方面一直都比较亲中,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从没有跟中国撕破过脸。中国人移民柬埔寨的历史,也可往前追溯数代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最近的三五年间,中国掀起了涌向柬埔寨的新热潮。而这股热潮,正是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

不久之前,一部温情回顾中柬60年友好合作与往来的专题纪录片《光阴的故事——中柬情谊》在央视播出,再次给中柬关系镀上一层浪漫之色。正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新一轮的中柬合作、赴柬热潮因两国受人称颂的友谊而显得理所当然。但是,在被渲染的浪漫之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甚至很有可能是不平等的)利益交换。那么两国之间大量的合作,到底给中柬两国百姓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呢?

援建柬埔寨的秘密

在从广州飞赴金边的客机上,除了游客,也有生意人、打工者。一位从广州乘机到金边的年轻小伙自称在金边已经工作一年有余,“中国人在柬埔寨能干的事情,多了去了。”

开启这一局面的,是中国对柬埔寨的各种投资与援建。

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对柬埔寨的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成为柬埔寨最大的投资国。在两国密切的合作之下,中国的资本大量涌入柬埔寨,政府作为投资方对柬埔寨的援建进行得如火如荼:

2017年2月18日,中国援建的柬埔寨西港特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这是柬埔寨第一座现代化全自动控制的污水处理厂;3月17日,中国电建承建的柬埔寨斯伦河项目完工,它将有效改善多省的水资源利用情况,降低暹粒省的洪涝灾害影响——该项目总投资的6700万美元中,5200万美元为中国信贷……

不过,我国对柬埔寨的援建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和两国友谊,也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只是花钱赚吆喝。由于很多项目实质上是国有企业或民间资本融资与主导操办,因此两国合作的背后实质上是一套“投资-回报”的逻辑。

中国对柬埔寨的投资采取的是一种“金融合作—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三位一体的新型经济合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中国方首先通过成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投资基金等渠道和形式,提供基建所需的项目融资,而沿线国家则以自身的资源作为担保或等价补偿;其次,由中国工程公司承揽这些工程项目,而柬埔寨则用中方提供的资金支付项目所需的产品、材料装备和劳务;第三,能源开发在满足中国和国际市场需求、带动中国能源装备出口的同时,加速柬埔寨积累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资金;第四,柬埔寨基础设施状况的进展将带动其国内市场、就业、投资环境的改善,不仅为中国的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进一步的商品出口与企业投资培育了市场;最后,通过跨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中国与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国家连接起来,形成区域性产业网络和经济体系。

也即是说,中国在柬埔寨的投资并非是在做“赔本买卖”。如果中对柬投资的进展顺利,将可以回应中国国内缓解对产能过剩、扩大市场、资源能源、产业转移等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资本的进入形式也从原先的援助式变为市场化的投资式。而这,也成为了中国民间赴柬热潮的条件。

谁在收割投资热土的果实?

那位乘机到金边“上班”的小伙在柬埔寨做赌场生意。赌博业在柬埔寨的特定地区是合法的,油水丰厚的博彩业吸引了来淘金的中国人,“柬埔寨最大的赌场老板还是当地人,但是大大小小的赌场里,70%的是中国人”——小伙子给出了一个来自局内人的直观估计。他仅仅签了获批方便的旅游签,就能够到柬埔寨淘金。

博彩业只是中国人来柬埔寨投资的一个小小的片段。金边机场外,广告牌上亮着显眼的字样:“4500平方米土地出租”、“XXX有限公司,主营:车缝线、胶带”。原先在中国的制造业工厂老板因为国内劳动力价格与地租上涨,许多从中国“逃逸”,来到炎热的柬埔寨寻找新的商机。

柬埔寨是个拥有巨大人口红利的国家。2015年,柬埔寨人口约为1565万人,人口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70%。同时,柬埔寨近几年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每年有16.2%的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工作,促使柬埔寨经济呈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而纺织行业,是外来制造商到当地投资的一个热点。

柬埔寨更是吸引了中国房地产商的注资。

作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最后一片凹地,柬埔寨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价格相当于中国90年代水平,周边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同类资产已有较大泡沫,投资风险已经加大。目前柬埔寨农业用地价格远远低于周边国家。首都金边和著名旅游城市西哈努克的地产价格仍处于新兴市场阶段。

据柬埔寨国土规划和建设部的报告,2000年到2017年,柬埔寨由外资公司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共有287个,总投资额42.97亿美元。其中中资公司拥有110个项目,总投资额为16.56亿美元,占比均接近四成,中资也成为柬埔寨房地产的最大投资方。

然而,这些开发商似乎并不打算把房子卖给当地的普通老百姓,而是将目标群体锁定中国买家。据媒体报道,一名当地中方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开发商的楼盘,80%以上的房源都卖给了中国投资客,少部分卖给了柬埔寨上层阶级人士。

柬埔寨的华人免税店,中免集团出海的第一站,其内装潢和中国百货超市极其相似,主要针对中国游客销售。

房地产、基建火热的背后,在柬埔寨的那些工地上,许多来自中国内陆地区的务工人员当起了建筑工。“广东那边的电子厂,一天工作12个小时才赚6000多,还不如在国外建筑工地上8-9个小时赚6000多划算。出国就是想赚点钱,国内工资比较低,国外工地上基本能赚到1万多。”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渐多,在湖南之类的劳务输出大省,出国务工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他们出国务工主要是修路、修桥、挖隧道、建房子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外基建项目数量很多,工作机会也很多。中国人出国务工多属于技术工人,会带领当地工人干活,一个人带几个人,或者带十几个人。收入比国内要翻一番,甚至更高。

这片古老而苦难深重的热带土地,成了中国人掘金的热土。连续执政33年的柬埔寨领导人洪森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特别是针对外国投资者。一系列市场化的海外援建与投资吸引了不同阶层的中国淘金者,但却未必能让柬埔寨这个国家摆脱“有钱的乐玩钱,没钱的苦打工”的命运。

难以惠及底层?

在资本和旅游的带动下,柬埔寨大城市呈现出断裂式的发展——一面是尘土飞扬的小城镇景象,而一旦进入核心区域,又是一番国际都市的风味。

无论是柬埔寨首都金边,还是拥有吴哥窟的暹粒,都有专供国际游客消费的高档酒吧街和免税店。

而仅仅几条街之外,却是破落的城边村。

中国对当地投资给当地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投资、援建往往倾向于惠及政治、经济精英,却很难直接惠及普通老百姓。此外,中国投资项目更加容易引起争议,想要为目的地国家的大众所接受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柬埔寨当地载客三轮摩托(被称为tuktuk)司机厐洛(音译)年近40,皮肤黝黑,是一位拥有4个孩子的父亲。他告诉我们,“在最近的3年里,忽然有非常多的中国人涌入柬埔寨游览和做生意。但中国人的生意并不一定会对我们柬埔寨人带来直接的好处,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我们柬埔寨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所以根本没有办法跟中国人一起竞争。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在中国人的工厂从事一些低端的工作。”

Tuktuk司机厐洛在休息

随着当地物价被外来者推高,当地的底层人群仍然要通过不断打零工来补偿家庭债务及家庭开支。比如厐洛,他虽是暹粒国际机场车队的一员,但他还身兼渔民、Tuktuk包车司机/导游之职,日夜奔劳无休,甚至要靠联合国每个月发的米才能喂饱孩子;即使快要进行阑尾炎切除手术,他也不得不开车载客直到手术前的一天,并卖掉结婚金戒指,才能够支付550美元的手术费用。

除此之外,中国人和中国资本的涌入也对当地房价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凤凰网自媒体平台大风号指出,大量外资的涌入抬升了柬埔寨部分城市的房价。人均年GDP仅有1260美元的柬埔寨,房价竟然可以达到$3,211/㎡(约人民币2.2万/㎡),成为全球房产价格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金边高端公寓的售价达到 3211 美元/平方米,较五年前高出 60%,租金也同样达到$14.3/㎡/月的高峰。金边高端商务区隆边(Daun Penh)的地价超过9000美元/平方米,几乎是 2014 年的三倍。

这一趋势显然对当地普通民众不友好,据环球时报报道,有记者表示,在房地产等方面,一些中国企业与柬埔寨有影响力的巨富合伙,正在把普通百姓强行赶出他们自己的土地。

援建却带来了反感?

无独有偶。中亚地区的政治领导人基本上都支持与中国发展更为密切的经济合作,对“一带一路”倡议反应积极,但其他国家的地方媒体、反对团体,甚至普通百姓却对中国劳动力的涌入以及可能带来的领土争端表示担忧,民间对政府同中国达成的商业协议也常常提出质疑。

中东部分地区和国家对中国的投资表现出复杂的态度。2007年至2013年的民意调查显示,土耳其国内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民众比率一直很低,而对中国一向支持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比率在2011年至2013年间甚至下滑了15%左右;以色列人民对中国的支持比率下滑11 %;埃及人民对中国的支持比率下滑12%……

日益增多的中国商业活动,尤其是中国劳工的涌入以及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引起反弹。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族主义派系、青年组织和反对派团体声称,中国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经营行为将威胁其国家利益。近年来,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

超级经济体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援助”在历史上并不是罕事。二战以后,西欧经济一片衰败,百废待兴,美国第50任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主要通过物资援助、经济投资、技术支出三方面提供援助。表面上旨在援助欧洲经济,实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复兴,但其实质上是为了缓解美国产能过剩问题,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为其找到输出途径;其次是借拯救欧洲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对抗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沿线地区尤其是周边国家和新兴市场为重点的产能输出、资本输出,也成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题中之意。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的调研,2012年底的中国已经面临严重过剩,传统的化解方式显然无法完全解决问题,“走出去”实现产能输出成了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最佳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顺势诞生了。

然而,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所提供的援建,如果走向纯粹的资本驱动,就会令投资项目变为中国人在他国赚钱的桥头堡,而忽略了合作共赢的初衷。真正的合作共赢,不会是两国政商精英对于财富的进一步聚拢,而是以真正惠及(而不是剥削)两国普通老百姓为前提的。 

参考资料

界面:《中国房企掘金柬埔寨:80%卖中国人少数卖给柬精英》

21世纪经济报道:《新游牧时代:90后热衷去“一带一路”沿线打工》

刘家瑶:《“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舆论下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

苗吉:《“一带一路”倡议:预期管理、风险规避及战略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年

大风号:《中国模式在柬埔寨发展得如何?结果完全让人想不到!》

http://wemedia.ifeng.com/84844668/wemedia.shtml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豆瓣 |在新疆的一些记录

$
0
0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xzr(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93320361/

终于去过一趟新疆了,算是了却了这几年的一个心愿。在出发之前,我很自然地没有把自己纯粹摆放在游客心态上。一来我总是对特殊、相异的生活世界和土地中怀有想象与好奇,这种想象不是指在脑海中对那个地方有了多少浓墨重彩的描摹,而是当自己作为一个异乡人进入的时候,给自己定位了要捕捉文化的状态。其次也是因为这一两年网上看了不少关于新疆的消息,从小受到的关于新疆的话语熏陶似乎也富有张力和“刺激感”,于是就有了很想获取一手讯息的冲动。这两种情结果然在旅途中都开始派上用场,但这一次我对这种初衷多了很多疑惑和不确定的感受。

比如说,我开始厌恶自己在获得各种信息后被点亮的感觉。有一个对见识很在意的朋友对我的行程表示“羡慕”,我觉得这不太对劲。将获取信息作为个人见识/知识的增进并不是独立自洽的。在陌生的情境里收集、阐释未知的信息是一个散发着智识诱惑的过程,吸引人将碎片与更大的图景镶嵌拼贴在一起。但同时,信息的交互性意味着我的“在场”意义,作为游客和外乡人,不意味着可以对信息的具体内容置身事外。我甚至觉得,在新疆探寻事实本身是背负着愧疚的。

安检与安全

第一次见识是在乌鲁木齐机场附近的小宾馆。门口有一道安检门,边上有一套防暴服装装备。而踏入的那一刻你就知道这是走走过场,并且在之后还要习惯很多类似的场景。宾馆入住需要照相,对应身份证的头像。一起住的朋友问这是侵犯肖像权吗?前台的大叔说,别说肖像权,人权都没有。我诧异了下,又试图问几句,但几个宾馆的员工似乎都没再回应过我,而是继续就相关话题互相闲聊,什么“社区加班费减少”啊之类的,指的应为以社区为单位,动员社区成员参与的安防工作。我从他们身上读不出情绪。

第一次亲历安检是在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的入口。入口分为两道,游客专用道和需要身份证验证的通道。排队的时候还分不清状况,正准备学样掏身份证,马上就有人催促着我往前走,便顺手往机器上扔了双肩包(似乎这个过程也可以省略)。于是凭着一张汉族人的脸,开始了可以无心无肺的标准游客之旅。

而相较大巴扎这种当地人经常光顾的场所,喀什老城和喀纳斯禾木景区对于游客来说,几乎就完全不存在安检包这个动作了。在北疆的两次住宿都是在村里的木屋式旅馆,几乎每家的廊道上都摆放着安检机器和一套防暴设备。和店主闲聊,他们说花了一万块安置了这个机器,摆着特别占空间,并且似乎很快就变成堆砌杂物的地方。

喀纳斯 旅馆走廊上闲置的安检设备

更直观的感受来自喀什。我在喀什老城的青年旅社里住了三晚,我们住的区域是旅游商业氛围相对更低的片区,解放北路西面,艾提尕尔清真寺附近。说相对较低,因为这里的不少建筑很明显就能看出是重建和修缮后的成果。对门是当地小学,拐进周围的巷子即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状态。赶上国庆期间,每家每户门口基本都挂上了五星红旗。红旗高密度地飘在名族风情的墙体上方,略减去了一些味道。我每次举起手机,便有意识地避开旗帜。


出入老城的路口都有针对少数民族人士的身份证安检设备,并且有出入时间的限制规定。有一晚半夜三点,我们和几个青旅的朋友一起归来,给这个已沉静入睡的街巷增添了各种声响,过大门的时候,有几个人和值班的警察打招呼、说一声晚安,突然觉得有点酸涩。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戴着兜帽的维族男生从游客通道飞速跑过,成功避开了刷证式安检。

青旅门口的这条路上大约每隔十米就有一个穿着防暴设备的警察,据说密布在城市里的辅警和安保力量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日中的某个时间段,我看到一列穿着橙色马甲的当地人拖着个棒球杆式的长棍在路上走。后来问了当地人才知道,他们是社区里经营店铺的店主,组成了社区自治小队,每天定时巡逻。

老城的这些样貌,对于游客来说,大概也会有一种异样和失落。在给照片取景的时候,不得不要小心翼翼地避开“感觉”破坏了传统建筑风貌的人与物,尽管这个风貌本身也是多了许多人造雕琢成分的,要知道这里可是连路边的电箱都有土黄色的墙饰包裹。但此时的旗帜、标语等是异常耀眼。也在青旅里听人聊起喀什老城,有些人也会悻悻地谈论商业化、景区化,传统文化的被破坏。但我更好奇的是,如果不把游客的身份、青旅与墙外隔离的状态一同纳入讨论(维族人不得接待),这样的讨论会有多么空中楼阁。或者说,相较谈论商业化对维族传统风情的入侵,是不是有更加冷厉的改造值得反思。在喀什的三天,我和汉族人的相遇,常常会听到“这里特别安全” 、“这里比内地还安全”。我不知道这是不知道说什么的客套话,还是一种近乎反讽的说法,我倾向是前者。不论怎样,这套话术非常有用,仿佛立马就合理化了我们看到的种种情形,可以正当地享受差别对待了。

最令我吃惊的一次对话发生在路边。我坐在路边长凳上系鞋带,边上坐着一个汉族警察。他和我攀谈起来,问我来干嘛。我很自然地脱口而出是来旅游。接下来的对话出人意料。他说,我不懂这里有什么好旅游的,你知不知道这里的势态?我解释说,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他来一句,“你真的觉得这些建筑好看吗?这些都是维族的房子,民族风情的,是要反对的。”之后他低声又说了些要被删除的言论,这些对我来说都太没有心理准备了,那个人的声音低低的,带着北方口音我也没有全部听清,于是想当然地顺着他问了几句。

没想到这个汉族警察突然开始盘问我。“你不会是奸细吧?”“你真的是学生?”我甚至在他的要求下掏出了身份证。他笑着说,94年的还在上大学啊。我有点慌,感觉这个确实有破绽了。最后随意敷衍了几句溜走了。回到住宿的地方,大约有一两个小时都被惶恐包围着,夹杂着愧疚。那是我到喀什的第一天,已经满脑子只想着要离开这个地方了。除了知道自己做错了、给自己找了麻烦之外,他那句“你真的觉得这些房子好看吗”一直盘旋在我脑海里。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初衷,这里的治理气氛已经摆在台面上了,我虽然不清楚这对当地人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每天进出门被查身份的滋味大概可以想象一些。加上之前的捕风捉影和那个警察和我低声说的那些,我在这里看什么呢?哪里是真实的文化风情?我更难以接受,用这种手段作为对游客安全的保障,然后汉族游客们便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精心修缮过的民族特色,一想到白天在巷子里嬉笑拍照的自己突然就感到十分不适。


喀什老城街头的建筑,是否精致过头了?

木卡姆与维族舞厅

街头盘问后,我暗自下决心要做傻游客。而真的让我放松、短暂抛开一切的便是音乐了。在老城里感受的传统音乐和在维族酒吧的氛围让我对这里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在喀什老城里很容易接触维族传统音乐木卡姆。百年茶馆里经常有机动的演奏,乐器店里主人能来几段展示,街头偶尔也会有即兴的表演。走在路上时不时就被那悠扬婉转的旋律吸引了。

百年茶馆也确实是我在喀什最喜欢的地方了。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坐在阳台上,点上一壶茶,静静地做着游客的安逸午后白日梦。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选择了室内的“榻榻米”,边上的维族老人热情地给我递来手鼓,示意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而他自己则拨动起了手边的乐器(热瓦甫)。清脆优美的古韵将整个昏暗的茶室都被调动起来。

没过多久,一个身着装饰服饰的老人走来,要去了被游客们蹂躏的手鼓,一段合奏就此开始。我离他们俩坐得非常近,可以细细观察他们的神貌,专注于音乐的样子非常动人。


路边演奏

这次在喀什呆的三天基本没有提前安排行程,而维族酒吧之旅对我来说应该是非常意外的惊喜了。我估计这也是喀什旅游攻略里绝对找不到的去处。

和我一起去的同伴邀请了她大学时的维族同学,这位喀什姑娘尽心尽力地做好地主之谊。因为知道我的朋友喜欢跳舞,所以特地打听了喀什市内一家有舞厅的酒吧。

卡巴娜酒吧是非常地道的喀什酒吧,除我们之外,95%的客人都不是汉族,更别提穿着冲锋衣的游客了。也因此,这里应该是最有喀什生活味道、可能也是维族最靓青年男女聚集的地方。目之所及,女生打扮精致,穿着凸显身材,极具魅力。反正恍惚间,仿佛掉进了迪丽热巴古力娜扎的圈子…

从装潢来看,卡巴娜酒吧和内地的酒吧没有什么两样,但这里特色的细节真的不少。维族朋友介绍,维族女生不得饮酒,因此这里菜单上的热门产品是红牛和水烟套餐。妹子本来推荐我们喝红牛,被我强烈婉拒,担心这是要两天不睡觉了。而更颠覆我们对酒吧固有形象的大概就是这里舞蹈的方式了。总共有三类舞蹈:维族舞蹈、双人舞和我们所认识的蹦迪。

维族舞蹈有非常明显的男女分野,男生动作幅度大,摆臂有力舒展,手呈拳头状。女生的姿势则柔美抚媚,指尖细节丰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池里的所有人大多为同性别组队,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或者几个人围成一圈,合着优美舒缓的旋律匀速围绕舞池漫步。双人舞则基本是女生专场,刚还撑起大半舞池的男生舞伴们相继散去,偶有情侣或者夫妻档。

作为一个肢体僵硬的社恐,这应该是我第二次“蹦迪”,而朋友沐则是一个舞蹈狂热分子。她很快就把我也拉进了人群里。尽管突兀和尴尬笼罩,我还是试图学着身边人的动作尽量地做出舞的样子,因为不论如何都已经是异类分子了吧。沐快速地融入了节奏之中,我则试图感受这里的氛围。可能是总爱盯着女孩子的缘故,我发现维族女生真的是十分羞涩甚至可以说是保守,虽然衣着和内地酒吧里凹凸有致的女生类似,但是动作轻柔、女性化,哪怕到了电子乐的主场,也只是极小幅度地摆动几下。后来,我听带我们来的维族朋友调侃,她坐在二楼,说你们俩一看就是内地来的,总是跳“男生动作”。我笑笑,某种程度上,相比优美矜持的维族女孩姿态,男生动作确实更适合笨拙社恐来模仿。

那晚的高潮应该是沐被邀请进了舞池中央的一个圆圈,和她一起跳舞的维族男孩成为了她之后几天都心心念念的男孩子。而我也认识了据说是全场唯三的另一个非维族女孩,我不确定她是否是汉族。她和她的朋友非常热情地让我加入她们,结束的时候还对着我的耳边说了句“开心”。

在喀什三晚,我们去了两次维族酒吧。第二次维族姑娘回去上班了,沐在青旅邀请了好多个人,浩浩荡荡地用冲锋衣闯入了舞厅。第二天酒吧里的人不多,又或者我们实在太过惹眼,热情的维族大叔甚至过来敬酒和在舞池里主动互动。这也成为了我本次在喀什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其实和老城一样,这里也是进门刷卡、四处红旗飘飘,在炫目、迷离的灯光之下,甚至呈现出一种类似共产朋克的效果。但真的直到来到这里,我觉得我突然没有游客包袱了。在这里可以看到喀什最时髦的年轻人怎么实践现代娱乐,不论是红牛代酒还是舞池里的性别隔离,亦或者一群尬舞的汉族人闯入,里面有许多微妙、值得回味的化学成分碰撞。而我也真的相信重要的是音乐,这是生命本身的魅力。

所以我再次想到那些被我视为压力的标志物,又想到老城街头三五成群聊天、驻足的维族老头,巴扎外凌乱拥挤的人群,真实生活的一种,与那些装饰物无关、与游客无关。

青年公务员

最后想写写这里的人。之前的叙述基本都是围绕我看到的、所联想到的展开。必须承认我有时候总会沉浸在自己的敏感情绪里,所以尽可能地想还原下这次遇到的两位维族朋友。

A是我上文提到的带我们转喀什的姑娘。毕业后她在喀什下面的一个县城做经济管理类公务员。因为大学朋友的到来,她特地请假,开车四个小时过来接待我们。B是在我们临走之前和我们一起吃饭的维族男孩,他也在这边的农村做公务员。他是临时听说我们要来的,因为值班难以调度的关系,抽出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两位上海人叙旧。A和B都是沐的大学同学,上海杨浦某高校工科专业,我们都是去年毕业的。

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同龄人里的公务员,竟然是在新疆。当他们用着带有一些口音的普通话蹦出各种官方叙事色彩浓重的词汇和句子,突然也会有种莫名的错乱感。

他们的工作非常忙,几乎是节假日无休。A和我说,她是单位里唯一一个少数民族,领导十分器重她,经常托她来喀什开会、做报告。我们问她是用维语吗?她说,当然是普通话。这个在内地呆了四年的维族姑娘普通话说得非常娴熟,虽然有口音,但基本可以熟练操纵各类流行俚语,有时候我觉得她口头表达的效果和到位程度应该比我强。同样娴熟的是她的从政才能。每周一早晨,A要主持公司里的升旗仪式,用普通话和维语进行报告。她给我展示她如何管理广场上不听话的群众,惟妙惟肖地还原当时的场景。用的方法貌似是我在中小学老师身上见过的:你那么爱讲那么就由你上台来讲吧。

我是后来才知道,A的家庭背景非常优越。和她的爸爸一样,A也有着同样宏远的目标。我们问她有没有考虑读研,她给的答案是中央党校管理类研究生。当时在凯斯尔美食宫里疯狂吃喝的屌丝如我又是一惊,但再一想就没有任何意外。也许从她选择回到喀什工作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要有这样的仕途。

A是一个非常精干的人,一如她向我们描述的工作履历。也因此我似乎并不敢多问什么,问她关于工作或者观念上的具体内容。我总有种感觉,起码她在和我们说这些的时候,已经滴水不漏地在一个固定的体系中连接答案了。

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应该是关于情感的讨论。第一天见面时候,她说她有预感可能快要结婚了。而她和男朋友在两个月前刚刚分手。她说一年里有过五个维族男生要和她结婚,有时候她去接电话半天,然后回来和我们说,有个要追求她的80后干部又在找她了。她给我们看干部在微信上给她的写的情诗,把我笑个半死,是非常不含蓄的普通话版本。在凯斯尔的时候,她突然说厌烦总是在情感里理性计算的自己,有了恐婚症,有时候宁愿一个人呆着。我看着她神情严肃地盯着微信(他们都是汉语聊天),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同龄女孩呀。也许我的朋友沐,明年真的要去参加婚礼了。

B是完全另外一种人。一个非常内向腼腆的小伙子,吃饭没多久就开始和我们细致地介绍他的日常工作。他是驻村公务员,做维稳工作。我不知道他怎么看待这份工作,但和A一样,我总觉得他选择回到喀什,似乎就必然要走上这样的道路。

他参与的那顿饭,是经常让我感受到沉默和愧疚最多的一次。他说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很多同学出国、读研,而他自己现在只能呆在村里。我想他在意的可能不是工作内容,而是就是在村里的这个状态和身份。

我们安慰他,如果你不选择这个工作,就不会结婚甚至还快有孩子了。B在半年前和单位里的喀什姑娘结婚了,现在妻子已经有了身孕。他给我们看结婚照,妻子非常美丽。他说,刚结婚的时候,想带妻子去上海旅游,已经买好了两千多的机票,因为某些原因所以临时取消了。现在有了孩子,也没有时间再出去。我们帮他计算,也许过两年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上海。

他和A一直说,是的,估计过几年工作会没那么忙(就像我们期盼未来一样)。

B现在从事的工作就是我们之前在网上经常看到的关于新疆的基层治理。他晚上的时候要给村民上汉语课,他说,很多人不会说汉语也因此更难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容易学坏。我问他怎么对待那些不服教导的村民呢?他说,就是靠思想工作,靠谈话和说教。他们身上的压力也很重,如果管理的片区有人在外做了坏事,单位里所有同事都要受处分。

我觉得自己不自觉地开始为他感到失落,在没遇到他之前我就对这份工作有比较负面的印象。而真的接触他之后,我知道眼前的这个人老实、质朴,工作勤勤恳恳,就像对待所有工作一样。我思索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不是可以由我来感到惋惜的呢?

B的家庭背景和热完全不一样,他出身农村,初中成绩数一数二,高中去了乌鲁木齐,大学是魔都的985。而每段路程几乎都是几十小时的火车,从喀什到乌鲁木齐二十多个小时,从乌鲁木齐到上海四十多个小时。他现在终于不用经历这么辛苦的旅途了。听说他买了一辆二手车,三万块,夫妻俩一起出资,再加上支付宝里的蚂蚁借贷。

我们那顿在新疆著名饭店海尔巴格的午餐花费接近400,是两位维族同学一起请客的,我想到这对明来说,应该是平时绝不会有的开支吧。

离别的那段饭后,A开车直接返回工作地。B和我们在喀什老城那条旅游街上走一走。他说他自己很少过来,才知道这里发展得这么好,还和我们提到他最近在单位报刊上看到发展喀什旅游业相关的内容。过闸门的时候,他走少数民族通道被拦下,理由竟然是身份证非本地喀什人。一问才知道,他的身份证还保留着上海集体户口的身份证,地址还是XX区某校。我问他这样会不会很不方便?他说,他希望可以一直这样留着。

和两位同学告别后,我们的喀什旅程也快要结束了。花了很多时间在聊天、吃饭上,以至于其实也没怎么真的认真游历过这座城市。老城走过一半,麻扎去了一个,夜市去过两回儿,大巴扎采购了了一点寄回家的干果,没有在老城里买地毯和陶器是我到现在都非常遗憾的事情(可能是被乌鲁木齐大巴扎上一条98万的地毯吓晕了)。

从第一天在喀什路边受到的冲击,到之后两日与维族朋友的相处。信息量很大,但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准备捕捉和感受了;或者说,我能在多大程度上确定地记录下这些内容。我说我对老城里飘扬的装饰物和严格的管理感到不适,但在街头晒太阳的男人、巷子里嬉戏的孩子、聊天的女人还是过着自己的生活。在夜市里和我们讲解苜蓿馄饨的小哥,后来竟然在酒吧舞池里也见到了。老城里卖金饰的那条路上,家家商铺门口都装了铁栏杆,我对他们真实处境又了解多少呢?

希望有机会再去南疆吧。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huyang│中央戏剧学院女教授抄剽成瘾

$
0
0

中央戏剧学院女教授抄剽成瘾

最近北京电影学院的翟天临博士的学术不端事件,让我想起了十年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教授吴迪老师,给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徐翔先生写的信。

此信是代表被抄剽的三位教授研究员(北京大学的李道新、电影频道的陆弘石、电影研究中心的陈墨)写的,信中谈到了中戏影视系副教授倪骏博士论文和三本著作抄袭剽窃的事实,并附了作为证据的五个附件。

为了避免收信方以没有收到此信为借口,也为了引起中戏校领导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吴迪老师特意请他在北大的校友、谭沛生先生的夫人、中戏教授丁涛老师将此信亲自交给徐院长。是时 2009 年 4 月 10 日。

此信送达至今十年,倪骏和包庇她的博导路海波没有得到任何处理。徐翔去年11月从院长提升为党委书记,路海波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宣部文艺局专家组成员,“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已光荣退休,而他的好学生倪骏仍在这所中国顶级的艺术院校教书育人。北电的翟天临与倪骏相比,实在是小小巫了。

——中戏一教师,2019-2-20

徐翔院长 大鉴:

冒昧打扰,只为学术尊严和贵院清誉——贵院影视系副教授倪骏博士一贯抄袭剽窃。现已发现的有如下三部著作——

一,倪骏撰写的《中国电影史》(2004 年,中国电影出版社版)二,倪骏主编的《悲情画传》(2006 年,中国广播出版社版),

三,倪骏的博士论文《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2005 年 5 月通过答辩)

随信附上五种证据:

《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1)(《当代电影》2006 年第 6期)

二、《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2)(《博览群书》2007 年第 4期)

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章柏青给《当代电影》主编张建勇及吴迪的信。四、北大教授李道新、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陆弘石、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等人的信。

五、倪骏抄袭剽窃李道新、陆弘石等人著作的勘比考证。

有两个背景情况,有必要向您说明:

一、倪骏的导师路海波曾给陆弘石打电话,让陆弘石劝我,不要再写揭发他和倪骏了。

二、2007 年 4 月 13 日晚九时许,倪骏给我打电话,承认自己抄剽了陆弘石的著作。问我该怎么办。我告她应公开检讨。她说怕《当代电影》不发她的检讨。我将《当代电影》编辑部主任刘桂清的电话告之。然而,她不但没有与刘桂清联系,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挑战道德底线——将其抄袭剽窃来的博士论文扩展成书,以《旁落的江湖》为书名,2008 年 8 月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上月教育部已下达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希望您乘此东风,对倪骏的抄袭剽窃行为做出严肃处理。

顺颂春祺!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吴迪(启之)

2009-4-7

附件一 章柏青揭发倪骏抄袭剽窃

说明:

章柏青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前所长,此信是《当代电影》(2006年月11月第六期)发表了揭露倪骏抄剽事迹的《学术规范与职业电影——电影研究中的抄袭与剽窃》一文后,章柏青写给《当代电影》主编张建勇和作者吴迪(启之)的信。章在此信中揭露倪骏抄了他的《中国电影电视》一书九千余字。

附二:四位学者关于倪骏抄剽的通信

说明:

下面是四位中国电影史学者关于倪俊的博士论文剽窃往来的电子信。信中提到的吴迪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道新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陆弘石是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原中国艺术研究员影视所研究员),陈墨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迪老师:

倪骏的博士论文《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总共抄袭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相关内容19段,6,716字,约占本博论字数的4.6%。

相关细节,已在文中注明。

李道新 2009-3-24

吴迪兄:

已遵嘱将倪俊博士论文转贾磊磊君。倪骏此文抄我处不多,已在文中标出。

春安!

陆弘石 2009-3-25

吴迪兄:好!
信收到。我看了倪博士的论文提纲,肯定与我的《刀光侠影蒙太奇》一书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但我眼下事情太多,近期内恐怕抽不出时间来仔细阅读并查核具体的内容、篇幅、引用方式、注释情况。不知道吾兄是否需要我把此事当成紧急任务?若非常必要且紧迫,我再考虑能否重新安排我的时间表。
祝好!

陈墨 上 3月25日

倪俊的博士论文以《旁落的江湖》之名出版

附件三
吴迪:学术反腐路漫漫——我的“打黑”经历

(南方周末 2010-4-14)

2010-04-15

电子报 >>南方周末>>第1365期学术反腐路漫漫——我的“打黑”经历作者: 吴迪(启之) 2010-04-14 16:22:50 来源:南方周末

致力于在电影研究界打假而屡屡受挫、遭人报复的吴迪(启之)。

打假还是打黑

起初我说“学术打假”,后来我说“学术打黑”。这一改变跟我的遭遇有关。如果你在报刊上揭露了某些人的抄袭剽窃,你的四个车胎在一周内全部报废,相信你跟我一样,也会改成“打黑”。关于我的车胎被扎。我的学生们坚信与我那篇小文有关,据他们推测,一定是某位相关人士,雇了个上不了戏的“北漂”,告之以敝车的停放地点和车牌号,于是人家就在那个和谐温馨之夜,为每扎一个几十块的价格,向我的车胎下手——侧面入刀,刀口寸许。因为首次作案,心慌意乱,只扎了三个。

过了两天,又给那个漏下的补了两刀。我对上述推测深表怀疑。在学术论坛做嘉宾的时候,还与人家辩论。我不相信,学界会跟黑道沾边。可七零后、八零后都笑我幼稚。他们说,我这是对身份的自恋,是对黑道的歧视。他们教训我:什么叫黑道?黑道就是用不法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校长、院长、教授、博导也有此种需求,如果这需求拿不上台面,你凭什么不允许人家涉一涉黑?

在学生们的批评教育下,我提高了觉悟:近十年来,权学交易之盛,抄袭剽窃之众,学界脸皮之厚,学人人心之险,似乎只有“黑”才能搔到痒处。

第一篇小文,四个车胎被扎

我的第一篇小文发在2006年第6期《当代电影》上,署名吴迪(启之)。题目是《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电影研究中的抄袭与剽窃》,文中点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副教授倪俊、湖南大学影视学院的院长何春耕、黄教授等四人的名。拙文问世后,出了几件可歌可泣的事——最令人感动的是,何教授给编辑部和我来电。说他恨不能马上飞到北京,向被他抄袭的郦先生赔礼道歉。他还写了一个检讨,答应在《当代电影》上发表。最令人可怜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前影视所的所长章柏青给《当代电影》的主编和我来信,信中披露,倪副教授的《中国电影史》还剽窃了他的《中国电影电视》,抄了他九千余字。但是,他诚恳地要求,“还是以吴迪、启之的名义揭露,不要暴露他。”——他把吴迪、启之当成了两个人。

最令人佩服的是,一名“从事影视教学的教师”(清华大学传播学院的院长尹鸿)给编辑部的来信。此信对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说我那篇小文是“话语霸权并且有较强的人身攻击性”,针对我将抄剽者的单位、职务、学位、职称公之于众的做法,质问我,是否想“给单位施压以惩治违规者?”来信进而认为,“这种感情超越理智、超越法治的做法不但不是法治社会应有的行为,而且也体现出学术研究者客观立场缺乏。”

在写信者看来,造假有两种,一种是“主观为之”,另一种是“因文风习惯而导致的”。“应该区别对待”。来信还劝诫《当代电影》不要发表这类“贴大字报”式的文章,因为它“降低了《当代电影》的学术含量”。来信中最有分量,因而催我走上“打黑”道路的言论如下:“学术打假者可能未必会将目光放在目前最具有话语权的研究者们身上,因为这样打假的成本和风险可能会很高,即使攻击他们恐怕也未必会对其个人造成太大影响,因此矛头必然会主要指向青年人,以这种方式进行批评,我以为非常不利于青年学者的成长。”

最吓人的是,我差点因这篇小文惹上官司——尹鸿给《当代电影》编辑部打了电话,用了近一个小时对我进行严厉的斥责,并声称要到法院告我。尹之所以如此动怒,是因为,他是何春耕的导师,他曾为何的一本书做序。序中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高足。

最让《当代电影》难过的是,何春耕教授突然改变了主意,拒绝《当代电影》发表他的检讨。堤内损失堤外补。这一期的《当代电影》卖火了,据说,仅中戏的师生就买了200本,后来又加印了数百本。《文艺研究》、《电影艺术》的主编纷纷找我,希望我再有这方面的稿子给他们。《当代电影》受到鼓舞,催我再写第二篇。就在此时,我的车胎两次被扎。到派出所报案,警察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肯定是得罪谁了。”真不愧是人民警察,一语中的。可让人郁闷的是,我等了四年,始终没收到尹鸿的诉状和法院的传票。

第二篇小文:圈内无处可发

我的第二篇小文点了三个人:倪骏副教授、路海波教授(某学院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电影艺术》编委)、高教授。但《当代电影》言而无信,压稿不发。两个多月后,主编要我把人名、书名隐去。理由是,路教授是国务院学术评议委员会的委员,得罪了此人,对于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不利。何况,路还是我的朋友云云。我告诉他:人名书名隐去就文不成文了。路不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没有干这事的。不约而同,《文艺研究》的主编也变了卦——托人传来的理由是:路是他所在研究院院长的同学,是研究院的客座。而高是他去年博士答辩时的导师之一。刚拿了学位,就揭导师的短,不够意思。《电影艺术》倒没有抽肩膀,但是我也不想找了,那主编是我电影学院的学生。我不想给他出难题。圈里盘根错节,只好转到圈外去,此文最后发在了《博览群书》上。

于是,圈子里太平了,主编们踏实了,抄剽者安心了——反正没几个人博览群书。就算览了,又奈我何?既然可以“好官我自为之”,为什么不可以“好师我照当之”?话虽这么说,有我这个“不安定因素”在,“好师们”总会犯嘀咕。央视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陆弘石告诉我,路教授给他打电话,请他劝劝我,不要再写了。陆对此发表评论:“他还好意思!”

然而,我却对这位导师突然怜悯起来——连我的学生都从我那篇小文中看出来我属于那种“见了棺材也不掉泪”的主儿;这位在学界泡了大半辈子的教授,竟然没这点悟性。

倪骏在其博士论文的“后记”中说:“‘不仅要学做学问,更要学好做人!’这是刚进学校的时候,路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的第一句话,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在导师榜样的激励下,倪副教授在学习做人上又迈出了一大步——2007年4月13日晚九时许,倪给我打电话,承认自己抄剽了陆弘石的著作。问我怎么办。我请她公开检讨。她说怕《当代电影》不发她的检讨。我向她保证肯定会发,并将编辑部主任的电话告之。然而,她从此杳如黄鹤。直到三年后,北大教授李道新惊讶地发现,她的新书又剽窃了他的著作。

十二万:打只老虎

人们说我“打苍蝇,不打老虎”。我很想打“老虎”,可我不掌握“老虎”的证据。“权学交易”者才称得上“老虎”。这类交换都是私秘行为,像我这样的等闲人士怎么知道?思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成立一个“学术反腐工作室”。通过互联网,放手发动群众。让“老虎”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权学交易有三个无法超越的环节:一是入学考试,二是外语成绩,三是论文答辩。要考硕博士,必须经过笔试口试两道关,那些浪得学位的官员是否合格,一查原始记录就知。二是外语。硕士要求外语成绩及格,博士要求两门外语。查一查考试卷子,就一目了然。三是学位论文。白纸黑字,你写得怎么样,导师的评语,答辩委员会态度,都有案可查。可是,掌握证据的人,凭什么要把证据给我呢?有了,我拿出12万,奖励给勇于揭发并提供证据者。打他几只老虎,替天下读书人,出出这口鸟气!

2007年8月,“学术反腐工作室”成立,我向社会承诺:凡向本工作室提供权学交易的确凿证据者,本工作室一次给予奖金1万元人民币。时至今日,举报信接到了几封,说的还都是“苍蝇”。其最大者,不过是某校的教授,抄袭了某在职博士的论文。总之,“老虎”连个毛也未见,我一分钱也没花出去。实践给了我一闷棍。我明白了,这种工作室是打不着“老虎”的——不管“老虎”在台上还是下了台,了解其权学交易之底细的,都不敢造次。再说,1万元的奖金也实在算不上重赏。

王建民:鞭打自己人

“老虎”没打着,却认识了一位同好——王建民。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的主编。前年2月,在给我的一封信里,他谈了如何鞭打“自己人”。征得王教授同意,兹摘录如次——

教育部每年从以往年度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中选出一百篇予以表彰奖励。从全国每年5万篇过关的博士论文中挑选百篇,五百选一,可谓精中选粹;花落社科园地寥寥几篇,无异凤毛麟角。因为稀罕,各校均视为张扬博士培养水平之最重要指标,一旦到手,不仅对师徒重金伺候,而且在职称等许多方面出手大方。哪里有诱惑,哪里就有龌龊,身在其中,躲不胜躲。

所谓身在其中,我当值的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在“册子”里挂了号,便时不时地参与某些评审工作。作为今年百篇优秀博士评审人,我发现一篇论文由抄袭拼凑而成。然而,其导师是我一向尊重的学者,其作者是我多年的熟人,而作者的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成员多是我的朋友;我与这学校亦有密切合作,该校的同行专家多为合作伙伴。就是说,这次,我这鞭子要抽打的是“自己人”。“大义灭亲”一词当然是再熟悉不过了,但以前从未想过这到底有多难。他们远说不上是什么“亲”,要下手尚且如此不易,若真是亲人,我是狗熊无疑。

我下移了自己的底线:在他们的要求下,我承诺不向学界公开这一丑事。当然,似乎也还没有堕落到底:1.已向教育部有关部门书面和电话据实通报、一票否决;2.电话要求该校主动查处。来函对中国学术腐败成因的分析,在下有同见;对现状的无奈,在下有身受;对前景的悲观,在下有同感。所不敢苟同的是:你说“人们的麻木和无奈”会最终变成“一种潜规则”。不,完全不对。它已经是显规则了。

三个月后,在王建民的倡议下,我们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学风与学术规范”研讨会。与会者有北大、人大、北师大、山东大学、山西大学的同仁。面对日益猖獗的学术腐败,大家愤懑而无奈。这情景,二百年前的龚自珍也遇到过。不过,他比我们乐观。所以写下了“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名句。

我别误人子弟

我从来不报课题,然而,作为一个成果贫瘠、混吃等退的研究员,我不得不为年轻人申报课题——按规定,助研无资格申报课题,必须由正研替他们申报。我深知,自己在圈内的人望,即便不属于人人喊打,也一定是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我尽量逃避为年轻人报课题。你想想,如果那审批的,一看见我的名字就咬牙切齿,恨不能食肉寝皮,我代报的课题不是肯定瞎吗?可去年,躲不过去了。非让我牵头申报“电影口述史研究”。在我下面是十几个后起之秀。深怕因为自己连累大伙,我向领导交待我的“潮底”。领导沉吟片刻,神色庄重地说:“我们想办法做做那些人的工作。审批的人里面,总得有个讲良心的吧!”早几年,就有学生跟我说:“吴老师,你老跟那些人叫劲,我们毕业都不好找工作。”

去年,一位两次考博落榜的学生给我写信,一边诉说考博中的不公,一边语带讥讽,说我揭发抄剽是毫无意义。于是,我申请不带研究生。

中戏院长:为了学术尊严和贵院清誉……

2009年3月,北大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告我,倪副教授的新书《旁落的江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抄了他的《中国电影文化史》。我一听这书名就知道此书一定源自于倪的博士论文。四年前,我就从网上下载了这篇被评为全国优秀的博士论文。那时,常识就告诉我,它是抄剽之作。我把倪的博论传给李教授。经他的查核,倪的博士论文《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总共抄袭他的《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相关内容19段,6716字,约占该博士论文字数的4.6%。随后,陆弘石,陈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也先后告我,倪的博论还抄剽了他们的著作。

去年4月7日,我给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写了一封信:

徐翔院长 大鉴:

冒昧打扰,只为学术尊严和贵院清誉——贵院副教授倪博士一贯抄袭剽窃。现已发现的有如下三部著作——一、倪撰写的《中国电影史》(2004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二、倪主编的 《悲情画传》(2006年,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三、倪的博士论文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2005年5月通过答辩)

随信附上五种证据:一、《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一)(见 《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二、《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二)(见 《博览群书》2007年第4期)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章柏青给《当代电影》主编张建勇及吴迪的信。四、北大教授李道新、央视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陆弘石、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等人的信。五、倪抄袭剽窃李道新、陆弘石等人著作的勘比考证。上月教育部已下达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希望您乘此东风,对倪骏的抄袭剽窃行为做出严肃处理。

顺颂春祺!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吴迪(启之)

去年(2009年)4月10日,中戏的朋友将此信及其附件交给院长。一年过去了,徐翔没有任何反应。无奈之中,我把材料寄给了人大,寄给了教育部。呜呼,一个连苍蝇都打不着的人,居然想打什么老虎!

2007年8月,我跟《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周欣宇说:我不想在“猪窝”里做学问。可是,中国之大,何处没有“猪窝”呢?

 

附件四 郝岩冰对倪骏《中国电影史》的评论

如此史书让人大跌眼镜

(文学报)

作者:郝岩冰 [2004-9-17 22:11:59]

为了能省点钱,我在书架上的两本电影史中选了这一本——中央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教师、该校在读博士倪骏的这本。虽然便宜了几块钱,但是封面上的一行“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的字样,多少鼓励了我一下——毕竟是拿来教人子弟的教材嘛,多少该像点样子,而且书中对于倪老师的介绍也让我放心。教师写的教材,而且还是博士教师写的教材,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博士教师写的专业教材,总不至于太说不过去吧?

但是我拜读完这位博士老师的教材之后,我不仅茫然,而且怅然。茫然的是我对中国电影史的了解与以前的无知毫无二致,怅然的是这部“史”书俨然是高等学府的专业教材。

我也是个老师,因为批改学生作文习惯了,就顺手在该“史”书教材的边上多画了几行。不敬之处,还要请这位博士老师多多包涵。仅在该“史”书教材第141页到第146页中,也就是该书第六章第一节这一节中,我不小心发现了如下似乎欠妥之处。

作为一部专门“史”,或者以史冠名的著作,首先应当注意语言的规范与严格。而该书的叙述中却充斥随意的口语。如“待到1966年2月,江青勾结林彪炮制《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胡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见该书第141页)即使是在清算历史,在“史”中用“胡说”也不太合适吧?

还有让人纳闷的地方。该书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观众只能看到《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三部影片”(见该书第142页),原因之一是“新片的摄制被迫停止”。紧接着的下一段中,我们发现了劳动人民的观影视野原来不止这“三战”片,“‘老三战’之外,还有几部外国影片”(见该书第143页),有前苏联的,有阿尔巴尼亚的,还有朝鲜的。上文所说的新片摄制被迫停止,到了下文竟然是“那时的新闻纪录片堪称丰产、高产”。原来“新闻”都是“旧”的,算不得“新片”。

该书声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闪闪的红星》,是“正直的艺术家”进行“勇敢的艺术探索”的成果,“力图突破‘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等的束缚”(见该书第144页),至于到底突破了没有,作者说该片“给当时窒息的影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大概是肯定的态度。翻过一页之外,作者的判断马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该博士教师声称,“在以后出现的‘文革’故事电影中依旧保留着这些创作的戒律,形成了高度形式化的风格,比如《闪闪的红星》、《春苗》和《反击》”(见该书第146页),这个戒律就是“‘三突出’的电影叙事/镜头语言体系”,“于是在这种‘三突出’的戒律指导下,‘文革’电影给我们一个绝对自我圆满的‘假面’的戏剧性‘狂欢’”。是不是有两部《闪闪的红星》?

该书认为《南征北战》被重新拍摄之后,即使是从黑白普通银幕变成了彩色宽银幕,但也无法同原来的影片相比。原来的片子“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按照一个普通观众的理解,这样的场面以彩色宽银幕来表现会更为精彩,除非重新拍摄的电影篡改了原作的风貌,否则就是违背了基本的规律,才会导致新片的下风地位。但是作者告诉我们,“由于是按原作‘照搬’,故其效果难与老版相比”!是不是这其中还有奥妙?还是作者所指的效果不是指艺术成就,而是说票房收入?

书中有一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秉笔著史的慷慨情怀。该作者说江青向文化部长于会泳下达了命令,于是,“于会泳的文化部”(见该书第145页)开始忙碌。“文革”再乱,也不能在一部后人所写的带有学术色彩的“史”书中称某某部是某某人的吧?

我连篇累牍地介绍了倪骏博士这部《中国电影史》中一节6页的一小部分内容,已经疲惫不堪。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瑕疵”并不仅存于这一节之中。如此劳心费神地读一部“史”书,实在不算得什么快乐,况且我不停地猜测,在书中还是找不到什么答案。因为花了几十块钱,读着不舒服也要硬撑着读。只是对于那些手捧着这本“中央戏剧学院教材”的学生们,心下有些同情。这书中的每一章后面还都有一些思考题,不知道那些学生能不能在读了这本书后思考得出来?也不知道那些学生能不能给他们的这位博士老师出一道思考题:“老师,你凭什么出这本书?”

附件五:

·这里有两篇发表过的文章,共揭发了八名博导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

·倪骏著《中国电影史》基本上是对他人著述不加注释的挪移拼贴

·详见下面划红线的部分。

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一)

——电影研究中的抄袭与剽窃

吴迪(启之)

作者题记: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古训中包含着“人有选择自由”的命题。无论在名利面前,还是在量化指标面前,学者都是自由的——既可以选择剽窃,也可以拒绝作假。

我不再相信很多很多,但是,历史和学术始终让我敬畏,令我仰止,使我深信不移。我相信,在时间的汰洗下,在未来的语境中,伪装将会剥落。我相信,学界迟早会清除自身的污泥浊水,找回失去的尊严。

近年来,抄袭剽窃已成为学界的一个严重问题,电影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影视专业的大干快上,电影视听资料缺乏,教师专业准备普遍不足等因素,使抄袭剽窃现象在电影研究领域更为突出,某些匆匆上马这一专业的高校成为抄袭剽窃的高发区,博导、硕导、博士、硕士共同作案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剽窃与职称齐飞,抄袭与学位一色”成为当代中国一道酷毙的风景线。一位资深的中国电影史专家对我说:“如果有机会再招收学生,我会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只干一件事――把所有关于中国电影史的论著都仔细翻阅、对照一遍,然后写出一篇‘抄袭版本研究’的文章作为学位论文。”

我不认为,干一行一定要爱一行。但我认为,干一行一定要守一行的规矩。学术研究有很多规矩(正式的说法是学术规范):从如何引用他人文字,到编、著的区别;从注释的要求,到参考书目的厘定。但不管这些规范有多少,它们都是为了求真求实。换言之,学术规范是学术目的和学者职责的产物,是为保证了这一目的的达到和责任的完成而设置的技术性要求。因此,诚实无欺地做学问,不抄袭剽窃他人的著述是一个学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职责所在。既然学术以求真求实为本,那么学者的抄袭剽窃就如同监守自盗。监守自盗破坏的不仅仅是学术规范,更重要的是,它毁坏的是学术安身立命的根本。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抄袭是“把别人的作品或词句抄来当自己的”。剽窃是“抄袭、窃取(别人的著作)”。在查阅勘比了大量的抄袭剽窃之作后,我对这两个词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抄袭是简单的剽窃,剽窃是复杂的抄袭。换言之,抄袭是对别人文章的拼贴重组,剽窃是把人家的观点和文字移植到自己的书中。从方法上讲,抄袭明火执仗,肆无忌惮,公然将别人的著述归为己有。剽窃暗中下手,闪展腾挪,精心掩饰对别人著述的占有。两者都属偷盗,但身手、修为和“敬业”精神不大相同——抄袭者手法笨拙,信心满满,为学为师者起码的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他们似乎浑然无知;剽窃者手法高超,心虚胆怯,对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还存在着畏惧之心。在具体的操作中,完全的照抄照搬并不多见,最常见的是抄袭和剽窃的混合使用。先看一个典型的抄袭。

例一:林邵峰的抄袭

林书《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一书共八章,其中第一章“《大红灯笼高高挂》与《妻妾成群》”(3—19页),从题目到内容完全照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著《张艺谋电影论》第六章(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6月一版,103—121页)。林书第三章“秋菊打官司”中的第三节“与小说《万家诉讼》”(60—77页),全部抄袭陈书的第七章“《秋菊打官司》与小说《万家诉讼》”(122—140页)。林书第五章“红高粱:小说与电影”(97—115页)全部抄袭陈书第三章(45—65页)。林书第六章“菊豆”的第二节“与小说伏羲伏羲”(123—141页),全部抄袭陈书第五章《菊豆》与《伏羲伏羲》(82—102页)。

林书在书后开列了23本参考书目,其中包括10种英文著作,13种中文著作。10种英文著作除了一种之外,其它九种均与电影无关。最可笑的是,《中国妇女》(Women of China)1984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也被列入了参考书目。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Women Active in National Development(国家发展中的妇女活动),A Rural Housewife’s Day(一个农妇的一天)。当时,不用说张艺谋,就是整个第五代都默默无闻,那时候谈论妇女的英文文献居然会成为林氏写作此书的参考资料,这种匪夷所思之事,只能说明这个参考书目弄虚作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序言中两次提到的,华裔美国学者周蕾(Rey Chow)1995年出版的专门谈论第五代导演的英文著作《原初的激情》(Primitive Passions)一书,却没有列入参考书目中。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此书的序言也是出自他人之手。

而林氏列入书后的13种中文参考书,大部分抄自于陈书,即把陈书页下注所引的著作、文章变成了参考书。而最应该列入其中的陈墨的上述著作,却在这里不见踪影,林氏之做贼心虚由此可见。林氏不称自己的书为“著”而称其为“编著”,可见还知道编、著的区别。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即使是刚入大学的学生,也应该知道这样的常识:“编”的文字是别人的,“著”则完全是自己的。如果是编著,那么编著者不但有责任在书中说明哪些部分是编,哪些部分是著,而且事先必须得到原作者的授权。否则即为侵权。如果不标明所编文字的出处,即为抄袭。林氏以为,只要打出“编著”的招牌,就不会侵权,就可以任意抄袭别人的著作。这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明知故犯。

遍翻此书,我们不知林氏何许人也。只知道此书是一套四本书中的一本,其它三本是《春光映画王家卫》、《票房大腕冯小刚》、《天下无极陈凯歌》。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编辑透露,这套书系书商所为。林书的“后记”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一位名曰姜鑫者在后记中说:“我们编写这套‘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书系· 导演系列’,全面谈不上,深入更是不谦虚,但大体内容还算扎实可靠吧……这套书得以顺利出版,我们特别向以下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感谢了四个单位:北京新画面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Block 2 Pictures(香港)。感谢了21人,第一位即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这是否是商家拉大旗做虎皮,不得而知。

像林氏那样的整章整节的抄袭,在学术造假中毕竟属于少数——做贼心虚,一般的偷盗者没有林氏一般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总要在抄袭剽窃的时候做一些手脚,以便加以掩饰。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二:中戏博士、副教授倪骏的抄袭剽窃

倪骏著《中国电影史》,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出版。此书基本上是对他人著述不加注释的挪移拼贴。据不完全统计,仅抄袭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陆弘石著述的地方就有34处:序言P3,P16,P19,P20,P28,P29,P80,P81,P82,P83,P84,P85,P86,P87,P92,P94,P95,P96,P108,P112,P113,P114,P118,P120,P124、P125、P126、P138,P139,P140,P155,P164,P165,P210。这34处抄袭剽窃的内容,主要出自陆弘石《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汤晓丹创作生涯研究笔记》(《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在银幕上书写民族经验》(《中国文化报》1999年4月23日)、《时代和心灵的感光》(《中国文化报》1999年10月29日)等著述。与林邵峰比起来,这位中戏的副教授聪明多了,她在抄袭剽窃上下的功夫,似乎比她研究电影史要大得多。请看她是怎样抄袭陆的《汤晓丹创作生涯研究笔记》一文的——

陆文共分七节,倪抄的是陆文的第六第七节的文字。抄的办法是打乱陆文的结构,将其重新组织编排进自己的电影史的表述之中——

比如,在陆文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对汤晓丹解放后的创作做了这样的介绍:“与同代导演相比,进入新中国的汤晓丹似乎是个“奇迹”——面对新的生活和新的题材,他的创作依旧高产而且优质。”接下来,在第二自然段中,陆对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和上海来的老电影人做了这样的评说:“我们知道,在新中国前期大力提倡拍摄‘工农兵电影’的意识形态氛围中,从国统区来的‘老’影人们因为需要‘改造’,无形中是受到排拒的。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第二代’们的艺术生命力普遍呈现出萎缩之势(有时是数量意义上的,有时是质量意义上的)。那么,是什么使汤晓丹比同时代的其他导演获得更多的拍片机会?又是什么使他在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生命力的同时不断有佳作问世?”

这两个自然段被倪骏腰斩为两截,分别挪移到了她的《中国电影史》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请看倪书第124页的文字:“在新中国前期大力提倡拍摄‘工农兵电影’的意识形态氛围中,从国统区来的‘老’影人们因为需要‘改造’,无形中是受到排拒的。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第二代’们的艺术生命力普遍呈现出萎缩之势(有时是数量意义上的,有时是质量意义上的)。”这里,倪书只是去掉了“我们知道” 四个字和“那么”后的两个疑问句。在第六自然段(125-126页)中,倪将陆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搬来,并把陆文第二自然段的疑问句改装成了一个肯定句:“与同代导演相比,进入新中国的汤晓丹似乎是个“奇迹”——面对新的生活和新的题材,他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并不断有佳作问世。”接下来的15行近400字则是陆文第七节的缩写和摘录。

七年前,陆弘石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的文字——《时代和心灵的感光》也没有逃脱被倪骏抄袭剽窃的命运,请比较陆文与倪书第五章第一节第一小节的开头——

陆:50年前的4月,中央电影管理局在北平宣告成立。同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桥》亦告摄竣。在中国电影史上,这两件大事——前者体现了人民政权对电影事业的高度重视,后者则标志着一种新的生活场景和新的形象谱系从此将全面跃上银幕,它们共同构筑起了一块时代电影和电影时代的醒目界碑。

倪:1949年4月,中央电影管理局在北平宣告成立,这体现了人民政权对电影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桥》亦告摄竣。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生活场景和新的形象谱系从此将全面跃上银幕。在中国电影史上,这两件大事共同构筑了一块时代电影和电影时代的醒目界碑。(112页)

陆文是以图文专版形式发表的,陆所撰写的图片说明,倪细大不捐,连其中的标点符号都照抄不漏。请比较陆为《林家铺子》的图片写的说明,和倪在此章第四节谈论《林家铺子》的文字——

陆:这是“十七年”诸多以名著改编的方式成为银幕经典的创作范例之一。影片所传达的中国古典美学神韵,始终是研究者们饶有兴趣的话题。

倪:《林家铺子》是“十七年”诸多以名著改编的方式成为银幕经典的创作范例之一。影片所传达的中国古典美学神韵,始终是研究者们饶有兴趣的。(138—139页)

不知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掩饰,倪骏没有抄袭陆文中的“话题”二字,结果使这一句话文气阻滞,不通不顺。

由于东抄西剽,倪骏的《中国电影史》在观点上存在着很多自相矛盾之处。郝岩冰著文指出:

该书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观众只能看到《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三部影片”(见该书第142页),原因之一是“新片的摄制被迫停止”。紧接着的下一段中,我们发现了劳动人民的观影视野原来不止这“三战”片,“‘老三战’之外,还有几部外国影片”(见该书第143页),有前苏联的,有阿尔巴尼亚的,还有朝鲜的。上文所说的新片摄制被迫停止,到了下文竟然是“那时的新闻纪录片堪称丰产、高产”。原来“新闻”都是“旧”的,算不得“新片”。

该书声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闪闪的红星》,是“正直的艺术家”进行“勇敢的艺术探索”的成果,“力图突破‘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等的束缚”(见该书第144页),至于到底突破了没有,作者说该片“给当时窒息的影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大概是肯定的态度。翻过一页之后,作者的判断马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该博士教师声称,“在以后出现的‘文革’故事电影中依旧保留着这些创作的戒律,形成了高度形式化的风格,比如《闪闪的红星》、《春苗》和《反击》”(见该书第146页),这个戒律就是“‘三突出’的电影叙事/镜头语言体系”,“于是在这种‘三突出’的戒律指导下,‘文革’电影给我们一个绝对自我圆满的‘假面’的戏剧性‘狂欢’”。是不是有两部《闪闪的红星》?

该书认为《南征北战》被重新拍摄之后,即使是从黑白普通银幕变成了彩色宽银幕,但也无法同原来的影片相比。原来的片子“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按照一个普通观众的理解,这样的场面以彩色宽银幕来表现会更为精彩,除非重新拍摄的电影篡改了原作的风貌,否则就是违背了基本的规律,才会导致新片的下风地位。但是作者告诉我们,“由于是按原作‘照搬’,故其效果难与老版相比”!是不是这其中还有奥妙?还是作者所指的效果不是指艺术成就,而是说票房收入?

我连篇累牍地介绍了倪骏博士这部《中国电影史》中一节6页的一小部分内容,已经疲惫不堪。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瑕疵”并不仅存于这一节之中。如此劳心费神地读一部“史”书,实在不算得什么快乐……这书中的每一章后面还都有一些思考题,不知道那些学生能不能在读了这本书后思考得出来?也不知道那些学生能不能给他们的这位博士老师出一道思考题:“老师,你凭什么出这本书?”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倪骏的博客上还赢得了这样的喝彩:“你写的《中国电影史》非常好,观点新,视野开阔。启发了好多的硕士博士,强!显示了中戏的电影史水平和做人的硬道理!” 也就是根据这本书开的课,竟然获得了中央戏剧学院“优秀示范课程”奖。更有趣的是,倪骏这本“书”中的文字,现在已经被经常引用了。

在当今的高校中,六七十年代出生、获得学位、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生力军,其中有人已经走上了倪骏式的治学道路。下面有两个例子。

例三:湖南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何春耕的抄袭剽窃

何春耕,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现任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2002年,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传统——从郑正秋、蔡楚生到谢晋》。此书的第三章第一节抄袭剽窃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郦苏元的文章《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当代电影》1993年第六期,28—34页)

郦文论述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其逻辑思路和论述顺序是,1)电影与叙事的关系,2)电影的叙事与戏剧、小说的区别。3)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特点(纪录片与戏曲片)。4)提出中国电影叙事的四种模式——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外视点角度以及大团圆结局。

何著第三章以“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传统”为题,在此章下分了三节,第一节“中国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74—96页),下面的三级标题分别是,一、伦理情节剧与传统叙事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二、中国传统叙事时空观的影响。三、全知叙事视点的继承。四、“大团圆叙述模式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叙事时空观的影响”的下面又分了两个第四级标题,1)顺时序叙述方式,2)“单线条叙事结构”。何春耕的逻辑思路和论述程序与郦文相同,只是将郦提出的四个模式略加修改,全部放在自己的著作之中:“时序性叙述”改成了“顺时序叙述方式”,“单线条结构”加了两个字,变成了“单线条叙事结构”,“外视点角度”改成了“全知叙事视点的继承”,“大团圆结局”改成了“大团圆叙述模式的影响”。显而易见,从语言到观点,对郦文进行了大面积的抄袭剽窃。如:

郦:叙述本质上是一种表述,目的是在观众和读者心中产生一系列叙事形象。

何:叙事的本质是事情的一种表述,其目的是使观众或读者心中产生一系列叙事形象。

郦:后来戏剧和小说将其推向展示和描述两个方向发展,形成彼此不尽相同的叙事特点。

何:随着叙事在戏剧和小说中的不断发展,其具体路向朝着展示和描述两个方向推进,形成了彼此不尽相同的叙事特点。

郦: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新的进步,摄影机有意识地停顿下来,叙事才成为可能。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转换,在电影中有着无穷的潜力,而这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条件和基本特征。

何:而电影叙事的重要条件和基本特征在于,电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只有摄影技术的发展,电影叙事才能成为可能;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转换,在电影中有着无穷的潜力。

郦:画面是片断的,……画面又是整体展现,……在叙事艺术上,电影与戏剧、小说有着天然联系,而其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在戏剧中,有着语言的运动和流动性:在电影中,有着形象的运动和流动性。”(注2)“文学的叙事性主要是从线性概念考虑的,电影的叙事性却是通过同时性概念表现的。(注3)那么,十分清楚,电影叙事是通过以某种内在联系为依据,将一系列影像排列成序,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银幕表述。

何:电影叙事以某种内在联系为依据,将一系列影像排列成序,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银幕表述。由于画面整体展现的特征,所以,在叙事艺术上,电影与戏剧、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因为:“在戏剧中,有着语言的运动和流动性;在电影中,有着形象的运动和流动性。(注1)“文学的叙事性主要是从线形概念考虑的,电影的叙事性却是通过同时性概念实现的。”(注2)然而,电影与戏剧、小说也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中国电影的基本美学原则更多地是凭借文学的手段,而不是电影的技巧来实现的。”

郦:20年代初,一批长故事片相继问世,把中国电影叙事大大推进了一步。在这些影片中,人物成为描写中心,情节成为结构元素,叙事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其中的《孤儿救祖记》,摆脱了对西方电影的模仿和文明戏的束缚,追求民族化,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何:至20年代初,一批长故事片相继出现使中国电影叙事艺术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在不少影片中,人物成为描写中心,情节成为结构元素,叙事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其中的家庭伦理情节剧《孤儿救祖记》,追求民族化的创作风格,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 ……

看来,何春耕对此节文字颇为得意,在成书之前,以《论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传统》为题,投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学报》于2002年第一期发表。此文第一部分“中国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虽在篇幅上做了很大的压缩,但郦苏元文章中的段落、文字仍清晰可见。

在何著出版之时,尹鸿在此书的序言中对何做了高度评价:“何春耕的勤奋,在我指导的十来个博士研究生中,是颇为显著的……在写作过程中,他将自己的主要观点陆续发表,征求各方意见。正是经过了这么认真的打磨,所以当他的论文呈交答辩和评审专家以后,自然得到了应有的学术评价。我想,这种春耕秋收的结果正是他所一直期待的。……也许,当我们再研究中国电影走过的历史道路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何春耕这部著作很可能是一部不应忽视的文献。”导师应该奖掖后学,但是,导师更应该做的是教育学生遵守起码的职业道德,更应该按照学术规范考察学生们的学术成果。

不错,何春耕抄袭剽窃的只是他的整本书中的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正如伦理学家萧雪慧指出的:传统的学术规范明确规定:“只要在使用他人观点或表述时不给出明确无误的说明,就构成剽窃,而不论量的大小。”在学术会议上,我不止一次听到这种主张:只有抄袭占到一定比例才算抄袭。这种说法,一是缺乏可操作性,二是有利于抄袭剽窃者,不利于诚实的学者维权。让我再引一段萧雪慧的话:“在我国,对于有抄袭情节的能否认定为剽窃,通常要看抄袭量占抄袭者作品总文字量的比例。这对提供了思想学术成果而又遭到抄袭的学者是极不公正的,因为这类文字,特别是那些表述主要观点的文字,哪怕一句话,往往也凝结了作者许多心血,而且这关键处的表述也许就标志着某种突破。以抄袭量的多少来认定是否构成剽窃,无异于否定了这些学者讨还公道的权利。”“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我相信,纵使在学术腐败,学风糜烂的今天,中国学界也不会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站出来为何春耕的小恶辩护。因为,这很少的一部分抄袭剽窃,也足以说明作者的学风和人品,也足以令湖南大学颜面扫地,也足以使尹鸿所说的“春耕秋收”成为学界的笑柄。

例四:武汉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导黄献文的抄袭剽窃

黄献文著《昨夜星光:20世纪中国电影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书,有两章的标题(“初盛景观”,“空镜头”)与陆弘石、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史》第一章第三节和第六章的标题完全相同。我们希望这是偶然的巧合,但是,黄著第二章第一节(20—26页)却推翻了我们善意的揣测——这一节基本上是陆弘石《第一次浪潮:默片期中国商业电影现象述评》一文(《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5—12页)的“兑水”。

黄书的这一节包括“古装片”和“武侠片与神怪片”两部分,在“古装片”的开头,黄氏这样写道,“酝酿于1926年的古装片创作,经过两年时间终于演化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古装片运动’”。请注意,其抄袭之处就隐匿在这一开头之后:“所谓古装片”等以下76字,几乎完全照抄陆文第二节(古装片:历史与非历史)开头的六行(第6页,出处同前)。我说“几乎”,是因为抄袭者删掉了陆文的两行文字(约36个字),并且把陆文中的“‘古装片’不过是根据稗史弹词、传说故事……”一句改成了“它不过是根据稗史弹词、传说故事……”。

接下来,黄氏将陆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将近24行的文字:“真正作为‘古装片’风行之由头的,应该说是同年夏由‘天一’公司出品的《梁祝痛史》、《白蛇传》等‘时装夹古装’影片及其在营业上的成功……这种商业信息,为困窘的国产影片市场带来了另一种希冀……更使这股创作潮头显得火爆异常。” 略做改动照抄过来,放到其著作的第一自然段中,其改动的三处如下:把陆文中的“同年夏”改成了“1926年夏”,把“希冀”改成了“希望”,把“声势颇大”改成了“声势浩大”。另外,还去掉了陆文中的某些标点符号,如“天一”中的引号,“这种商业信息”后面的逗号。下面的抄袭大略如此,简言之,陆文的第三自然段,变成了黄书这一节的第二自然段;陆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有13行被编排进黄书这一节的第四自然段中。黄书这一节的第二部分“武侠片与神怪片”抄袭剽窃的手法与前一部分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特殊的写作中,黄氏犯了与倪骏相同的错误——忽略了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弄得自己不能自圆其说。比如,黄氏说:“初期的古装片制作是严肃的,由于可供选择的素材广,制作者可以从容地选择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故事、民间传说,经过去粗取精,置于一定的艺术结构中,一旦搬上银幕,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其思想意义也不亚于同期现代题材的影片。”说了这番话之后,黄氏马上对他刚刚肯定的初期古装片给予了毫不犹豫的否定:“但严格说来,在这股席卷当时影坛的古装片浪潮中……无论是根据弹词书目还是旧小说改编的这些影片,几乎都缺乏一种严正、科学的历史主义创作态度。”之所以出现这种明显的前后矛盾,是因为后一段来自陆文。在删掉了陆文后面的35个字之后,黄氏又接着抄下去:“绝大多数古装片,几乎均是借古代这样一个模糊的年代概念和假托古人名姓,来演绎才子与佳人或英雄与美人这样一种传统叙事母题。(这个句号在陆文中为逗号)并根据商业的需要穿插一些迎合市民观众喜好的艳闻逸事或油滑噱头。”这里,抄袭者显然犯了一个捡芝麻丢西瓜式的错误——他光注意把逗号改成句号,却忘记理顺文本中的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在陆文中是非常严谨的,只是因为黄氏首鼠两端,既不敢全文照抄,又不能自创新说,于是就弄成了这种非驴非马的样子。

有趣的是,抄袭者有时会自作聪明:陆弘石在谈到武侠片中的主角时说:“由于这些主人公既有强健体魄又极富义烈色彩,因而也容易赢得异性的爱慕……”。这里的“义烈” 是“侠义”和“刚烈”之意,是他自创的新词。在抄袭的时候,黄氏大概认为“义烈”是作者的笔误,于是自作主张把“义烈”改成了“义利”。天下有没有“极富义利色彩”的武侠,他们会不会赢得“异性的爱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天下有不少为“义利之辨”争论不休的哲学家。当然,黄氏的自做解人,比起人大校长对“七月流火”的创造性使用,负面影响要小得多,至少他不会成为大陆网民和海峡对岸的嘲讽对象。

据武汉大学网介绍,黄献文是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艺术学系的“学术带头人”,是该院5位博导之一。可以肯定,他这本电影史专著为这些地位和头衔的获得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述所举只是管中窥豹,以蠡测海。学界的抄袭剽窃之蔚然成风,是学术管理制度、学术评审体制、学界官场化、学人思想一元化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关于这些,有识之士已经说了很多。我这里想强调的是,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应该重视抄袭剽窃的主观原因——在抄袭剽窃成风的时代中,毕竟仍有坚守学术规范的学生和学者,有遵守职业道德的教师和导师。把责任全部推给管理制度和统治思想是片面的,“人的因素第一”,为什么穷人之中有自立自强者,有堕落犯罪者?为什么富人之中有乐善好施者,有为富不仁者?萧雪慧说得好:“抄袭剽窃是发生在精神领域的盗窃行为,这在性质上与小偷盗窃钱财没有什么区别……可以认为,发生于学者中为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的种种行径中,剽窃是性质最恶劣的。它并非出自什么个性的甚至道德的缺陷。作为同其他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的学者,当然免不了这样那样的个性缺陷或者道德缺陷,而且多半可能还有些其他人不一定有的种种稀奇古怪的缺陷。但剽窃不是缺陷,而是污点,就如同不能说盗窃钱财的小偷是因为某种自身缺陷去行窃乃一个道理。”

“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天生的本性和先天的道德,把道德的缺损归之于人性的弱点,是为缺德作恶寻找借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古训中包含着“人有选择之自由”的命题。是的,无论在名利面前,还是在量化指标面前,我们都是自由的——既可以选择剽窃,也可以拒绝作假。生而为人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选择作一个学者,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求真求实,诚信无欺的学术行规和职业操守。

我不再相信很多很多,但是,历史和学术始终让我敬畏,令我仰止,使我深信不移。我相信,在时间的汰洗下,在未来的语境中,伪装将会剥落。我相信,学界迟早会清除自身的污泥浊水,找回失去的尊严。因此,我有理由期待着那位电影史家的愿望会变成现实;期待着本文为未来的“抄袭剽窃版本研究”贡献绵薄。

2006-9-3—12

注释:

1郝岩冰:《如此〈中国电影史〉》,载《文学报》2004年9月3日。

2萧雪:《学界抄袭、剽窃现象及其探源》,《公民社会的诞生》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238页。

3同上。

4参见丁东、王彬彬、李新宇、谢泳编《大学沉思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萧雪慧:《学界抄袭、剽窃现象及其探源》,《公民社会的诞生》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239页。

 

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二)

——影视图书中的抄袭与剽窃

原载《博览群书》2007年4月号

吴迪(启之)

作者题记:

我知道,写这种文章会大大地得罪人。我点名的人大都是圈里的熟人,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朋友。因此,遭人恨、被人骂自在情理之中。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写呢?我不想说,“我不遭人恨,谁遭人恨”的豪言,不想说“主张社会公正,清理学术环境”的壮语,我只想套用一句名言作答:我爱朋友,但我更爱学术。因为这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我不想生活在一个被时人讥讽、被历史嘲笑的时空之中。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是近年来的人文学界的畅销书,作者李欧梵,哈佛大学教授。2005年北大出版社第三次印刷。我慕名而买,捧读未竟,书界忽然爆出猛料——施蛰存生前透露:李欧梵的这本书“里面全是我说的话呀”。(李劼:《施蛰存:生命在苦难中开花》,载《粤海风》2006年第6期)尽管李氏在中文原序中特别感谢了施蛰存,但是,如果确如施先生所说,那么,这种“特别感谢”是远远不够的。按照学术规范,他应该在文中将取自施先生的思想观点的部分注出来。施先生虽然过世,但是还有李欧梵采访他的录音、录像在,查考何处是施先生的原话,何处系施先生的观点并非难事。这样做,并不减损李欧梵声誉之分毫,而只能为他的道德添彩。

吴小如讲过杨树达的一件逸事:杨先生写完了文章先不发表,而是交给学界同行征求意见。倘若这期间有人发表了与他观点相同的文章,杨先生就把自己的文章撕掉,绝不再发。杨先生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剽窃之嫌。杨先生是否过度爱护名誉?其是否值得提倡?这里不去讨论。我想说的是,杨树达的出发点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学术良心。

学术规范是他律,职业道德是自律。前者以法律为后盾,后者以良知为基础。目前的学术失序是他律与自律的双重缺失,这一缺失导致的一个最显在的表现就是侵权——侵犯作者的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章第10条规定:作者(著作权人)享有17种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中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性、汇编权等等。第3章第24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合同包括6项内容,其中包括: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期间;付酬标准和办法;违约责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由于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无法指明的除外。第23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我在《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谈到的倪骏、何春耕、黄献文等人的抄袭剽窃是最严重的侵权行为。本文将继续这个话题。

慎对主编:“包工头”与“二道贩子”

这里的“慎对”有两层意思,一是提醒人们慎重对待主编之作。二是吁请那些想当主编的人们谨慎行事。这两层意思来自同一种现实——近年来,主编之人郁郁葱葱似盛夏之草,主编之作浩浩荡荡如钱塘之潮。挂主编之名而不尽主编之责者天下皆是,文化泡沫和学术垃圾由此充塞书坊。

我不知道天下的“主编”分几种,但私心以为其中至少包括“包工头”和“二道贩子”两类。主编中的包工头,跟装修、筑路中的同行一样,也是到老板——书商或编辑那儿领上活儿,招呼一把子人——大约少不了自己的门生弟子友朋。分工之后,各自回家干活儿,竣稿后交差领钱。这类主编对“工程质量”并不关心,对“民工”们的抄袭剽窃睁眼闭眼。于是,“豆腐渣”工程堂皇跻身学府。主编中的“二道贩子”虽然也是跟书商或出版社联手,但跟“包工头”不同,他们不必找人干活儿,只须把别人干完的活儿——发表过的著述拿来,像倒卖土豆、桔子、牛仔裤一样,将人家的文字拼凑成书,倒卖出去。在对待作者的态度上,“二道贩子”主编分三种:一种把全部作者的名字列上,一种是把部分作者列上,还有一种是干脆只字不提。其共同点是:事先没有作者授权,事后不付作者稿费。下面举例说明,以显其能。

二、《中国电影名片快读》:路海波主编之书

先举个“包工头”的例子——中央戏剧学院路海波教授主编了一本《中国电影名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下面简称《快读》)。其“编前絮语”云:“本书筛选出中国电影名片近百部,分设背景搜索、故事梗概、精彩场面、欣赏指导、专家建议五个栏目,多角度地介绍、分析、欣赏、评说,让读者以最简便快捷的方式对其有一个基本把握,在观摩时得到更大的欣赏快感,在欣赏中了解和掌握电影文化,从而达到健全心智、拓展素质、提升精神、改变气质的目的。”谁能想到,在这殷切的期望、高尚的陈义背后竟是一片抄袭剽窃的狼籍呢?

《快读》选取了99部中国电影,由N女士、J女士、G先生等37人撰写。据初步核查,99篇之中,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内容来自郑雪莱主编的,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册《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下面简称《辞典》)。郑编各篇的文字较长,路编各篇的文字较短,上述女士、先生遂以摘录 改写的方法抄而剽之。不必说容易相类的“背景搜索”,也不必说“不谋而合”的“故事梗概”,只消看看见仁见智的“欣赏指导”、“精彩场面”和“专家建议”,即可知道笔者所言不虚。

下面是陆弘石关于《大路》的“鉴赏”和N女士对此片的“欣赏指导”的摘录——

陆:《大路》是一部形态独特的影片,这不仅是指它在声画结合方式上采用了“配音片”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它那浪漫飘逸的精神风貌,无疑令人产生对“诗化电影”的联想。(《辞典》续编45页)

N:《大路》是一部形态独特的影片,它不仅在声画结合上采用了“配音片”的形式,更展示了一种浪漫飘逸的精神风貌,令人产生“诗化电影”的联想。(《快读》17页)

陆:首先,在结构上,影片借鉴了诗对生活的简化方式,不仅以富于跳跃性的、极为俭约的视觉手段交代了金哥的身世,而且也简化了主人公们的人物关系……影片以随意性较大的块状结构组织,简洁而又主动地推进剧情进展,从而避免了拖泥带水和过于纠缠于因果关系的被动叙事。(《辞典》续编47页)

N:本片的结构借鉴了诗对生活的简化方式,以跳跃性的、简约的视觉手段交代了金哥的身世,也简化了主人公们的人物关系……此外,影片以随意性较大的块状结构组织,简洁生动地推进剧情发展,避免了拖泥带水和过于纠缠因果关系的被动叙事。(《快读》18页)

陆:其次,影片对场景的选择和营造,也较多地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诗法技巧。一方面,影片注重以长镜头段落渲染环境气氛,以使渗透着情感内容的环境与人物的人格风采相得益彰,如……另一方面,则通过诗配画的方式(如……)和排比方式(如……),富于表现力地呈现出人物的内心经历。(《辞典》续编47页)

N:影片对场景的选择和营造较多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诗法技巧。一方面,影片注重以长镜头段落渲染环境气氛,另一方面,则通过诗配画的方式和排比方式,富于表现力地呈现出人物的内心历程。(《快读》18页)

陆:再次,……影片突出地运用了象征的方法,这一特点,从影片一开始的定场诗般的序幕段落中,便引人注目地显示出来。这一序幕段落是伴随着序歌《开路先锋》而展现在观众眼前的……而那在青年路工脚下诞生的“大路”,则无疑象征着中华民族不懈奋争的自由解放之路。这种意、象并举的象征化影像构成,在影片结尾时更具神韵。那一组丁香幻见金哥等人从血泊中站立起来的叠印画面,不仅为影片带来了“卒章显其志”的升华力度,而且使影片的浪漫飘逸的诗化风格显得完整而统一。(《辞典》续编47页)

N:此外,本片还突出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比如,影片开始的定场诗般的序幕段落——《开路先锋》……被路工们筑成的大路则象征中华民族不懈奋争的自由解放之路,这种意象并举的象征化影像构成,在片尾幻见一场更具神韵,也使影片浪漫飘逸的诗化风格显得完整而统一。(《快读》18页)

……,……

N女士撰写的《万家灯火》的“故事梗概”和“欣赏指导”采取的是同样的办法,抄袭剽窃的也是陆弘石的文章(《辞典》三编,138—141页)。而她关于《松花江上》的“精彩场面”、“欣赏指导”和“专家建议”三处的文字,则来自于卢伟力的文章(《辞典》续编103—108页)。

如果她老老实实抄袭也还算对读者负责,不幸的是,为了适应主编为此书的“趣味性”和“鉴赏性”而设计的“精彩画面”、“欣赏指导”、“专家建议”等栏目的要求——N女士对原文进行了肢解和删节,如此一来,被她分析的影片也就支离破碎,难以精彩。这一点在《松花江上》的抄袭中表现得甚为明显。比如:卢伟力指出,此片将“高度提炼”和“强烈夸张”的技巧结合起来,“创造出来一种新的境界——‘简’的境界”:

松花江上,人物的情绪涨落很大,哀可以动天,没有强烈的夸张,不可能表达出惨遭到极致,但没有高度的提炼,极度的控制,则会流于煽情。金山确实能将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例如“日本人进村”一场戏,妞儿失去了父亲,国土又遭敌人践踏,是至悲的戏。金山运用了强烈夸张的手法,通过结合场面调度的镜头布局、通过声画蒙太奇、通过“比”、“兴”手法,对日本侵略者践踏我大好河山的罪行做了血和泪的控诉。这场戏,他是这样处理的:开始,镜头从屋顶“摇”到下面人群,市集上一片热闹景象;镜头再“摇”,见到妞儿与其父自远而至,这时,画外传来马蹄声,人群闻声散开,日军马队自远而至。接着是一个马队自画面右方奔向左方的特写,镜头从马上的日军“摇”到马蹄——观众马上意识到践踏开始了。人群继续散开,妞儿爹躲避不及,被马队踏死,妞儿扑向其父,她的震天的哭声与马队的践踏声交织在一起,妞儿哭爹的惨状与马队踩死人后扬长而去的张狂交叠在一起。待马队站定,只见一个日本人出来训话,另一个则张贴告示,侵略者的声音又与哭声交叠在一起。这时,前景是占画面很大部分的日军,远景则是只占画面一小角的中国老百姓。日军训话完毕,马队走了,镜头“慢摇”到人群,之后,又“慢摇”到妞儿。这时,哀号已化为啜泣,而远处又有一队日本兵列队走来,皮靴声响很大,他们看也不看妞儿便走过去了。接着,镜头从妞儿悲痛的特写“摇”到一片凌乱的地上,又从被日军践踏得不成样子的土地上“摇”到告示上。(《辞典》续编107页)

N女士把这一段一分为二,将“例如”以前的文字,一字不漏地塞进了“欣赏指导”,而“例如”后面的文字,则放到了下面的“精彩场面”之中:

“日本人进村”一场戏,妞儿失去了父亲,国土又遭敌人践踏,是至悲的戏。金山运用了强烈夸张的手法,通过结合场面调度和声画蒙太奇以及“比”、“兴”、手法,对日本侵略者践踏我大好河山的罪行做了血与泪的控诉。(《快读》37页)

这一段,N女士改了四处:把“镜头布局”四字去掉,把“通过声画蒙太奇”和“通过‘比’、‘兴’手法”中的两个“通过”去掉,加上了一个“以及”,并将“血和泪”变成了“血与泪”。接下来,N女士把“市集上一片热闹景象”后面的一大段进行了拙劣的剪裁——

市集上一片热闹景象。妞儿和其父自远而至。这时,画外传来马蹄声,人群闻声散开,日军马队开来,镜头摇至马蹄。人群继续散开,妞儿爹躲避不及,被马队踩死,妞儿扑向其父,她震天的哭声与马队的践踏声交织在一起,妞儿哭爹的惨状与马队踩死人以后扬长而去的张狂交叠在一起。日军训话以后,马队离开,从远处又走来一队日本兵,皮靴声响很大,他们看也不看妞儿便走过去了,只剩下悲伤的妞儿和践踏得凌乱不堪的土地……(《快读》37页)

阅读卢文,读者可以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接一个的画面,可以借助想象体会导演对声画蒙太奇的运用。而阅读N女士之文,即使想象力高超的读者,也难以办到这一点——人们无法理解日军马队扬长而去之后,怎么会冒出训话的日军?日军马队“扬长而去”之后,为什么又来了个“马队离开”?人们会以为,妞儿震天的哭声一直持续,直至与皮靴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他们哪里知道此时妞儿的“哀号已经化为啜泣”。《快读》的主编在“编前絮语”中说:“配之以‘精彩场面’介绍,读者可在几分钟内了解一部电影,并得到阅读的愉快。”这个美好的许诺至少在这里落了空。当然,有时也有落实的地方。比如,在“专家建议”一栏中,N女士为读者提出了高水平的建议:“注意把握《松花江上》的主要成就:描绘中国人豪迈而深沉的感情、东北粗犷质朴的地方色彩及‘九一八’事变后生灵涂炭的悲惨状况,被当时的评论称为‘敌伪蹂躏之下东北人民生活的写真’。”(《快读》38页)遗憾的是,这一段话除了“注意把握”和最后一句引文外,都来自卢伟力。

与N女士做法相类的还有J女士、G先生等人。J为《快读》撰写了5篇文章,谈了《黑炮事件》、《心香》、《秋菊打官司》、《大撒把》、《天云山传奇》5部电影,让我们先来看看J女士撰写的关于《黑炮事件》的“欣赏指导”(《快读》147—148页),与仲呈祥、陈育新撰写的、对同一部影片的“鉴赏”在文字上的异同(《辞典》一编791—792页)。J文“欣赏指导”共有三节,仲、陈文的“鉴赏”共九段,J文的第一节抄自于仲、陈之文的第二段。第二节抄自于仲、陈的第三段。第三节抄自于仲、陈文的第四、五、七、八段。

下面是仲、陈文的第二段——

《黑炮事件》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以荒诞式的“黑炮事件”为框架,叙述一个国家级重点工程“WD”的悲剧。它立足现实,因此在荒诞的外表下蕴含着高度的真实,具有非常典型化的现实主义特征。正如导演黄建新所说:“《黑炮事件》只是时代生活的沧海一粟。但我们力图透过它,透过那阳光的折射,看到一个社会的立面。”(《导演阐述》)影片的这种具有高度风格化又具有典型现实性的融合,是通过两个互为补充,互相交融的叙事体系来达到的,即“黑炮事件”的叙事层面与“WD”悲剧的叙事层面。

请看J文的第一节——

《黑炮事件》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以荒诞的“黑炮事件”为框架,叙述一个国家级重点工程WD的悲剧。它立足现实,故荒诞外表下蕴涵着高度真实,具有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影片的这种具有高度风格化又具有典型现实性的融合,是通过两个互为补充,互相交融的叙事体系来达到的,即“黑炮事件”的叙事层面与“WD”悲剧的叙事层面。

在这一段里,抄袭者省去了导演黄建新的话,个别文字也做了调整,如仲、陈文中的“因此在”,J文中改成了“故”,仲、陈文中的“典型化”,J文改成了“典型”。其余两段也用的是同类的办法。

再看看J女士关于《心香》的文字(《快读》242页)与戴锦华对同一影片的分析(《辞典》续编825—826页)——

戴文在《心香》一片的“鉴赏”中这样写道——

《心香》以一个孩子的视点,一段舞台式的人生,一缕“了犹未了”的不了之情,在滤去城市的喧嚣、混乱,心之旅的迷惘和疲惫之后,孙周呈现了一个安详、久远的自编的世界,一个老人和老人、老人与孩子的素朴而忧伤的故事,一片心灵与传统的净土。(《辞典》续编825页)

J文中的“专家建议”是这样写的——

《心香》以一个孩子的视点,一段舞台式的人生,一缕了犹未了的不了之情,在滤去城市的喧嚣、混乱,心灵之旅的迷惘和疲惫之后,呈现了一个安详、宁静、温情脉脉的世界,一片心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净土。(《快读》242页)

J女士对《大撒把》的“欣赏指导”(《快读》249—250页)则来自奚姗姗(《辞典》三编797—798页)下面的文字——

影片并不刻意地营造故事,而是在极其生活化地展现有关的都市生活……使人似乎漫不经心地进入故事情景中,不知不觉地置身于人物的感情波澜中,毫无那种排斥感和疏离感。真切自然的生活情景,浓郁温馨的情调,质朴的气氛,十分和谐地体现了导演执着追求的“平平淡淡最是真”的艺术风格……生活进程中带来的感情冲撞,掀起的阵阵波澜都在时间流程中静静地流去,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跌宕和曲折尖锐的冲突……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邂逅相遇,而又自然地一次次分手……人物的那种充满内在张力的激情寓于平静自如之中,尽管没有那种死去活来的爱,撕心裂肺的恨,然而却深深拨动着千万人的心弦。(《辞典》三编797页)

J女士是这样写的——

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都市电影,影片并未刻意营造精心构建都市童话,而在极生活化的细节刻画中展现都市生活。”(后半句显然是中心,在书中粗黑体)使人漫不经心地进入故事情景,不知不觉地置身于人物的感情波澜,毫无排斥感和疏离感。真切自然的生活情景、浓郁温馨的情调、质朴的气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导演执着追求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艺术风格。在顾颜与林周云的情感历程中,没什么大起大落、跌宕曲折的尖锐冲突:一次次邂逅、一次次分手,生活中的感情冲撞、阵阵波澜都在时间流程中静静流去,人物充满内在张力的激情寄寓在从容自如的节奏之中,尽管没有大悲大喜、刻骨铭心的爱情情仇,却深深地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快读》249页)

奚文——

影片还渗透着变动中当代京人身上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心理,及其形态上独有的神韵……顾颜陪林周云在出国前去长城、故宫、圆明园拍照留念,在京城现代化的生活景象中增添传统文化名胜的风采,自然流露出京人潜在的文化情绪。一些传统的京人生活习俗巧妙地融入新的生活变动中,大年三十顾颜自带面粉、肉馅,外加顺手挪用邻居家一棵白菜,到林周云家搭伙包饺子、吃饺子共度除夕,画龙点睛地演出京味独有的本色。(《辞典》三编,797页)

J文——

影片还展现了在纷呈变幻的时代中,当代北京人身上所特有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心态。顾颜陪林周云在长城、故宫、圆明园拍照留念,除夕夜顾颜自带面粉、肉馅外加顺手挪用邻居家的一棵白菜,到林周云家搭伙包饺子……这一切,将北京人潜在的传统文化心理、生活习俗与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巧妙融合起来,流逸出当代京味文化独特的神韵。(《快读》250页)

奚文——

……更内在是顾颜的心理感应中浸透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意蕴。面对困境仍不乏京人生活中常有的那种自信自负自嘲自讽的幽默;善解人意的宽容大度;理智控制感情的气概,毫无英雄状的“随它去”的洒脱精神。葛优的表演……在整体表演风格中始终交织着幽默轻快和质朴稳重,寓真情于调侃之戏笑之中(《辞典》三编,797页)。……葛优的表演素有放松自如的特色,而在顾颜身上表现出来的“松”显得有厚度,松而不失于水,没有那种不着边际的帮作潇洒的漂浮感;在整体表演风格中始终交织着幽默轻快和质朴稳重,寓真情于调侃戏笑中。葛优不露痕迹浑然一体地将顾颜性格上的反差和矛盾和谐统一起来,他在平庸俗气中蕴含着高雅和不凡,在窝窝囊囊的忍受中展示着男子汉的坚强……(《辞典》三编798页)

J文——

在人物塑造上,顾颜这一貌不惊人的男子身上渗透着浓郁的京味文化的意蕴:面对困境时自信自负、自嘲自讽的幽默;在窝窝囊囊的忍受中依然善解人意的宽容大度;在平静坦然的外表下,强抑制住内心的悲凉和痛楚的“随它去吧”的气概,无不展现出北京人所特有的那种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洒脱精神。而葛优在影片中的表演风格更是在幽默轻松之中沉淀着质朴稳重的“厚度”,在调侃戏笑中流露着真诚的情愫,将顾颜性格上的反差与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将一个平庸俗气的小人物灵魂中蕴涵着的高雅和不凡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快读》250页)

还有《天云山传奇》。J女士关于此片的“欣赏指导”(《快读》88—91页)抄自仲呈祥、陈育新写的“鉴赏”(《辞典》一编644—646页)。仅举三段为例。

仲、陈文——

影片以50年代中期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二十余年间的历史为经,以罗群、冯晴岗和宋薇这几个平凡而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命运和性格为纬,分别通过三个女性(周瑜贞、宋薇、冯晴岚)的视角来展开整个故事,从多方面、多视点来地塑造罗群的形象。(《辞典》一编646页)

J文——

本片以50年代中期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二十余年的历史为经,以罗群、冯晴岗和宋薇这几个平凡而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为纬,分别通过宋薇、周瑜贞和冯晴岚三个女性的视角切入生活,展开叙事,不仅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反思意味,还多视点、多方面地展现出罗群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及性格、命运的发展变化。(《快读》89页)

仲、陈文——

影片通过这三个不同性格特征的“我”的自述的交织,把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拓展了影片的时空跨度。导演又把女性那纤细敏锐的情感作为影片主要的情绪节奏线,让情感中潜藏着三个不同女性对那段历史的不同心理感受,特别细腻而又情真意切。(《辞典》一编646页)

J文——

影片通过三个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的自述的交织,把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拓展了影片的时空跨度。而作为影片主要情绪节奏线的女性情感中,又蕴涵着三个不同女性对那段历史不同的心理感受,使影片的叙事细腻、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和真实感。(《快读》89页)

仲、陈文——

谢晋通过对镜头的精心设计与大胆尝试,特别是用大量的主观镜头与运动镜头娴熟、自然、有机地把不同的时空与繁多的场景结合起来,使影片浑然一体,节奏有序,较好地达到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辞典》一编647页)

J文——

影片通过大量的主观镜头与运动镜头,娴熟、自然、有机地把不同的时空与繁多的场景结合起来,不仅使影片浑然一体,节奏有序,还在富有层次、细致入微的镜头中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凝重的历史回顾和人物命运所流溢出的浓浓诗意……(《快读》90–91页)

关于《血色清晨》的文字,《快读》的作者是G先生,其撰写的“欣赏指导”抄自于戴锦华(《辞典》三编698—702页),仅举一例。

戴文——

与原作一样,影片选取了回溯或曰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但与原作不同,不是一个友人数十年后的回忆,而是惨案发生后立刻开始的刑事调查。于是,调查员的行动构成了影片中的现实行为线。但事实上,关于这桩案件并不存在着任何谜团或疑点,因为它不仅是事先张扬的,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下完成的……事实上,调查的重点围绕犯罪动机是否真切,即红杏、明光间是否存有“奸情”。(《辞典》三编701页)

G文——

与原作相同之处是,影片选取了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但与原作不同,不是一个友人数十年后的回忆,而是杀人事件后检察官开始的刑事调查。检察官的调查成为电影的现实动作,案件本身不存在疑点,因为杀人是在全村村民面前完成的。调查的重点转向杀人动机是否是真实的,就是李明光和红杏之间是否有性关系。(《快读》202页)

以上所列,是《快读》抄袭中的荦荦大者,其余诸抄恕不一一举列。此书主编在“编前絮语”中说:“本书顾问谢晋审定了入选片目,并提出很好的建议。”我想问一句: 如果谢晋知道学界的窳劣分子在用他的名义造假,会提出什么建议?此套丛书名曰“快读”,是否改成“快抄”更确切?

三、《悲情画传》:倪骏主编之书

“二道贩子”式主编的典型人物是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倪骏。亦即上面提到的N女士。之所以单单把她的名字再次公之于众,是因为她的抄袭剽窃格外突出——最近,某读者来信披露,她自称是独立撰写的《中国电影史》不但大量抄袭了陆弘石的著作(吴迪:《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电影研究中的抄袭与剽窃》,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而且对章柏青的《中国电影电视》一书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抄袭剽窃,抄袭字数达九千有余。她在《快读》中的行径则再一次证明这种行为绝非是她一时的疏忽。她主编的《悲情画传》(下面简称《画传》)告诉我们,抄袭剽窃已经成了她的治学方式和获取名利的重要手段。

《画传》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是该社推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书系·影人画传系列”之一,首印8000册。在读书市场萎靡的今天,这个印数端是可人。此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9位影界名人——乐蒂、李小龙、张国荣、阮玲玉、周璇、邱岳峰、赵丹、梅艳芳、上官云珠的生平、经历和业绩。篇幅长短不齐,长者47页,短者不足8页。文中人称不一,时而以“我”自谓,时而以“他/她”相称。且不说其体例上的混乱和编辑上的草率,仅就其内容而言,全书28万字,至少有25万字抄自他人著作。因抄袭者要将人家的整本书缩简为数千至数万字的文章,所以采取的是“跳跃式抄袭法”,即东摘一段西摘一段。请观其详——

1、“脆弱的金刚之身——李小龙”(《画传》21—42页)抄自祝春亭著《功夫影帝——李小龙》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祝著正文393页,倪编从第5页(第1章章首语)抄起,一直抄到第351页(第22章章首语)。

2、“自恋的绿树红蔷——张国荣”(《画传》45—74页),抄自沈岳著《烟飞烟灭张国荣》一文(2003年4月9日—13日《合肥日报》)。

3、“悲情的命运写照——阮玲玉”(《画传》77—100页)抄自唐汉编著《上海滩风月女明星》一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从第200页抄至347页。

4、“可人的精灵古怪——周璇”(《画传》103—150页)同样抄自唐汉编著《上海滩风月女明星》一书。此文在倪书中篇幅最长,计47页。因此,抄袭的也最多,即将上书的第16、17、18、19四章悉数抄入。

5、“生命的最终抗争——邱岳峰”(《画传》153—158页)一文共两节6页,除开头三行外,余之全部抄自李元撰写的《名优之死——怀念著名配音艺术家邱岳峰》一文。(此文最初发表于《电影故事》,网址:http://www.peiyin.com/2005/Article.asp?ArticleId=401

6、“文艺的大预言家——赵丹”(《画传》161—170页)共六节10页。抄的是向继东、黄宗英、李辉三人的文章。

7、“芬芳的烈焰红花——梅艳芳”(《画传》173—196页),抄自黄晓阳著《芳华绝代:百变歌后梅艳芳传》(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此书的第2、4、5、7、8、9章尽数抄入,从28页抄至244页。

8、“时代的珍珠稻草——上官云珠”(《画传》199—246页)抄自陈复观著《上官云珠》(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所抄内容出自陈书的2、3、4、6章,计从55页抄到251页。

就抄袭者的付出而言,“文艺的大预言家——赵丹”一文抄得最为辛苦——翻阅的文本最多,抄袭的范围最大。如,此文的第一节的第一句即抄自向继东发表在《书屋》2001年第4期上的《重读赵丹的遗言——赵丹逝世二十周年祭》一文的第一句。第二节除个别字句外,全部抄自向文——第二节的第一段抄自向文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第二段抄自向文第二段的第10、11、12行。第三、四段是引用赵丹《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一文中的两节,而这两节文字恰好是向文所引的8段赵丹文章的后两段。第五、六段抄自向文的第11段。第七段抄自向文的第12段,第八段抄自向文的第13段。在这一节中,抄袭者做了两处比较明显的改动,一处是将向文的第一人称“我”改掉,向文第11段中有这么一句:“我还看到一份‘关于赵丹艺术生涯’的资料” ,抄袭者改成了“根据一份‘关于赵丹艺术生涯’的资料记载” 。 另一处是,向文第13段提到曹禺——“连很‘听话’的曹禺,读了赵丹文章,他也写道:‘那是他在病床上的呐喊、呼吁、争论、劝说、诉苦,甚至是祈求!他对文艺发展前途的热烈盼望,点燃起每个人心中的火焰……读了赵丹的短文后,联想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赵丹同志的遗文,虽然仅限于文艺,但他的心肠和用意是深远的、广阔的……’”抄袭者把“甚至是祈求”一句前面的文字去掉,只保留了“祈求”后面的文字。如此一来,曹禺的话就变成了抄袭者的话。

倪编此文的第三节抄自《黄宗英自述》(大象出版社,2004)。黄宗英回忆赵丹的的文字共五部分,第一部分的题目是“你忘了最重要的”,抄袭者把这个题目改成其文的二级标题,后面加了“我是个演员”,又将开头的87个字删掉,将后面的撄为己有。黄文第二部分的题目是“幸福进行曲”,抄袭者将这个题目改成此节的三级标题,把这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合为一体,选了其中的3、4两段,并改动了文中的个别文字,如,将“布满”改成了“充满”,将“作伴”改成了“相伴”,将第一人称“我”改成了“黄宗英”,将“重来一个”改成了时尚语言——“重塑一个你”。

倪编此文的第四、五、六节都抄自李辉的文章《再听绝响——赵丹和他的狱中交代》(李辉主编《赵丹自述》大象出版社,2003)。因为篇幅所限,抄袭者将李辉的文章东剪一句西剪一段,拼凑成文。可是抄袭者又不肯花时间疏理文脉,贯通文气,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人称变幻不定、逻辑乱成一团的表述——

跟黄宗英谈赵丹,总感到有些残酷。

“想到赵丹的事情,心里就发冷。”第一句她就这么说。然后,又去拿来一件厚睡袍把自己紧紧裹住。

然而,赵丹毕竟是赵丹,他总是有着艺术家的激情,性格中更有火爆的一面。当无休止的折磨、逼迫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时候,他也会突然如所扮演过的林则徐或者许云峰一样,拍案而起,说出平时不敢说出的话来。

我们感受到的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赵丹。这是一个弱者在与命运抗争,哪怕是可怜到极点的一种心灵挣扎。

文革后给他的结论他从来没有签字……(《画传》168页)

这五段文字依分别来自李辉主编的《赵丹自述》一书的104页、105页、104页、102页、105页。倪编此文的第一段的人称是“我”(李辉),第二段的人称是李辉眼中的“她”(黄宗英),第三段是李辉对赵丹性格的评论,第四段是李辉对赵丹狱中检查的感慨,第五段是黄宗英对李辉的讲述。这种倪氏“蒙太奇”的效果如何,无须细数。

倪编的“贡献”还不止于此,抄袭者有时还要画蛇添足——在本来通顺的原文上加上几个字。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类文理不通的句子:“赵丹被捕的直接原因,是按照叛徒来立案的。”(《画传》167页)李辉的原文是:“赵丹被捕是按照‘叛徒’来立案的。”(《赵丹自述》99页)。

在《画传》的扉页上,印着“本书编委会”的名单——主编:倪骏(北京·中央戏剧学院中国电影史学博士)。执行主编:姜睿文。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列)李元、李辉、沈岳、陈复观、林凯瑜、姜睿文、祝春亭、唐汉、黄晓阳。这些编委中除了林凯瑜、姜睿文二人之外,其余七人都是上面提到的作者和原编著者。倪骏似乎想用这个残缺的名单昭示世人——此书得到了作者和原编著者的授权。事实上,不必说漏掉的向继东、黄宗英,就是这些荣列“编委”的作者和原编著者对此书的出版也毫不知晓。也就是说,作为主编,倪骏既没有得到原作者的授权,也没有向他们支付稿费。所谓编委云云,不过是遮人耳目的骗术而已。

揆之以上述事实,可以明确地说,路海波、倪骏违反了《著作权法》,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性以及著作权人的财产权。他们所主编的书是抄袭剽窃之作。路海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艺术)成员、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电影艺术》编委、倪骏的硕导和博导。导师主编《快读》,学生主编《画传》,这是否也算是一种师承?倪骏在其博士论文的“后记”中说:“‘不仅要学做学问,更要学好做人!’这是刚进中戏的时候,路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的第一句话,历历在目,声声在耳!”(优秀博士论文文库)在话语与事实产生的巨大反讽面前,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上梁下梁”一类的俗话,我不做此联想。我想到的是“薪尽火传”这句古语。我关心的是,这种做学问与做人的哲学在高校,在学界有多大市场?这把“主编之火”将通过倪副教授的身体力行传给何人,传向何方?

四、《电影艺术欣赏》:高鑫主编之书

这也是一本“二道贩子”主编的书。主编者是中国传播大学电视系博导、教授高鑫。其主编的《影视艺术欣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初版分上下两册,上册是《电影艺术欣赏》,下册是《电视艺术欣赏》。在此书的序言中高鑫说:“长达52集的《电影艺术欣赏》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时候,我也断续看过,当时就觉得制作的相当不错,既有历史的追述,又有形象的体现;既有世界著名的导演,又有最经典的电影佳作。不由得感叹;真是一部用功之作。”“最近,我所执教的学院要出一套‘中外影视研究系列丛书’,我便利用这个机会,将《电影艺术欣赏》连同《电视艺术欣赏》的文学脚本汇编在一起,完成了这部影视艺术欣赏出版,也算了却我们多年的一个夙愿。”

高鑫的夙愿了却了,一位留美博士的夙愿却由此产生——2003年《电影艺术欣赏》的两位撰稿人之一王汉川自美国致信当年的合作者——另一位撰稿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一鸣,说他要越洋打官司,控告高鑫侵权。高鑫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其实用不着法院判决,高鑫已经不打自招——52集的电视专题片《电影艺术欣赏》的文学脚本共26万字,是李一鸣和时任山东艺术学院讲师王汉川两人分别撰写的,李、王拥有此书著作权。尽管高鑫把李一鸣、王汉川的名字写到了各节之后,但是他事先没有得到著作权人授权,事后不付给作者稿费,并且自封主编,当然是侵权行为。这是一种既图名又图利的侵权。它“虽无抄袭之名,却有抄袭之实”。(叶继元等编著:《学术规范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

五、两种主编,一样违法

上例说明,“包工头”和“二道贩子”主编形形色色,有的是有意违法,有的是无意为之。不管有意无意,他们都违反了学术规范,违背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通论》有这样一段话,很值得这两类主编一读:

目前有些学者以编或编著的方式把一些学者的学术作品结集出书,正常的编著程序应该是编者事先征得作者的同意,取得相关授权,与作者签订合同后才能将他人的作品交付出版社结集出版(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发表后超过50年的则不需授权)。同时,编者和出版社应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向作者支付稿酬并寄赠样书……然而,有些人私自将其他学者的文章结集出版,未与作者联系,也不支付稿酬。这里分两种情况:一是这些编者在书中标出原作者的名字,明告世人,此文并非我写。这样,编者虽不能将他人作品直接归入自己名下作为自己的成果,却占有了别人的稿费,即图利不图名型……这样的编著侵犯了原作者的合法权益,但称其抄袭似乎又不大妥当,因为抄袭剽窃是将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也就是说,这种行为虽无抄袭之名,却有抄袭之实。二是所谓的编者会偶尔“漏”署一些名字,或者干脆将原作者的名字全“漏”掉,在封面上只署上自己的名字,有时也不写明是编还是著,企图误导读者。与第一种情况不同,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抄袭,视他人成果为己出,其目的是评职称,拿奖项。(叶继元等编著:《学术规范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04页)

行文至此,我要说几句并非题外的话。我知道,写这种文章会大大地得罪人。我点名的人大都是圈里的熟人,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朋友。因此,遭人恨、被人骂自在情理之中。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写呢?我不想说,“我不遭人恨,谁遭人恨”的豪言,不想说“主张社会公正,清理学术环境”的壮语,我只想套用一句名言作答:我爱朋友,但我更爱学术。因为这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我不想生活在一个被时人讥讽、被历史嘲笑的时空之中。

2006-9-3 一稿

2007-2-20 九稿

2007-2-27 定稿

作者电子信箱:WUZHALA@163.COM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立此存照】自我审查的例子与理由

$
0
0

编者按:豆瓣网名“Stella_仓鼠的广播”网友在豆瓣发帖,谈到自己所经历的一个自我审查的例子,并自认为自己的理由很充分。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立此存照】王林清图书被下架

$
0
0

编者按:2月22日,法律出版社发出通知,将王林清法官的所有图书全部下架,停止销售。就在这一天,联合调查组公布最高法卷宗失踪的调查结果,所谓“卷宗丢失”系最高法院民一庭助理审判员王林清本人故意所为。王林清因工作中对单位产生不满而窃取相关案卷材料。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王成岩:王林清,你就是个蠢货!

$
0
0

王林清,你就是个蠢货!

翻来覆去看了几遍联合调查组对“丢卷”的调查结果,本人对这一结果是绝对拥护的,辛辛苦苦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拿出来个近乎完美的调查结果以给人民一个交代,在赞许的同时,本人也纳了闷儿了,这个叫王林清的助理审判员是怎么到的最高法的呢,这样一个弱智的人,竟然也能混入最高人民法院这个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做审理案件的法官?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本人目前做专职律师这个行业已有十年,办理的案件也有上千,打过交道的法官更是不计其数,还真从没见过一个像王林清这样的蠢人。从新闻中的视频内容觉得,王林清很多行为,愚蠢到简直令人无法理解。

王林清一个案子竟然办了五年还不撒手,为了怕领导不让他继续办,竟然还把卷宗偷回家!就说他虎不虎吧🐯在法院,无论跟法官打交道还是谈案情,听到的从来都是大多法官明着埋怨,“案子多啊,办不过来啊,办多办少都是一样发那么点工资啊……”,所以,他们心里边都希望少分案子,最好一个不分那才好呢,谁愿意从早到晚不是开庭就是写判决啊,弄的头昏眼花,连家人都没时间去陪,有时,在单位写不完还得回家继续写,那些案子听着都心烦,可这位王大爷竟特么嫌案子少,为了能继续把住案子,居然偷卷宗,还把卷宗给拆开往家里带,这可是严重违反纪律的,你在法院混了那么些年了,难道连这点道理都不知道吗?也太2⃣了吧有点!

你说凯奇莱案标的额大,所以舍不得撒手,你特么蒙谁呐这是!最高法审理的民事案件哪个标的额不大?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案子最多最多走到省高院就game over,拿出吃奶的劲儿也进不去你最高法的大门,一般能进去的至少五千万打底,那还得是二审申诉了才可能拿到最高法通行证,你想搞大案子,有的是可以让你搞的啊,到时你不想搞都不行,你何必去弄这种有政府背景,还一堆高官眼睛盯着的案子呢,费力不讨好的事,多少人想甩都甩不开,你还抓着干嘛,标的额再大,诉讼费再多,也一分钱到不了你个人手里啊,你说你瞎积极白忙活啥,你不是脑袋有病吧?

新闻里说2018年把卷宗拍照传给老崔,真是不明白了,从2011年立案到2016年,卷宗整整五年多在你自己手里你不拍照,案件移交给他人以后你才想起来拍照,哎,我问你,带照相功能的智能手机广泛应用到现在时间不短了吧?不是2018年才制造出来吧?尼玛你早干什么来的?卷宗都交出去了你来能耐了,你不知道这样做是涉嫌犯罪的吗?为了剧情里跟你没有根毛关系的案子,你至于以犯罪为代价干偷卷拍照这种傻子都不干的事吗?咋想的呢!

你说偷卷是为了泄愤,哎了我去,我还头回听说这样牛逼的泄愤方式,说实话,泄愤我见过砸车的,放火的,甚至还有下毒的,可这些泄愤都是对别人的东西和财产,你个傻子竟然偷那种一文不值连擦屁股都嫌硬的东西去泄单位的愤!就算你砸两台电脑泄愤也没这罪过啊!你咋不上天呢?把卷偷回家就泄愤了?偷回家泄愤也就罢了,你还跟领导报告这事干啥?怕领导不知道你正在泄愤啊?还是怕领导不知道卷宗丢了啊!看领导闲着没事干了吗?靠!就冲你这么不尊重领导,你也是欠收拾!

新闻里说你违规跟别人办什么“培训班”?哎,你就那么缺钱吗?你还是博士哎,最高院收入不低吧,你要是这身份在北京都活不起,那生活在北京那些开公交车的,环卫,马路上的协警什么的都可以去要饭了,我看你那个什么培训班也挣不了几个钱,拥咕这点屁事,还闹了个“违规”,你不纯粹是作呢嘛!

最让我来气的是,“员额”你竟然还不积极不报名!你不知道“员额”意味着什么吗?不仅代表高收入,还代表着享有“独立审案的资格”啊!你不是想把着案子吗?你不是还想搞标的额大的案子吗?尼玛连员额你都不报名,以后还整个毛线案子啊,你对得起劝你报名给你做思想工作的上级领导吗?对得起法院对你的教诲和培养吗?“员额”可是所有法官梦寐以求的荣誉啊!对你来说,就那么不值钱?让你报你都不报?难道你想让你的领导跪地下求你吗?不入额,又说要搞大案子,你这前言不搭后语的,我真都怀疑你是不是傻!

真的,没啥多余的话可说你了,今天写这么些,也是被你气的,权当泄愤吧!你真是不应该在最高院当法官,就因为你这么精神病,让调查组忙活一个多月,估计年都没过好,你还是找个地方反省反省吧!当下这个社会,真不适合你……

王林清,你特么可真是个蠢货

(律策律师所王成岩)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1841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