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宣传画很有意思,黄继光堵枪眼的时候着装整齐,武器齐全,不光没有受一点伤,胸前还挂着勋章。
我小时候特别热爱英雄故事,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董存瑞、刘胡兰等等。我上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一本小说叫《东方》,作者魏巍曾经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军校毕业后在38军代职的部队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描写的松骨峰战役中那个英雄的团队。
1999年我第一次去朝鲜访问时曾经站在朝鲜的前沿阵地里用望远镜遥望过位于非军事区里的上甘岭。在平壤的志愿军纪念塔里,我曾经翻看几本厚厚的烈士名录,看到“黄继光、邱少云”等等响亮的名字。这段经历我都写在了我的《访朝日记》里,后来在一本军事杂志上发表了。
1999年我在朝鲜武圣山的朝鲜人民军阵地上遥望处于非军事区的上甘岭
我对志愿军先辈一直充满了崇敬之情,因为他们曾经对抗过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英雄们的故事在我的脑子里存在了很久,从来就没有去质疑过。但这几年网络发达,言论自由根本无法阻挡。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对于历史的质疑,包括对曾经被大力宣扬过的英雄故事的质疑。所以当黄继光堵枪眼的英雄故事受到质疑的时候我很吃了一惊。
仔细看了看相关的资料,才明白质疑产生的原因是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1日那一篇对黄继光堵枪眼事迹的原始报道。正是这样不合逻辑的对英雄主义歌颂报道,才使树立多年的英雄形象受到质疑。
在人民日报的网站上依然可以找到这篇由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撰写的题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的报道。
链接:http://www.people.com.cn/item/50n/xwrwp/03.html 。
这篇报道里逻辑错误实在太多。
正文之前有一段新华社编者按:十一月二十日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与实际战斗情节略有出入。此稿是经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
查了一下资料,11月20日的那篇报道是这样写的:
新华社朝鲜前线二十日电 本社前线通讯员报道:
在战火纷飞的上甘岭附近的山岭上,出现了一位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通讯员黄继光。他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伟大的战士。
在一次反击战中,我军的冲锋道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敌人的火力点,三挺机关枪疯狂地扫射着,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指挥员对突击队员们说:“谁去干掉它?” 一个年青的通讯员黄继光答道:“我去!”黄继光知道祖国人民慰问团到了朝鲜前线,他满怀信心地向战友们说:“告诉祖国人民慰问团,听我胜利的消息吧!”接着他又说了一声:“同志们准备冲!”便提着手雷向前冲去。敌人的机枪扫射得十分猛烈,他刚冲过去不多远,身上就中了几颗子弹;后面的战友们只见他摇晃了一下,又向着敌人地堡扑去。当敌人的子弹再次射中了黄继光的身体的时候,他已经扑到敌人的工事上,并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敌人的枪眼。接着,他的战友们便发起了冲锋。这时敌人的火力点上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正在这个紧急的时候,黄继光伸出了一只手臂,把一颗手雷塞进敌人的火力点里,轰然一声,敌人的火力点被完全炸毁了。
战斗结束以后,战友们在黄继光的身上找到九个机枪子弹射透的洞口。一个指挥员带着深厚的感情连声地说道:“马特洛索夫,中国的马特洛索夫!”
这篇前线通讯员的报道真的把我看乐了。黑体字那段对黄继光的神化程度已经超越了现在那些手撕日本兵的抗日神剧。一个人居然可以用身体边堵一个机枪眼,一边腾出手来把一颗手雷塞入另一个火力点。这就是反智主义的表现。
反智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反对和仇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特征之二就是反对逻辑,即用一些完全反逻辑、反常识的思维和语言来欺骗愚弄受众。愚民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反智。
可能是人民日报的编辑也觉得这种描写太不靠谱,于是在一个月以后重新发表了这篇“经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的稿件。但是,这篇稿件细读下来也是漏洞百出。
说明一下:马特洛索夫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个用身体堵枪眼的战斗英雄。在战争中打红眼的情况下,人会作出一些超乎寻常的行为是很正常的。在朝鲜战场上出现过很多堵枪眼的战士,尤其是朝鲜人民军方面,他们都是以马特洛索夫为榜样的。而那时在朝鲜战场上政工部门鼓励战士们学习马特洛索夫。我在朝鲜访问的时候听过朝鲜人民军的许多口号,其中之一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射向敌人的人肉炮弹。
人民日报修订后的稿件文字质量很好,两位记者的语言功底很深。我把原文全部引用如下,括号里是我的点评:
在光辉的上甘岭地区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其中首先传遍全军、鼓舞着全军更加奋勇斗争的就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他已经成为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一面新的旗帜。
(很好的开头,高度概括,很有高度,突出了黄继光英雄事迹的意义)
英雄黄继光生在四川省通江县第九区第四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今年二十一岁。他在三岁时就死去父亲,全靠他母亲帮人缝缝洗洗,一把汗一把泪地把他养大。他从七岁起就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他给地主做了十一年长工,放牛、砍柴,挨打受骂,受尽了苦难和折磨。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主席的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四川,给这个苦孩子带来了温暖和幸福,他和他的母亲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房屋和土地。从此他结束了牛马般的奴隶生活。他当了儿童团团长,后来参加了民兵,与残余的封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他积极,热情,青春的火焰在他身上燃烧。
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国的大门。黄继光为了保卫给他带来幸福的祖国,就在一九五一年七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村欢送大会上,黄继光的母亲把一朵大红花挂在她爱子的胸上,对他说:“光儿,为了我们的好日子,为了救命恩人毛主席,去吧,到朝鲜前线多杀死几个美国鬼子!”
(以上两段对黄继光个人历史的描写很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出身贫寒,对新中国充满感情,从小具有战斗精神,所以后来的堵枪眼也正常。)
到了朝鲜,黄继光参加的那个志愿军部队正在开庆功大会。战斗英雄崔建国、苗族英雄刘兴文以及许许多多功臣模范们的英雄事迹,都给了他很大的教育。他深深地感到:战斗在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前线上的英雄是万分光荣的。在前线阵地上的坑道里,他看了苏联影片《普通一兵》。苏联军队的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英勇地以自己的肉体堵塞敌人枪眼的英雄形象,始终活在他的心头。在战壕里,在阵地上,在战斗中,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几本描写战斗英雄的连环画册,他一有空就和战友一块儿热心地读着,他拿郭忠田、杨根思……做为自己的榜样。他决心要做一个人民英雄。
他被分配在一个步兵营营部当通讯员。他知道:要做一个人民英雄必须首先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经常穿过敌人层层的炮火封锁线到前线阵地去传命令、送弹药,并且在战场上主动地参加各种工作。电线断了,他就成了接线的电话员;战友负伤了,他就成为救护他们的担架员和卫生员;他还常常帮助前线上的狙击手们洗衣服。他飞快地进步着,不久便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
(以上两段继续为他后来的英雄行为作铺垫,是英雄们的事迹激励着他。虽然平时做的时候很琐碎,但有着一个英雄梦,一直在寻找机会成为英雄。)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九日——范佛里特用两个多师兵力向金化 以北上甘岭地区发动攻势的第六天的晚上,黄继光所在的营在激烈地战斗了四天四夜之后又奉命反击上甘岭右翼的五九七点九高地。我军炮火进行猛烈轰击之后,勇士们很快地攻下了高地的一半。在继续战斗中,突然在山顶附近出现了一个敌人的中心火力点,那里有三挺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在凶猛地扫射着,我军攻击部队暂时被阻止了。要打上去必须首先打掉这个火力点。指挥战斗的营参谋长接连几次派爆破手去爆破,但是爆破手都在途中伤亡了。离天亮只有四十分钟了,上级的命令是要在天亮前把高地攻占。营参谋长焦急地考虑着,他在想:“谁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呢?”
(本段终于写到了战斗,从文章开头到这里的写作都很正常。战场上出现了一个火力点,里面共有三挺重机枪、四挺轻机枪)
这时站在旁边的黄继光伸手向营参谋长递过一份参战决心书和一封他母亲寄来的信。母亲的信上说:“光儿:人民政府对我们人民志愿军家属照顾得太好了。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就只想你有没有立功当英雄。告诉我你杀死了多少敌人?”保卫祖国的意志、母亲的期望、青年团员的荣誉感……在黄继光的身上汇成了一股不可抑止的力量,他向营参谋长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他当组长,带领战士吴三羊、萧德良去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
(此处开始不靠谱了。参战决心书一般都是在战前上交,战斗打到紧要关头的时候,黄继光应该口头申请更符合实际。黄继光的原名是黄际广,他母亲的信中却称他为“光儿”。)
在战斗开始以来,黄继光就随着营参谋长不分昼夜地跑前跑后,眼睛熬红了,腿也跑酸了,但他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之后,全身又来了一股新的劲头,他提起两个手雷,带领着两个战友,勇敢地跨出了坑道口。临走时,他对营参谋长和坑道里的战友们说:“让祖国人民听我的胜利消息吧!”
(部队都在坑道里呆着呢,这与我想象部队被敌人火力压制的地点很不一样,上甘岭是坑道作战,中国部队占据了坑道,联合国军占领地表,双方拉锯争夺。不知道躲在坑道里的战友们在黑暗中是怎么观察黄继光在外面的行动的。三个人出去炸火力点也没有火力掩护。这时天还没亮,应该是悄悄出去的。)
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越打越疯狂,子弹象大雨一样地打在被炮弹炸起的山坡上的虚土里。在照明弹的光亮下,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的火力点三、四十公尺的时候,忽然吴三羊仆倒了,接着萧德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跌倒在地上了。
倒下的黄继光并没有牺牲。他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痛,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弹成群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看来敌人的机枪手水平很差,把他身体周围全打到了,就是打不到他的身体),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续慢慢地向火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就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准备把手雷仍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他的握着手雷的右手,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他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鲜血汨汨地流着,他昏迷过去了……。
(这段描写很假:一、如果是五颗机枪子弹高速贯穿胸膛的话,人是会当场死亡的,没有一点存活的可能性,这可不是警匪片里的情节。二、谁在现场数出有五颗子弹?战后发现黄继光的身上有9个弹孔,现在加上左臂上的两颗已经有7颗了。难道后来他扑到两挺机枪上时只中了两枪?)
一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颈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他挣扎着用负伤的左臂半支起身体,然后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右臂,把手雷向火力点扔过去。轰然一声,手雷在距离火力点不远的地方爆炸了。火光夹着黑烟冲天而起,敌人的机枪不响了,黄继光也被这巨大的爆炸震得昏迷过去。
(这是一段记者的想象。这时黄继光距离火力点仅八九公尺,黄继光在坐着的情况下用尽最后力气扔出手雷,手雷离火力点很近,而他距手雷爆炸点肯定不到8公尺。苏制反坦克手雷威力巨大,一下子炸塌了地堡、地堡后面的5挺机枪和几个敌人。黄继光毫无掩护地处于爆炸范围内,是不可能存活的。)
在一刹那的寂静之后,忽然火力点里的机枪又叫了起来。那里的地堡是被打塌了,但没有被炸坏的两挺机枪还在一个枪眼里发射着(一个枪眼两挺机枪,枪眼真大),虽然火力没有以前那么猛,但刚刚发起冲锋的反击部队又被它压在山坡上(两挺机枪不能构成扇面,怎么可能压制反击部队的多角度进攻)。在这时候,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这句话又很神奇,记者连黄继光怎么醒过来都知道)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眼,捏了捏右手的拳头。他带来的两个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这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坑道里这么多人都在望着他,怎么望?如果是壕沟里望着他还是可能的。记者很了不起,连黄继光此时的想法都知道)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 (刚刚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扔手雷,现在又像一支离弦的箭。美军的两挺机枪并排放着,并排放着的机枪必须半米以上的间距才可能射击。小个子黄继光的胸膛怎么可能同时抵住两挺机枪呢?)
我军的反击部队像海涛一样地卷上山头,很快就占领了阵地。在激烈的近战中,守在上面的敌人的两个营——一千二百多人被全部歼灭了。 (敌人挤在一个枪眼里的两挺机枪阻挡了海涛般的反击部队,全指望一个黄继光消灭它?敌人的两个营都挤在这个火力点后面?)
战斗结束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认黄继光烈士为特等功臣,并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1日第1版)
认真读完了这篇“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的报道后,我又查看了别的相关报道和现场官兵的回忆,还有两天后把黄继光的遗体背下山来的卫生员的回忆,其中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内容。说白了,很可能谁也没有清晰地看到过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壮举。
我非常愿意相信黄继光堵了枪眼,因为我前面说过在那种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很了不起、也很正常。但正是这种经不起推敲的新闻报道会让我感觉到如果我相信了,我的智商即为负。正是这样的反智报道才会把有可能是真的东西彻底变成假的。
细节决定成败,证据决定真伪。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吹毛求疵吗?这么多亲历者都说黄继光堵枪眼了,细节上的夸张描述可能不准确,但不会改变黄继光堵枪眼的事实。
很多中国人不在乎细节,不在乎证据,不在乎准确性的,只要结果是对的,只要目的是好的,只要是为了宣传正能量,其他的细节和证据都不重要。这与欧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相反的。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因为当这种思维反向使用的时候就可以伪造罪证,置人于死地了。而在法律上,证据的错误可以推翻整个结果。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实在太多了。
所以还是少一点反智。多一点实事求是吧。
© Sandra F.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5. |
Permalink |
Post tags: 中国特色, 伟光正, 官窑, 官谣, 日人民报, 民族主义, 洗脑, 爱国主义, 黄继光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