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今日邮件 Archives - 中国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1841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肖美丽:支持Jingyao还是刘强东?可以中立吗?

$
0
0

【注】原文来自微信公号:尖椒部落(ID:jianjiaobuluo)。

2018年8月发生的刘强东涉嫌“构成犯罪的性行为”案,最近因案件当事女学生 Jingyao Liu 正式提起民事诉讼,并在网络上公开姓名和起诉状再次成为热点事件。

我在转发诉状时写道:

从诉状中可以看到一个21岁的本科在读女学生,怎么在自己父亲的老师和“商业领袖“们的蒙骗下,在一堆为刘强东的性侵行为跑腿的员工们的协力下,落入刘强东编织的陷阱中。刘强东的所作所为,给原告带来了身体伤害以及长期的心理创伤,导致原告终止了自己的学业。

助力JY翻译小组,公众号:硝美丽
Jingyao Liu起诉刘强东中文版诉状【精翻】

“明州事记”微博账户内容截图

很多网友表示认真读了诉状后也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针对Jingyao的陷阱,甚至有人说诉状让他反而“更坚定地相信这不是强奸。”4月22日,京东的小号“明州记事”发布了一段疑似案发前原告与刘强东的视频,视频经过剪辑并配了很强引导性字幕。

在未验证信息来源和视频内容是否真实之前,多家机构媒体纷纷转发,视频再次将舆论推向高潮。刘的支持者们认为这些视频是“实锤”,证明女方表现得很主动,并非强奸而是“仙人跳”(同意发生性关系后,反悔以强奸威胁,以此牟利)。

我围观了一些类似的辩论,发现Jingyao的支持者们和刘强东的支持者们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常识”,对应女权主义和男权分子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和解释。在此对常见的质疑粗略的总结和回应。

质疑1:刘强东这么有钱什么(女人)买不到,还需要强奸?

回应:钱买不到的东西确实存在,不是所有女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出卖性服务。就像有人愿意卖肾,有人不肯。在对方拒绝的情况下强行进行的性行为就是强奸。因此刘有钱不能证明他不会强奸,也许钱都能买到的东西已经没法满足他了。

质疑2:世界很复杂的,刘强东这样的大老板遇到这种事情,“社会”一点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事不简单,背后有“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和“华尔街的阴谋”。是女方设了的局。展开讲讲都能拍成一部商战片,美人计不是常规剧情吗。

回应:权力不平等的关系是性侵害的温床,越是有权有势的男人越容易性侵别人。朱军、雷闯、吴春明、章文……这些性侵的故事都非常的相似和沉重,每天重复着,甚至就发生在你的身边。这些故事不如富豪加美女的商战片那样引人遐想,反而人们想要逃避、否认、假装不存在的。

如果原告一开始就是设局者,她以怎样的能力巧妙地操纵这么多资历权力都比自己高的人为自己铺路。

为何还要带上本没有受邀的男同学同往?为何她的报案经过这么多的反复,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对她的计划有何好处?如果是美帝阴谋,为什么刘强东还能立刻回国,而且检查院决定不起诉?从设局的角度来看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质疑3:遇到这种饭局可以立刻拉脸子走人啊,没有车的话,用跑的也行啊,也没有人拿枪比着你。明明可以逃走,自己不走还不是自愿的?

回应:如果当事人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她可能去都不会去。不到最后一刻,谁能相信老师和熟人所说的犒劳志愿者的活动是一场“猎艳”行动,世界知名的富豪想要强奸自己呢?

弱势的一方不能评估危险状况,为了保全自己也会尽量顺从不引起矛盾才是常态。感觉情况不妙就因为怕被强奸甩脸走人,就算刘胡兰都做不到。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不被骂“自恋”,也会被评价为“不懂事”和“情商低”吧。

质疑4:视频里女生看上去很主动啊,还用手拉刘强东呢,似乎不怕强奸。要是不愿意怎么会这个样子?

回应:女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友好温顺不要得罪人,尤其是有权有势的人。在酒桌上和领导推挡可以算是女性职场入门技能:既不能得罪领导,又要避免被占了便宜。如果领导表现出要你扶他一把,谁敢不“搭把手”呢?

就算不是女性,在和自己得罪不起的人进行不愉快社交时,一般人不管心里怎么想,脸上还是要带着微笑,身体动作还是要配合。旁人看到或许还以为他们在谈笑风生。

原告在车上拒绝了刘,如果这时主动表示友好也可以理解,而且原告除了手和刘有接触,身体一直保持尽量远的距离。

质疑5:不就是搞一下嘛,至于这么小题大作吗,嘴上说不要身体还不是很诚实,爽过了又反悔。

回应:性侵害的重点不是“性”,而是将人置于无法反抗无法决定自己身体的境地,这种情况容易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女性的身体不是无人看管的财产,谁拿到了就是谁的。女性是有感受、有想法、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当女性表达“不”的时候,意思就是“不”,女性明白自己说的话的意思。

质疑6:我觉得这件事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中立,法律都还没有判决就煽动大家默认她是受害者,不好吧。

回应:这么讲不仅否认了说这句话的人也有立场,还把“中立”也变成了自己的领地。法律系统似乎成为了中立的标志,然而法律本身对女性也并不公平。

明尼苏达州2018年有一则长篇报道,揭发明尼苏达州的刑事司法系统如何系统性地挫败性暴力受害者。

1000起强奸案,995个都被释放;图源:rainn.org

根据国家犯罪受害调查(NCVS)的数据:1000起强奸案,能够走完流程并且赢下来的只有5起左右,这远远难于任何其它犯罪类型。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站出来说自己被强奸了将要面对怎样的荡妇羞辱,还会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检查每个行为是否符合完美受害者的标准。而强奸嫌疑人总有人替他辩解,得到同情。这个案子里双方的各方面力量上刘强东都有碾压式的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告仍然选择上诉,这是鸡蛋和墙的对战,“她说的是真的”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现有的严谨和慎重早已超出了“中立”的范围。

立场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当社会已经向施暴者倾斜时候,对结构性的暴力视而不见,甚至更加严苛地对待原告,将会加剧强奸文化,导致更少有受害者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一个人殴打另一个人的时候不存在“中立”的立场,除了帮助被打的人,其它的立场实际上都是在帮助施暴者。

如果你在不公正的情况下保持中立,你就选择了压迫者的一边。如果一头大象踩着老鼠的尾巴,你说你中立,老鼠并不会感激你的中立。

总的看来,原告的支持者们主要在做辩解和防守的工作。如果对刘强东遭到“仙人跳”这一假设进行同样力度的质疑,将更经不起推敲。

@纽约北大飞:“顺手”列出若干疑点:

  1. 价格没谈拢,是什么时候谈的?开了多少价?刘强东一方给出女方开价数字没有?
  2. 女生什么时候起意要勾引刘上床以获得钱财,并以诬告强奸相要挟的?如果说有这策划,为何最开始去还带着男同学当灯泡,并坐在远离刘的位置,只是在刘的人指令后才坐到他身边?
  3. 为何要找刘强东下手:刘是女生学校的座上宾,给刘打下手找女生去做“志愿者”的教授不但就是女生本系的,以前还正是女生父亲的老师。很有可能女生父亲就有托该教授照顾自己女儿。要挟刘会得罪一大票人,和刘搞好关系倒对自己很有利,她为什么算不过来帐?
  4. 既然要要挟刘要钱,为何在刘还没离开公寓,连裤子都没穿上的时候就微信告诉了自己的同学,以至于同学马上报警,警察立即赶到逮捕了刘?和刘进行要钱的谈判如此没有耐心?刘连裤子都没穿就认定已经谈崩了要诬告了?
  5. 如果真是要钱又谈崩了,那肯定会对刘已经进行了威胁,刘受到威胁显然应该警惕,那怎么会在警察赶来的时候甚至连裤子都没穿?心这么大?
  6. 如果是真的要诬告,为何不自己直接报警,而只是通过微信向同学哭诉,并且明说自己不敢报警怕被报复,那个同学也在旁人强烈劝说之下才报的警?
  7. 警察来了之后又一度想要自己撤销指控,这又是为什么?
  8. 刚刚刘强东一方又放出自以为能抹黑女生的录音,说是女方律师在私下和解的谈判中提出条件:刘强东赔钱、道歉。如果女生本来就是诬告为了钱的话,要求道歉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针对案件本身的解析,只要稍微进行换位思考,代入一些生活常识(而非电视剧剧情)就能判断出刘强东和Jingyao哪一方更有道理。然而就算耐心地讲解,持有男权观点的人恐怕也很难听进去。

微博上几个网友和一个表示:“我的大脑告诉我这不是强奸”的博主辩论到最后,博主说出:“差的父母就不应该生孩子,劣质人就应该被淘汰。我确实有这样的想法,我并不觉得我这个想法有罪。”这可能才是沟通无法进行的关键。

插画师:苏丹

公号Herstoria里的一段话来形容这种现象非常恰当:“中文互联网一大奇景就是弱者往往支持“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价值观,仿佛自己弱势的社会阶级某天会莫名得到提升,以至于他要提前想象一下当一个剥削者是什么样子,并怎样合理化自己的剥削历程。”

这样崇拜权力、自我中心、无法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共情,总是站在强者的一方思考的人是非常危险的。不是说这样的人一定会害人,而是在没有惩罚,他又刚好有能力有意愿的情况下,他意识不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类似的人呢?我想可能是因为现在的社会价值体系极度单一,“钱”和“权”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阶级、性别、地域……人被依据很多特质区分开,形成鄙视链,被鄙视的一方很容易就被符号化。

再加上对社会问题进行个人归因,这样一来所有的成功都是个人天赋和努力的成果,在底层挣扎无法改善自己处境的人则被简单的归因为“懒惰”。

“精英主义”让人有一种个人只要努力就会成为强者的错觉,进行代入的时候,更愿意把自己想成刘强东。然而韭菜就算再操着镰刀的心,也成不了镰刀。在不公平的体制里,绝大多数人注定是被收割的那一方,而所谓“成功”的人靠的更多是本身的特权和运气。

我们不巧都是在这样的社会里成长起来的,更需要学会用结构性的眼光来分析事件,试图将看似分散的问题联系起来。我们还需要练习如何换位思考,共情是一种能力,它需要被锻炼,只有走出自己才能抵达自己。

所以我很感谢包括Jingyao在内的许多站出来讲述自己性侵遭遇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苦难,一次次地带领卷入其中的人们练习这种在当代极度稀缺的能力。

作者:肖美丽
女权行动者,开淘宝的全球百大思想家;淘宝店名称:独品商店。


© Sandra Severdia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EndRapeCulture |我不是完美受害者,但我受的伤害是真实的

$
0
0

“我去年被驾校司机,一个老男人骚扰,都要佯装镇定。因为在没什么人的郊外练车,就我们两个人在车里,我又不会开,跑不了,而且他手机微信群一直在闪关于枪械的群消息。”

“他是我交的第一个男友。我从小习惯了自我牺牲,于是像烈士一样和他上床。每一次都痛得像酷刑,但我说不出口。有次他让我跪下来给他口,我于是跪在冰凉的地板上。生理上的不适让我想吐,我几次试图抬头和他说,我不想做了。他刚开始还哄我,后来却只是按住我的头,一下下地进入我的喉咙。我是那样屈辱、愤怒、心寒。但我没有站起来给他一个巴掌。他做完了,还心满意足地夸我厉害。”

“我大二的时候,被辅导员叫去陪不认识的学校领导吃饭,那时候正要准备期末考试,我完全不想浪费一天时间去搞这种事,但是又想和辅导员搞好关系就去了。结果发现同时被叫去的还有几个其他专业的女生,她们已经陪领导打了一天麻将了,饭桌上全都笑嘻嘻地主动敬酒,后来私下跟我抱怨,都很无奈。”

“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被很多男同学抓过胸部。我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到底为什么我当时没有激烈反抗,并且在那之后我跟他们很多人保持了友谊。我现在选择不跟他们联系,但也没有跟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讨还过公道,我并不觉得这是他们个人的过错,我也无法在我们共同的朋友圈里分享这样的经验。除了羞耻感之外,我还担心跟我有过同样遭遇的女同学,是不是用了别的方式来定义和消化这一段记忆,会不会因为我的分享,受到二次伤害。”

“我去英国参加夏令营,那年19岁,带队老师说我年纪最小,要把我的studio分在他旁边,晚上他找理由让我去他房间,说一些有的没的,那时候我还没有过性经验,我以为这是很正常的,直到有一天他在僻静处抱住了我,摸上了我的胸,那是夏天,我穿着薄薄的真丝上衣,我感受到恐惧,却不敢确定他动作的真实含义。”

“虽然刚开始我同意了,但后来我不想。我反悔的时候连衣服都没开始脱呢,连房间都没进,但对方是我的男友,他一直求我,还一直说‘你刚刚明明同意了的。’他的态度让我非常纠结,我想,也许他不做真的很难受?我是他女友所以我有义务满足他?于是我最后还是做了。结果就是我后来一直哭,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精神都快分裂了。”

“我是真的没有想到他会亲上来,我一直以为我们算是忘年交,可以很好的聊到一起。所以当他在沙发上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真的懵了,脑子一片空白。还好我当时手里抱着抱枕,就用抱枕挡了一下。他还想继续,让我把抱枕放下去,我很害怕,说我习惯抱着抱枕在家里也是一直抱着不放的。他好像放弃了,没有再试图和我有什么身体上的接触。我很快逃出他家,后来退了乐队升了高中就没见过他了。

直到高考完那个暑假我才有勇气说出这个故事,也不算说出,只是跟我闺蜜说。因为我担心别人听到会说“你当时都答应了去他家了还装什么装”,甚至事后回想也会怀疑我当时为什么要去他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男老师邀请一个初中女学生去他家,难道我感受不出来不对吗?也许事实上我是潜意识上感觉到了的,我感觉到不安全,所以才会一直抱着抱枕不放。”

这是我们身边认识或者不认识的女性

在讨论刘强东案时

有感而发讲出的自己的“受害”经历

这些故事有很多很多

故事分享可以列很长很长

在讲出这些故事之前,我们以为它们都是私人的

它们难以启齿

它们令我们羞赧

当这些故事

因为性骚扰、性侵害、强奸一类的案子

汇聚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发现

原来还有千千万万同我一样的你

有过如此类似的经历

只是这些故事

由于不被传播和讲述

尚未形成有力的公共叙事

让我们误以为

不完美的是我们自己

这些伤害都是我们自找的

不信你看

在有人别有心机地

发布了当天两段不完整的视频之后

大众迫不及待地

开始了对女方的羞辱和攻击

  • “看吧,她还挽着他的胳膊呢!”

  • “明明是她主动追上去的。”

  • “她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像要被强奸了。倒像是王思聪说的,价格没谈拢。”

  • “就这张脸,我的妈呀,刘强东才下不了手呢。”

在这一个案子中,我们尚不去纠缠于材料或者当事双方的证词的可信度,因为没有人能完全还原事实。但这无疑暴露出了这个社会被强奸文化所侵蚀。关于性侵害的迷思依然牢牢霸占着公众认知。

强奸文化包括但不限于:
  • 苛责受害者(如:她穿那么少,自找的)
  • 轻放施暴者(如:男孩子都会犯这种错误)
  • 在公共场合开黄腔
  • 公共舆论开始用放大镜找受害者的问题
  • 影视作品里性暴力泛滥
  • 是“男人“就得性主动,要强势进攻
  • 是“女人“就得性被动,要乖巧懂事
  • 风骚女人才会被性侵
  • 被性侵的男人都是弱鸡
  • 不把对性侵的指控当回事
  • 不教导男人遵纪守法,反而教训女人怎么避免被性侵害

“我一直以为强奸都是在街上,黑漆漆的,跑出一个陌生人把你抓了,要有暴力,打晕你啊,拿刀逼你啊。强奸不是这样么?我这样的情况算强奸吗?可是我要说,我真的是不愿意的,是他强来的。”

这是暨南大学女实习生被南方日报记者“诱奸”时发出的困惑。强奸,在很多人的想象里都是陌生歹徒的暴力行为。很多人疑问,受害者明明是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倘若真心不愿意,为什么不严词拒绝?为什么还要曲意逢迎?所以她们若不是从头到尾防护成铜墙铁壁,表现得宁死不屈,那么就等于是默认甚至是乐意进行性行为的。

我们忽视了来自结构的暴力

我们预设受害者拥有和对方相当的能力、经验、资源、社会地位和自主性,预设社会在以完全相同的评判标准和期待来对待男女双方,也预设受害者是意志坚定,思虑周全,并且毫无欲念和侥幸心理的道德完人。然而人无完人,女性甚至不被视为平等的人。长久以来的性别不平等所造成的结构性压迫,早已把女性困于隐形的牢笼之中。很多受害者在面对性侵害时,都有自己的恐惧、纠结和迷惘。

  • 我要是拒绝,Ta会不会生气?

  • Ta位高权重,如果我不从,Ta会不会打击报复我?

  • Ta如果给我足够的经济补偿,那我也就忍了吧?

  • 我完全没有想到Ta会硬来,就僵在那里,没有反抗,那别人会相信我是不自愿的吗?

又因为女性的议题长期被排除在公共舆论之外,遭受到性侵害的女性甚至难以开口言说她们的经历,毋宁说公开谈论了。不被言说,就会被忽视和忘记,这导致公众的认知偏差无法得到有效的纠正。对性侵害的普遍偏见使得更多的受害者被沉默和忽视,无法获得舆论支持,更难以走向法律程序,去主张自己的权利。

来自华盛顿邮报2014年的数据称,在100个性侵事件里,只有15个受害人选择报案,其中只有4.8个被告会面临庭审,3.1个被告会被定罪,而只有1个被告是被诬告。

——华盛顿邮报2014年数据

“根据媒体报道,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2010年办理的62件强奸案件中,85%都是熟人强奸。在熟人强奸案中,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是有交往的,有的互相很熟悉,有的是网友,有的是男女朋友,或多或少有过暧昧的语言或亲昵行为。

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共受理审查逮捕强奸案件17件,其中熟人强奸类型14起,占了82.3%。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之间都是熟人关系,6件是情人(同居)关系,1件是前夫前妻关系,1件是男女朋友关系,3件是网友关系,1件是其他熟人关系。”

——罗爱萍律师

因此,我们想象中的“陌生歹徒”“暴力式”的性侵害早就应该被事实淘汰了,但性侵害现象却从来没有消减,受害者也并没有得到普遍公正的对待。如吕频《吕频 | 女权者真被‘打脸’了?刘强东案“仙人跳实锤“视频观后感》一文中所论述,“是强奸文化让强奸以‘不像强奸’的方式进行”,例如将其替代为“钱色“、“权色交易”,将女性定义为没有尊严和意志的货物,其价值就是供给强权者“购买”,所以唯一的问题不过是“钱没谈拢”的问题。是强奸文化以惩罚和奖励的方式,持续剥夺女性的自主性,让女性难以认可自己的感受、不敢坚持自己的决定、执行自己的意志,让女性把迎合强势一方放在首位,却又在事发后无法消化暴力带来的伤害。

于是女性在自我怀疑之中,把伤害进一步归咎于自己犯的错误。甚至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房思琪那样,只能靠对爱情的幻想来麻醉自己,好让自己心安理得一些地去面对那残酷的剥削,与不堪回首的经验和谐共处。

然而,在一波波甚嚣尘上的受害者有罪论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反抗,开始以不完美的受害者身份发声、主张自己的权利,揭开社会的顽疾。

刘强东案的受害者的经历引发了很多女性的共情,她们开始参与讨论、分享那些难以说出口的“受害”经验,反思和挑战这个抹杀她们自我意志,强迫他们接受强权剥削的话语体系。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受害者在事发时做出完美的应对,在结构性不平等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应对。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人受害的感受是真实的。无论你信与不信,是否言说,受到的伤害就在那里。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希望这个社会对待“两情相悦“式的自主性行为更加开明,让它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加公平,安全和友好,那么我们就都希望女性有能力为自己的性行为负责,最好的办法不是否定女性所遭受的侵害,反而是去正视、认可侵害的存在,鼓励她们发声和主张自己的权利,从而从“物”还原为人、成为责任的主体,并对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掌握主动权。这不仅仅是女性的责任,很大程度上更是男性的责任。

因此,我们决定共同发起主题为#我也不是完美受害者#的分享活动。

活动内容
主题:我也不是完美受害者

目的: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挑战约定俗成的强奸文化,打破社会对于完美受害者形象的假想。另外,我们也相信讲述和分享是一种治愈的过程,它将赋权于你,帮助你打破内心深处的无力感,找回自己的力量。

参与方式:

  1. 在此文章下方留言,或者私信回复,我们将整理后以匿名或不匿名(由你决定)的方式为你发表;
  2. 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博或其他平台用#我也不是完美受害者#为标签参与话题讨论;
  3. 在你自己的圈子发起以#我也不是完美受害者#为话题的讨论。

为了帮助你思考和书写自己的经验,你可以参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当时发生了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你感到自己受到了性侵害?
  2. 为什么说你不是完美的受害者?你的感受和表现、想法和行为之间出现了什么冲突?
  3. 你有没有诉说过你的经历?说出来后你经历了什么?
  4. 你如何思考和定义这段经历?得出了什么结论?
  5. 其他你想说的话。

如果你并没有类似的经历,我们衷心为你高兴,并邀请你为他人助力,参与阅读、转发和讨论相关话题,也欢迎你前往微博用#我也不是完美受害者#为标签参与话题讨论,支持其他分享者,通过互相理解和连接,来共同推动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们一起

终结强奸文化

消除性/别暴力

本文默认开放转载

可自行搬运至公众号或其他平台

若有疑问请联系发表者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德国之声 |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引领独裁国家未来?

$
0
0

中国希望用下一代数据技术连接非洲和亚洲,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则处于落后的地位。我们能否把互联网的未来交给北京呢?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2017年5月召开的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会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一带一路,打造”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两年后,这个”数字丝绸之路”就快要成形了。周四(4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有关一带一路的CEO会议上,中国电信商向全球商业领袖介绍了有关一带一路数字化阶段的投资情况。

中国希望整合金融市场,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城市与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和卫星网络覆盖联系起来。

对中国的动议持批评态度的技术专家和战略制定者认为,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建立数字基础设施,中国可能最终占据全球通信市场的绝大部分,因此能够决定网络空间的未来。​

然而,在这一点上,西方的电信公司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上相对较小国家市场的竞争。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迅速率先开发和布局5G技术,这是一条将数字丝绸之路变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数据网络技术。

截至2019年2月,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拥有1529项5G专利–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将其与其他中国电信公司,比如中兴通讯的专利相结合,全球所有5G专利中有36%属于中国公司。

华为和美国

随着下一代数据网络的问世,美国希望其盟友限制或阻止华为的5G技术,并警告华为装配的网络可能会遭到中国间谍攻击。

对于基础设施欠发达的非洲和亚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中国正在提供一个赶上高速数字世界的机会。例如,华为正在全力打造赞比亚的通信基础设施,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裡巴巴和腾讯正计划为东南亚的小企业提供服务。

但是,如果美国和中国之间在标准和监管方面的意见不合,那些使用中国技术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讯系统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一个个”孤岛”,无法与西方国家提供的通讯系统互联互通。虽然这些国家本来也完全可以使用西方的技术,但中国公司目前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这使得美国和欧洲的电信公司处于劣势。随着中国技术占领较小的市场,中国电讯公司会拥有更多可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资金,这将降低西方科技公司的竞争力。

中国的创新优势

根据美国科技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总裁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的说法,华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世界上任何其它公司。

“这可以带来良性循环,让他们更快地创新,从诺基亚和爱立信这样的公司手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阿特金森告诉德国之声,并补充说,一旦中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竞争对手将难以重新立足。

对于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就数据安全而言,高质量、低成本的数据网络所带来的好处超过了安全上的风险。

阿特金森指出:”每个国家都必须自己评估使用中国电信设备的安全风险,如果他们认为存在风险,那么各国就没有理由不从美国,欧洲和韩国的公司购买相关设备。”

中国定义的网络空间

中国官员称数字丝绸之路是”网络空间的命运共同体”。但是随着北京开始实施其数字战略,并开始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或赞比亚等具有专制倾向的国家安装数字硬件和网络,人们担心这个”共同体”将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美国华盛顿国家亚洲研究办公室高级研究员纳德吉·罗兰(Nadege Rolland)认为,非常有必要关注数字丝绸之路”无形的组成部分”,比如说北京推广自己版本的互联网治理规范。

身为法国政府曾经的中国战略顾问,罗兰表示:”对于世界各地的半专制国家来说,其中很多都在一带一路的保护伞在之下。中国人口数字化监控模式对它们来说似乎很有吸引力。”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互联网技术上更多的依赖中国,他们也开启了让北京监控和转移其数据流量的可能性,为中国的情报收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持,”罗兰补充说。

今年2月,前美国网络司令部副指挥官梅维尔(William Mayville)表示,中国”不适合拥有大部分的世界通信基础设施”。

在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持的一次讨论中,梅维尔表示美国不相信中国的”现代化”。

“考虑到其范围广泛的监视、审查、以及多年来一直在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所有这些都非常成问题”,梅维尔说。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尖椒部落 |在伤痛和懵懂中,看见女工的性与爱

$
0
0

作者:金其琪,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硕士,來自中国南方小城

摘要:女工不是无性的劳作机器,当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年复一年吸引着十七八岁的小女孩从乡村走进城市工厂,又有谁看到了她们的性与爱?

大家好,我是尖小椒。

这是尖椒部落去年的一篇旧文,记述了3位女性的个人生活、情感经历,以及她们对性和爱情的一些看法。

其中有一个沉重的“巧合”——她们都曾是性侵事件的受害者或目击者。

这些经历没有毁掉她们。她们走出来,变得更强大。

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那些曾经的伤害被掩埋在记忆深处,几乎无处诉说。

当下,关于“性侵”和“仙人跳”的争论甚嚣尘上。在真相尚未明朗之时,除了“吃瓜”、“等反转”之外,我们能否对社会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更多的思考?

或许她们的故事,以及其他更多女性的故事,可以给我们答案。

画家:Jenny Yu

这天晚上,25岁的冬冬躺在床上,脑子里一下闪过多年前在老家见到的一幕骇人景象。

这种联想本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她正要经历人生的第一次性关系,害羞又紧张,她决心托付真心的男友正在浴室。可是她总忍不住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和多年前见到的一样?

那一年她刚刚初中毕业,有一天晚上,她独自走在路上,亲眼看到四个骑摩托车的男孩把三个女孩子拉进了巷子里去。那是她同村的三个女孩子,女孩们挣扎、大喊,她赶紧跑到派出所去报警,可警察却不相信她,说了好久才跟她去。到的时候,四个男孩刚好骑着摩托车走了。巷子里,地上躺着三个赤裸的女孩,哭泣着。

那一幕,冬冬看得很清楚。“我好恨。也很恐惧。”这就是她对性最初的认识。

冬冬从老家到深圳打工已经七年了,这一夜和男友在酒店,她被自己的出血吓坏了,第二天还去看了医生。医生发现,过度紧张让她像痛经一样经历短暂的腹痛,而且因为不懂,她也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

她不是没见过避孕套,之前厂里面发过,但人家工友一打开,她就觉得“天哪,这样也行”,赶紧走开了。工友们节日搞活动,结婚的可以领避孕套,她一看,直说:“天哪,好意思拿这个东西过来啊。”

不过,同样在深圳打工的95后女工小芬则代表了另一种对性的态度:“性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就是人的正常需求,也有很多人赞同这种说法。”

比她大足足十岁的丽梅则已经结婚生子,丈夫在异地,她住在女工宿舍,有时会偷偷自慰,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然而,她们也有过和冬冬类似的羞耻与恐惧,只是隐痛无人去问。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中国城市外来青年女工的生育健康状况与需求》调查显示,大多数女工都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到了2011年,英国BMC旗下的一间学术期刊上刊登了同样议题的新研究,把调查范围集中到深圳和广州三间工厂的共5156名女工,却发现尽管十年过去,她们大多数仍然对性没有足够的认知。

女工不是无性的劳作机器,当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年复一年吸引着十七八岁的小女孩从乡村走进城市工厂,又有谁看到了她们的性与爱?

教育缺失下的性启蒙

冬冬去了医院之后,很怕男朋友再提出性行为的要求。第一次的经验让她觉得,每次性关系都会是痛的。“如果能的话,我想做试管婴儿,一次性两个,一定没有性生活痛。”她盘算了对方是独生子,肯定要生孩子,于是这样打算。

她对性的认知,在一些有完整性教育的人看来,实在少得有些荒唐,这跟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

“我家里都比较封建。我要是一跟家里说性啊什么的,我妈肯定会骂我。”到深圳之前,她所有衣服的领子都包到脖子,大多时候都穿白衬衫和西裤。“我妈和大伯母他们都叫我那样穿。如果你穿得不正经,露这露那,她们就会说你,你看你穿什么衣服?她们也会在我们面前说,哪家女孩子不正经。”

她甚至不知道月经和婴儿是从同一个通道出来的,也从没有人跟她说过避孕是怎么回事。什么色情小说、A片,她更是没看过。“女孩子怎么会想看那些呢?”她说。

她之前曾经谈过一个男朋友,但谈了三年都只是牵一下手,她心里觉得,要么就跟定一个人再有性关系,要么就不要。直到时间一年年过去,和她要好的几个女工友都陆续有了男朋友,和男朋友同居了,就纷纷来劝她。

一个朋友对她说:“你试一下,不是你想得那么恐怖。”另一个朋友则说:“如果你真的‘那个’的话,可能感情会更好的。”还有朋友说:“你再这样下去,以后变成个老处女怎么办?最起码趁现在还年轻的,赶紧的。现在开放了嘛,不像以前那么古老。”

被说得多了,又遇到一个自己属意的新男友,她终于决定试一试。这个男朋友,也就成了她认识性的最重要的途径,尽管男生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性知识。

和冬冬一样,许多年轻女工的性知识都是从男性那里获得,小芬和丽梅也是。但不同的是,小芬和丽梅都是因为童年被性侵,而被迫认识了性。

说起这段童年经历,小芬已经释然。她结过一次婚,婚前和前夫坦诚了往事。他说不介意,让她深深感动,最终决定嫁给他,可惜最后因债务危机而离婚。

在她七八岁的时候,她和小姨住在一起,同村的一个大哥哥性侵了她。那时她对性没有任何概念,只是看电视讲,跟男孩子牵牵手睡一觉就会怀孕,于是特别担心。几个月后,搬到邻村去的妈妈终于来把她接走,结束了她的噩梦。

她苦笑着说:“我觉得如果我妈再不把我换个环境,我可能就会像新闻里面说的,没准儿十二三岁就怀孕了,都有可能。”

至今,她小姨和妈妈都不知道曾发生过性侵的事,她从没说过。“这要跟她们说,她们不得伤心一辈子啊?”

但是性教育的缺乏,让她一直到十七八岁出来打工,都担心自己会因为童年的经历而怀孕。直到她在深圳听了女工机构的生理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新的担心又来了。

“我就担心,这不是处女了,我该怎么办,我没法找到自己的真爱了。”

那时她刚好暗恋一个男生,就旁敲侧击地问他:如果你的女朋友不是处的话怎么办?结果对方想都没想就说:那就分喽。小芬一听,再也没对这男生抱过任何幻想。

她在拉上和工友们也聊过处女情结的话题,发现主流的看法仍然是,如果不是处女,可能会嫁不出去。“大部分人还是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处女比较重要。”但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没想过隐瞒,性侵的事在她心里是个疙瘩,她觉得该让对方知道,要是对方介意,就分了吧。

但已经结婚八年的丽梅,却从没有对丈夫提起过以前痛苦的遭遇。她的性启蒙,来自一场连恐带吓的拐带。

初中毕业后,出来打工前,她在老家遇到一个大她二十几岁的男人,对方拿她爸爸多年的家暴史来恐吓她,说留在家里迟早被打死,把她带离了老家。

走的时候,她身上什么也没带,连身份证也没有。在路上,对方骗她说晚上没有车了,就带她到酒店,强迫她发生了性关系,还带她到山东、河南一路转悠。路上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怀孕四个月,他就带我回他老家,我感觉整个人很闷,他的亲戚看我不叫人,就骂我,还把我的头按在水里,差点把我淹死……”说到这里,丽梅泣不成声。

最后她的家人终于辗转找到了她,她在亲戚开的小诊所吃了打胎药,那个男人从此人间蒸发。

这件往事,从此成为丽梅心上的一个秘密。

到深圳打工以后,相亲认识的丈夫她不怎么喜欢,也不怎么讨厌,脸也没看清,就由家人做主,领了结婚证。丈夫至今不知道那件事。“他一定不能接受。”丽梅脸色一暗,说,“他还是不要知道这些事好。”

丈夫在北方城市做建筑工,两人异地婚姻,一年就见一两次,感情淡漠,就这样,已经七八年。

不能说的性

丽梅和丈夫因为打工而长年分居两地,最长的一次相处,就只有丽梅一次辞工去找他的三个月。

他们已经有一个大女儿,家里人总想让她生个二胎,添个孙子。丈夫的姐姐就说过,让她别工作了,工资不要了,跟着丈夫,多过夫妻生活,早点怀上。丽梅心里不是滋味儿,但也没说。

当年药流掉四个月的孩子,让她对怀孕其实有点恐惧,生第一个已经不容易。性,就好像只是为了生育。

然而她真正想从性中获得的东西,却从来没有人问过,她也不曾主动提过。“就算我心里有需求,我也不主动。”她说。她和丈夫至今的每一次性关系,都是丈夫提出的要求。她有时候拒绝,丈夫就会很生气,还不允许她发出声音。

可她的真实感受其实是:“我从来没在我老公那里得到过快感。”她没说过,也不知道如果说了,对方会是什么反应。关键是,“我要怎么说呢?”

具体的感受是,她每次一有感觉,丈夫就已经停了,“他根本没有前戏,也没觉得要有”。她说自己不喜欢跟他沟通,就算是在亲密的性行为前后,也都是“你睡你的,我睡我的,好像我唯一跟他的交集,就是躺个人在边上而已。”

丽梅知道自己对这样的性生活不满意。面对类似的情况,小芬的方法是,把自己的需要原原本本说出来,告诉对方。“比如说这一次他比较用力,比较粗暴,我就会事后跟他讲,温柔点儿。那下次他就会慢一点,不会那么用力。”事实证明,她的倾诉是有效的。

不过她也明白,像她这样的做法在女工友中其实很少见。拉上一堆女孩子总一起聊天,只有开开黄色玩笑的时候才跟性沾一点边儿,尺度最大的说法就是:“你们好几个还没结婚的,年龄又比较大,你怎么解决你个人的那个问题啊?”最后总是开开玩笑就过去了。

女孩子们在一起,聊到月经、痛经总是很自然,可是一旦讨论到性关系,小芬说,基本上没有放得开的。“像这种事情,她们会去百度吧。”当然,她也知道百度上真真假假,“可是她们宁愿相信假的,也不愿意去问啊。因为这种事情不一定能开得了口,这是最关键的。”

冬冬就是小芬说的这种女孩。她在厂里也有些已婚的女工友比较要好,但大家从来都不谈性的话题,要不就是谈家庭、孩子、婆媳关系。她自己也回避这些问题。“不敢说。连父母都不敢说,有时候亲姐姐都不敢说,因为说出来觉得好‘那个’。”

比小芬遇到的那些年轻工友更甚,冬冬连百度都不会去查。尽管在第一次性行为之后,她非常担心是不是每次性行为都会痛,但她至今都没有在网上查过、问过这个问题,也没有在现实中问过任何人。

性,对她来说是非常羞耻的事,不仅羞于启齿,就连自己私底下去查一查、看一看,都很羞耻。

她也害怕未婚先孕。来深圳的第一年,她进厂第一天就遇到跳楼事件,一个女孩就在她面前一两米的地方,“嘭”,从五楼砸下来。跳楼的原因是,女孩未婚先孕,男友跑了,不要她了。

但出于羞耻,冬冬也从没有问过人该怎样避孕,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这种事情,哪里好意思问呢?”

性需求,她们这样解决

对性感到最羞耻的冬冬,还在为男友可能的下一次性邀约而苦恼。

她不是不愿意,只是怕痛,又怕怀孕,但又不好意思去买避孕套,更开不了口让男友准备避孕套。“做女人真苦。”她想。

但小芬说,跟男孩子相处之后,她发现这些事情“很正常”。“就不是那种,特别害羞啊,不是在犯罪,不是一件羞耻的事。”她说。即使童年被性侵,她也能克服阴影,面对自己的欲望。“我一直没有觉得做爱是一件特别恶心的事情。”

离婚以后,她搬回工厂宿舍住,八个女工一起。有一阵子,她很爱看网上的色情漫画,“直接就是男的和女的在那儿,不知道为啥就开始了”。和丈夫异地的丽梅也住在宿舍,也会躲在床上用手机看色情小说。

长年见不到丈夫,她有时觉得自己有需求,就在晚上关灯之后,在被子里面悄悄自慰。老家房间里偶然翻到的色情硬碟,教会了她自慰的方法。她觉得自己来,比跟丈夫过夫妻生活,还要来得舒服。

小芬也这样觉得。她还一直想尝试一些自慰工具,但只是在网上看,一直没下单,因为太贵。

小芬是被性侵之后学会自慰的,小时候睡觉会偷偷夹被子,被人看见就马上缩回去。“就一直觉得这个事情不好,是我一个人的秘密。”直到在深圳接触了女工机构,才发现不止她一个人会这样,原来好多人都会这样,她终于没有负罪感了,但还是会怕周围的人知道了,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所以还是要偷偷摸摸。宿舍装了床帘以后就好多了,床帘一拉,别人就不会发现她。

没有伴侣,或是伴侣不在身边,有人会选择在厂里找个性伴侣,做“流水夫妻”。丽梅就遇到过这样的邀请,对方直接对她说:“我们都是异地,互相解决吧。”

所谓“流水夫妻”,在她看来也就是“炮友”,她并不想要,所以就拒绝了。她怕危险,也怕自己投入感情,影响真正的婚姻和老家的孩子。

小芬一度想过试着约炮,但最后还是觉得太危险,不如自己解决。

很特别的是,小芬还开始探索自己的性取向,觉得自己有可能也喜欢女生。这并不是因为她对哪个女生心动了,而是因为她对性行为的过程产生了新的观察和理解。“我觉得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一起做爱,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就好像他总在支配你。”

这种感觉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小芬也还没有试过和女生发生性关系。“也许差不多,也有可能?”她笑自己。

这一切,对还刚刚开始认识性的冬冬来说,都让她瞪大眼睛。“原来厂里会有女工看色情小说?我真的不知道!”

对性最懵懂、最害臊的她,还不能理解女生可以这样大胆直接地面对自己的性需求。但她也意识到,女工多懂些性知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是她愿意去推动的事。

“厂里面的女孩子欠缺知识,不知道怎么避孕,又怀孕,又打,打了又打,对这些事是盲目的。”她想成立一个女工小组,一起来讨论这些,学习这些。她也希望鼓励自己不再排斥谈性,要开始看性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参加公益组织的生理课。

“我自己就像当试验品,尝试之后看我能不能适应这个角色吧!这样我才能想到,大家的需求是什么?大家的想法是什么?我自己也才可以去解决问题。”她说。

在伤痛和懵懂之后,她要看见女工的性与爱。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Matters |离职备忘录:当 404 成为日常的那一刻起

$
0
0

「Liya,文章准备要撤了!」

这是我在《好奇心日报》工作期间,不定时会收到来自主管的一个讯息通知。

在这句话之后,文章撤除之前,通常会有一小段因作业时间而产生的缓冲期。

缓冲期的时间并不长,大约 10 分钟以内,但已经足够让作者以截图或其他方式,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最后合影、留念、备份——紧接着,眼前的画面将永久变成一串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 404。

一直到后来,我都把这个通知以及缓冲期,视为主管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之下,最大程度的「人为善意」。

我曾经试图想像,在 404 的通知来到之前,究竟发生了什麽?

是不是就跟工厂的生产线一样,有一套标准的作业流程:某一天,某一处,某个人看到了某篇文章,基于某种不可知的理由,认为这不应该面向世人,于是发了某则通知给某个人或某机构,表示应立即删除。

实际上,无论我被删了多少文章,都无法从中总结「某」究竟是什麽。有许多谜团,像是有时候网站与 App 上的文章被撤,但公众号却还存在。最终,我也只能粗暴地总结,没有一个人知道原因。

1.
假使是现在,一家台湾媒体若毫无预警撤稿,那将有非常大的机率会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即便背后的原因并不複杂,但也可能因为后续的诸多揣测,变得相当複杂。

此前我所任职的台湾媒体,曾经历过几次因为撤稿而引发大小不一的风波,第一次是在太阳花期间,第二次在香港佔中期间,第三次则是马习会期间。

至于我所亲历的是前两次,理由并不相同。第一次因为内容具有争议,第二次是作者考量,但无论是什麽原因,撤稿之前编辑们都严阵以待,深怕读者会延伸撤稿原因,也都会先拟好媒体声明,说明事由。

最后一次的争议,我并不在现场,但也清楚得知争议之大,超越前两次。而后续外界对撤稿原因的猜测或对媒体的抵制,都带给媒体与内部人员一定程度的伤害。

这些过往经历,自然会让我认为撤稿确实就是件大事。

但反观现今中国,撤稿相比之下就显得无声无息,更说不是上什麽新鲜事。

许多网友如今对于「被消失的稿子」,也处在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儘管可能会不定时产生疑惑,但伴随着三次「重新整理」之后,很可能就消失殆尽。毕竟在空白与空白之间,说不定又爆发了下一波热点。

还没来到中国之前,我对撤稿事件也时有所闻,但也只是猜想可能是写到政商界丑闻,或是与禁忌话题有关。加上刚来的时候,对本地议题相当陌生,连想写什麽方向,都没有明确想法。所以,我一直认为撤稿这件事离我很远,根本来不及预期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更不用说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发生地如此频繁。

2018 年 2 月,就在我写下「2018 年才刚过 38 天,广州性别中心公众号上的众筹页面已经被删了 4 次。」的 24 小时之内,这句话也如同文中所指的公众号一样,被删除了。

这算是我第一篇被撤除的报导。除了撤稿之外,我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信息。

一个月以前,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女博士罗茜茜举报陈小武教授的性骚扰的事迹,因而引发「中国 #MeToo」运动。

正当不少网友将目光聚焦在这个又急又勐的话题上,一个年轻的公益组织「广州性别中心」在公众号上发表一份《中国大学在校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并公开众筹计划,希望能藉此让更多民众看见高校裡性骚扰的现况,以及建立预防性骚扰和侵害网络。

假设对照 #MeToo 在美国的情形,同样的大火在中国出现,它理应是个大事。但没有人知道从什麽时候开始「性骚扰」及「MeToo」在互联网上变成所谓的敏感词。

我还记得採访「广州性别中心」的创始人时,她的众筹页面已经被删了四次。但她说接下来除了发布报告,还打算做更多的事。她的口气听上去没有过多的天真,反而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澹定。

我们心底都很清楚,一个中国的公益组织想走得长远,可能会面临多少困难,无论是来自人力、物力、资金等最基本的限制,又或者是外部环境的压力。只要想到这些问题,我就觉得连澹定都像是种乐观。因为换作是我,或许连半年之后的计划都没有把握说得准。

在这之后,她果然继续发布其他报告,眼看正一步一步完成当初的计划。

但没想到去年底,「广州性别中心」突然间在公众号上宣告暂停运营。

我一看到消息,立刻找她询问原因,但有别于先前的谈话,如今她已不愿多谈,只说志愿者们面临了许多压力,评估环境之后决定停下来。

其实我很清楚,根本得不到什麽太过明确的答桉,尤其自家公司也在几个月前面临整改。她婉拒了我的採访,但还是保持善意地,反过来关心我们公司的情况。

不过我们彼此其实也都没有说太多,因为心底也明白,终究只有那句老话——不可抗力。

2.
自从「广州性别中心」的文章被撤之后,我开始不定时地面临撤稿。前几次收到撤稿通知时,我的心情还很难释怀,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想法是:我对不起那些在报导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

就如同其他媒体一般,我们公司的文章,一般会经过选题、立题、找资料、研究、讨论、採访、写作、改稿、发稿等繁琐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不光是记者,还有编辑的协助,更重要的是受访者愿意分享经验与故事。

我从来就不觉得,一个人有什麽义务去贡献自己的生命故事,协助另一个人找出事情真相。正因如此,我很珍惜那些愿意这麽做的人。

其实我并不清楚其他作者面临撤稿时的心情。至少对我来说,随着撤稿次数逐渐增多,最初的愤怒、困惑、难过等情绪,正逐渐转变成一种无能为力的空虚感。

被消失是一瞬间的事,但一篇文章的产出,从来就不是瞬间能完成的事。如此不对等的差别待遇,不免让人怀疑产出的价值所在。

一篇《纽约时报》的报导曾指出,去年中国监管关停了 6000 多家网站,封锁了超过 200 万在线账号和社交媒体群组。

这些消息跟撤稿通知,并存于我在中国跑新闻的日常。

某一天,我突然感到相当焦虑,问了同事:「会不会哪天我会对这一切都开始感到麻木?」

我确实担心这一天的到来,因为那意味着,某些东西在我心中开始消失。讲白了就是温水煮青蛙。

由于我是一个外来者,我会格外珍惜自己能够直面社会差异与文化冲击,并进一步反思许多议题,调整既定想法。因为我知道这些特点,将有于我的写作。

或许很多人完全没有将这一切为习惯,只是隐忍着。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跟他们一样澹定面对情绪的转变。

如果哪一天,当我看见朋友圈裡的重要热点新闻,先是经历了一波刷屏,再一波 404 之后,我只是静静地滑过去,没有好奇过多事由。我不确定,接下来我是否还能敏锐地察觉到社会变化、人的改变?甚至变成一个懂得自圆其说的人。

前几次的撤稿,我会因为一种难以形容的厌恶感,在电脑前暗自啜泣。但再往后的好几次,我几乎没怎麽难过了,我也不怎麽主动提起这些事。

只有当读者或受访者私下微信我,问我稿子是不是不见了,我会简单回覆:「是的,文章已经撤稿了,真的很不好意思。」

*「离职备忘录」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跑新闻的台湾记者,希望通过个人经验的书写,回顾这两年中国社会的变化。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初雪未央 |全民裸奔时代,被扒光的微信,被监控的思想

$
0
0

作者:初雪未央
文章来源:世界灯火

一、2017:“Di Duan人口”往事

2017年11月18日,一场大火在北京大兴区点燃。

继北京西城在15年末,清除了将近200万外来人口后,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终于找到了新的契机,火灾发生两天后,迅速下发了《安全隐患整治专项通知》,从11月20日开始,市安委会以城乡结合部为核心,清查整治仓储物流、汽配城、批发市场等地区。

与之并行的,是一场浩大的驱逐外来务工人员行动。

面对即将飙升的房租与5日之内就必须搬光(11月25日之前离开租住地)的严苛要求,这座被称作人民首都的城市里,迷茫的外乡人露出了痛苦之色,有人要告别身边的好友,有创业者必须贱卖掉所有设置,负债累累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

“这座城市,我们是做了贡献的。”他们有些伤感的说。

面对这次早已预定在北京发展计划中的驱逐行动,他们自嘲式地引用“di duan人口”一词称呼自己,没有了价值,就该被丢弃了。

di duan人口一词出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宝昌之口:“通过政策将外来人口特别是其中所谓的di duan人口‘清理’出去,导致了这些地方常住人口出现增长放缓。但对超大城市来说,这不一定有好处,也不可持续。”

而后,一篇略带曲解之意的文章发布:《北上广常住人口增速放缓,专家:政策清理di duan人口》,di duan人口一词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引发全民讨论。

但就在“di duan人口”被热议之时,另一端的微信等通讯软件,却悄悄屏蔽了这一词汇——你在朋友圈发布任何有关di duan人口的句子,都会被自动屏蔽。(目前朋友圈这一屏蔽已消失,但文章发布时仍旧是屏蔽词。)

文章被删已经司空见惯,但人们震惊于这场波及整个中国的关键词屏蔽,突然发现——原来我们一直以为私密无比的朋友圈,也一直在被监控。

本以为大火已灭,但这场屏蔽了“di duan人口”的“监控大火”,却一直以默不作声的姿态,借助各种APP蔓延到了现在,并逐渐在生活、经济、甚至敏感的政治领域舒展身体,向国民伸出利爪。

二、2018:企业黑化之年

2018年是中国互联网平台公司的“黑化”之年。

此前,它们是创新先锋、财富偶像、天之骄子;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它们为富不仁、飞扬跋扈、敷衍塞责。

以人民为韭菜、把隐私作为获利手段,用无处不在的监控掌控你的方方面面。

18年1月3日,支付宝面向用户推出“2017支付宝年账单”,引起刷屏,就在大家互相调侃之时。有律师指出支付宝与芝麻信用间的“授权漏洞”,大家这才发现:

原来在生成账单之前,页面中还有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直接帮你勾选“同意协议”的小按钮:

支付宝这一手可谓玩的高明,用新潮、温暖、远方等词汇对账单进行包装,将协议悄悄放在角落里,你怎么都想不到这样一个满屏温暖小清新的文案下,就藏着一个肮脏的默认接受侵权按钮。

当然支付宝也考虑到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按钮的情况,但即便你发现了这个按钮,点进去看了一下,你也会为其满屏不是人话的句子绕晕,在烦恼中点击退出,直接生成账单。

协议里究竟有什么呢?

下图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

我们可以将用户的数据卖给第三方,并且对造成的任何风险概不负责,骚扰电话也包括在内哦。

吓得害怕被泄露隐私的大家赶紧去支付宝授权管理里看了下:

嗯,还好我15年我就已经被骗授权过了。

如果你觉得这就够过分了,别急,中国企业最擅长的就是让你忍无可忍。

就在支付宝发布年度账单后不久,今日头条就被爆出“通过麦克风窃取用户隐私的事件”。

今日头条当即对此做出回应,不过这番声明可是相当耐人寻味:

近日,有部分网站和自媒体传播“今日头条通过麦克风窃取用户隐私”的谣言。 在此,我们再次澄清,今日头条旗下所有产品,都不存在未经用户许可、擅自获取或使用用户隐私的行为。

而这个所谓的“用户允许”又是怎样的一种操作呢?

其实指的就是麦克风等权限,而几乎所有用户在下载头条的第一时间都会收到这样的询问“是否允许头条访问你的xx权限”,而多数用户都会在第一时间毫不在意地选择允许,而你不选择允许,你基本就无法正常使用软件。

通过监控用户的搜索习惯、阅读习惯、GPS定位以及日常生活录音,今日头条的算法可以根据大数据清晰刻画出每个人的人物画像:包括你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购买力水平、爱好、习惯、需要、日常出行路线、甚至即将需要的物品。

而监控得来的隐私用来干什么?

除了投放广告割韭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精准诈骗。

事实上,在这场“音频监控”引起轩然大波之前,今日头条已经多次登上财经报道了。

就在18年1月,今日头条推广“贩卖假学历广告”就被被财经频道曝光,而且被工信部约谈:

经记者调查,这类广告背后的公司多半资质都有问题,甚至有的根本不存在,而面对记者“涉嫌虚假宣传”的质疑时,今日头条广告业务工作人员还辩解称APP上推广的“免考拿本科”广告只是一个文字游戏,最后还是要参与考试,可见今日头条是为了利益而明知故犯。

而这类广告的市场有多大呢?根今日头条官方统计,其用户日活量就达到了2.4亿,且绝大多数都是二三线城市的人,加上根据监控得来的用户画像,今日头条亲切地为用户配上了精准的诈骗套餐,当时这个学历广告可是把大量急需学历的用户都坑的找不着北:

在被曝光之后头条决定痛改前非,大力反思自己收用户智商税的不良行为,终于,胆大妄为的今日头条清除了卖假学历的广告,悄悄改卖“黑五类”,将相关的药品推给那些通过监控被刻画出有“黑五类需求”的用户:

强大的算法系统与精准的信息来源,为今日头条提供了针对性策略,它在一线城市推正常广告,而在二三线城市推补血,治糖尿病等违法广告。这种双标明显的行为,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收智商税。

如果说魏则西事件是用户自己搜索导致的被动欺诈,那今日头条已经成功做到了精准主动欺诈。

即便如此,今日头条也还在拼命狡辩,用话术为侵犯与监控用户隐私盖上一层合理遮羞布。

但3月26日,靠吃人血馒头起家的百度李彦宏的一番惊人言论,彻底将这层遮羞布烧的干干净净:

“中国人更开放,愿用隐私换效率”。

李彦宏这句话中暗含着什么逻辑呢?知友@周赛对此作了犀利点评:

1、如果你不输入手机号,就用不了。

2、输入手机号则表示同意注册协议。

3、注册协议说明输入手机号则表示公司可以推送各种广告。

4、从本公司泄漏出去的一切信息都不是本公司的有意行为。个别员工的作为本公司不予负责。

5、本公司有权收录本公司有技术实力收录的一切信息。如果你反对,你可以选择不用。

6、所有能够找到的产品都有上述第5条的信息收录策略。

7、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人的隐私都是自愿主动泄露的。

事实上,百度也没让我们失望,仅下载百度APP就需授权“定位、电话、发送短信、录音、拍照和录像、读取手机状态和身份、读取通讯录、读取讯息、接受讯息、修改或删除USB存储设备中的内容、修改系统设置、查找设备上的账户以及读取USB存储设备中的内容、开关移动网络、悬浮窗”共计15项权限。

点击安装后,会出现三个权限申请,分别是允许手机百度使用电话、允许使用此设备的位置信息、允许访问设备上的照片、媒体内容和文件。

如果选择拒绝“位置信息”“访问照片、媒体内容和文件”,安装就无法继续。

从位置到通讯录、录音、拍摄录像、读取手机信息百度用了个遍,但别忘了,百度只是一个搜索APP而已。

一个搜索APP要这么多权限干嘛?

打开你的百度APP,看一下出现的满屏与你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广告,你就明白了。

哦?你从来没被这些广告收过智商税,那抱歉,互联网时代有一个让人可能不太舒服的事实——“如果你没有付费,那说明你就是商品”。

支付宝、今日头条、百度在努力吸你的血,但滴滴直接用大数据用户画像把你卖了出去——用以吸引顺风车车主。

18年5月份的滴滴空姐被杀案,给我们血淋淋地证实了这一点。

在空姐被杀后,人们才发原来现存在着大批量由司机组成的QQ群,在对乘客的姿色评头论足,信息来源就是滴滴提供的“内部福利”——精准用户画像。

当车主看乘客,是这样一个画面:

司机们肆无忌惮讨论着女性的长相、胸和大腿,这仿佛不是个约车平台,而是个约X平台。

我们骤然发现,原来我们每一个乘客,在滴滴车主面前,都是赤裸裸一览无余的,你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大长腿还是小短腿,滴滴比我们自己都清楚。我们每个人,都被暴露着年龄、性别、职业。

这也是为什么在2019年之前,女生远远比男生更容易打到车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贩卖方式更为简单快捷,将你的所有隐私信息打包,直接明码标价出售:

18年8月份,华住酒店集团也陷入数据泄露风波,酒店入住信息被人拿到网上贩卖,中招用户高达1.3亿人,开房记录2.4亿条。

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消费金额以及精准到秒的入住、离开时间,都被曝光的一览无余,直接被标上价格。

知道这些信息之后,我甚至可以直接推测出你的性取向、家庭状况、购买力水平、而后实施精准诈骗甚至敲诈勒索。

再可怕一点,你开房的视频都会被直接录下来:

18年3月份,张佩突然被朋友告知,她出现在了一部以她为主人公的黄片里。被告知后她找到了对应的视频,发现这正是两人情人节入住宾馆时被偷拍的视频。

而在另一个色情网站上,他们全裸视频的播放量,已过百万。

这些大公司作的恶正在一步步以我们为代价展现而出。

似乎我们直接来到了楚门的世界,成为了被扒光的玩具,被明码标价供他人观赏。

同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用户的个人照片、个人财产信息、生物识别信息、工作信息、交易账号信息、交易记录、上网浏览记录以及短信信息等均存在被过度使用或收集的现象。

在《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里,研究团队通过对1144款手机软件隐私权获取情况的分析,得出:

869个安卓手机软件中,未获取隐私权限的仅占0.1%;有近90%的手机软件,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

这让我感到害怕。

我害怕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隐私被曝光了,而是在害怕:在这黑化的一年里,似乎侵害隐私成为了常态,成为了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公然违反《隐私保护法》过度搜集个人信息,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麻木,接受侵害——“已经习惯了,早就没隐私了,无所谓了。”

但我知道我不能责怪这些麻木的人,因为这并是不他们的过错,当维护权益沦落到需要我们去奔走呼号才能解决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监管制度、法律制度出问题了,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

同时我感到难过。

难过什么呢?

我看到彼时的欧洲在18年5月便通过了“通用数据保护法”,从用户协议到企业惩罚方方面面都考虑的极其周全:

1、任何企业只要收集用户数据,就必须要得到用户的许可。用户协议必须写得清晰易读,要说人话。

2、即便签了协议,用户可以“出尔反尔”,可以要求公司删除干净自己之前保留的任何个人信息,而且要阻止之前授权的第三方继续使用用户要求删除的信息。

3、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公司必须在72小时内通知用户。

4、不管你的公司在哪里,只要你的用户中有欧盟公民,你就得乖乖按照我们的来。

5、否则,你就将面临超高罚款,一旦发现违规,欧盟委员会将对贵公司处以罚款,可能是2000万欧元,也可能是该企业全球营业额的4%,哪个更高就按照哪个罚!

 

谷歌因此被欧盟委员罚款24亿欧元,刷新了“史上最高额罚单”记录,原因是其“滥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在搜索结果中偏向自家的服务”。

是不是很震惊?

仅仅因为搜索中偏向自家服务就被开出天价罚单,但这在中国早就是国民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如果按照这个要求罚款,中国甚至99%的公司都会被开罚单。

欧盟公民可以凭借这套法案心安理得地岁月静好,但我们只能接受侵害,甚至被侵害到麻木。

直到我也开始在2018年的企业黑化中逐渐麻木之时,前些天发生在政治领域的一些事情,再度让我充满警惕之意。

三、2019:黑暗政治元年

今年4.12日,某民谣歌手被全网封杀。

4.13日早,我写了一篇长文表示质疑。但当我发布时,竟然连后台都过不了,直接发布失败。

4.13日下午,我将文字整理成图片发布于朋友圈,却惊奇地发现,我的朋友圈直接被屏蔽了。

而后我多次更改文字说明,多次发布,却一直看不到。

17年的北京大火事件再次在我脑中出现,当时的状况重现了,不过是以更加彻底的方式——图片与文字都纳入了审核范畴。在17年时你尚可发布带有敏感词的图片,但在19年,已经不行了。

当时我感觉心慌,但心里却浮现另外一个有点可笑的想法——这证明了我们这两年来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还不错。

那2020年呢?

是不是聊天记录、乃至语音也纳入审查?

事实上,聊天记录被监控已经初露端倪了。

就在今年3月份,某位清华教授讲错话被举报,被取消讲课资格,而后几位教授便在微信群里一起商讨要为这位老师申冤,要求恢复其讲课资格,一起写了一份请愿书,准备诉诸上级以及媒体。

而后就在他们准备行动时,微信号就被封了,无一例外。

借助这些企业之手,大数据被用以更深层的政治目的。

但出现这一状况,其实并不奇怪。

大数据和互联网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内容产生机制不一样,它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能使用的工具,从诞生开始,它就更“亲”政府和企业。它只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治性工具。

微博微信的大数据只有新浪、腾讯和中央政府网监部门才能染指,腾讯等平台的文章审查也基本由中宣部控制。大数据成就了这些公司,带来百亿千亿的生意,并使中央网监部门在政府内地位迅速提升。

统治性工具利用的好了,就能造福人民。比如国家,就是人类目前创造出最大的统治机器。

任何统治性工具都必须带上枷锁,否则就会成为助纣为虐的暴君。

封建时代的独尊制度说明了这一点,西方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权力制衡也反证了这一点。前些日子借助Facebook大数据的“剑桥分析公司”出现的涉嫌影响多国国家总统选举,更证明了这一点。

自大数据产生以来,你就基本没发现过我们使用它的情况,我们要么被服务,要么被欺诈,要么被监控。

欧盟给这个暴君戴上了枷锁,而在我们这里,它依旧在大肆消费国民,甚至开始带上一丝欺压意味。

都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四通八达的自由时代,但我却感受到了一丝丝窒息感,我感到不安。

可失去自由就能换来安稳吗?

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曾在《通往奴役之路》写到:那些幻想以牺牲最基本的自由来换取最低保障的人们,最终会发现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幸福和尊严,从来都以个人自由为基准。被操纵的透明生活,只是一场人肉机器人表演。

我不由得想起那两个著名的预言: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文章)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

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

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集权和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

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很多人说:一开始以为《一九八四》会先来,没想到是《美丽新世界》提前来打卡。

可当大数据真的被肆无忌惮地使用,被企业与ZF用来掌控用户的生活与思想,没有严格的制约与管控,那么在《美丽新世界》和《1984》中那些看似荒诞的预言,

就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同时抵达。

四、一点小结

文章写完了,朋友看完后说:“你又说了次废话。”

“为什么是废话?”我问。

“因为这篇文章大几率会被删,还没被几个人看到就被毙了,你写这么久,想得再多,预言的再准,又有什么用呢,这不是废话是什么。”

“这怎么会是废话呢。面临可能会被删的局面,依旧不妥协,勇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怎么是无用功呢。这难道不是一种原则和底线么,一种对命运的不屈服,一种对强权的不妥协,一种想要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责任感么。 ”这些话在我心里酝酿,但我没有说。

因为我宁愿相信我所说的这一切永远不会发生,我宁愿这只是我的一场空想。

我知道又会有很多人准备在后台骂我了,可我还是要执笔写下这些文字。算是对内心宿命的一种达成,算是对时代的一种记录。

你知道吗?

飞蛾扑火般的可笑举动,

是因为热爱啊。

PS:大家不必担心文章被删,文章的宿命就是为了被阅读,被理解,被传播。如果无人看到,那这篇文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被看到,才是存在的证明


大家不必担心,六千五百字,无论是阅读还是点赞转发,都要说声谢谢。

打赏作者是给作者最大的动力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荣剑:王国维纪念碑怎样了?谁能告诉我???

$
0
0

荣剑@rongjian1957 · 16小时16小时前
转章诒和先生的微信:近日去清华,见一道蓝色围栏。问朋友:围栏里面是什么?朋友说:里面是陈寅恪题王国维纪念碑。大惊!为什么?听说是为校庆。真的嗎?谁能告诉我???

上午7:08 – 2019年4月26日

布衣@BruceCY2017 · 3小时3小时前 回复 @rongjian1957

據說在維修 呵呵

下午8:15 – 2019年4月26日

通知:清华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在维修中

【清华校友在网上的议论】这到底是高级黑还是低级红?或者是中级兰?高中低都有了! 4-27 上午 7:09

圈外面不是照样可放花吗?圈再大也没用。

他们想象人们会到墓碑前悼念、放花,没考虑圈外也可以。更没想到那个围墙也可以成为贴肖像插花束的承载物。也许,他们也是违心行事,故意留下方便,让人们代他们复述内心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以为这么一围就禁锢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精神的东西用物质的东西来封锁,简直三岁孩童之举!忌惮什么就围什么,该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媚上让人失去理智了。

倒退到春秋战国年代当时的弱智者掩耳盗铃的智力水平了!今天无疑将重重一笔载入清华“光荣”史册了。

大的东西,在敏感日可以用警封锁,例如……,而王碑太小了,派几个人戴着红袖布荷着枪那儿一站,太显威风了。还是围好,上乘之举!

我也有同感所以我称其为“中级蓝”

害怕听到正义的呼声,他们用绳拴住你的嘴,用刀割断你的喉。如今连不会说话的碑也让他们胆颤心惊,难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能围得住吗?清华园围不住,全中国围不住,九十年了围不住,历千万祀,它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此地旡银三百两
只有自由独立人
一一围墙上的贴子

不是把权力关进笼子,而是权力把一座石碑关进了笼子。
不过,凭观察到的人行道换地砖过程,应该是很快的,说不定明天或今晚就拆除钢板围栏,让石碑公开由人瞻谒。

但愿如此

绝对不可能——所谓“维修”就是因为我们准备瞻仰的议论,而不得已推出来的消极应付,反映的是他们对于毁灭的梦魇和恐惧。

聪明的“领导”或应如此,给个“惊喜”

邱校长是不会连夜把地砖铺好的,原因很简单 : 他缺钙 !
连腰都直不起,还能铺地砖 ?
再说了,不缺钙能当校长吗?

请问王国维纪念碑在何处?以前从来没去过。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松如:林奕含逝世两周年纪念

$
0
0

本文所引林奕含语句均来自网友野栗枝子整理公开的pdf文件(名为《林奕含全部文章整理》),感谢她。

与过去似乎很常见的“女性为情而死”的模式不同,林奕含的死指向“因不堪受辱而死”。她的死是壮烈的前奏,随后,一些尘封已久的死被重新提及、审视。连死者家人都认为自己的女儿是“感情被玩弄”,传统悲剧叙事里往往有柔弱多情的女子,她们的死是男性的纪念品和勋章,以致于在他们的学术生涯纪念文集内还会洋洋自得提及曾有一位年轻多情的女学生为他而死(北大中文系教授沈阳性侵高岩案)。又有一位虽抗争日久却仍走投无路、在闹市的欢呼中从高楼跃下的年轻女性的死(甘肃庆阳第六中学吴永厚猥亵李奕奕案)。她们(也有他们)的死原是细浪,却在这一段时间内,因为种种缘故(包括居于高位、惯于扑灭受害者的上层机构一时来不及作出敏捷的反应)而涌起一股潮水。一些未死的幸存者,即便不方便公开说什么,也在她们的死当中得到巨大的震撼。

如果只是一位年轻女子自杀,那么并不会引起多少共鸣与波澜。林奕含以被命运眷顾的书写能力留下一部篇幅虽小却字字珠玉的作品,为无数感到痛苦但不知痛苦来处及因由的人作镜。只要不是太迟钝、成见太多,就不难被她的才华与力量打动。很多偏见认为,美丽又遭遇苦难的女性,必然柔弱温驯,但林奕含明明有非凡的力量。无论高贵冷静的评论家们如何揶揄她的死、批评她的作品,她确实地点亮了许多人的心与目。我们不能像邻国女子那样举着蜡烛上街抗议,但每一个从她作品里得到启发和触动的人,都得到了她递来的蜡烛。

“我有许多标本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等等……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做侠客”(瞿秋白《多余的话》),因此尽管怀疑某些规则,厌恶某些局面,却也坚持着“弱者的道德”,甘受“温默柔顺”的规训。沉默仿佛是合乎道德的优美姿态,在这个世界,遭遇苦难的人要么有绝对的智慧和力量,完美击杀对手;要么就应当“闭嘴”、“默默忍受”(昨天刚有一位好心的热情读者这样建议我)。

苦难像天灾,即便不是你的责任,也是你运气太差、不够聪明的缘故,喜欢好运气的人们会很厌恶地、躲避瘟疫一般皱眉绕开。林奕含也曾有过“标本的弱者的道德”,抵抗的姿态也被误解为如俯首饮水的鹿般温柔,美丽而遭遇灾难的人有原罪。她结婚、写书、参加活动、与读者交流,一字一顿表达意见,不为自救或自显。她知道自己不能被救赎,写书也不为控诉和愤怒,不过是“屈辱”“不优雅”的书写而已。她说:“我不希望任何人覺得被救贖。我要做的不是救贖誰,更不是救贖我自己。寫作中我沒有抱著『我寫完就可以好起來,越寫越昇華』的動機。寫時我感到很多痛苦,第一次書寫完成、來回校稿的後來是抱著不懷好意與惡意在寫。 ”(林奕含《我的痛苦不能和解》)她做了许多事才离开,樋口一叶因肺病而死时也不过二十四岁,本来生命的意义就不以在人世间逗留多久来衡量。

从混沌的痛苦中醒来并不意味着脱离痛苦,林奕含并没有找到冲破地狱牢笼的办法,因此她选择死亡。自杀都是以生命殉希望,“故凡能自杀者,必至诚之人也”(梁启超《国民之自杀》)。自杀不应赞美,而我无疑从她的死里得到鼓舞。而只要不怕死,一切恐惧都会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类似的灾难、包括最近一起青年女性的灾难事件(Jingyao Liu遭性侵案)中,受害者都会执着于获得“道歉”。为什么“道歉”这样重要?是因为要界定灾难的含义,不是出于“失败的爱情”、“你情我愿”,而是随意发生的侮辱与掠夺。和平年代长大的人,以为“人皆生而平等”,一开始不大清楚世上有这样的不平等关系,没有记住鲁迅早说过的,我们国家新闻书写的习惯,一向是不假思索地玩弄女性、并且也不会想到自己乃是人民的喉舌(鲁迅《论“人言可畏”》)。没有人为我们作这样的启蒙。

在这样的世界,习惯侮辱、掠夺的一方,也常能得到祭品。当中不乏出于自愿的祭品,似乎得到了一些益处,也甘心作了他们的伥鬼。要他们道歉比向他们要钱更困难,因为他们更能理解金钱交易的关系,对于平等、尊重之类,则是向来不曾听闻。不论他们读了多少书、有多少顶耀眼的学术桂冠,他们也不曾是人。从前的人尚讲些体面,如今世道益发好,他们连人皮都懒得披上了。所以林奕含会说李国华是胡兰成的赝品,胡的人品才学已足令人恶心,却还有比他更荒唐的“读书人”。林奕含擅长譬喻,“肮脏画面化生成妙曼的譬喻句孵出来,然后喷发”(林奕含《歪歪与楚楚》),小说中这样包装的肮脏画面比比皆是,当然不仅是性暴力的场面。譬喻也是道路以目的年代的接头暗号,所以我认为林奕含伟大。

接下来的想法与林奕含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她写作的动机启发了我。人们习惯倾慕和拥护强者,这令人们感到安全。这里称的强者,不仅是说那些商业巨头,也指每一个小团体内居于上位的人。“就那么一个人,有什么好害怕的?为什么不抵抗、不逃离?”圈外的人往往这样质问,尽管他们就算在自己单位的小微信群里,也会对着领导说的任何废话排队发“一串大拇指”( 👍👍👍 👍👍)之类的“颂圣”表情。封闭的团体内如果出现了受害者,往往没有人愿意为受害者说话,集体保持了惊人的沉默。虽然大家都有成为受害者的可能、也算不上既得利益者,但在自己没有受到切实的伤损之际,就意味着自己还有成为既得利益者的可能;一旦打破沉默,这种微小的可能也失去了。于是,我们的世界里只剩下愚蠢不幸的受害者,焚烧他们的尸体,比选择正义的立场容易多了。受害者已经出现,死去的要尽快烧掉;还没死的赶快想办法让他们闭嘴。道歉?万万不可以,道歉等于强者被抓住了把柄、留下了案底,也会带来不好的启蒙效果,平等和尊重这么美好的东西,下位者们怎么配得到?譬如,遭遇不公的学生想说话?不毕业哪有什么资格说话,关心公义是因为那人写不出毕业论文吧?(引自某学生事件中某老师的评论)同理,年轻人哪有资格说话,等成了业内强者、拥有话语权时(譬如大学教授)再说话。而能成为强者的,必然是不能乱说话、不能同情弱者的,因为同情弱者等于怀疑机构出了漏洞、强者道德有瑕,这是万万不能够的。

如果有人愿意说几句正义的话,其小团体里的人立刻会发出这样的怀疑:“你怎么这么天真?”“你是不是也和受害者有同样遭遇?”转发了反对拆房子的新闻,会有人怀疑:你家也有房子被拆了吗?没有,我只是不能无视无辜的哀哭。转发了陶崇园的新闻,会有人怀疑:你也被导师逼迫喊爸爸了吗?没有,我的导师非常好。既然没有这样的遭遇,那关你什么事呢?是不是拿了什么组织的钱?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有纯粹与我们日常生活、所处群体无关的、道德绝对完美的人有了天大的遭遇(如杭州蓝色钱江纵火案),我们才突然找到一个安全的出口,尽情表达我们的同情与哀痛。林奕含死去之后的两年间,各种类似模式的不平、灾难、死亡,仍在不断继续。潮水有稍微高一些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死一样的微澜。我仍愿相信微澜下有暗藏的怒潮,有不会被遗忘的痛苦与死亡,有对公义的执着,有对丑陋强者的蔑视。不期待有什么救主帮我们荡平不公,在林奕含逝世两周年的夜晚,写下以上凌乱的句子,以示未曾遗忘。愿她安息。

二零一九年四月二十七日之夜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立此存照】南昌父母虐待脑瘫宝宝 当地妇联:只是偶尔打

$
0
0

@人民网:【父母虐待脑瘫宝宝称“只想孩子死”?妇联:家长压力太大 并没虐待】近日,江西南昌,网曝一对父母疑似虐待十个月大的脑瘫患儿,妈妈在群里称:“不想给孩子做康复,只想他死,每天爸爸下班都要打几个小时。”25日,当地妇联回应:家长压力太大并没虐待,将持续关注。

@佳佳女巫的俩猪宝 : 妇联的人眼神儿是不是不好?视频都那样了,聊天记录都摆在那儿,还说不存在虐童行为?那什么叫虐?非得打死吗?

@懒荡荡 : 这件事其他的方面不说,就视频里妇联工作人员说不存在虐童行为,只是偶尔这样的行为??笑死了,偶尔就不算虐童,全天24小时殴打才算?整个真实体现这类事件相关部门机构特色的和稀泥魔幻手法[吐]。(所有家庭关系中相对弱势一方请自求多福)

@youyouLiY:妇联是眼瞎了吧。

@金子jinling:这视频里是在干嘛!当地的妇联是怎么调查的?

@体重不瘦40斤绝不改名:妇联没用 有儿童福利机构吗 国家不想管 家长不想要 是这意思吧?

@Igarashi锦夜:妇联厉害了,视频里这么大耳光都不算虐待?

 


© 不转不是中国人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麻辣总局】奔驰漏油 国际巨星张全蛋坐车顶质检大奔

$
0
0

视频来自《暴走大事件第17期》

事件背景:

西安奔驰新车漏油维权事件(部分媒体称为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是2019年4月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发生的维权事件。该事件起源于2019年2月25日,车主薛春艳与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分期付款购买奔驰CLS300汽车购车合同,在3月27日提车后发现其发动机存在问题,与利之星4S店多次协商退换车辆未果,后到利之星4S店维权。此次事件的相关视频于4月11日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引发舆论关注。4月17日,当事双方已达成和解协议。(维基百科)

 


© 五月三十五日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美国之音 |香港举行反引渡条例修订大游行

$
0
0


民主党立法会议员走在反逃犯条例队伍前面 (美国之音记者申华拍摄)

华盛顿、香港 —香港市民星期天(4月28日)走上街头,要求撤回修订倍受争议的有关将嫌疑人送到中国审判的“逃犯条例”草案。


4.28反《逃犯条例》大游行队伍 (美国之音记者申华拍摄)

成千上万的香港市民星期天(4月28日)走上街头,要求撤回修订倍受争议的有关将嫌疑人送到中国审判的“逃犯条例”草案。

由民主派团体民间人权阵线发起的游行从铜锣湾东角道出发游行至香港政府总部,抗议人士一路高喊撤回修订条例的口号,并要求特首林郑月娥下台。游行原定下午4时出发,但因人数众多,民阵应警方要求,提早约20分钟出发。

警方称,游行最高峰时段有22800人,但民阵则指有13万人游行。


香港荣机主教陈日君参加4.28 反逃犯条例大游行 (美国之音记者申华拍摄)

这是一个月内香港民众第二次举行的要求港府撤回修订草案的”反送中”大游行,不少民众高举象征着2014年“占中”运动的“黄色雨伞”参与游行。

香港保安局今年2月以引渡去年台湾杀人案疑犯陈同佳为由,推动修订《逃犯条例》。人们担心该条例将令港人的公民权利与法律保障受到进一步严重侵蚀。

包括商业菁英、人权团体,甚至是一些亲建制派人物都对这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表达关切。香港资深活动人士、前立法会议员梁国雄对路透社说,该条例将令香港人与途经香港的旅客失去不被引渡到中国的权利,而在中国面对不公正的法律体制。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与港府其他部门官员一直坚持该提案,表示这对于防堵长期以来的一些法律漏洞至关重要。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法广 |普京获清华荣誉博士引网络议论

$
0
0

文章原标题为:习近平最亲密朋友普京获授中国清华未提专业荣誉博士引网络议论


图为中国官方媒体刊登普京获清华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仪式照片

中国清华大学授予刚刚在北京参加第二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名誉博士学位,但没有说明是哪个学科的博士。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向普京颁发了名誉博士学位证书。证书上没有注明学科,中方和俄方的新闻报道也没提到学科。出席典礼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普京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朋友,也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网络议论注意到中国清华授普京名誉博士,没提学科。据美国之音报道,2019年4月26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向俄罗斯总统普京颁发名誉博士学位证书。

报道说,普京接受证书时表示感谢。他说:”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也是世界上十所最佳大学之一,是全球意义上的教育与科研中心,接受这个名誉博士学位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据普京还说,中国众多文化活动家、政治家、科学家在这所大学学习工作过,包括诺贝尔将得主。普京说:“我亲爱的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同志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报道指普京希望青年学生传承中俄友好。普京在北京参与一带一路峰会期间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各国面临的问题。

美国之音说,一些中文推特用户对此“学位赠普京”的消息有一片讽刺之声。还有人留言说,有来有往,莫斯科大学也会给习近平一个名誉博士。

报道说,俄罗斯的大学还不曾授予习近平名誉博士学位。习近平4月11日收到他第一个境外荣誉博士学位,来自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科目是工程学。但在严密管控环境中,中国媒体对这个具有话题性的消息基本保持沉默,只有环球网转载了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报道。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s姐:环卫工被戴上“手铐”

$
0
0

文章原标题:环卫工被戴上“手铐”:凭什么折磨这些底层的劳动者们!

来源:S的魔镜(ID:ssmojing)

作者:S姐

01

你能想象吗?

在我国,强奸犯和恋童癖都还没强制佩戴的监控手环,劳动人民倒先用上了。

魔幻般的听闻,却是当今事实。

某些地区的环卫工人,被公司配发GPS定位智能手表,只要他们在原地停留休息20分钟以上,手表就会自动报警,并发出“加油”的声音。

这一声声加油,不是鼓励,更是警告,前脚刚响,后脚违规处罚就来了。

不仅如此,手环还会统计环卫工的里程数,如果每小时达不到相对应的里程份额,就会被判定为偷懒,工作不达标,后果就是不合格。

辛苦劳累一天,几乎等同无用功。

看到网友评论的一句:“人间好多畜生啊,好多好多畜生啊。”

我感到很难过。

在韩国,只有性瘾强奸犯,才需要佩戴像这样的位置追踪设备。

我国尚且还在讨论,强奸犯的人权保护,却把环卫工的尊严踩在地上践踏。

确实,环卫工的职责,是让城市道路干净整洁,可人都需要休息的,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还得干着连轴转的工作,连休憩时间都被严格限定。

明知再勤奋的扫地,也挡不住乱扔垃圾的人群,可结果呢?还是一刀切地执行GPS定位制度,压榨这群社会底层的环卫工。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

“如果想要完全粉碎、摧毁一个人,对他处以最严厉的惩罚,使最冷血的凶手也不寒而栗的惩罚,就是逼迫他去做全然无用、甚至荒谬的工作。”

看看,那些对付囚犯最残酷的惩罚方式,想不到如今被用在勤劳肯干的环卫工身上。

当智能监控,成为监视劳动者的眼睛,当高科技的发展,让劳动者带上镣铐。

这种进步,无疑不是一种折磨,一种恶毒。

在屈辱和羞耻下强迫劳动,这种劳役要比自由工作痛苦得多。

02

想起《半夜鸡叫》故事中,恶霸地主“周扒皮”为了长工们能多干些活,半夜三更起来学鸡叫让长工劳动。

因为卖身契上明文规定:鸡叫就得起床干活劳动,没有钟表计时工具的长工们,只好提早起床,为恶地主披星戴月地劳作。

同样的恶行,延续到了今天,以前是鸡叫催促,现在换成了催命似的“加油”。

再看看评论里环卫工的故事,令人辛酸又愤怒:

妈妈是环卫工,最近也带上定位,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起来打扫卫生,下雪下雨都要去,还会有班长检查人数,中间回来吃个早饭,立即就赶过去。

打扫完能歇一会,不让聊天,不让玩手机,一个月就四天休班。

是,你会说干什么不辛苦呢?但能不能别这么搞,伤环卫工的心啊!

说白了,就是不想给牛吃草,还想牛儿快点跑,人性之恶,一览无余。

据50多岁的环卫工张阿姨透露,她一个月2600多元的工资,上个月只发了1700多元。

扣除的900多,是因为检查人员多次发现路面存在烟头。

一个烟头,罚款1元。

不管你这烟头是不是扫完后,有人乱扔的,统统扣环卫工人的工资。

张阿姨欲哭无泪:

“我要扫几百米的路,又不是只守着一个点。我前脚刚扫完了去别的地方扫,要是这时候有人扔了烟头就得罚我钱,你说我冤不冤。”

“我扫得再勤快再干净,也架不住有人往地上扔呀!”

一句句带血的哭诉,没人理会,环卫工想要挣钱,只能闭嘴,没日没夜的干。

更奇葩的是,考核人员为了检测地面整洁度,会拿着小刷子和电子秤,蹲在路边扫灰称重。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平米之内,灰尘重量不能超5克,垃圾滞留路面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然就是不合格。

一次不合格,扣100元,三次不合格,直接辞退。

苛刻又不讲理的考核制度,让本就巨大的工作量,一下子又翻了倍。

环卫工现在每天至少要扫四五遍,从清早4点起来差不多要干到夜晚,才能保证抽查的时候,不会有临时扔下的烟头纸屑。

想来真是悲哀,时代在进步,某方面的文明却在倒退。

老实巴交的环卫工,生存遭到无理压榨,该有的高温加班补贴,却迟迟得不到落实。

这世上,不管是谁活下去,都需要钱和梦想,可现实对于他们,好似一个个把他们往绝路上逼。

03

知乎里,网友@百川说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有次上班路上把钱包弄丢了,被人捡走后,拿走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然后把剩余证件和各种卡的钱包,扔在公司附近的草地上。

后来,是一对环卫工夫妇捡到,他们的儿子按证件上的电话打给了我,并给了他父亲电话,约我第二天上午,去找他们拿。

第二天,我见到了这对朴实的环卫工夫妇,准备了些钱当酬谢,他们也不要,就想说跟他们聊聊。

可环卫工叔叔说:“我们身上有定位器,打扫卫生不能停的,我们边走边聊吧……”

最后这句话,听得人鼻酸。

他们手上戴的不是手表,而是手铐,铐住他们的尊严,也铐住他们的骄傲。

想问一句,凭什么这样对待基层工作的劳动者?

明明他们大多如此善良。

65岁的环卫工刘洪起,站在零下的冷风中直到天明。

他的目的很简单,只为提醒路人:这里有冰,请绕行。

这群环卫工,花费两小时,翻了13吨垃圾,

为的只是帮女生,找回弄丢的订婚钻戒。

70岁的王可汉环卫工,路上捡到钱包,

为找回失主,他连续等了三天, 别无他想。

这个庞大的社会里,身处基层的环卫工,是最不被看到的那群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里写到:

世界宣称已经自由,尤以近来为甚,可是我们从他们的自由中看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奴役和自戕!

某采访,记者问:“环卫工打扫干净了,也不能休息一下吗?”

定制考核的领导这么回:“不坚持走动,干不干净可就不一定了。”

话里的意思,就是不想被扣钱,不想被处罚,那你就得马不停蹄。

何其残酷。

或许有人会说,环卫工里没有偷懒的人吗?

肯定有,这种人哪个行业都会有。

一个城市生活的光鲜,是环卫工用辛苦劳动换来的,即便有些人不愿说谢谢,但最起码要尊重,别让人的劳动心寒。

说白了,如今他们所受的苦难,配不上所得。

04

日剧《半泽直树》里,有这么一句话:

“我只是被钉到柱子里的钉子而已,墙上挂着的日历还能每年换新。

而我直到生锈被扔掉之前都不能动弹,你能想象这样的人生吗?”

不能想象,却也无可奈何。

想起前段时间发起的“996.ICU”项目,闹得轰轰烈烈,最终还是被屏蔽告终。

你看,这世上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光是拼尽全力奔跑,养家糊口,都已竭尽全力。

我不去批判任何一种生存选择,只是用高科技手段,去铐住一个人灵魂的手段,实在太过卑鄙。

说难听点,今天佩戴监控设备的是环卫工,被堂而皇之压榨的是环卫工,那下一个又会是谁?

一旦无理,被接受成常理认知,那不公正待遇,将成为理所当然。

上帝与魔鬼在哪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S姐,爱码字的90后老阿姨,关于情感、生活、成长,这里都会有你想要的故事,她的公众号:S的魔镜(ID:ssmojing)。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我爱围观 | JD的公关是我见过最蠢的公关

$
0
0

1

JD董事局主席你东哥的美国性丑闻,大概是近些年出过的各种丑闻中,传播范围最广也时长最久的一个。

这件事情从去年12月到现在,有愈演愈烈的地步,完全是JD方面一手造成的,他们的公关犯的蠢,简直是教科书式的负面案例。

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受害者、女方Liu jingyao回忆当天的饭局时说,你强哥说特别喜欢她,让她第二天跟着去纽约,陪他过几天,然后他就回国。还承诺说,毕业后直接来京东做管培生。

本来这件事情,Liu jingyao并不想闹大,因为忌惮你东哥的势力,害怕报警后对方会报复自己家人,她第一次报警后,违心地说自己是自愿的,只想自己忍气吞声选择忍受就好了。

让Liu jingyao没想到的是,事发后第二天,你东哥的助理真跟她要护照号码,安排去纽约事宜。

这个愚蠢的举动,一下子激怒了Liu jingyao,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

事情出来以后,你强哥委托了不少人来联系女方,想通过给钱私了的方式处理这件事情,然而女方和家人都不接受,他们只想要你强哥的当面道歉。

你东哥似乎没搞清楚,这个姑娘家境非常不错,她根本就不差钱,用钱就可以搞定一切的思路,在这个姑娘身上是没用的。

然而,就是这一条要求,似乎触犯了你东哥的底线,他坚决不同意,于是双方的交锋继续扩大化。

尽管因为强奸罪的采证极其严苛,导致最终警方以证据不够确凿,而决定不对刘强东进行起诉。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如果没有压倒性的证据,只要存在含糊不清的地带,无法排出一切合理性怀疑,那么犯罪嫌疑人就不能被绳之以法。

2

其实没有被投进大牢,已经是你东哥的造化,已经是一场可以鸣金收兵的大胜,他其实大可以偷着乐,对于对方的民事诉讼,只需要保持沉默,等待美国检方的认定即可。

毕竟在事情扑朔迷离之前,关于你东哥和女方的这件事情,各种版本的猜测就层出不穷,对于女方“仙人跳”的说法,一度还以压倒性的优势存在,再有就是王思聪的所谓价格没谈拢的恶意揣测。

美国检方没有提起公诉,在法律层面是判了你东哥无罪,事实上他是不是真的有罪,在逻辑一向混乱的大众看来,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在民事诉讼这个层面上,JD方面只需要保持沉默,无论胜不胜诉,到头来不过是赔钱钱而已,外界最关注的刑事处罚阶段本来已经过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跳出一个“明州事记”的号,一下扔出两个大瓜,以混淆是非的方式,剪辑了两段有利于你东哥的视频,并加上了很多具有诱导性的文字,而且还特意标注了女主的名字,一下子就炸裂网络了,迅速就登上了热搜。

先不说这两段视频的真实性,光这种暴露女方名字隐私的放肆,就可以说是非常下做了。

这个号是2019年1月31日才注册的,只发了跟你东哥紧密相关的两条视频,意欲何为明眼人一下就会有一个判断。

跟JD没关系的人,谁会拿到这种视频,而谁又会如此明显地去诱导公众呢。

尤其是标题里的“仙人跳”,无疑是想利用社交网络,以及媒体的力量,对女方进行污名化的泼脏水式的公关,其实在互联网企业中,这类手法一点都不鲜见。

3

事实证明,这就是一次再明显不过的泼脏水行为。

第一条视频称,整晚上的饭局,你东哥和女方都不坐在一起,更没有什么沟通。这条视频热度还没退,一段长达三小时的完整版视频就呈现在社交网络上,通过视频显示,你东哥不但一整晚都同女方坐在一起,而且交流颇多,一共还灌了对方19次酒。

说“明州事记”第一条视频是撒谎,一点都不为过。

那么如果你东哥明人不做暗事,这条视频为什么要颠倒是非呢?

第二条视频中,很多人提出质疑,女方说你东哥在车里猥亵了她,那为啥还要让对方送自己上楼,而且还挽着对方的胳膊。

对此,Liu jingyao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说,她在车上请求你东哥口头承诺不碰自己,并且告诉助理在楼下等他,他送自己上楼就回来。当时司机和助理都在楼下等,视频显示助理一直等到凌晨四点(网传视频显示,助理一直在公寓楼下等待到凌晨5:24)。女方在电梯迷路时,你东哥说了句“你是不是不认路啊”,女方道歉说“我喝多了,非常抱歉”。紧接下来你东哥拍了拍她的手臂说“那挽着我走吧”,快出电梯又说了一次,她没敢拒绝,就保持距离挽了。

至于“仙人跳”的说法,女方予以否认,她说在酒会上,甚至在你东哥要送她回公寓的路上,她虽然感到恐惧,都还在这么安慰自己:他这么有钱,费得着强奸?你东哥的名气她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不知道,你东哥的权力和关系网有多强大,她也不可能不知道。

敲黑板划重点,女方的这句,他这么有钱,费得着强奸?

有多少个人,跟女方持有同样的看法,最终却像一个大白兔一样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中?

我只能说,这姑娘见过的富人还是太少,根本就不懂,中国的富人,真正放飞自我,有多么无法无天。

至于那段音频,女方认为对方进行了裁剪,被没有前后文放出来,本来就是一段再正常不过的赔偿诉求,被人为给涂抹成仿佛敲诈勒索一般。

其实“仙人跳”这个说法,本身就很荒谬,所谓“仙人跳”,是来自于民国,需要女方做局引男方上钩,在没有真正发生性行为之前,其团伙就该破门而入抓个现行,然后开始敲诈勒索。只是很多国人不读书,连什么叫“仙人跳”都不懂,就开始乱想象。

种种视频音频表明,女方距离真相越来越近,而你东哥距离真相越来越远,这大概是很多人都料想不到的局面。

4

在这件事情中,JD公关的蠢笨,简直让人哑然失笑,本来让公众逐渐淡忘丑闻,是一个企业公关的份内之事,或者说基本行事原则,但是JD公关偏偏不走寻常路,非要不断地递出新瓜,提醒群众们这档事儿一直存在,置老板于水深火热之中。

可能他们真觉得,公众是傻子,真的会沉溺于“仙人跳”的阴谋论中无法自拔,然而事实上随着双方的激烈交锋,不断抛出的完整版视频和音频,让真相的天秤越来越向女方倾斜,此事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真正的大输家,不仅仅是你东哥,而是整个JD集团。

大概不仅仅是JD的公关,就连整个集团,都没有想到,集团有一天会被老大的性丑闻而拖累,而这种持续化的恶化,主要的推动力量并不在于女方的控告,而是本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看上去就是极其任性了。

当然换句话说,这种近乎同归于尽式的对抗方式,真的是JD公关能决定的吗?很显然不是,如果没有你东哥的通盘指导,相信这些企业公关有多少个胆子,也不敢置于企业声誉和危难于不顾。

这个事情的负面影响,已经在股市上有了特别直观的展现,真正受波及的不仅仅是个人声誉,而是整个集团的未来。

这个事情之所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还是在于JD方面有着一种蜜汁自信。

从头到尾,JD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傲慢、自信,以及盲目乐观的,他们不认为自己会折戟于一个女学生的手里。

从一开始,JD方面就用最蠢的方式在处理这件事情,而且持续愚蠢到现在,似乎还有继续愚蠢下去的迹象。

5

这件事情中非常值得玩味的是,无论是你东哥,还是王思聪,大概都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明码标价,有什么不乐意的都是因为价钱没谈拢。

女方已经表态,如果民事诉讼成功,所有的钱都会全部捐献出来。

这个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受害者,和一个完美的猎杀者的残酷交锋。而很多公众更乐于纠缠于受害者为什么没有完美回避危险,为什么看上去似乎还有道德瑕疵,而选择性无视真正的猎杀者是多么冷酷无情。

在这个社会中,女性往往太弱小了,哪怕证据确凿,都会有人说,这是设计陷害;证据对等,会有人说不能说明啥;证据如果偏弱,女性就会被额外污名化。

让人倍感失望的是,很多女人会站在施暴者的一边,对受害者热嘲冷讽,不用说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连生而为人基本的同理心都不具备。

女性遭遇困境,她需要用极其无法辩驳的方式来自证清白,否则就至少是一只同流合污的破鞋,这是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的文化,在中国还会特别地深入骨髓。

相比于强奸本身,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吧。

正因为这样,我才对绝不和解的Liu jingyao充满敬意,希望她的这种牺牲自我的方式,可以让很多女性都免于她所遭遇的困境吧。​​​​


© 不转不是中国人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麻辣总局】又又又又….读错字?一带一路“精甚细腻”

$
0
0

4月27日,习近平在在“一带一路”圆桌峰会上进行演讲,在演讲的末端部分说到“希望同各方一道,绘制‘精甚’细腻的‘工笔画’,让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其中原应是“精湛细腻”一词被习近平错读为“精甚细腻”。而后国内新闻所发送的新闻稿中,此处被改为“精谨细腻”,以掩饰习近平念错讲稿的事实。国内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也无法在同一条微博同时发出“念错”和“精谨细腻”两个关键词。(博闻社)

相关阅读:

【CDTV】习近平再度口误 论坛闭幕式上读错“提防”、“发酵”

【CDTV】习近平改开40周年大会口误:君子以不强自自

【麻辣总局】因成功“预测口误” 微博网友遭封号

明报 | 习近平博鳌开幕典礼口误 顺差读作「逆差」

【真理部】领导人G20讲话“通商宽农”口误*

【CDTV】习近平掉书袋:“通商宽衣”后续 —— “萨格尔王”


© 反正我信了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联合报 |余英时:试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上)

$
0
0

【五四百年】余英时/试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上)

「五四」精神在现代中国是一股实实在在的历史潜力。只要政治压力稍松动,便会卷土重来。我们应该记得,1957年那个短暂的所谓「百家争鸣」,便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在5月4日发动起来的。 ……至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主运动,从「思想解放」、「民主墙」到天安门结局,都一直在「五四」精神的笼罩之下,更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缘起

今年(2019)恰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岁,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纪念之年。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指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运动;广义则指一场新思想的运动,当时称之为「新思潮」或「新文化」。它必须上溯到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白话取代了文言)和《新青年》杂志所倡导的「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所以狭义的「五四」其实只是「新思潮」或「新文化」的一种行动表现,因而必须包括在广义「五四」之内。这一点必须先交代清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五四」新文化是我一向重视的一件历史大事,曾先后多次为文讨论。这次百年纪念更激起我对于「五四」的种种反思,其中一部分已见于我和唐小兵教授的访谈录中。但访谈结束后,我感觉还有不少重要的想法当时没有机会说出来。 (因为访谈只进行了一小时。)现在我想将其中一些想法组织起来,对「五四」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作用,做一次客观的整体论断。

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目前大陆上很多人,包括新左派、新儒家,甚至自由主义者,都对「五四」采取了批评甚至否定的态度,这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我在海外也读过一些介绍大陆思想动向的文字。如我的朋友葛兆光在《思想》上发表的有关「天下想像」和新儒家「政治诉求」的文章,以及最近梁治平先生评介各种「天下」论述的长文。 (《思想》第36号,2018年12月)我所得到的印象完全可以印证一些大陆来访者述及的亲身观察。其中新左派和新儒家对「五四」的指控说来说去无非是:民主、科学之类的价值来自西方,不但不合乎中国的需要,而且还破坏了中国的本土文化。这是一百年来反「五四」者的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但是我进一步检查了他们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取代「五四」的方案,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倾向,即强调中国自远古以来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天下」型文明;这个文明虽一度为西方的侵略而受到严重毁坏,但在中国「崛起」的今天,必将以全新的方式重建起来。这一倾向使我深信:这些「天下」方案,虽然彼此之间存在着某些分歧,都是在为中共寻找一个新的意识形态,以说明其政权的「合法性」(legitimacy)。

毛泽东死后,文化大革命告终,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已完全破产。在邓小平主持的「改革开放」时代,党内党外许多人都有回到「五四」民主路向的期待。 1978年北京「民主墙」的出现便充分折射出当时一般人民的思想趋向。 「民主墙」的作者主要是体制外的知识青年,他们在大字报中批判一党专政并强烈要求民主,都是紧接着大批文革受害者的冤情陈诉而提出的,可见他们是「为民请命」 ,而不仅仅是表达了个人的政治思想。 「民主墙」的冲击力在当时是巨大的,引起各国记者的注视和报导,甚至邓小平在未夺回领导权之前,也对日本、美国、法国的访问团公开表示:人民用大字报表达不满的权利是应当尊重的。 (按:邓取得领导权是在1978年12月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定案的。)所以「民主墙」通过对毛时代意识形态的否定,而动摇了中共政权的合法性。为了挽救这一危机,1979年一月到三月,中共在北京召开了一个「理论工作务虚会」,由即将任总书记的胡耀邦主持,其目的便在重建一套意识形态,为邓小平改革路线提供正当性。会议的最后成果是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意识形态的新正统;一望可知,这正是邓小平「白猫黑猫论」的理论化妆。这个新意识形态在「务虚会」之后虽受到广泛的传播,但党内党外的批评也层出不穷,更由于它过于抽象,完全未能展现党的最新动向,最后只有不了了之。从1979到1989的十年之间,不断有人向党提出新的建议,其中最著名的是借自美国政治学者杭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的「新权威主义」(new authoritarianism)。这里有一个不但有趣而且反映当时政治形势的故事:1989年初,天安门民主运动即将爆发的瞬间,赵紫阳在和邓小平的一次对话中,提到正在流行中的「新权威主义」。赵告诉邓,中国的「新权威主义」认为,「为了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扫除障碍,保持稳定,必要时不惜采取铁腕手段……」话犹未毕,邓便迫不及待地说:「我就是这个主张!」(见吴稼祥《头对着墙——大国的民主化》,台北,联经,2000,我在此书〈序〉中特别讨论了这一对话。)「新权威主义」一度成为聚谈最盛的论题,正是因为它差一点便成为新的意识形态。但当时多数知识人,特别是北京大学的师生们,正在发起「五四」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以展开民主运动。 「新权威主义」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所得到的,是抨击远多于认同,否定远多于肯定。所以在「六四」屠杀之后,邓小平在万般无奈之中,只能提出「不问姓『社』姓『资』的要求」,用避而不谈的方式暂时和缓一下意识形态的危机。

上面关于邓小平时代意识形态的回溯和前述「天下」方案的兴起密相关联。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联,然后才能进一步认识「五四」新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处境。概括地说,邓小平在复出夺权和掌权的过程中(大致是从1977到1989),一直想重建一套新意识形态以发挥双重作用:第一、取代华国锋所继承的毛泽东路线,这是夺权的先决条件;第二、为他的「改革开放」的新路线提供理论根据,这是强化掌权的精神力量。上面已经指出,1979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是这样确立的。但是这一「实践」主义虽然有效地摧毁了华的「凡是」主义(即「凡是毛主席赞成的我们都赞成;凡是毛主席反对的我们都反对。」),却不足以支持越来越复杂的「改革开放」路线。后来新权威主义也曾得到邓的击节称赏,然而官方始终没有正式出面宣导过它,其地位还远在「实践」主义之下。可见1989年以前邓在寻求新意识形态这件大事上没有取得成功。而且我们更看到,1989年以后,他竟坦然采取了避而不谈的消极态度。为什么在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的重建问题竟如此困难?让我从历史角度稍作推测。

首先我要指出:这十几年中,「改革开放」的政治要求为「五四」精神的回归开辟了道路,「五四」时代所强调的普世价值,特别是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观念,顿时大行其道。 1978年10月我访问大陆,正值「思想解放」运动全面展开。当时一个最响亮的口号是「读书无禁区」。这就表示,大批的知识人,无论在体制之内或之外,都要求在知识、思想、言论各方面取得自由和开放。我在北京和各地所接触到的党内人士往往将「思想解放」和五十年代中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提并论;并且很有信心地说,这次的「放」绝不会落到「阳谋」的下场。我在11月回到美国之后,很快便有「民主墙」的崛起,远远超出「思想解放」的范畴了。 「五四」精神在为下一段时期演出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历史悲剧,其事人所共知,不待赘说。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五四」精神在现代中国是一股实实在在的历史潜力。只要政治压力稍松动,便会卷土重来。我们应该记得,1957年那个短暂的所谓「百家争鸣」,便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在5月4日发动起来的。这一天八千个学生开「五四」运动纪念会,十九个学生领袖发表激烈的演说,公开攻击中共政权对民主自由的迫害。他们还编印了一个名之为《民众接力棒》的期刊,寄给全国各级学校,呼吁全体学生为民主、自由、人权而奋斗。 (关于这一事件,参看胡适1957年9月26日在联合国的讲词“Anti-communist Revolts in Chinese Mainland”,收在周质平主编,《胡适英文文存》,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第三册,页1490-1491)当时「党天下」统治中国已八年之久,「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胡适批判」之类的运动也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而持续地进行了多年。我相信毛泽东不顾党内反对,一心一意要搞「鸣放」,是他深信知识人基本上已被征服,不致导向乱局。 (按:毛在2月27日很有信心地说:「匈牙利事件发生以后,在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有些动荡,但是没有引起什么风浪。这是什么原因呢?必须说: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相当彻底肃清了反革命。」见胡适上引文,页1495)但他绝对没有料到,「鸣放」的风声刚刚传出,「五四」精神便复活了。 「阳谋」之说其实不过是事后造出的一片遮羞布而已。五四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潜力,在此获得清楚的印证。至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主运动,从「思想解放」、「民主墙」到天安门结局,都一直在「五四」精神的笼罩之下,更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这里唯一应该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当时知识人致力于「五四」精神的复活完全是自觉的,所以他们公开喊出了「回归五四」或「重新启蒙」的明确口号。 (参看陈乐民(1930-2008)在《启蒙札记》中追忆李慎之的文章,《万象》,2008年第6期。)

分析至此,我们才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改革开放时期不能发展出一个为「党」所认同的意识形态。这是因为「五四」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动力,在共产党内部造成了分裂。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所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最初仅限于经济领域。但在改革过程中,主持人(如胡耀邦和赵紫阳)都发现:经济体制的改革无可避免地牵涉到政治体制;后者不改,前者便改不下去了。最后虽在党内保守派强烈反对之下,邓小平终于接受了改革政治体制的原则,并在1986年指定赵紫阳主持其事。第二年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接受了赵的报告,政治改革才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内部的分歧也立即开始了。简单地说,以胡、赵为首的改革派,由于其中往往有人和体制外的知识人互通声息,倾向于参照西方体制以扩大改革的尺度,因而不免削弱了一党专政的权力。另一方面,邓小平虽号称「改革总设计师」,但是他整体构想是通过经济改革以强化「一党专政」。自始至终他绝无一丝一毫开放政权的意思。 1986年12月30日,他在家中会见胡耀邦、赵紫阳、万里等人,讨论学潮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同时也为「政治改革」定下了基调。例如他说:「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又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至少还要搞二十年。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这两段话清楚地反映出,改革派受到当时「五四」精神的影响,正在把政治改革推向民主和法治的途径。所以邓才有此针锋相对之论。 1987年5月27日他读了赵紫阳送去的政治报告初稿之后,又作了如下的评论:

我们不能照搬三权鼎立,你们也没有写要三权鼎立,但是不是也搬了一点三权鼎立呢? (中略)不能放弃专政,不能迁就要求民主化的情绪。 (按:以上资料都见于吴国光,《赵紫阳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这里邓明明承认,当时中国存在着「要求民主化的情绪」,然而他悍然不顾,只强调「不能放弃专政」。我们当然都知道,「改革开放」时期的权力源头是紧紧握在以邓小平为首的元老派之手,其中包括陈云、薄一波、李先念等人。他们无疑都接受改革必须不能违背「四项坚持」的原则,这是邓在务虚会结束时正式提出的(1979年3月)。所以严格地说,「政治体制改革」根本便不曾开始,甚至在经济领域中提出的改革如「党政分开」也有名无实。因政改而引发的党内分裂至六四屠杀而结束,「五四」精神在暴力面前退出了历史舞台,「党天下」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一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的重建问题再度出现了。 (上)

相关阅读:


© 勇敢的心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每日人物 |吴谢宇案的五个侧面

$
0
0

在吴谢宇的亲人和朋友们看来,之前这个家庭,可能父亲提供的是快乐的力量,母亲提供的是安静的力量。吴父去世后,快乐的那一端消失了。玩伴记得,从那时候起,吴谢宇很少和他们一起玩了。他不能确认是否与吴父的去世相关,也许原因是复杂的,“大家都长大了。”

文 | 金钟
编辑 | 金匝

4月21日凌晨4点,犯罪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捕。

3年前,他因涉嫌杀害母亲谢天琴被警方通缉。根据最新消息,福州警方对他的审讯并不顺利,诸多谜团待解——比如他为何自毁?他与母亲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杀母前他经历了什么?在侦查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他如何在国内躲过三年?以及最后为何会被抓获?

吴谢宇被捕后,每日人物记者赴福州、重庆两地采访,见到了吴谢宇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根据目前得到的信息,很难还原全部的故事,但这些细节,也许能解答部分疑问。

藏身于重庆夜场

吴谢宇被捕的消息传开后,重庆夜场的“男模”消失了。

如果陌生客人去酒吧和KTV点“男模”,得到的回复一定是:“我们这儿没有。”就算是老顾客也会被提醒,现在不是点模特的好时候。可一周前还不是这样,如果需要,销售会带来一整排“男模”,任君挑选。

在重庆的夜场,“男模”分为三种,能喝的,能玩儿的,还有长得好看的。一位常光顾吴谢宇工作酒吧的女孩儿说,吴谢宇(化名“小龙”)属于能喝酒的那种,他不是特别会来事儿,但是擅长服务一些男性顾客,帮他们挡酒。

吴谢宇曾经藏身的这家酒吧,是重庆最著名的酒吧之一,有亚洲第一巨幕的2400平方外景墙,内部是高13米的超大空间——这与惯常的逻辑不同:大家以为,吴谢宇就算做男模,肯定会选择那些规模较小、不起眼的酒吧,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重庆,隐身是容易的——曾与吴谢宇共事过的“男模”小江说,他所知道的重庆夜场,至少活跃着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男模”。

夜场接收“男模”的门槛低,大多数场子都不需要身份证,也不需要体检,每个人都用艺名。这个工作相对自由,一般不会与某一特定夜场签固定约,他们漂浮在城市里,同时在许多场子工作,今晚去哪儿,主要取决于哪儿的生意好。

他们不需要和夜场搞好关系,要进去工作,花100块买一张卡,就会拥有一个牌号,有进场权。按市场价,服务一次客人,小费400起。

吴谢宇曾工作的酒吧。图/ 金钟

“男模”间是竞争关系,也决定了它很少圈子化。小江打开手机,向每日人物记者展示他的微信群,他知道的“小龙”就有3个,有人叫程程、小川、佳轩,这些都是艺名。对方真名是什么,老家哪里,家里什么情况,大家互不关心。

许多同行对吴谢宇的印象都很模糊。他不爱交际,小江曾在不同的夜场见到他,但他很少与同行聊天,也不会互换联系方式。

住宿也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观音桥附近的一栋大楼里,挂满了“住宿”的招牌,全是临时小旅馆。一晚上50块,有时甚至更低,也不需要登记身份证,漂浮在重庆的“男模”们,也会在这里长住。

小江说,“在这里,只要你不多说,不掀起大风大浪,不混成大哥大,就没人知道你的存在。每天上个班,客人点到你,陪客人喝酒,就有几百块钱,甚至更多。他们一辈子都找不到你。”

被抓并非凭借人脸识别技术

吴谢宇被抓后,一种观点是,他是因为在机场被人脸识别设备认出。“从安检识别到抓捕,仅仅用了10分钟。”

据媒体报道,4月21日凌晨4点多,吴谢宇进入重庆江北机场T2航站楼。在3号门进入防爆安全检查区域等待检查期间,吴谢宇被监控设备4次抓拍,每次相似度比对都大于、等于98%。等待期间,吴谢宇手搭在一名女士肩上,面露笑容。4次抓拍的同时,也关联出他被通缉时的照片。

但实际上,一个来自重庆机场的权威信源告诉每日人物,这次对吴谢宇的抓捕,并非依靠人脸识别,而是警方使用其他科技手段,在之前就已得知吴谢宇在重庆,再进一步确认其活动范围、寻找其行动轨迹。“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了,就等那一刻。”

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T2航站楼3号门处被监控锁定。图/ 金钟

为什么抓捕会在机场?该信源的解释是,因为机场是一个封闭环境,只要堵死所有出口,嫌疑人就很难逃脱。在这个环境中布控,抓捕难度更小。“你想想,凌晨4点钟,拍到他之后马上就有警察出来盘问,怎么可能?”

重庆机场的人脸识别技术提供方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他们的“机场安检智能识别系统”已经在重庆机场使用一年有余。该机构的两位技术人员告诉每日人物,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抓捕逃犯,目前来看还是相当困难的。

他们之前在重庆地铁做过实验,用人脸识别技术寻找重庆扒手库里的扒手,一旦匹配,系统将立刻报警。但实际上,系统误报率较高。重庆机场平均每天10万的人流量,按目前的误报率,是很难有人力去辨认挨个辨认这些被系统报警的人,是否真正为在逃通缉犯——毕竟,目前全国在逃的A类通缉犯就超过了30万。他们认为,随着技术发展,可能会到人们理想的那一步,但还不是现在。

母亲死后他一手操办退休宴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是福州教育学院二附中的一名老师,他们一家曾生活在学校家属院里,许多老师都还记得他们和吴谢宇吃过的最后一顿饭。

那是在2015年七八月份,吴谢宇以母亲的名义,邀请了相识十几年的老师(邻居)们吃饭——相当于替母亲举办退休仪式。受邀者不在少数,和谢天琴不是一个教研组、并不相熟的老师们也都出席了,坐了好几桌。当时吴谢宇已经帮母亲办好了离职手续,领取了她的退休金和住房公积金。

但这样的宴会,谢天琴并没有出席。吴谢宇这样解释母亲不能出席的原因——谢天琴已经到达美国,因为她没有拿到绿卡,办的是探亲陪读签证,无法多次在中美间往返。而吴谢宇因为在美国学校就读,可以拿到通行证。没有人怀疑他的解释。

实际的情况是,当时谢天琴已经离开人世。

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一个熟人社会。家属楼也在校园里,老师们在这里工作,也在这里生活。每个教师子女都是被所有其他长辈看着出生、长大的。一位教师子女、同时也是吴谢宇十多年的玩伴说,吴谢宇去办母亲的退休手续,是没有任何人会疑心的。

“因为这个时候的吴谢宇已经成为了这个学校、我们这些教师子女群体里的一颗明星,一个典范,这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天才。为祖宗争光、为学校争光、为地区争光、为全市全省争光的这样一个英雄人物。”

那个时刻,吴谢宇与母亲的荣耀都达到了顶峰。饭局上人们表达了对谢天琴的羡慕,觉得孩子孝顺、有能力,前途无量。告别宴是温馨的,人们以为他们会在美国开始新生活。

直到2016年2月14日,警方破门而入,在教职工宿舍5座102单元发现母亲谢天琴的尸体。

发现谢天琴尸体后,吴谢宇被警方通缉。图/ 资料图

父亲去世对他影响较大

4月28日,福建警方向媒体透露,吴谢宇自述时称,父亲吴志坚对他的影响确实较大。

吴谢宇的玩伴讲述了一些童年细节。吴谢宇在大院那群小伙伴里并不出挑。那时他个子不高,年纪比大家都小一些,所以不管是打乒乓球、羽毛球,还是篮球,都没有太多存在感。有时大家不太能顾得上他。

但吴父一直非常鼓励吴谢宇,每到傍晚,吴父下了班,总会带着吴谢宇出来打篮球、踢足球。吴父也打得不太好,但是总带着儿子一起玩儿。他们印象里,吴父是一个整天乐呵呵的人。

谢天琴的性格则要更安静些。那时晚上六点吃完晚饭,所有小孩儿都会出来玩,一大群老师就在操场散步,浩浩荡荡的,或者在职工之家的活动中心里消遣。但不管是吴父生前还是去世后,谢老师都很少出来,她经常在家里呆着。她是最谨慎的母亲,到了点,她会最先喊孩子回家。

吴谢宇初中时,父亲染病,在他读高一时,父亲去世。吴谢宇姑父对每日人物记者回忆,谢天琴曾带吴志坚去上海看病,辗转许多医院,几乎是倾尽全力,到他去世时,家里已经花了一百多万。

在家族里看来,这个家庭是亲热的,和气的。吴志坚生前最后一个月被送回老家,姑父认为,这一举动不是因为夫妻关系不好,而是因为福建农村落叶归根的传统。他记得,那一个月里,谢天琴每周末都回去,仔仔细细地照顾吴志坚。

因为学业繁忙,吴父去世时,吴谢宇并不在身边。那天放学后他才赶到老家,进村的路上,他一边走路一边掉泪。一位邻居记得,葬礼上他的情绪是克制的,他没有嚎啕,不会哭出声,一切都是默默的。

一件可以确定的事情是,吴父去世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影响。吴父生前在马尾一家铝合金厂做中层领导,收入尚可。他生病的几年,治病花光了这个家庭的所有积蓄,葬礼也是姑父一家出钱办的。在当地,谢天琴的工资不算高,大概在三千到五千之间,之后这些年,就是这份工资支撑母子俩的生活。后来,当年的很多邻居,都陆陆续续搬离了这个老旧宿舍,住进了商品房,他们母子成为留下来的少数人之一。

在吴谢宇的亲人和朋友们看来,之前这个家庭,可能父亲提供的是快乐的力量,母亲提供的是安静的力量。吴父去世后,快乐的那一端消失了。玩伴记得,从那时候起,吴谢宇很少和他们一起玩了。他不能确认是否与吴父的去世相关,也许原因是复杂的,“大家都长大了。”

他或许曾用另一个化名做服务生

在吴谢宇被抓后,一位知乎用户“谢谢”自称是其前同事。他说,吴谢宇曾与他在同一个酒吧做过服务生,还化名为张维晋。重庆警方确认了这一消息——吴谢宇在重庆使用的两个身份分别为周龙与张维晋。

在这个酒吧里,吴谢宇是个沉默、不起眼的角色。他自称来自湖南,家里有个妹妹。有一年过年时他没回家,留在酒吧加班,大家以为他是为了挣比平常工资多三倍的加班费。

吴谢宇的工资并不是同事里最高的——因为服务员的工资由底薪和提成组成,他们需要靠推销酒和果盘来获得提成,而大家对吴谢宇的印象是“不够聪明,嘴不够甜,不会来事儿”。

“谢谢”告诉每日人物记者,吴谢宇常常抗拒拍照,每到聚餐合影时,他会躲开,理由是自己照相不好看。一次,同事拍大家吃饭的照片发给女朋友,拍到了吴谢宇,他赶紧提醒对方,不要让他出现在照片里。

在发给几家媒体的私信里,“谢谢”最后说:“我想说不管是吴谢宇所谓的同学,朋友,还是我也好,压根不了解吴谢宇真正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都是表面,如果仅仅从几个所谓同学或者是我的语言中勾画出吴谢宇,那肯定不符合吴谢宇的内心世界。”

图/ unsplash

 


© 不转不是中国人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BBC |根敦确吉尼玛失踪24年的故事

$
0
0

文章原标题:西藏班禅喇嘛与转世灵童:根敦确吉尼玛失踪24年的故事


西藏藏传佛教第二位最重要的人物根敦确吉尼玛(Gedhun Choekyi Nyima)在1995年年仅六岁的时候,便被中国当局抓走,成为全球最年轻的政治犯。 24年之后,根敦确吉尼玛仍然下落不明,让人忧虑西藏佛教的未来。

西藏藏传佛教相信转世,在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圆寂后,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认定根敦确吉尼玛为转世灵童,但不被中国政府承认。中国官方称,第十世班禅是死于心脏病,但有些人认定他是被中国政府毒害。

根敦确吉尼玛在哪儿?
1995年5月14日,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在印度宣布,根敦确吉尼玛是转世灵童。根敦确吉尼玛生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嘉黎县,其父母是医生和护士。

中国当局一直希望在没有达赖喇嘛参与下确认转世灵童,他们随即带走了根敦确吉尼玛及其他家人,然后安排其他服从中共指令的佛教领袖去选出班禅。

自从1995年5月17日 ,根敦确吉尼玛从没出现在公众视野。香港《南华早报》曾经引述官员指,他身在甘肃,但亦有传他在北京附近。

2000年10月,英国时任外长罗宾库克(Robin Cook,郭伟邦)在出席英国国会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一个会议时说,「每当我们问有关根敦确吉尼玛的问题时,中国政府都向我们强调,他身体健康,被照料得很好,他的父母不愿看到国际干预。」

「在上周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我们曾经收到他们出示的两张照片,他们声称是根敦确吉尼玛,相中的他在家里,我们并没有被准许去亲自确认这则消息。 」

2000年,根敦确吉尼玛11岁,相中的他在打乒乓球,第二张相看到他背着镜头,在黑板上写字。这两张相,只是向英国官员展示,但英国政府没有得到这些照片。

2018年4月,达赖喇嘛指根敦确吉尼玛仍然健康生活,并接受正常教育。

为何有人制作根敦确吉尼玛假想图?
文首的照片是国际西藏网络(International Tibet Network)托付法医艺术家蒂姆‧维顿(Tim Widden)在根敦确吉尼玛30岁生日制作。这不是一张真实的图片,而是维顿使用了根敦确吉尼玛小时候的照片,假定他的体重、高度和估计他的发型,透过科技模拟技术,推测他目前的外貌。

通常,为失踪人口制作年龄进程图,是需要多张图片以及家属、兄弟姊妹的照片作参考,但在这次,他只能依靠一张图来推测。

国际西藏网络希望这张照片可以吸引国际关注,让中国政府提供更多有关新讯息,并确保根敦确吉尼玛可以在西藏或其他地方自由地生活。

另外一个组织「国际声援西藏运动(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Tibet)」四年前曾经发表另一张同样是电脑假想的图片,那是正值他失踪20周年的时候。虽然相中人穿上僧袍,但没有证据显示他获中国当局承认为班禅。中国当局说,他在念书,但从不透露他在念什么。

班禅喇嘛为何重要?

班禅喇嘛又称为班禅额尔德尼,是藏族佛教格鲁派中转世传承的领袖,与达赖喇嘛并称。传统上,班禅和达赖彼此是各自的导师,亦互相协助认定对方的转世灵童。班禅比达赖年轻50岁,预计班禅长大后会寻找并确认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中国政府1995年宣称确吉杰布为第十一世班禅,他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位,但他不被西藏流亡政府承认。达赖喇嘛在2011年表示,中国政府一直等他的离世,好让他们能选择谁是第十五世达赖喇嘛。

一般而言,班禅喇嘛会领导寻找达赖喇嘛转世的工作,「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副主席布琼次仁(Bhuchung Tsering)预计,中国当局会利用他们选择的班禅去进行符合中共政治利益的工作。

达赖喇嘛3月对路透社表示,他的继任人可能会出现在印度,假如将来见到两名达赖喇嘛,分别由自由国家与中国政府各自选择的,无人会相信和尊敬中国选择的那一位,这会对中国构成问题。

 

 

相关阅读:


© 勇敢的心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大兔跑一万公里迎小危自由# 第1天打卡

$
0
0

#大兔跑一万公里迎小危自由# 第1天打卡

和危志立刚刚拍拖的时候,我问他,你的理想伴侣是怎样的呀?
他说:“拥有六块腹肌可以一只手抬起我的女性马克思主义者!”
……大哥,妳可是一个一米八的大只佬啊。
我审视了一下我自己:久坐电脑前誓死不运动而获得的一块肚腩,孱弱无力的四肢,常常被左翼批评为”小资女权主义者”的身份标签。好吧,危志立找了一个不怎么理想的对象。
4月20日,危志立等新生代三子被深圳警方“监视居住”了。这意味着家属和律师都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律师也没有办法去会见他。我们和他的联系就这样断掉了,他有没有被虐待?有没有被剥夺睡眠和进食?这些我们都没办法真正了解。
他因为帮助尘肺病工人维权而被抓走,已经41天了。他被消失之后,我病了一场,拖着全身的脂肪骨头在广州深圳两头跑,食无定时,睡无安稳。微博、微信都被炸了,完全失去了在国内对外发声的渠道。热心的网友鼓励我“妳要马上振作啊”,我只能很累地回复,嗯嗯,然后颓废地把头贴在膝盖上呜咽。
但我也很清楚我不仅是危志立的妻子,我还是一个女权活动家。女权行动者可以允许自己暂时歇息和软弱,但是不能一直无力绝望。我寻求一个改变,一个长期的、内外修炼的、有意义的改变。于是我又想起他的理想伴侣型:强壮的反性别刻板印象的女性——坚毅有力的女权主义者的象征。我也许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运动是可以让人感到赋权的,特别是从小不被鼓励参加运动的女人们。健康的身体能够支撑不屈的意志,那些流汗和气喘最终都会让自己更有信心面对正在发生的苦难。所以,我决定要为小危的自由和自己的成长,每天都跑步,打卡,累计跑够一万!
我量了一下,一万公里的距离差不多是从小危被抓走的地方广州白云区,去到曼联主场Old Trafford球场!危志立最喜欢曼联了,熬夜看球不说,还经常逮着我就不停地说曼联的历史,说在17世界,在英国曼彻斯特施工的一群外来铁路工人组建了后来的曼联队,在强调整体性的足球比赛中这个球队用工人阶级的平等互助发展壮大了自己。在大财团注入之后他的球迷还自己建立了新的合作社“联曼”……对体育运动完全无感的我都能感觉到他对曼联的热爱。而我则希望用我累计的跑步里程,在地图直线距离中到达他所爱的曼联梦剧场。
其实我从来都对体育运动无感,我讨厌动,讨厌大自然,讨厌户外。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家里开空调躺着喝奶茶。但是,一切都需要有一个改变,因为我再不变强大,就会更轻易地被别人用两只手指捏起来轻易搓一下就死掉。无论肉体和精神,我都需要变得更强。这是我对身陷囹圄的危志立的承诺,也是我对自己作为一个号称打不死越战越勇的激进女权主义者的承诺。
所以,我今天开始跑起来。打卡,第一天。
*国内的朋友如果妳关注危志立事件,妳可以帮助我:
1.看见有关他的消息,就帮我转发到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我的发声平台被炸了,微信小号也被屏蔽了朋友圈和群发言。那么,妳可愿做我的发声渠道?
2.妳可以陪我跑哦!晒图晒里程加上标签#跑一万公里迎小危自由回家#,发到妳的微博、微信上!
3.永远欢迎大家给我发红包买专业跑鞋,听说一万公路会跑坏5双鞋!谢谢~支付宝 killian.cheng@icloud.com
4.微信小号被屏蔽朋友圈和群发言,但也可以加好友告诉我妳帮助了我做以上的事情喔,我会感到非常受鼓舞的。
微信号:discounteverything
我将会每天在fb、推特和ins上打卡和发布有关小危的各种消息,求关注:
fb:Datu Zhengchuran
tw:@allisongrabbit
ins:daturahrahrah

 

相关阅读:


© 岂能因为声音微小而不呐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德国之声 |长平观察:“你看香港”,也有滥刑与流亡

$
0
0

“占中九子”被定罪,其中四人已入狱。铜锣湾书店前店长林荣基流亡台湾。时评人长平发问:明天,台湾人流亡到何处?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占中三子”及另外六名民主派人士(合称”占中九子”)早前被裁定”公众妨扰”罪名成立,法院周三(4月24日)判刑,其中四人被判即时入狱。据报道,载着四人的囚车由西九龙裁判法院驶出,驶往荔枝角收押所,大批支持者在场喊口号声援,媒体镜头蔚为大观。获判缓刑的朱耀明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心里极之难过,会竭尽全力支持他们。

生活在中国内地黑暗政治中的人们,一直都在试图从外部世界寻找光亮。从大逃港时代开始,香港就是照亮千百万中国人求生之路的明灯。”六四”前后,中国民主运动得到来自香港的强大支持,它又让更多人看到民主自由的希望。1997年政权转移,香港人反抗压迫丶争取普选的运动,被很多内地民众视为中国民主前哨。

香港意味着自由和法治,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产生的信誉和品质,这就是中国内地很多小县城都有”香港店”的原因。直到今天,”你看香港”仍然是部分内地人聊天的口头禅。

毫无疑问,占中”九子”和他们的支持者为香港历史再添荣光。正如政治学者周保松在《我们的黄金时代–写在”雨伞九子”宣判之后》一文中所言,关乎雨伞九子命运的审判,对历史对当下对未来,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对一场公民抗命运动来说,审判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抗争,因为公民抗命的目的,是要彰显制度不义,激发大多数人的正义感,从而推动社会政治改革”。

但是,当”你看香港”后面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这样–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勇敢入狱,民众还可以公开表示支持–我仍然感到无尽的悲哀。

香港转身已变脸

我曾经在《明报》发表文章《自由香港的背影》,谈到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于香港的认知和情感。1989年天安门运动中,来自香港的声援和捐赠,以及运动被血腥镇压之后的逃生通道,香港恍若黑暗天空中的一道闪电,让人幻想着雨过天晴的彩虹。然而,二十年之后,当我在香港主编《阳光时务》的工作签证被拒的时候,发现曾经的英雄如今已经落难,正处在各种自我救助的抗争之中。”我看见那个自由、法治、繁荣且富有人道精神的香港,成为正在离去的背影。”

又十年过去了。我不想再这么抒情地谈论香港了。它不是正在离去的背影,而是转过身来,让我们看见已经变化的恶脸,让人感到恐惧。

占中志士的故事,每天都在内地上演。而且我能看到,香港也会一天天地变得像内地一样,没有媒体公开报道这些英雄,没有人上街表达声援,甚至在私人场合也不会再有提到他们的名字,就像魏京生、刘晓波等人对于今天的中国人一样。

明天,台湾人流亡到何处?

“占中三子”之一戴耀廷在入狱前留下的《入狱感言》中写道:在这几年,中共专制之手深深伸进香港,并得林郑政权配合,连原先仍可保持的法治也在每天被破坏,香港已进入了威权时代。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评论香港法治的变化。以往香港未经批准的游行示威一般只会被控以”非法集结”罪,但”占中九子”案中,香港首次有示威人士因为普通法下的”公众妨扰”罪被判刑。戴耀廷指出这条文相当于中国大陆的”寻衅滋事”罪,”空泛”丶”刑罚重”,是用来打压反对声音的”口袋罪”。

“占中三子”之一陈健民入狱前留下《为我引路》,其中写道:”许多在内地公民社会的朋友常告诉我,他们在苦苦等候,却见不到黑夜的尽头。其实他们不知道,在逆境中他们展现的勇气和善良,已是最耀眼的光辉。他们自己便是漆黑中的星星,不断为他人引路。”

他们深刻地观察到了香港和内地的同步性质。在前述文章中,我谈到当时香港民众的”驱蝗”行动时说:只要继续这样下去,你们大可放心,香港的天空可能变得比内地还要黑暗,不仅不必上街”驱蝗”,连你们自己也都要千方百计逃离这正在沉沦的孤岛了。

刚刚读完旧文,就看到铜锣湾书店绑架案中勇敢的揭露者林荣基逃离香港的消息。在香港《逃犯条例》修订的威胁下,林荣基离开香港前往流亡台湾,希望长期定居。报道说,他表示从未想过,作为香港人会有流亡的一日,”香港沉沦得太快”。

昨天,内地人流亡到香港;今天,香港人流亡到台湾;明天,台湾人流亡到何处?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1841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