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今日邮件 Archives - 中国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1841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梁文道:切尔诺贝利,被迫沉默的悲鸣

$
0
0

作者:梁文道    来源: 看理想

“时代的联系被割裂了,过去突然变得软弱无力,令人无所依托,无所不在的人类档案中找不到开启这扇门的钥匙。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讲述 | 梁文道

来源 | 看理想《八分》

(文字经编辑整理)

鬼故事固然恐怖,可我们知道它是虚假的。什么样的「故事」会比鬼故事更加恐怖?

——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过的恐怖事件。

HBO最新推出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IMDb评分高达9.6),就被视为这样一部作品——基于切尔诺贝利真实发生的那场人为灾难事故,它令人窒息的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恐怖片。

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的工业城市普里皮亚季市——这整座城市的修建其实都是为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大量高能辐射物质散播到大气层中,据后来的数据统计,这场灾难所释放的辐射线剂量高达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以上。

这场事故,被视为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电事故,而关于这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后来所导致的影响,争议至今都尚未休止。

根据2005年国际原子能总署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这场事故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是56人,受影响死亡的人数可达4,000人;而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估计,死亡人数可能高达93,000人。

但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又显示,伤亡人数可能根本不只如此,最高统计表示可能有20万人因这场事故死去。然而,具体的数字永远没有办法计算清楚了。

相比于抽象的数字,这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我们看到了种种真实的人的面目,那才是真正让人害怕的地方。

整个事件的展开过程中,一些人的选择,一些人的决定,最终却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1.

没人愿意相信,

没人愿意承担责任

《切尔诺贝利》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如此震撼,正是因为它是有所本的,这部剧的其中一个参考来源,也是今天我想介绍的这本书,即《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方祖芳/郭成业 译,

磨铁·铁葫芦 出版

尽管这本书只面世不到十来年的时间,但我已经认定它是一部传世经典。本书的作者也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的大作家,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实际上,阿列克谢耶维奇当年获得诺贝尔奖还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因为她写的既非小说,也不是戏剧、不是诗歌,甚至不能称作散文。她更像一位记者,她的每一本书都是建立在大量的人物采访上,是以大量被访者的口述编织而成的作品,在这前后再补充一些她的想法,如此而已。

你可能会认为,这难道不就是一个记者的报告文学吗?的确如此,但是如果你认真读一读她的作品,比如这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你就会发现,她试图展示的人间面目全貌之残酷,是多么的让人看了之后,几乎不忍再看下去,但是又忍不住把它看完。而看完之后,你可能又会几天几夜,脑海里都止不住回想起那些画面,回响着那些被访者的声音。

在这本书的一开头,一位被访者恰恰就是《切尔诺贝利》这部电视剧里的一个重要角色。

那天,当灾难一发生,就有一群消防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火。但问题是,他们完全没有对核辐射做任何准备,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核反应炉爆炸的问题。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因为核电站里有些人,不愿对外透露真相。

尽管核电站里的许多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一定是核反应堆发生爆炸了,可是他们的领导者却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为什么?当然,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当时整个苏联国家的宣传,都在强调切尔诺贝利是全世界最安全的核电站。

它能「安全」到什么地步?有专家表示,即使把核电站直接修建在莫斯科红场上都绝不成问题。

事实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今天所在位置,离乌克兰共和国的首都基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而最初的设计,是要将它建在距离基辅仅25公里处,但是后来因为部分专家的坚决反对,才将它盖到了当时几乎渺无人烟的一个小村庄,也就是后来因核电站而发达的普里皮亚季。

所以,当核电站的各种数据和指标都已经明确显示,辐射已经爆表,这些领导者依然不肯相信。

随后当地市政府及官员也开始介入,他们同样不能接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们害怕出事,如果「纸能包得住火」,那就尽量去包,谁也不想承担这个「政治责任」。

于是,第一批赶到的消防员,直接用手和无防护的肉身接触核反应炉里的物质。无疑,他们成为了牺牲者。

2.

他们被称为「英雄」,

却永远封禁在焊死的水泥板之下

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里,一位消防员的太太有一段见证,她描述了,在她的丈夫不幸去世之后,她是如何用一个「他们」提供的硕大塑料袋,去太平间里把她丈夫的遗体收拾包裹起来。

他们给他穿了礼服,头盔放在胸前。鞋穿不上,因为脚肿了。双腿肿得像炸弹。礼服也剪开了,因为穿不进去。躯体已经不完整了,全身都是渗血的伤口。在医院的最后两天……我抬起他的手臂,骨头松松垮垮,晃晃荡荡的,身体组织已经与它分离。肺的碎块,肝的碎块从嘴里涌出来……他常被自己的内脏呛着……我手缠绷带伸进他嘴里,把东西抠出来……这没法儿说!也没法儿写!甚至让人难以忍受……然而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这就是牺牲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的妻子,她所见证的死亡。

这些消防员们,后来自然被当成「苏联英雄」。但特别委员会对他们的家人说的,都是同样的套话:我们不能将你们的丈夫,你们的儿子的遗体交给你们,他们受到超量的辐射,会以特别的方式葬在莫斯科墓地。他们葬在焊死的锌制棺椁里,水泥板下面。你们应该签署这个文件,需要你们同意。

如果有人抗议,想把棺木运回自己的家乡,这些人就会对他们说:他们是英雄,他们已经不属于家庭。他们已经是国家的人……属于国家。

在下葬的那一天,他们坐上大巴,由军人看护并驾驶,他们沿着环路在莫斯科转悠了两、三个小时,又转回了莫斯科。车上的对讲机说,不要前往墓地,有一群外国记者过来了,他们在等着采访。父母们都沉默不语,妻子的情绪激动起来,她喊道:“干嘛要藏我丈夫,他是谁?凶手?罪犯?刑事犯?我们在安葬谁? ”

尽管最后他们到达了墓地,却不能做最后的告别。军官不断下达命令,尽快埋了,赶快走。

除此之外,那些核电站里的工作人员,以及后来招募的无数「清理人」,书里这样描述他们后来的「下场」:

他们所有人都得了重病,落下残疾,但没有放弃工作,想都不敢想。他们没有除了反应堆之外的生活——反应堆就是他们的生活。今天在其他地方,还有谁,还有什么单位需要他们呢?

死亡经常发生。死亡就在刹那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死去——走着走着就倒下了,睡着了便再也没有醒来。去给护士送花,心脏就不跳了。站在公共汽车站……他们正在死去,却没人真正过问。问我们经历过什么……看见过什么……人们不想倾听死亡,不想倾听恐怖……

3.

他们心甘情愿献上躯体,

他们心甘情愿配合谎言

不得不说,这些人的精神状态,的确配得上「国家英雄」这样的字眼。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什么地方,接到通知书的时候,也还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做些什么。而他们,都被称作「志愿者」。

当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偶尔也会向上级抱怨,质疑为什么不让测量辐射?为什么不让查看现在受到的污染情况?但是,他们会被长官责骂,指责他们这样做,无异于散布恐慌、无端挑衅,是在破坏大家工作的士气。

但更多时候,他们依然很认真地工作,而且还在讨论,甚至是以一种非常冷静的态度在讨论,当他们结束工作回到家之后,自己还能活几年,这就是他们在休息时闲谈的话题。

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崇高的任务。

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死了之后,留下来的家人不知如何是好,但他们更关心的问题却大多是:苏联到底会不会胜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最强的国家?哪个国家的飞机更强?国家的命运将会如何?……

即便是到了那种时刻,他们关心的都还是这一类问题。这大概就是他们被训练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才是他们该关心的问题,远比他们自己的生命,远比他们留下来的孩子,要重要得多。

所以,当他们看见现场有些机器人因为过度的辐射而操作失灵,他们甚至愿意用自己的躯体,去完成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而且他们是心甘情愿的。

据统计,总共有超过五十万人参与了切尔诺贝利的清理工作。其中大多数为军人,也有矿工、建筑工人以及各行业专业人士。

实际上,当时是有相关法令规定:如果有士兵受到的辐射超过25伦琴,他的长官就会因为这类事件去坐牢。

但是,从来没有士兵会受到超过25伦琴的辐射。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上报过。

哪怕当时实际的测量值早已爆表,一个军人死了,他的挂牌上也只会写「受到的辐射剂量是7贝克』,而实际上是600贝克。

这一切,就是为了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不让社会心慌意乱。因为这种时候,说不定会给美国一个可乘之机,危害他们的国家安全。

也因此,很多被要求配合讯息隐瞒的人,其实都是心甘情愿的。

4.

消息被不断封锁,

谣言开始蔓延

那时还是前互联网时代,苏联的老百姓如果想要了解什么是核电站,什么核辐射,如何处理核辐射,大家只能去图书馆查资料。

可是很奇怪,事故发生几天之后,苏联当地公共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核辐射、广岛、核爆、X射线的书全都消失了,书店里也再也找不到这些书籍,而官员们的说法依然是「为了避免在民众中制造恐慌」。

为了稳定民心,他们鼓励那些第一次搬离老家避难的居民们,在不远处的辐射云下露营,在河边游泳晒太阳,让军队从早已无人的小镇中清理出一栋房子拍摄婚礼,如此种种,都被拍成影像传至全国各地,甚至给外国人观看。

当时有很多专家接受采访,告诉苏联的民众如何防止辐射,他们给出的建议是:不用怕,饭前洗手就可以了。

灾难发生之后,普里皮亚季本来储备了大量的浓缩碘,因为这到底是个核电站城市。浓缩碘是可以稍微中和辐射的,他们本应马上将浓缩碘投入水源,供给全城民众防辐射,但是居然没有人这么做。

因为,他们还没有接到上级的命令,这是战略物资,不敢乱用。

苏联中央从莫斯科安排向当地空投了一些防毒面具,但是到了当地也没有分发下去。理由同样是为了「稳定人心」,害怕分发面具会让人恐慌。

所以苏联从上到下,对外统一口径永远都是:情况已经被控制住了,大家不要担心。

比较警觉的人,当然会想尽办法要得到最真实的消息。有一个人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说:

所有人都记得……上面的某些部门做出某些决定,起草秘密指示,直升机飞上天空,大量军事车辆沿路行进,下面的人提心吊胆地等待消息,活在小道消息中,但是所有人对重要的事都三缄其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找不到词汇表达全新的情感,也找不到情感对应全新的词汇,我们不善于表达,但逐渐沉浸于新思想的氛围中。

……到这里来的人说:到处都在打仗,苏联解体了,我们要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了,沙皇要回来了,这是真的吗?

这就是当消息封锁之后,真正的谣言才会开始不断蔓延。

另一个人则说:

中央委员会来人了。他们的路线:乘车从宾馆出来,到州党委会,再乘车回去。他们靠阅读当地的报纸来了解情况。他们的旅行包里装满了从明斯克带来的三明治,用烧开的矿泉水泡茶喝——矿泉水当然也是他们自己带来的,这是宾馆的服务员告诉我的。

人们不会再相信报纸、电视和广播了,人们从这些官员的行为中找到了信息,这是最可靠的信息。——可孩子该怎么办?我想抱着孩子跑得远远的。但是我不能走。

还有一个地方报纸的记者写到,

辐射剂量检测仪卖了一个月就不见了。这是不能写出来的。辐射量有多少,下降了多少,也是不能写出来的。更不能写出来的是村子里只剩下了一些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走了。

……我写了这里的情况……然而,编辑部主任毫不留情地画上红线:「你别忘了,我们有敌人。我们还有很多敌人,就在大海的那一边。」所以,我们只能写好的,不能写坏的。也不能有不可理解的。

5.

人类只拯救了自己,

出卖了其他动物

由于周边再也没有可靠的官方消息,除了像我刚才描述的那些有办法接近消息中心的人之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得到真相?那就是看看大自然。

当地就有农民发现,院子里面有窒息的田鼠,是谁把他们闷死的呢? 他们又彼此问——

有没有看到金龟子飞?

没有金龟子,就连小虫都看不到。

有蚯蚓吗?

也没有。

后来他们才懂得,这是第一个征兆——没有金龟子和蚯蚓的地方就是辐射强烈的地方,来不及跑或者跑不出去的动物留在这个地方,就注定都要被当成污染物清除。

所以古老的乡村和放射物质掩埋处,就成了动物的墓地。

人类只拯救了自己,却出卖了其他动物。

有一个见证人说,人走了之后,好多个分队的士兵和猎手开进村庄,射杀了所有的动物……有狗扑向有人声的地方,因为太久没见过人了,显得非常开心;还有猫、马,它们什么都不明白,它们毫无过错;无论走兽还是飞禽,它们都默默死去,这就更加可怕。

动物无助地嘶叫,各种声音的嘶叫……

但可能你也听说了,今天的切尔诺贝利周边,动物们又回来了。

当人类彻底离开这片土地,让它成为一片废墟之后,自然迅速接管了这个地方。很多公寓、住宅、楼道都长满了植物。一些原来的建筑物,学校、医院,甚至变成了一片丛林,大量的动物又回去了。

虽然有人发现,有一些动物产生了基因变异,但无论如何,这里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动物的天堂。

这让我想起来另一本很重要的著作,也是受到《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书影响的一部漫画——即法国漫画大使艾玛纽埃尔·勒巴热(Emmanuel Lepage)的《切尔诺贝利之春》(看理想最新上线的新节目《漫画实验室》,也将谈到这部漫画)。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当时恰恰因为看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书,非常想去看看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样。

在他想象里,这个地方应该是阴暗、灰冷、荒凉至极的一个地方。他觉得也许他能够用画笔去捕捉这样一个世界。

但事实上,他当时其实已经对漫画丧失了信心,因为这位了不起的漫画家不幸患上了一种书写的痉挛症,或者说,手瘫了。

他就带着这种对自己职业和人生的绝望感,去了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方。

没想到到了那里之后,他发现浑然不是那么回事——这整个地方简直如同一个乌托邦,长满了草木,五彩的丛林,各种各样的鲜花、水果、动物。

原来人类只是离开了30年,这个即便今天走进去,辐射测量器还会不断嘶嘶鸣叫的地方,自然已经是这样的风貌,甚至可以用「妖美」来形容。

艾玛纽埃尔的手忽然之间又能画了,他要画下他看到的景象,他还看到这个地方居然有人冒险回来住下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

最后,他呈现了一部极为奇异的漫画,一个建立在死亡废墟之上的乌托邦故事,关于一个本来对自己的生命已经绝望的人,要为自己找到救赎,却就在这么一个能够毁灭很多生命的危险地带,他找到了自己的新生。

今天的切尔诺贝利,不仅是一个有人生活的地方,甚至奇异地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各种各样的旅行套餐,让大众去参观这场历史上最大的灾难现场,以及它留下的废墟——这是一种灾难旅游。

但是,当初留下的那些伤痕,真的已经完全愈合了吗?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那里出来的人和物会被安上「不值钱」的标签,甚至会受到歧视,直到现在很多人也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否则他们都会选择远远躲开。

又或者,如果你是当年经历事故的孩子,他们倒是很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来自切尔诺贝利,特别是对着欧洲人,因为这样就能获得他们的怜悯,可能带着孩子去欧洲先进的医院进行医治,或者送上很多好吃的糖果,最后再把他们送回苏联去。

切尔诺贝利,在我们的文明中,留下了这样一个奇异的断点,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它其实是一面扭曲的镜子——在里面,我们多少都能看见自己。

本期八分问答

(问答答案均在每期音频末尾,

由于时长限制,本期问答请移步看理想App收听)

[本期提问者 | 花律 ] :道长,您好,今晚我看到了微博热搜上的,美国通过禁止堕胎法案,感觉很荒唐。我不明白,接着我又去百度发现是美国的部分洲,我很难过,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有一直关注美国政治,之前看《使女的故事》,最让我害怕不是女人沦为生育机器,而是这个世界似乎很平和,然后一息间,突然间世界变了,开始判处女同,女人开始非常荒唐地需要将财产给丈夫或者父亲保管。会这样吗,这个时代和世界会这样吗?

*如果你也有想问的问题,欢迎到看理想App《八分》栏目下留言提问。你们在App里的提问和留言,道长都会看到的哟!

回顾往期<八分>:可在后台回复【八分】,或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栏

内容编辑:猫爷、陈皮

音频编辑:灰灰

 

相关阅读:


© 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风传媒 |香港学生领袖黄之锋被改判立即入狱

$
0
0

文章原标题:香港学生领袖黄之锋被改判立即入狱 向支持者说「加油」之后被囚车带走

作者:德国之声

香港学生领袖黄之锋16日虽获减刑,但须立即入狱。 (DW)

香港学生领袖黄之锋16日虽获减刑,但须立即入狱。 2018年1月被判3个月监禁后,黄之锋提出上诉,要求改判缓刑或释放,理由是在2014年的香港民主运动中未担任领导角色。 16日,香港高等法院上诉庭作出判决,将黄之锋的刑期由3个月减至2个月,并即时入狱服刑。

黄之锋现年22岁,是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中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该示威活动导致香港部分街区交通瘫痪两个多月。抗议者要求香港获得更多自主权,包括直选港首,但亲北京的香港政府没有做出任何让步。该运动的领导人之后受到各种起诉。

向支持者说了句「加油」之后被囚车带走

2018年1月,雨伞运动开始时年仅17岁的黄之锋被判3个月监禁,罪名是「阻挠法庭执达主任清理占领现场,藐视法庭罪」。黄之锋提出上诉,在服刑6天后获保释。

上诉庭法官潘兆初(Jeremy Poon)周四在解释量刑理由时强调, 黄之锋触犯法律时的年龄是减刑的主要原因,此外还考虑到他「认罪并道歉」,但黄之锋有关他被当局判刑过长是因其名气的观点毫无道理,是一种误解。法庭宣判后,黄之锋向支持者说了句「加油」,之后被一辆囚车带走。

在判决宣布前,黄之锋向支持者表示,他将以冷静的头脑面对入狱的可能性,其他领袖获刑更长。黄之锋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雨伞运动精神,我们将继续为争取民选而斗争。」

上个月,雨伞运动领袖法学教授戴耀廷和社会学教授陈健民被判16个月刑期。

港府修改《逃犯条例》引发抗议潮

黄之锋入监正值香港政府计划批准修订《逃犯条例》之际。修改后的法律将首次允许把在香港境内的人引渡到中国大陆受审。修例计划在香港引起2014年雨伞运动后最大的抗议活动,甚至导致议员在立法会发生肢体冲突。

香港领导层受到来自商界、法学界以及西方政府的批评。人们担心,引渡者在中国大陆不透明的司法体系中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审判。但亲北京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却坚持要推动该法通过。

黄之锋在表态中指出,该法可能会让活跃人士受到大陆的迫害,但香港政府对此表示否认。他说,「今天是高院,明天就可能是人民法院」。

在涉及黄之锋的另一起诉讼──「冲击公民广场案」中,黄之锋等三人一度被判入狱,但终审法院最终维持原审法院的社会服务令及缓刑判决。

按照《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中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且50年不变。但人们担心,随着北京大秀肌肉、镇压异见,香港的自由权利正逐步受到侵蚀。香港政府和大陆对起诉雨伞运动领袖辩护说,惩罚占中行动领导人是必要措施。

庞毕欧发声 北京斥责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务卿庞毕欧当地时间周四(5月17日)与香港民主派领袖李柱铭(Martin Lee)会面。美国国务院在一份声明中称,「国务卿庞毕欧对于香港政府提出的对《逃犯条例〈的修订表示关切,该修订威胁香港法治原则」。声明还表示,庞毕欧「支持香港长期以来对人权、基本自由以及民主价值的维护」。
在周五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对庞毕欧会见李柱铭以及对香港修订《逃犯条例》的表态进行了回应,称「任何形式干预中国内政、香港事务都是错误的」。 (相关报导:这就是我们要的一国两制吗?封杀港独言论、剥夺议员资格……中国逐步扼杀香港基本自由权!|更多文章)

陆慷还称, 香港特区修订《逃犯条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既是为了解决现实个案,也是为了堵塞法律漏洞……,有利于共同打击犯罪,维护法治,避免香港成为避罪天堂」。

 

相关阅读:


© 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佰鸣 |反了那么多年美 早该有心理准备被美反

$
0
0

这回美国好像是要动真格了,关税大棒刚落地,对华为的制裁又接踵而至,而且还是以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方式,将华为列入了美商务部管制的“实体清单”。另外又有媒体报导,有美议员正提出议案,拟收紧对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的签证。

年初就传闻美国成立某神秘委员会,从如今种种迹象来看,中美摩擦已不单单是贸易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全方位的,近似冷战的势态。而且现在特朗普又推迟了对日欧的汽车关税,取消了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钢铝关税,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集中精力先解决中国问题。反了那么多年的美,现在终于如愿以偿,等来了美国的反制。

这两天我留意了下网上的舆论,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都无比奋亢,给人一种已进入临战状态的感觉。所以今天我打算说些冷静的话,眼下中国最需要的,就是冷静。

就说华为这事,我觉得可以联系当年中国逼走谷歌一事。做生意总是有来有往的,你有“政治安全”,他也有“国家安全”。而且这些年我们何止拒绝过谷歌,像脸书,推特这种全球通用的社交媒体,至今都无法进入中国。如果我们一直在拒绝别人,是不是也应该有心理准备被别人拒绝?

至于我们究竟拒绝了多少,我觉得从双方的贸易数字是可以看出的。现在中国可发起的制裁清单只有1200亿美元,而美国可发起的制裁却有5000多亿美元。之前特朗普说要向欧盟征加汽车关税,结果欧盟立马反击,说要对美国3000亿美元的商品进行报复,特朗普立马就怂了。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每年也进口了3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是不是就拥有更多的反制筹码?或者说,买了3000亿美国商品,这场贸易战是不是就可以避免?

有人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商品过不去,子弹就会过去。现在美国是你不让我的商品过去,我也不让你的商品过去,客观来讲,真的不算过分。

当然,中美之间确实也存在更深层次的矛盾,华为事件是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最近有篇题为《中国为什么要硬怼美国》的热文,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是作者为强调国企的重要性,说国企对外投资往往带有政治任务,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志。如果将心比心,哪个国家愿意让你过来搞政治任务?

文中又说与西方资本的竞争因为背后的国家力量往往也是辗轧性的优势,这其实与很多人为砖智站台时最常说的一句话,“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相似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而且毫无顾虑的说出来?大概是因为中国人长期在封闭的信息环境内,对现在的国际环境,文明格局一无所知。

国家资本主义在二战之前是非常普遍的经济形式,因为外向型经济只有利用国家力量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但由此也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萧条,最终引发战争。这里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现在全世界都跟中国这样,利用国家资本搞重商主义,争相出口,最后这些商品要出口到哪里去呢?去找外星人?而且以美国的科技实力和经济规模,若也搞起国家资本主义,谁弄得过他?

所以二战之后,国家资本主义就被淘汰了,后经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资-本-自-由,外-汇-自-由,贸-易-自-由为准则的新全球化贸易体系。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三个自由我们是一个都没做到,哪怕做到一个,地产泡沫也不会如此严峻。

华为,显然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物,而美国,又是国际规则的执行者,所以两者的冲突是早晚的事。当然,这本质上也是中国经济制度与国际规则的矛盾。

但是,相比华为,我觉得中国人民最好还是先关心关心自己,因为你要清楚中美关系的恶化意味着什么。这不单单是两个国家闹闹别扭的事,而直接影响中国十多亿人的命运,中国改革开放怎么富起来,就有可能怎么还回去。

邓小平说过,凡是跟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现在中国似乎已重新回到了毛-邓-之-争,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继续深入改革开放,还是逐渐回到封闭的抉择。这看似是经济问题,其实更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就在中美关系即将面临破裂之时,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倒是迎来了转机。据俄罗斯《红星报》报道,本月13号一架俄罗斯军方的侦察机,依据《开放天空条约》,对美国境内的军事基地进行了侦察。而在三月份,美国的侦察机同样对俄军事基地进行了对等的军事侦察。

中美关系的破裂,似乎给了俄罗斯修复美俄关系最好的契机。13号当天,又恰逢中国外长访俄,结果次日俄总统发言人即称,华盛顿和北京展开了贸易战争,但这不是我们的战争。而后来彭培奥访俄时,普京则又说是时候恢复美俄关系了。

很多人都知道,2014年的时候国际油价大跌导致卢布危机,当时中国以高出市场价一半的价格为俄罗斯经济输血。但是俄罗斯并未领情,后来却把原本为中国提供石油的西伯利亚油田的股权卖给了印度。俄罗斯真的连妓女都不如,妓女起码还是等价交换,但俄罗斯就是背后捅刀的主,年初时就借打击影子经济为幌子,给无数华人商户造成巨大损失。

但中国的媒体,却始终在美化俄罗斯,稍有对俄不利传闻,官媒就立马出来澄清。又整天把俄罗斯描述成抗美英雄,把扶持中东独裁者描述成匡扶正义,把普京描述成旷世明君,会见外宾天天迟到几小时,牛逼哄哄的样子。而美国永远是到处破坏,到处恃强凌弱。虽然我们四十年前就已经改革开放,但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却没有因为开放而转变,即便美国为我们每年提供数千亿美元的顺差,我们的媒体终日都在亲俄反美。

虽然没有一个高官把子女安顿在俄罗斯,但是他们从没放弃告诉老百姓,俄罗斯是朋友,美国是敌人。现在终于如愿以偿,我们取代俄罗斯,成了美国的冷战对象。反了那么多年美,终于等到了美国的反制。

国与国之间怎么可能有单纯的敌友关系?谁一年给你3000亿美元的顺差,谁就是你的朋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一个国家如果用意识形态去经营经济,最后只会沦落到靠意识形态来果腹,无数历史都验证过这一点。


© 好五倍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中国青年行动者发展关注组 |青年行动者处境调研报告(全文)

$
0
0

中国青年行动者发展关注组 / China Youth Activists Development Concern Group
chinayouth@protonmail.com
*在尊重知识产权、保留作者署名的基础上,本报告无偿开放给公众/团体/机构转载、印刷、传阅,并支持用于任何形式的研究/讨论活动。

目录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行动者定义及主要发现

1.   研究方法及中国青年行动者定义

2.   主要发现

三、    青年行动者概况

1.   青年行动者投身公共领域的动机与路径

2.   青年行动者的一般工作方法

3.   学习方法与政治风险管理

四、    青年行动者的现实困境及心理状态

1.   政治风险加剧

2.   机构或群体资源匮乏、低度发展

3.   行动群体内部矛盾

4.   多重夹击下的个体脆弱性

五、    青年行动者对运动和政治的看法

1.   不甘心的“冬天”

2.   对政权认可度下降

3.   理念与行动的分裂

4.   对民主政治基本认同但认识复杂化

六、    青年行动者的需求

1.   行动群体内外的支持性环境与有效沟通

2.   知识技能提升与获得指导的机会

3.   资金和人力资源

七、    结论

一、    研究背景

200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环境也相对宽松,虽然官方和民间拉锯不断,但总体而言民间社会力量呈成长趋势。在这种相对有利的条件下,尤其在2008年至2013年之间,一大批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NGO)和公民团体出现,权利型NGO和行动者网络也不例外,许多关注社会公共议题的青年人也满怀理想与热情加入到这些NGO和团体中,进行多种多样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工作,并促成不同层面的社会影响和改变。一个数量不断增加但边界模糊的青年行动者群体逐渐成型。

然而,从2013年开始,由于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官方加强意识形态管控、逐步收紧政治空间,一系列针对权利型NGO和公民团体的政治打压和污名化在2013年至2015年间集中发生,包括对青年行动领域造成巨大影响的益仁平“被关停”系列事件、“3·7”女权案、反歧视公益人被捕案、“7·09”人权律师大抓捕事件、“12·3”劳工案等[1]。这种由政府与国家暴力机关合力的打压持续至今。这对于相对年轻、对中国政治接触尚浅的青年行动者们而言,犹如当头棒喝。

中国社会行动领域的发展似乎进入了沉寂期。如此背景下,青年行动者的社会处境和现状如何?

本项调查研究通过对36名青年行动者的深度访谈,试图描绘青年行动者们当前面对的重重困境,及ta们在逆境中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本调研进一步了解近年的形势变化引起了青年行动者对政治和运动怎样的认知改变,并梳理ta们面对逆境所需要的主要资源。本项研究始于2018年1月,完成于2018年12月,历时一年。调研团体希望通过这份报告,增进外界对中国青年行动者的理解,也希望藉此为中国青年行动者带来可能的帮助和支持。

二、    研究方法、行动者定义及主要发现

1.      研究方法及中国青年行动者定义

本次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访谈作为资料收集的手法获得研究资料。访谈员根据调研团队与研究员共同拟定的提纲对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平均访谈时间为2小时。提纲作为访谈内容的基础框架,在提纲之外,访谈保持有限的开放性。除了访谈所获得口述语言内容,访谈员手记也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考资料。访谈于2018年3月全部完成。

从访谈对象所在的领域来看,劳工与性别议题占了多数,也涉及环保、残障人权益等其他领域,行动地区包括广东(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北京、武汉、杭州、西安、兰州。从年龄分布来看,其中83%的访谈对象年龄为25岁~35岁,14%的访谈对象年龄为36~45岁,3%的访谈对象为其他年龄。

在调查报告展开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调研对象的范围和样本的代表性。在挑选访谈对象的时候,我们会更关注那些曾经受到各方压力的行动者。换言之,本调研关注的群体是在“青年公民行动者”这个较为“激进”的群体中更为“激进”的一群行动者[2]。这里所说的“青年公民行动者”,主要指在一定生活阶段中以促进民间社会的组织团结、参与边缘/弱势群体权利抗争、或为公共事务奔走呼号为主要事业的青年人。这其中的“民间社会”指的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与政府体系,以及市场力量的场域,它由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及志愿者行动网络组成。“边缘/弱势群体”的指称不是固定的,它随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而变。这些年吸引青年行动者关注的弱势群体有劳工(农民工与新工人群体)、残障人和性少数群体等。“公共事务”的范围非常开放,它包含了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公共经费的使用等议题。强调以参与这些工作为“主要事业”,便于与大量存在的、偶尔参与志愿者活动或网上公共讨论的青年人群体做区分。我们所采集的样本中的青年人绝大多数有在NGO等民间组织全职工作的经历。当然,因为参与公民行动的形式非常多样,样本中也有一部分人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身份。强调“一定生活阶段”是因为我们注意到这个群体的不稳定。有些青年人会在涉足公民行动后一直坚持下去,并最终把其中的某些工作变成自己的人生事业。但也有一些人会在参与行动的几年后选择进入营利性的市场机构工作,或回到学校继续深造。“青年”也是一个相对流动的概念,选取访谈对象的过程中并未刻意设置年龄门槛,但会特别关注那些在踏入社会的重要阶段(主要是三十岁以下)即开始接触社会行动的人。

2.      主要发现

本研究通过对青年行动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大多数青年行动者是出于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注而投身公共领域,少数人也出于改善社会政治制度的理想加入运动。ta们大多专注于某一议题从事促进弱势群体权利平等和社会改善的工作;政治打压的强度和密度加剧后,部分人也曾参与到政治犯救援的工作中。总体来看,其工作或行动没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主要体现为其行动和言论立场不以涉入一些政治红线为主要方向,如挑战共产党及政治制度的合法性问题、介入民族分裂和台湾独立等问题。观察调研对象的自我发展时也发现,大多数中国青年行动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方法欠缺系统支持,面对政治风险其应对和管理能力处于较为初级的状态。

中国青年行动者当下最严重的困境来自政治风险的不断加剧,本调研中94%的受访者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政治打压。青年行动者所属的机构和团体,在不友善的大环境下,由于资金和人力的匮乏,长期停留在低度发展的阶段。青年行动者自身则面临经济无保障、家人不支持、机构支持薄弱、心理救济缺失等多重脆弱性,往往只能独自承担政治风险,且无法看到自身经济和职业发展前景,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普遍。同时,行动者群体内部的矛盾在外部压力加剧的情况下难以疏解,易成为压垮青年行动者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青年行动者群体呈现碎片化趋势,行动者流失加速。

社会运动当前处于低潮期,是青年行动者们的基本共识。政治风险上升、舆论环境恶化、政府管控手段升级和行动群体碎片化,是ta们认为当前无法推进社会运动的主要原因,但多数行动者并不甘于放弃,在艰难的环境下仍希望继续从事公共领域相关工作。同时,青年行动者们对政权整体的认可程度有明显的下降,部分青年行动者对运动和政治的观点激进化,对中国社会前景的看法也愈发悲观。普遍的失落情绪中,青年行动者们的未来计划表现为蛰伏与等待。本研究也尝试了解青年运动者对民主政治的看法,发现ta们仍对民主政治保持较高程度的认同,但也出现与国际社会运动类似的复杂反思,并非将民主政治全然理想化。

青年行动者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支持性的群体环境、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以及传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其中,支持性环境包括三个小方面,行动小团体内部的支持信任、泛行动群体内部的友善联结,以及行动群体与社会公众之间保持沟通。知识和技能提升则包括专业技能、理论分析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在2015年政治打压深化后,许多行动者也希望能获得海外学习的相关资源。

三、    青年行动者概况

本节将从青年行动者投身公共领域的动机与路径、一般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风险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描述和分析青年行动者群体的概况。

1.      青年行动者投身公共领域的动机与路径

本调研的访谈对象平均年龄为29.6岁,基本出生和成长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社会逐步开放的“稳定时期”,与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辈运动者相比,ta们对政治制度问题的感知方式源于日常生活而非巨大的政治性事件,因此更容易发现和更有意愿关注具体的社会不平等问题。青年运动者投身公共领域的动机基本可以分为三类:最常见的是对弱势群体权益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其次是由于自己或身边人的权利受到侵害;也有小部分的青年人是出于对政治制度的关注而投身公共领域。

自发的对社会平等的关注和追求,使得ta们一旦接触到相关机会,如支教、NGO工作平台、权利侵害事件和相关社会学科,就会主动发起或参与到相关行动和工作中。从路径来看,访谈对象中有不少人是通过大学时期的各种社团活动接触到公民行动的。这些看似普通的社团活动之所以能够引发大学生参与公民行动的热情,是因为它们通常与更为广阔的行动者网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网络包括一些注册的、被官方认可的机构,也包括一些没有注册、但并未被官方直接否定的机构、团体。这些机构的工作往往聚焦于社会公共议题,带有相对强烈的批判性。在参与它们所组织的培训营、讨论会等活动过程中,青年人意识到自己关注的问题有一个社会的根源,因而愿意投入一些超越自身利益的社会活动。例如,对于性别议题感兴趣的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参与大学内外的活动而认识香港、台湾乃至海外的行动者和知识分子,接触并掌握女权主义和性别研究的话语,通过亲身的行动实践,蜕变为行动者。也有一些青年人是通过参与集体行动的事件而意识到民间社会的存在,比如广州地区的一些青年人是通过参与环卫工人的集体维权行动而对劳工议题产生兴趣,并进一步通过行动网络加深对于社会议题的认知。

有的青年人因为自身或其亲戚朋友就是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受害者,如疾病歧视、残障歧视、性别歧视、劳动权益受损等,于是开始为自己或与身边人的权利进行抗争,后续选择留在相关领域为自己所属社群的权利而工作。

也有的青年人在投身公共领域之前已对政治和社会制度有所思考,怀抱宏观社会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加入运动,较关心时事和抽象理念。但非体制化的公共领域工作可选择性较小,主要以NGO为主,这类青年人在刚开始进入公共领域时,也同样从事反歧视、环保等特定社会议题的工作。遇到新的机会或环境发生改变时,ta们也有可能转换议题或参与到时事热点相关的工作中。

总体而言,青年行动者加入公共领域的动机以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改善为主,工作内容也集中于具体的社会议题,包括性别平权、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等。

2.      青年行动者的一般工作方法

本调研访谈到的行动者工作方式非常多样,我们对这些工作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其中最多人曾从事或正从事的是面向不同社群、针对不同内容开展工作坊、培训的组织工作;其次是使用制度内手段的倡导工作,如给政策研究与倡议、人大代表写建议信、提起法律诉讼、信息公开申请等;接下来是街头“行为艺术”、社群或社区服务、公共议题的调查研究、推动影响性个案、独立媒体运营、劳工权利运动等等;也有少数人曾独立参选基层人大代表、参加街头抗议活动、从事青年空间运营等。无论有无机构身份,大多数青年行动者在具体工作中对这些方法是交叉使用的,极少有人只做一种而不参与其他方式的工作/行动。政治打压加剧后,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参与过政治犯[3]救援工作。

本调研的受访者普遍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取得过一定的成就、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包括推动过实质性的政策改变、运营过所在领域中标志性的机构或公共空间、介入或组织过数十至上百人的集体维权行动、获得过大量国内外主流媒体报道、获得过较高级别的国际关注和认可、培育了一定数量的新生代行动者,以及组织过影响力较大的政治犯救援行动。可以说,本调研中相当比例的受访者是其所从事公共领域中的标志性人物。

总体而言,本调研的受访者在中国社会运动的光谱上分布广泛,从处于相对“温和”到相对“激进”都有涵盖。但在比例上,相对“激进”的行动者在受访者中的比例远大于在全部NGO和公民团体中的比例。因此,本研究可视为对中国运动光谱中不同位置的青年行动者的经验、思考、感受和现况的较完整梳理,但或不能视为中国青年运动群体的对应比例的展现。

从受访青年行动者的工作方法中,可以总结出三个特征:

1)       绝大多数青年行动者参与的是具有批判性的社会改善型工作。青年运动者们最普遍采取的工作方式,从赋能培训、政策倡导、街头行为艺术,到劳工运动、独立参选等,其诉求都在于改变社会不平等结构或改善与落实政策和法律,在政治性质上是改革性而非对抗性的。少部分行动者的工作,如独立媒体和青年空间运营,属于相对中性的工作。个别青年行动者曾参与街头抗议,显示出一定的对政治制度的反抗性。政治犯救援工作具有一定的反抗色彩,但绝大多数参与其中的青年行动者是在政治环境紧缩后,因自身或伙伴遭到打压而参与到政治犯救援的行动中,也同时具有人道主义色彩。这部分青年人除政治犯救援以外,几乎没有参与其他公开表明政治反对立场的工作。可以看到,青年行动者从事的公共领域工作,从策略、手法和对外树立的形象来看基本以改善社会、推动真实有效的社会改变为目的;是否以运动者身份公开表达政治立场、直接批评政府或政权,成为一种策略而非原则。

2)       青年行动者的工作呈现职业化和专一化的特征。并不是所有进入这个领域的青年人最终都会沉淀下来,成为专职的行动者。从最初的行动浅尝到确定自己的行动者身份,ta们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化”过程:志愿行动者——接触到行动者网络和机构——进入机构/团体——专职行动者。本调研的受访者大部分曾在关注某个公共议题的机构或团体内从事全职工作,ta们往往将参与公共领域工作理解为符合自身理想和价值观的职业。从个人行动者转变为有机构或团体身份的专职行动者后,ta们通常选择专注于单一议题如性别、劳工、环保、残障、LGBT、疾病歧视、教育等展开长期耕耘的工作;交叉议题的工作者同样存在,但在比例来看是极少数;少部分对政治制度的更高关注热情的行动者,则会在具体议题工作之外,以个人身份介入时事热点事件或隐秘地参与政治性议题的行动,这与公共领域的工作机会不无关系——直接介入政治性和社会热点事件所带来的风险表现得更为直接、即时,而支持此类行动的相关机构少、工作机会也少。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专职”,依然与商业社会的专职性质有所不同,因为并非所有NGO和团体都能被政府允许注册。青年行动者的专职身份,更强调其组织化的意涵。

职业化的过程也包括一些基本组织能力的训练,比如向公众筹款、写项目申请书、组织社群培训和会议等等;自身也会不定期地参与议题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长期专注于单一议题的工作和训练,使青年行动者的能力和经验呈现出集中于单一领域的现象。

3)       大多数从事权利推动工作的青年行动者在工作中需要引入舆论手段,主要包括社交媒体传播、主流媒体合作。这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由于没有稳定有效的压力渠道,行动者只能通过制造舆论压力引起政府重视,从而间接地、效果不易明确地促进诉求的达成。

3.      学习方法与政治风险管理

对青年行动者来说,学习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支持其持续参与公共领域事业的重要条件。从调研结果来看,青年行动者的学习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社群组织的能力,社会问题分析的能力,社会运动及相关社会学科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如筹资、摄影、写作、协作、英语等)。

但青年行动者曾有或现有的学习渠道基本是非正式、不稳定的。受访者中,大多数人承认在进入工作领域前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不深。这意味着运动和行动者自身都需要为经验有限和知识不足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最多人表示曾经或正在使用的学习方法是在工作中探索总结。较多人使用的其它学习方式是与参与短期培训和工作坊、阅读自学、与同行或前辈交流讨论,这些方法欠缺系统性,效果较为有限。

2015年行动空间严重紧缩后,不少青年行动者希望通过留学进修的方式提升相关领域知识水平和理论分析能力,同时规避风险。但由于出国留学的门槛和成本很高,并非所有有此意愿的行动者都有条件采用此种学习方式。

青年行动者早期日常采用的政治风险管理方法较为初级。被采用最多的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内部信息安全处理(如使用加密的通讯软件、非国内公司提供的电子邮箱服务)、自我审查(即不进行或不公开进行风险较高的工作)、工作/行动透明化(向公众包括警方公开工作内容,若警方不允许做则放弃某项工作)。政治风险和警方监控加剧后,后两种方法导致青年行动者的能动性大幅降低。

可以看到,受访的青年行动者早期普遍具备风险管理意识但应对能力有限,政治环境急剧紧缩对不少行动者造成的打压效果较为明显。本调研中,大部分受访者受到过轻度至中度的打压,包括活动被叫停、警方电话骚扰、约谈、逼迁、向工作单位施压等;另有部分受访者受到过程度较深的打压,如拘留、判刑、关闭机构等。打压对青年行动者的工作可持续性和心理状态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四、    青年行动者的现实困境及心理状态

中国青年行动者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来自于近年急剧上升的政治压力。不友好的政治现实导致ta们所属的机构或团体缺乏资源,难以有较高程度的发展,青年行动者也因此无法获得显著的职业发展和收入增长;政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不理想,导致青年运动者在经济、家庭和公众方面所能得到的支持都明显不足,个体脆弱性较显著,出现抑郁心理状态的行动者比例较大;加上运动群体的内部矛盾往往难以短期内有效解决,受到影响的怀抱理想和具备行动力的青年逐渐从运动中流失,行动群体呈现出不断碎片化的状况。

1.      政治风险加剧

中国青年行动者首要的困难来自政治高压下行动空间的紧缩。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都在近年遭到过官方(以警察为主)不同程度、不同形式、覆盖工作和私人生活领域、正常或非正常执法程序的干扰,其中最常见的是言论审查、警方约谈和叫停活动。

由于中国的政治现实加重了运动方式的局限性(如政府通过一系列手段限制公民组织集会、游行等),大多数青年行动者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或主流媒体制造舆论影响力来推进诉求/目标的达成。随着2013年后言论环境紧缩,青年行动者发起的议题和行动越来越难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曝光。即便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渠道进行传播,严格、严密的网络言论审查制度、频繁的删除内容、封锁账号也给行动者们的工作带来巨大障碍。在独立媒体工作的行动者表示,“已无法记得被封过多少个账号”,传播效果较好的内容被删除或屏蔽已是家常便饭;网络用户实名制实施和普及后,更加带来注册新账号困难的问题。另外,线上传播也会带来线下的压力,部分行动者曾因参与线上联署或转发时事相关文章而遭到警方或学校约谈、施压。政治空间紧缩带来的传播审查,导致青年行动者在主流社会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急剧下降。

警方对行动者工作乃至生活的骚扰近年显著加剧,有行动者用“无止境”来形容骚扰的密度。一方面表现为警方干预行动者工作的界线较过去大幅降低:过往被默许的联署、讲座、发表文章、举办不同类型的营会等,现在也可能导致机构被调查、负责人被约谈、活动被叫停。另一方面,女权、LGBT、环保、疾病歧视、劳工权利等原本仍有社会活动空间的议题,经过轮番打压后,政治敏感度也在陡然上升。多名行动者谈到,仅因为被官方视为“敏感人物”的行动者参加了某活动,发起该活动的机构/主办方即会受到警方的调查或叫停活动。这也导致不同的行动群体和机构之间出现自我审查和评估其他机构敏感程度的现象,造成行动者和机构之间相互评判、隔离的倾向。

另一种常见的骚扰方式是“逼迁”,即通过干预中介、房东、威胁行动者的方式阻止行动者继续租用原来的或新租赁的住处、办公室。这种骚扰方式不仅为行动者带来难寻落脚点的现实困扰,也往往因为拿不回押金从而不得不承担经济损失;逼迁还引发行动者与日常生活环境(如房东、邻居、室友乃至亲属)之间的矛盾,对其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不安定感。

除了上述常规操作,2013年之后,以往较少发生在青年行动者身上的政治打压模式也变得普遍和频繁,包括行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机构被强行关闭、家人被骚扰等等。不少行动者坦言自己和伙伴遭遇的打压远超预期。本调研的受访者中,有近三分之一曾遭遇机构被关闭或查抄、家人被骚扰、自身或同事被拘留甚至判刑的状况。在这些行动者中,几乎所有人都是在2013年尤其2015年之后才第一次经历拘留或以上强度的打压。

此类严重打压对一个行动者、一个机构甚至一个议题领域的打击很可能是接近毁灭性的,大多数遭遇严重打压的行动者长期内难以在该领域继续工作,或必须大幅降低行动的强度和自身的可见度。机构的关闭,也使行动者失去稳定合作的平台,进入更加分散的状态。几乎所有曾遭遇打压的行动者都曾出现焦虑、恐惧、警戒、抑郁等创伤性症状。

我们对调研对象遭遇过的政治打压做了梳理,从中可以看到其手段的多样性和强度的不可抵抗性。

与打压同步的是,一些行动者们开始更新原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方法,分析国家及政府打压民间社会行动的基本逻辑和走向。针对此的培训项目也开始受到资助方的重视。

2.      机构或群体资源匮乏、低度发展

政治环境恶化直接导致行动群体的资源匮乏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资金和人力匮乏。

《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在2016年9月1日和2017年1月1日接连正式施行后,也直接影响了社会行动领域的资助环境,权利推动型的民间机构(以下简称“权利型机构”)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近十年本是中国境内的公益基金会大发展的十年,但是参与公民行动的青年行动者,尤其是参与较有批判性和对抗性行动的行动者们并没有获得太多新的机会。随着政治形势紧缩,国内资助方自我审查加强,对权利型机构或团体表现为“敬而远之”。同时,一些过去较为积极支持中国的权利型机构的国际资助方,为获得在中国大陆地区活动的合法身份,大幅减少了对权利型机构的投入。最近几年公益领域中流行的网络众筹,对大多数青年行动者来说帮助并不大,因为在更广范围之内的公众对于青年行动者们的了解也很有限。

资金来源的匮乏,导致部分行动和权利型机构资金断流,不少行动者处于无酬劳动或没有稳定收入的状况。个别机构的资金问题持续无法解决,因而缩减人员和项目,若再遭遇打压,往往会选择关闭。一些资源较多的机构或团体尽管能以各种方式勉强维持资金链稳定,但也难以发展扩大,无法随年资提高人员工资,也无法吸引新人进入。另有一些权利型机构则选择尝试调整工作内容,转向开发能够被政府和国内基金会接受的项目。

资金短缺、人力匮乏,加上不时遭遇政治干扰,导致整个致力于公共领域的行业近4年以来处于低度发展的状况。在此期间,许多年轻的行动者一开始进入行业就要单独负责一个项目工作,尽管这种经验能迅速为ta们带来运动的兴奋和成就感,由于机构或团队人手和资源不足,往往无法为成长中的青年行动者提供相应的工作指导与支持、学习资源和晋升机会。

在近年运动进入低潮后,许多行动者仍表露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社会理想的高度认可,希望留在公共领域工作,但长期无法获得职业成长和收入增长,加上外部缺乏有效、系统的行业性支持,行动初期的热情和信心面临耗散。

3.      行动群体内部矛盾

关注公共领域的机构和群体,如同其他行业的机构,内部也会有权力关系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存在,产生种种矛盾甚至斗争。青年行动者大多是抱着社会平等和公共参与的理想投身到运动中,ta们对不平等问题往往敏感度更高、批判性更强。当发现群体内部存在权力压迫和不平等、不民主问题时,青年运动者更容易察觉且感到难以接受。如果这种问题得不到公正有效的解决,难免会对运动产生失望情绪,也更难有动力维持对运动的高强度付出。

行动群体现存的内部矛盾主要围绕两种主题:运动理念和方法的分歧;群体或机构内部资源和权力分配的问题。

运动理念和方法的分歧,通常涉及行动组织与行动者个人之间所谓“温和”和“激进”的相互评判。比如,逐渐转变为温和立场的机构负责人,倾向于与“激进”、“敏感”的机构、议题和行动者保持距离,包括不参与对被打压的同行的声援、不在自身工作内容中引进权利成分、要求内部成员跟官方保持沟通和妥协、甚至拒绝某些被认为“敏感”的行动者参加其举的办活动等等。这些举动可能引起被“保持距离”的行动者和群体的不满,也可能在机构内部引发争议。一些行动者会因此对相关机构和负责人感到失望,认为ta们违背了参与公共领域的理念和初衷,进而逐渐分道扬镳。

然而在现实的行动群体中,由运动方式和理念差异引起的分裂及伤害可能远少于由资源分配和权力关系问题。访谈对象中,表示自己因后者感到受伤的人数是前者的约三倍。资源和权力分配的矛盾可能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样,如群体内部的性别和情感问题、某个运动归功于哪个机构的问题、群体内部话语权问题、机构资金运转透明度的问题、工作负担问题等等。

但相比于问题本身,往往是群体内部处理矛盾的方式更容易导致群体的撕裂。一些因群体内部矛盾受到创伤的行动者认为,行动群体本身即具备较强的批判和抗争意识,因而内部一旦发生矛盾,容易引起强烈的、上升到思想意识高度的批判;但同时又受到运动文化的影响和公共讨论训练不足的限制,群体内部易产生站队现象,双方难以和解。紧缩的政治环境下,公共领域能获得的资源原本就很少,客观上容易出现资源集中的现象。矛盾发生后,权力关系中的弱势方很难再分得资源,边缘且低度发展的运动群体内部也缺乏对话和调解机制,弱势方往往只能被动或主动淡出“运动圈”。

青年行动者参与到运动中,体验着长期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对运动的热情和对群体的归属感成为支撑其持续工作的有效动力。群体内部冲突带来的失望,就很可能成为压垮青年行动者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4.      多重夹击下的个体脆弱性

整个行业的资源匮乏和低度发展,造成青年行动者经济、家庭(亲密关系)、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脆弱性。

参与公共领域的工作收入往往只能满足行动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大多数行动者处于收入“月光”状态,有时需要依靠家人的资助或消耗过去的积蓄。部分机构能够为行动者购买基本的社会保险,大多数行动者由于雇佣关系不稳定、机构无法合法注册或机构资金紧缺,缺失基本的社会保障。大学刚毕业的行动者,出于对社会运动理念的认可和热情,或许能够接受较低的工作报酬。随着行动者年龄的增长,组建家庭、养育子女和生活安定的需求不断上升,同时与主流行业中同龄人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青年行动者的心理焦虑也在加剧,逐渐出现转行的考虑。资深行动者的流失,也容易加剧行业低度发展的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来自原生家庭的压力同样难以避免。行动者的工作和身份难以被主流社会认可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政治风险,大多数行动者的父母不支持子女的工作,青年行动者与家人保持友善沟通的状况较为罕见。为减少父母的担忧和干预,部分行动者不得不向父母隐瞒真实工作内容;另有小部分行动者的父母虽能接纳ta们的社会理想和职业选择,仍难免对其可能遭遇的风险感到焦虑担忧。多个受访者透露,警方曾通过向自己家人施压或恐吓来达到打压其工作的效果。

外部的压力也影响了行动者们的亲密关系。多数行动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群体内部寻找伴侣、发展亲密关系,身处同样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也确实有不少行动者在访谈中表露,自己从伴侣身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照顾和支持。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与伴侣同在一个领域中工作更像是一场噩梦。政治立场、运动手段理解的差异,与亲密关系之中常常会产生的嫌隙交叠,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相互放大。这反而给不少行动者带来了伤害。

在此还要指出的是,过去的经验显示,风险发生后,尽管群体内部能够为受影响的行动者提供多种支持,但由于政治打压是实实在在地直接施加在行动者个体身上,承受这种暴力伤害的仍是行动者本身。这对每个青年行动者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近年来,专门针对政治打压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前面所述的由于内部分裂导致的运动创伤)的心理支持资源非常有限,绝大多数青年行动者是通过忍耐、做运动、同伴倾诉和自我开解等方式度过心理难关。

身受重重压力夹击的青年行动者,无法回避其越来越显著的个体脆弱性。一个明显的现象是,2015年以来,青年行动者群体大比例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近半访谈对象提及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包括对于国家暴力机关的恐惧、对于无法得到更多支持的焦虑、以及对于自己行动价值的怀疑),容易感到无力、彷徨、孤独,认为自己无论在运动群体内还是在主流社会中都处于边缘和缺乏支持的处境;近五分之一的访谈对象被确诊为抑郁症,需要通过服药和定期接受心理咨询进行治疗。

五、    青年行动者对运动和政治的看法

“我们正处于社会行动的冬天”——这是中国青年运动者对当下运动与政治形势的普遍判断。这个“冬天”是由严峻的政治环境,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效应构成的,尽管行动者们并没有轻言放弃,行动群体的内部联结在这个“冬天”里仍然不断被弱化。同时,政治紧缩导致行动者对政权接纳度急剧下降,行动者对运动和政治的看法有激进化倾向。ta们对中国社会的未来流露悲观态度,在实际工作和个人规划中表现为蛰伏和观望。关于民主政治和理想社会,部分行动者也有更多、更深层的思考。

1.      不甘心的“冬天”

本次调研的青年行动者对时局最具共识的看法是:政治威权性加强,政府对民间异议容忍度降低,社会行动空间持续收缩,因此基本不具备行动的条件,运动正处于艰难的低潮时期。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都表达了类似的判断,ta们对“条件不具备”的描述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政治风险高、舆论环境差、政府管控升级和资源匮乏。其中行动群体和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第四节中已作阐明,本节不再赘述。

政治风险高主要指的是行动者被捕、被骚扰和机构被关闭的风险上升。多名访谈对象表示,近年发生的连续多起行动者被抓捕事件,对ta们自身的风险级别判断和心理冲击很大。ta们同时认为,针对公民社会力量的打压仍会持续,“这就是冬天。”有行动者提到,由于进行组织工作的风险特别大,ta所属的团队现在尽量采用线上提出行动方案但不进行深度动员的行动方式,然而这一方式的效果非常不稳定。有从事劳工运动的行动者表示,当前环境下,工人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基本无法进行。另外也有多名行动者指出,过去官方的“红线”相对可以把握,但现在要开展工作,政治风险基本是难以判断的。一些行动者开始将遭受打压和牺牲个人自由视为坚持社会理想和行动难以避免的代价。

关于舆论环境差,有受访者这样形容:“政府在管控舆论这方面真的是飞速进步……它好像那种我们不知道的怪兽,它的进化是超乎我们想象的。”除了网络审查、删帖、封号等问题外,对言论环境有所观察的行动者发现,由于缺乏稳定开放的讨论空间,以流量为导向的自媒体舆论环境变得非常戾气,许多传统道德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变得不容辩驳,理性和有来有往的讨论无法展开。这对于反歧视等涉及公众意识提升的议题极为不利,行动者经常陷入被官方媒体和主流媒体污名化、被认为是反华势力的处境。同时,带有平等、自由等现代价值倾向的内容很可能被删帖,难得积累到一定读者数量的独立自媒体也会轻易被封号,这使得澄清性的内容无法有效传播。权利型机构或群体在自媒体传播中本身不具优势,紧缩环境下几乎更加无法到达公众。

行动者们对政府管控升级的感受更为明显。一方面是警方的监控手段进步,一些行动者长期面临跟踪、驱赶、监控行动和被禁止活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持续参与运动的可能性;一些机构为了保持合法身份,自我审查严格,行动力减弱。另一方面,政府的管控升级还体现在压制手段的多样化上,比如动用学校向行动事件中的当事人施压,利用合作自媒体对权利型机构和行动者进行污名。随着运动进入低潮期,多名行动者指出,缺乏资源和活力的行动群体正在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近年少有新人加入;同时失去话语平台,与社会主流脱节的趋势难以避免。

另外,受访者们进一步提出了ta们对行动群体的担忧:“有很强烈的被打散的感觉,被环境打散了。”政治高压之下,不同理念、议题和工作方式的行动群体之间相互隔离、封闭性上升;经历过政治打压的行动群体,内部联结被强制打散;未经历直接打压的群体也因活力下降而内部联结弱化。不少受访者提出,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有意识地维持行动群体内部联结,同时促进跨领域行动群体的合作交流。

多数受访者们表示,“冬天”的严峻程度,不断刷新ta们的想象,ta们因而常会感到无奈和彷徨,但许多行动者也同时表现出一种“不甘如此”的心态:

“在这种集权的制度下面,基本上是没有(以前那种)行动的空间,但是作为一直参与了那么多年的一个行动者来说,会觉得自己还是希望去做点什么。”

“可能刚开始会有(暂时离开)这种想法,但是都已经快30岁的人了,没有必要再去逃避这件事情,这(指社会行动)就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行动群体)散了就永远散了……(所以)千万不能散,一散就完了。”

2.      对政权认可度下降

在近年官方对民间社会力量的连续打压之前,大多数行动者是抱持解决社会问题的愿望加入到运动中,对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归结为政策制定缺陷、地方政府执政不当、或既得利益团体影响政策等。青年运动者对主流意识形态普遍认可度不高,但少有对政权、体制作出公开的否定性表态和直接反对政权的行动,相对而言更多表现为“政治冷感”。然而,在经历政治打压、见证政府对民间社会力量发展的扼杀之后,虽仍有少数受访者强调自己不追求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转变,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年行动者展现出显著的对当前政权产生质疑的过程。以下是两个典型例子,为保护受访者身份,特异性内容有删减:

“一开始被打压的时候,我就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后来慢慢就接纳了,接纳自己确实就是被政府打压,政府就是不喜欢你。”

“之前,我们……是在合法的法律框架之内的,我还认为他们对我们的这种打压,是一种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方向……之后,我就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低下的问题。造成现在这种社会矛盾,包括社会的乱象以及对我们的打压,完全是在保护他们的执政地位,并不是单纯的以前所认识的地方政府不作为的行为。”

可以看到,部分青年行动者在经历打压和见证政治转变之后,从过去不能理解打压或认为打压是个别现象,到后来认为,当前政权本身就是不接纳人民的诉求和自主意识的,政权的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统治。这种转变背后不可忽视的是,政治打压加剧促使相当比例的行动者对政权产生了整体性的质疑。

在对政治现实产生认识转变的基础上,行动者们开始进一步分析自身工作与政权之间的关系。有多位受访者指出,由于官方长期不具备吸纳民众意见的意识和意愿,过去的民间行动通常是通过舆论施压的方式对官方进行“倒逼”,但在打压深化和政治紧缩之后,这种方式变得“越来越没用”。因为随着政府管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和行动群体的实力对比越发悬殊,掌握权力优势的官方被认为更加封闭和傲慢,行动者不再具备召唤起值得官方重视的公众压力的条件,影响政府作为甚至与政府合作的可能性也几乎降为零。相反,有受访者注意到,有民间团体为了获得资源,出现迎合官方甚至被官方渗透的现象。

随着政治打压和政治空间紧缩造成的社会行动环境恶化,青年行动者本就十分有限的工作空间和资源进一步消失。有遭受打压后到国外进修的行动者认为,中国的非民主政治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在中国没有发展和建立公民社会的空间。

3.      理念与行动的分裂

约30%的受访者提到,在自己或身边的行动者受到打压后,ta们转而参与到被视为更具政治敏感性的行动中。这些行动者对运动和政治的看法也出现激进化的倾向。例如,有行动者在身边朋友遭受打压时开始接触政治犯的救援工作,朋友获释后,ta仍会参与其他政治犯的救援,相比以往的权利倡导行动,该行动者参与的工作敏感度明显上升。另外,在对工作进行反思时,多名受访者提出,在现实背景下,服务性或个案支持类的工作难以带来宏观意义上的社会改变,因为在结构不发生变动的前提下,受服务的群体无法真正改变处境,权益受损的个案也会层出不穷,受访者对温和行动的认可度出现下降趋势。

同时,有数名受访者强调,不应将激进行动排除在公民行动之外。多名受访者提及,自己对未来社会转型的形势判断悲观,认为中国没有和平转型的可能。一名受访者说:“对于大陆来说,如果你没有任何暴力的行动,没有任何流血牺牲,完成什么事情是不太可能的。”本研究认为至少部分行动者在政治紧缩后对运动和政治形势的看法出现激进化认识的趋势。

但不可忽略的是,在本次调研中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意见,与接纳激进行动的受访者数量相当的受访者提到:“要学会妥协,不要用对立的视角看待行动群体跟官方的关系,与官方合作对于改善具体问题是更为务实的选择。”从受访行动者的现实表达来看,对于行动发展,群体内部可预见会出现“激进化”和“温和化”两种反向的立场。

另外,青年行动者对运动理念表现出的激进化倾向也需要复杂化和辩证的理解。在被问及现阶段的工作计划时,表达出理念激进化倾向的受访者普遍没有进行激进行动或持续参与政治敏感工作的计划,ta们大多愿意在必要时参与更为敏感的工作,例如救援政治犯的行动,但在日常工作计划中更多表现出蛰伏趋势:部分人已经出国读书或准备出国读书,又或计划通过其他方式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部分人提出会将行动日常化,例如提升身边人的权利意识;另一部分人则希望先安顿自己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缓解自己的创伤和抑郁症状,再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行动者们表现出的观点激进化和行动蛰伏化,表面上来看是理念和实践的分裂,这种分裂也确实导致了行动者现阶段普遍出现抑郁和无力等心理状态。但在逻辑上,这种分裂可以说是自洽的:对现实环境的悲观与失落,表现为行为上的蛰伏,希望等待时机和保存能量。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支持了行动者们的判断:中国和平转型的可能性在下降。

4.      对民主政治基本认同但认识复杂化

本调研发现,青年运动者对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价值基本保持较高程度的认同。在描述对更理想的社会的想象时,受访者们的关注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要有权利意识和自主权,二是公众要有制度保障的公共参与渠道。“博弈”、“协商”、“限制”等词汇在受访者谈论民主政治时频繁出现,这也符合现实中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

尽管如此,仍有高达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已经不再谈论“公民社会”,也鲜少在工作或生活中听到他人谈论“公民社会”。对各个行动群体的覆灭性打压,令大多数行动者体会到“公民社会”在当前中国几无实现的可能。有数位受访者谈到美国和欧洲近年出现的民主危机,认为这反映出现有的民主制度或许也蕴含难以解决的缺陷,需要新的思路和语词去更新讨论。我们发现,中国青年运动者并非在全然理想化地理解民主政治,亦不认为实现民主政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策略性地看待民主政治这一过程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必要性。有受访者提出,现阶段,民主制度是公众与执政者能形成政治博弈的前提条件。

另外,也有部分受访者从性别、阶级等角度提出对传统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论述的质疑,认为女性和劳工等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在这些论述中是缺失的,传统的民主论述并没有正视现有社会中结构化的不平等问题。

可以说,虽然多数青年行动者对民主政治和理想社会的讨论相对简单化,但已有相当部分的青年行动者已经发展出国际化和后现代语境下对民主政治的复杂思考,在政治理念上体现出与国际政治、社会运动对接的趋势。

六、    青年行动者的需求

面对政治氛围紧缩、行动群体力量被削弱的现实,多数青年行动者计划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较为保守的姿态,但这并不意味着ta们甘于停滞和放弃实践。本调研请受访者对自己的需求进行了重要性排序,统计发现:群体和团队的支持在青年行动者的需求中占绝对的首要位置,学习资源与心理支持的需求基本并列第二,资金和工作督导的需求并列第三,最后是风险应对的需求[4]。在访谈过程中,调研团队与受访者进一步确认了需求的具体内容,可将青年行动者的主要需求整合为三种类型:第一,行动群体内外的支持性环境与有效沟通;第二,知识技能提升与获得指导的机会;第三,资金与人力资源。

1.      行动群体内外的支持性环境与有效沟通

在谈及自己的需求时,受访者常将群体支持与心理支持并在一起谈论,也往往将与群体内同伴交流作为获得心理支持的主要方式。这显示出许多青年行动者倾向于在行动群体内部寻求心理支持。从外部条件来看,这种现象部分来源于行动者们对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的困难程度。

专业的心理咨询费用高昂,多位受访者谈及经济困难的状况时,特别指出自己没有能力支付心理咨询的费用。同时也担心心理咨询和精神类医疗在中国的隐私风险,心理咨询师在警方压力下有可能透露谈话内容,而精神科医院在性质上为国家所有。有受访者谈到,在自身和群体伙伴遇到打压时,ta不敢再到医院复诊抑郁症,导致被迫断药,出现心理崩溃的状况。更关键的是,能够为行动者提供心理咨询的资源非常有限,受中国主流心理治疗体系训练的咨询师未必能处理行动者遭遇的政治暴力、运动创伤等特殊问题。专业心理支持匮乏的现实,可能也是导致行动者心理支持需求排在高位的原因。

提供心理支持之外,受访者所谈及支持性环境还包括三种层次,按重要性排序分别是:第一,团体内部的相互支持、深度理解、密切信任的氛围;第二,小工作团体之外,受访者希望广义的行动群体内部的氛围相对友善,不同议题、在理念和行动光谱上不同位置的行动群体能相互合作和保持交流;第三,受访者希望行动群体和公众之间存有沟通的机会和平台,而不是持续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和污名化。

受访者将群体和伙伴支持的重要性排在专业心理支持之上,一方面是青年行动者认为支持性的群体氛围能有效缓冲行动环境恶化造成的心理痛苦;另一方面,群体内的不友善给行动者带来的心理痛苦更甚于大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数位受访者提到,遭遇风险感到痛苦和恐惧时,来自群体的陪伴和支持能有效缓解压力和恐惧;另有多位受访者则说到,在遭遇风险之后,来自行动群体的隔离和边缘化,对其造成比失去人身自由更大的痛苦。还有多位曾陷入群体内部矛盾的受访者说,内部矛盾给自己带来的打击,才是淡出群体和暂停参与行动的最主要原因。

可见,行动群体内部是否能建立起支持性环境,往往会成为行动者在恶劣环境下能否坚持从事公共领域工作的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而如何创造群体内部的支持性环境,中国的青年行动者们才刚刚开始探索。

2.      知识技能提升与获得指导的机会

青年行动者希望学习提升的能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专业技能、理论分析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

关于专业技能,青年行动者在工作中虽然不时会有参加短期培训或工作坊的机会,但多位受访者提出,希望有更为系统和多样的专业技能学习机会,扩展自己能在工作中应用的技能,比如,应用戏剧、视频剪接、协作等等。

由于近年中国的政治局势急剧变动,不少青年行动者也希望能学习一些抽象的政治和社会运动理论工具,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身处的政治环境,制定更适用于中国的行动和话语策略,以及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另外,也有受访者希望提升自己在阶级、性别等视角上的理论分析能力。可以看到,中国青年行动者对自己的宏观政治社会认知水平有更高的期待。

对于风险应对能力,行动者们不仅认为自己需要掌握专业的信息安全技能,如保密通讯技能、电子设备安全技能等,也强调希望提升政治风险分析和应对的能力,包括:警察的逼迁和谈话意味着什么、如何应对警察约谈、如何对行动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如何制定风险预案等。

需求调查中“工作督导”也被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不少受访者提出,除了不定期地参加业内培训,ta们也希望能在工作中获得具备丰富经验、专业能力强的行动者的指导,不仅出于对自身工作能力提升的期待,也认为这有助于降低青年行动者在工作中的焦虑感和孤立感。

2015年开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针对社会行动者的政治打压,促使越来越多青年行动者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前往海外留学,暂时规避风险的同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学习,拓宽视野,尝试对中国社会行动发展探索新的思路和出路。不过,海外留学门槛较高且成本高昂,访谈过程中,缺乏资源的行动者也坦承期待外界能提供相关的资助和机会。

3.      资金和人力资源

在政治环境紧缩的情况下,行动群体面临的资金和人力缺口比政治环境宽松时更为严重。资金和人力,也与行业能为行动者提供多少内部支持和学习资源直接关联。关于资金和人力紧缺的原因,及资金和人力紧缺造成的行动者困境,在本报告第五部分中已有较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七、    结论

2013年以来,不断紧缩的政治环境,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中国青年行动者多重的困境和脆弱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政治打压的直接伤害,如骚扰、逼迁、限制人身自由、关闭机构等。同时,政治紧缩严重限制了公民社会团体所能获得的资源,导致这些团体长期处于低度发展的状况,无法为青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发展,这也进一步导致青年行动者难以获得经济保障和家庭的支持。青年行动者的脆弱性显著,在大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限制下,ta们心理状态也不断恶化。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行动群体内部也并非友善平等的“乌托邦”,无法解决的矛盾和权力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常常使行动者对运动感到失望。行动群体碎片化,行动者流失,是当前这一行业难以回避的问题。

政治风险增加、舆论环境恶劣、政府管控升级、行动者群体碎片化等种种不利因素,使青年行动者们基本达成了“运动处于低潮期”的共识,但ta们普遍未放弃推动社会改善的理想,而是在内外交困的状况下或安顿自我、或进修学习、或低调持续行动、或反思行动文化并尝试新的实践路径。同时,青年行动者对政权的认可度降低,过往对政策和社会问题的不满,有上升为对政权的质疑的趋势。ta们对运动和政治的看法激进化,在行动上则表现为蛰伏和等待。青年行动者们开始对接国际上对民主政治的复杂反思,不认为民主就是“万灵丹”,但仍对民主社会和制度保有一定程度的认可,认为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过程。

即便现实环境日趋严酷,青年行动者们并不打算就此停滞。ta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行动者对多方面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需求,也希望改善社群内外环境,给予彼此更多的支持,但资金和人力的紧缺将是行动者群体长期的发展瓶颈。中国社会运动的冬天不会很快过去,青年行动者群体若要度过寒冬,仍亟待外界的支持和自身的持续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北京益仁平中心将对警方查抄提起投诉控告》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renquanfazhi/yl-03272015123943.html;《益仁平回应中国外交部“涉嫌违法”指控》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4/150415_beijing_yirenping; 《中国5名被拘女权人士“已经全部获释”》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4/150413_three_women_activista_release; 《北京益仁平中心:就公益人士郭彬、杨占青遭刑留及近来当局对民间公益事业密集打压的声明》http://wqw2010.blogspot.com/2015/06/2015-6-12-6-12-6-15-2007-2015-4-4-30.html;维基百科《中国709维权律师大抓捕事件》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國709維權律師大抓捕事件;《广东劳工NGO遭连串打压,至少3人被刑拘》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205-mainland-guangdong-worker-ngo/

[2] 此处所指的“激进”,是引用中国NGO和公民团体内部常用话语中的定义。理念上偏向民主价值的,诉求上涉及权利的,方法上涉及公开行动和传播的运动和机构,被视为“激进”;理念上去政治化、去价值化,方法上低调或与政府合作的机构和相关行动,被视为“温和”。

[3] 由于从事某种政治活动或因为政治因素而被本国政府认定为犯了罪的人。在中国,具有权利诉求或制度变革诉求的活动,通常都会被视为政治敏感活动,情况严重时,从事此类活动的人有可能被控以刑事罪名。

[4] 36名受访者中,回收有效需求重要性排序34份。每份排序中,资金、团队和伙伴的支持、学习资源、心理支持、风险应对、工作督导6个选项按重要性排位计分,第一位计6分,第二位计5分,以此类推。受访者认为不重要而没有排序的选项计0分,受访者认为差不多的选项按剩余分数的平均分计算,例如,受访者认为团队支持最重要,其他差不多,则剩余总分为15分,剩余5个选项每个计3分。六个选项的重要性最后按总分排序:团队支持157分;学习资源123.5分;心理支持120.5分;工作督导103.5分;资金102.5分;风险应对78分。


中国青年行动者发展关注组

China Youth Activists Development Concern Group

chinayouth@protonmail.com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Matters |献给那些无人珍视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行动者》团队手记

$
0
0

电影《飢饿游戏》剧照,高举三指的动作在原作中意味着「感谢、钦佩,是对某个你爱的人说再见」,后来该动作被中国的抗争者赋予了「抗争、自由、希望」的寓意,并在一些行动中使用。

「老板,给您加点热水。」麻将馆的单间内,服务员第三次推门进来。

麻将桌上的四人神情紧绷,其中两人赶忙喊出声来:

「四万!」「碰!」

服务员倒完水转身走出,她也许会闪过一丝疑惑:「怎麽每次进来他们都打『四万』?」

是的,他们没有真的在打麻将。那个喊出「四万」的人,甚至根本不懂麻将。

相关阅读:中国青年行动者发展关注组 | 中国青年行动者处境调研报告(全文)

他是一名长期从事维权工作而人身自由受到警方严密限制的NGO工作者,其他几人,则是正在对他做访谈的研究团队。

这是一份筹备艰难的研究报告,我们命名它为《中国青年行动者处境调研报告》。我们偶尔要在「打麻将」这样的掩护场景下完成访谈,而与这样不时出现的戏剧性访谈场面相比,数十份访谈的内容本身,则更叫人心潮澎湃。

「行动者」,我们这样来定义访谈的对象。如果在中国大陆以外,这样的人有更普遍、更堂堂正正的名字:「社会运动参与者」、「活动家」、「activist」。在中国,儘管没有社会运动遍地开花的土壤,儘管批判性的公共参与可能遭到严酷的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目睹不公不义,没有人在行动。这份报告,正是想尽可能忠实地呈现这些严酷环境里,仍然在行动的年轻人,和他/她们的思考与生存状态。

许多故事,研究团队此前通过资料蒐集,大多早已知晓其中的梗概,但亲耳聆听着对方亲口讲述,依然还是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来自于他们对结构性不公义的愤慨,或是面对打压的坚韧性——这类英雄式的叙事已是老生常谈,触动我们的,是他们集行动者、青年、普通人等身份于一身所展现出来的丰富性、立体性和複杂性:他/她们有的人曾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权桉件中组织救援,表现极富创造力与出色,却在如今的运动低潮期抑鬱困顿,寂寂无名;有的曾经活跃在公共事件中,如今已去国离乡;有的至今仍为同伴/同行间的分裂/伤害而暗自伤怀,进而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当然,还有迷茫、恐惧、无力、徘徊、挣扎……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访谈,不如说是一场久违了的伙伴式的对话——「你最近怎麽样?」「你怎麽看现在的大环境?」「下一步有什麽打算?」很多受访者的行动者生涯是从参与公益出发的,然而,他/她们的行动往往被主流的公益界视为「激进」、「不讲策略」、「打游击」。行业内多有关于各类议题的研究,却极少有对于「行动者」本身的关注,对于他/她们的现状(包括精神状态、关係状态、生存状态、面临的外界压力程度)、瓶颈、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等,切中核心的论述和文本并未出现。这些珍贵的年轻人,无人珍贵和重视。这是本次调研的出发点: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更多人,看见他们的珍贵——

「他/她们不是一群坐着等待被解救的人,而是主动地求索如何走出一条迈向尊严与自由的道路,哪怕不少同仁已经为自由而失去了自由;

他/她们不是一群盲目乐观或者盲目悲观的人,而是对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处境有着不懈的思索,哪怕这样的思索并不所有时候都带有自觉并且略显稚嫩;

他/她们不是一群自绝于世界的人,而是积极寻求与世界展开对话,哪怕回应并不热烈。

在这样的行动者面前,说「在中国做那些事情没有希望」,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不仅显得轻佻和想象力的贫乏,更是对行动者的轻慢。」

在研究中,我们克制自己的共情。但就出发点而言,研究团队的立场绝不是所谓中立的——我们来自他们,我们彼此的命运是共通的。

当然,毋需讳言,「行动者」并不是一个完全一致的整体,这背后的「共同体想象」是需要审视的,他/她们对美好社会的想象,以及社会变革的策略路径并不一致,多元纷呈。在中国,他/她们面临「被原子化」的真实现状,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很难充分。另一方面,受访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这一方面囿于结构性的因素,另外也跟个人的视野格局、心胸、人性的弱点等有关。此外,对于社会运动的理念/文化/伦理/方法论,还鲜见反思和讨论。上述内容,在本报告第四部分「青年行动者的现实困境及心理状态」第3点「行动群体内部矛盾」已有简述。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意识来自于对当前处境的认识,那麽在增强民间主体性的历史过程中,行动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评论者认为,「行动者很多时候是被作为政权的一面镜子去认识的」——公权力有多反动,行动者就有多大义凛然和坚定决绝。在这种简单化的黑与白的逻辑中,起而行之的责任被推给了投射自身「英雄拯救者」期待的行动者,行动者被隔绝成了「离我很遥远」的高大全的存在。这正是我们希望通过真实、大量的访谈,挣脱的标籤化、脸谱化、浪漫化印象。我们希望通过分析行动者的长成(报告的第三部分「青年行动者概况」),检视其政治自觉(报告的第五部分「青年行动者对运动和政治的看法」),企图使读者在历史发展的维度上理解这种複杂性和局限性,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走近他/她们,看看泥泞裡是否埋藏着变革的种子。

这当然还不够——时局维艰,「怎麽办?我们可以做些什麽?」成了萦绕每个关心社会发展的人心头焦灼的拷问。引起/扩大读者对于中国行动者的关注,增加行动群体获得有效支援的可能性(报告第六部分「青年行动者的需求」),是我们发佈这份报告并尽力扩大它的传播范围最大的期待。

重新检阅这份报告和数十万字的访谈记录,众多受访者的面容陌生而亲近,在一次次校对、重温他/她们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时常想起那些因为失去了自由而未能接受我们访谈、 「为了不让抗争者成为孤岛而努力救援,却将自己逐渐活成了一座孤岛」的因义受难者。请允许我们把这份报告献给所有受访者,和那些在暗夜中传灯的低调无名者们,愿有平安如江河,永在你心。

在最后出炉的报告中,出于对受访者的安全的考虑,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动人但是具有身份识别性的访谈内容的引用,也无法公开介绍研究团队的背景。需要指出的是,在今日的形势中继续行动的策略,并不是本报告的侧重点,也未必适合公开,但未来若然有此类主题的讨论,愿意把本报告作为参考资料之一,我们将感到十分荣幸。

中国之外的社运朋友和前辈,对于中国的社会行动者,或多或少有着一种特殊的尊重、体谅、谦卑和厚爱。透过这份报告,我们期待:在「他/她们在中国能做事已经很了不起了」和「他/她们怎麽不做更多」这两极之间,认真区辨行动者现时的处境和可能性,朝向一种更有要求、更面向未来的进取性的关係。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知识分子 |同性恋公务员呐喊:能否接受我们的不一样?

$
0
0

编者按:

5月17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同性婚姻专门法,相同性别的两人可以到户政单位办理结婚登记,这意味着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全球第27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社会。对于同志平权运动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陆地区不断曝出同志因性取向遭到周围排挤、歧视甚至是攻击的事件。据搜狐新闻报道,4月27日,浙江一同性恋公务员因不堪忍受领导排挤、家人的不理解而选择自杀。幸运的是,他最后被抢救了回来。

“你们爱我们吗?你们能否接受我们的不一样?”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日,吴维对家乡的官方微博喊道。

撰文 | 崔乐(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性别与教育研究博士生)

4月27日凌晨,30岁的吴维一夜没睡,通过微博发布名为《一位同性恋研究生的死前绝笔》的文章,随后,他服下十几颗安眠药,烧炭,自杀。

吴维的绝笔书分为《怨书》《遗书》两部分。《怨书》讲述他在浙江某镇政府工作期间,因同性恋身份和研究同性恋而在工作中遭受的排挤和不公待遇,《遗书》则讲述了他从事同性恋研究的相关资料被家人发现后,家人对他同志身份的抗拒和辱骂。

吴维的文章得到大量网友关注,他被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该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部门已介入处理,后期将通过官方发布。

吴维说:“以前从来没想过,人生变化就是因为毕业论文。”(后文吴维的引文均源自绝笔书和搜狐极昼工作室的访谈。)

吴维的职场经历

吴维的硕士研究选题是男同性恋的交友模式,毕业论文题目是《隐匿与显现:J市男同性恋者社会互动研究》。他与导师联合署名的论文《交往方式与择偶标准——一项基于J市男同性恋者的实证研究》发表于2014年第6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认准就做了。”在给父母的绝笔书中,他写道:“您们不知道,自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为同性恋后,经常会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或是对我狠狠诮薄一番。”

吴维2015年获得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在求职时,他的毕业论文选题不仅不是加分项,而且似乎是个阻碍。

“在高校人才网上看到这里的招聘,我就投了简历,再面试然后就录取。来这里工作后,我也听到别人说,最开始他们因为我毕业论文是研究同性恋的,特别不想要我,但是又好像没有什么理由拒绝,就录取了我。”

入职后,吴维没有选择出柜。

“有同事问过我是不是同性恋,我说是又怎么样,有时候一笑而过。我也不想骗别人,但是我又不敢说,很纠结——跟他们说了,他们会把这个事情放大,有些人认为是变态,有些人觉得恶心。”

吴维的纠结反映出同志在职场上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的双重困境:出柜,在大众普遍对同志的认知存在误区的情况下,会导致不可知的风险与后果;不出柜,则需要违背内心的诚实(“我也不想骗别人”),以一定的策略(如故作淡定,“是又怎么样”、“一笑而过”)应对同事对隐私的窥探,或被不断介绍相亲,一旦身份暴露,会被认为不够诚实。

尽管吴维没有在单位公开同志身份,但他研究同性恋的名声广泛传扬,同事们已经默认他是同性恋。

“工作之后,他们都知道我的毕业课题,一传十、十传百,会自觉把‘研究同性恋’和‘我是同性恋’划等号。而且我还未婚,没有女朋友,有人介绍相亲,基本上都拒绝,或者吃一顿饭就没有下文了,又会加深他们联想。”

吴维在绝笔书中写道,“真正置我于死地的”是他的两位领导。

“L主任你当着队组成员的面说我研究同性恋,肯定也和那些gay一样是个不正常的人后,每次见到你,我都远远躲着或者低着头走,生怕再次遭到你的数落。……Q产假刚回来,你就迫不及待的把我研究同性恋的事情告诉她;J刚借到我们部门,你又是如此;文明创建市里来检查时,你又当着别人的面,脑洞大开地说上面的领导说不定也好这口,叫我使用‘美男计’充当公关;吃饭时,还特意当着媒体记者和其他系统人的面,隆重介绍我这位研究同性恋的‘传奇’人物;和区镇领导对接工作时,你又浓墨重彩地以我为话题,作为拉近与她们距离的桥梁。”

“我的分管领导D部长……当你从他人口中得知我研究同性恋并两次专门就这件事找我谈话后,我觉得你对我们同志人群真的怀有敌意。……当你明知道我感冒近一个月,身体还没复原,却要硬逼着我献血以证明我是否是HIV感染者;当你们趁着我不在,关起办公室的门来数落我的罪行、对我进行批斗;当你故意在主要领导面前说我同性恋的事情;当我已被你们弄得声名狼藉却依然不放过我,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中找我茬,经常故意挑拨我与其他同事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议论、孤立、鄙夷我时……”

吴维描述的职场遭遇令人触目惊心。领导们从他研究同性恋推断他“也是个不正常的人”,广泛传播他研究同性恋的“怪闻”,且不顾场合,未征求吴维的意愿,不尊重吴维的感受。

在一个同性恋身份还负载着严重污名的社会环境下,当人们普遍认定“研究同性恋的人本身也是同性恋”的时候,领导们对吴维所从事研究的评论并不是中性的事实陈述,而是对他同性恋身份的宣扬,且饱含嘲讽与敌意。在领导的言论中,吴维的身份已经从一个“传奇”的研究者,变成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同性恋者,一个潜在的男公关与HIV感染者。附加在吴维身上的是一系列淫乱、不洁、病态的刻板印象,这其中不仅仅是对同性恋的污名,还涉及对性工作者与HIV感染者的污名。

值得注意的是,是领导,而不是一般的同事,才会对吴维产生的影响。在中国语境下,在一些等级关系分明、缺乏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的“体制”内,与领导的关系不仅会影响日常工作,还会对个人形象、同事交往、薪资待遇、职业发展产生或明或暗的影响。领导的评判因为倚仗权力而更加难以辩驳,且对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与整体氛围有决定性影响。当吴维在工作中“顶撞”领导后,性倾向很容易被用来作为报复和打压的把柄。来自领导的恐同言论会强化单位的异性恋规范(heteronormativity),让非异性恋的身份与话语更加被排斥。

吴维在单位的“被出柜”,以及领导的“挑拨”、“打压”,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人际关系。

“在这四年里,无论我工作多么努力,始终都逃脱不了他人在背后对我的指指点点。……无论是说话还是走路,别的同事都故意避着我,生怕我身体里那股恶心的味道沾染到他们身上;还有同事把他们那幢楼男厕门背面的同性恋交友信息也归咎于我的杰作,并加以广泛宣扬。”

“每次有人当众开玩笑说这个事情,都像拿刀切你的肉一样,时不时都会感受到痛。……我刚入职的时候还会和同事聊天、开玩笑,后来只能更沉默,只谈工作,在单位里面越来越觉得孤独。……两三年以后,我成绩也是有的,但名声最不好,别人私底下说得最多,领导不待见。”

与性倾向相互影响的,还有体制内的森严等级与悬殊待遇,吴维在《怨书》的最后部分重点讲述了在职业发展上遭受的不公对待。不论是在性的等级秩序,还是在体制的等级结构中,吴维都感到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可。因此,尽管他在工作上“出了名的认真”,费尽心思经营人际关系,都于事无补。

工作上的绝望,加之家庭的不接纳,最终对吴维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研究性:另一种性工作

对于吴维来说,一切变故都是从他硕士期间选择研究同性恋开始的。

但是,吴维从未在职场正式公开同志身份,仅仅因为从事同性恋研究,就已经足以导致环环相扣的后果。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社会学教授Janice Irvine曾用在线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美国社会学会性研究分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ection on Sexualities)的研究者。

问卷中与职场经历相关的问题包括:“你是否因为从事性研究,而遭遇过如下经历?请选择:挖苦的评论、让人不舒服的玩笑、让人舒服的玩笑、对你性身份的假设、对你性行为的假设、对你个人声誉的伤害、对你职业声誉的伤害、其他。”“这些经历来自哪儿?请选择:朋友、家人、同事、管理人员、其他。”“这些经历如何影响到你?”

Irvine收到了156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许多研究者认为在他们的同事眼中,性研究不具备学术的正当性,许多研究者经历过被贬低、被开玩笑、被禁声,因而感到被边缘化与污名化。

有代表性的评论包括:“人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性研究,这让我谈起自己的研究的时候觉得不舒服。”“很多人觉得我的研究不是一个可靠的博士研究选题或社会科学话题,人们往往好奇为啥有人会‘浪费时间’去研究性。”“在我所在的大学甚至没人会谈论性研究,他们似乎觉得这是丢脸的。”

开玩笑也是一种让研究者感到被边缘化的行为。嘲笑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软性的压制”,产生污名。许多研究者经历过舒服的玩笑,更多则是不舒服的玩笑,开玩笑的语境很关键。

“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取笑是好意的,可以接受。”“来自同事的挖苦很难应对,因为那感觉像是我对性研究的工作和热情是不正当的。”一些研究者感觉被开玩笑是一种“轻微的侮辱”(microinsult),“我的同事开这类玩笑,发表这类言论,后来我离开了那个系。”

这些被边缘化的体验通常会带来负面影响。18%的研究者认为由性研究导致的经历让自己的职业声誉受到伤害,14%认为个人声誉受到伤害。一些研究者变得谨慎而戒备,一些研究者被建议要么离开这一研究领域,要么所有遮掩。“在我获得终身教职之前那些年,我被建议强调自己的研究中与性无关的那些方面,不要在标题中使用LGBT(男女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这种很具体的词语。”

最终,有的研究者长期得不到晋升,有的研究者犹豫是否转向其他更加“安全”、传统的研究领域,有的研究者已经放弃性研究,转向其他社会学领域。

Irvine的研究还发现,因为研究选题,研究者会被同事“性化”(sexualization),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对研究者的性的身份、欲望与实践做出一些假设。

被调查的72%的研究者曾被他人假设性身份,46%曾被他人假设性行为。“当我谈论我的研究的时候,我立即被视为一个同性恋。”“我总能听到人们如何根据我的研究来假定我的性倾向。”“我有时不愿把自己视为一个‘性学者’,因为许多同事直接对我的性倾向下结论,并对我区别对待。”

对于那些本身是同性恋,又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者来说,他们的研究常常被轻视,或仅仅被视为一种“倡导”(advocacy)。个人身份与学术研究的紧密关联还会被认为缺乏客观性,过于有倾向性。一位接受调查的青年学者说:“我一直对自己的研究和别人对我的假设感到紧张。我的导师就是一个做性少数研究的性少数学者,她被拒绝授予终身教职,我亲眼看到了她的遭遇,这一直困扰着我。”

另一些研究者本身不是同性恋,却因为从事相关研究而被认定为同性恋。“我是异性恋,但因为研究关注性少数群体,我总被人认定为性少数。这把我置于一个不舒服的处境:如果告诉他们我是直人,我担心人们觉得我故意跟性少数拉开距离;如果不说,又可能会被认为违背研究伦理。”可见,不管研究者是哪种性身份,都会被以不同方式“性化”,而污名对那些身为性少数的研究者产生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正是因为研究者们所从事的性的学术研究负载着污名,Irvine将其比喻为“另一种性工作”(the other sex work)。

职场中的同性恋

在中国,同性恋在职场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学术研究,都鲜有触及。李银河于1998年出版的著作《同性恋亚文化》对揭示中国同性恋的生存状况具有开创性意义,呈现出同性恋的感情生活、性生活、婚姻生活与社会交往,遗憾的是未涉及同性恋的职场经验。二十多年过去,学界至今仍缺乏对中国同性恋职场经验的系统研究。

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涉及职场经验。研究主要采用在线问卷的方式,参与调查的性少数样本为18088人。

调查显示,性少数在职场公开身份的比例非常低。74.9%的受访性少数在职场完全没有公开身份,19.7%部分公开,5.4%完全公开。

在制度环境方面,仅有不到5%的受访者确认其所在单位在职业培训中包含有关性少数群体的知识,不到10%的受访者确认有关于性少数反歧视的明文规定。其中,“政府部门或政府背景组织机构在员工培训和内部规章建设制度方面很少涉及性少数群体,比例远低于其他行业,这反映出政府部门和政府背景组织机构十分缺乏多元性别平等意识。”报告建议政府官员以及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应提升多元性别平等意识,立法部门应加快反歧视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

这份调查报告展示出中国性少数生存状况的宏观样貌,但性少数样本中,79.8%来自城市,只有16%的样本像吴维一样来自县城或镇,统计数据难以呈现不同情境下,尤其是不同职场环境中同志的复杂生命经验。此外,定量研究难以呈现有血有肉的生命经验,以及个体经验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相比而言,西方学术界在职场与性倾向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

在2015年出版的《工作中的性倾向:当代议题与视角》(Sexual Orientation at Work: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erspectives)中,两位主编梳理了西方在职场与性取向领域的研究脉络。

第一波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研究主要关注职场对同性恋员工的歧视,让人们注意到组织机构中性倾向议题的重要性。

到上世纪90年代,第二波研究反映出影响性少数群体的更广泛的职场议题。研究揭示出更多行业中对性少数员工的歧视问题,例如私营企业、警察机关、军队、地方政府、教育界。这一时期的一个研究焦点是性少数员工如何在职场中建构与管理性身份。例如,有些性少数员工通过提供错误信息来掩人耳目,冒充异性恋;有的尽可能少地透露个人信息,避免人们注意到私生活;还有的选择在职场出柜。不管采用哪种身份管理策略,性少数员工都需要考量透露什么信息,对谁透露,怎样透露,何时透露(Woods,Lucas,1993)。

第三波研究大约从过去十几年开始,聚焦于组织机构如何应对职场的多元性别议题。与此同时,第一波、第二波的研究议题被继续发展,理论视角更加多样。例如,一些研究更加注重性身份与阶级、种族、年龄、残障等其他因素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影响,一些研究以酷儿理论视角来研究特定职场情境如何影响性少数员工遵从或抵抗异性恋规范。

西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揭示出,性倾向与职场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职场会形塑性倾向如何被理解,被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性倾向在工作中的意义建构,职场被性化(sexualised)。

在《工作中的性倾向:当代议题与视角》一书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们考察了许多行业的性倾向议题,涉及法院、学校、军队、警察部门、航空部门……正如台湾同志咨询热线等组织在2014年国际反恐同日发起的行动口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同志”。这听上去似乎匪夷所思,其实不同行业的性少数一直是纷繁世界的真实存在,只是无所不在的异性恋规范(heteronormativity)遮蔽了我们的眼睛、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屏蔽了边缘的声音。

“能否接受我们的不一样?”

我之所以在本文大篇幅地引述吴维的陈述,是因为我相信吴维的个案是重要的,他沉痛的叙述难得地揭示出一名在镇政府工作的同志的生命经验。只有正视这些在主流社会被隐匿的边缘经验,才有可能反思异性恋中心的职场环境对同志造成的不公,营造更为多元、友善、公正的职场环境。

“吴维”式的经历与抗争,也显示出同志运动对于不同个体的复杂性。

长期以来,不少活跃的同志运动参与者将推动社会改变的行动方式简约为“出柜”,似乎只有出柜才是有良好身份认同的、内心强大的、对同志运动有所贡献的。这种“出柜”话语无形中将未出柜的同志塑造成怯懦的、缺乏自我认同的形象,在“出柜同志”与“未出柜同志”之间建构出等级差异。

而实际上,出柜对于不同社会位置中的同志而言风险不同。在县城“体制”内出柜可能意味着毁灭性的后果;并不是内心足够强大、“勇敢做自己”,就可以反转权力关系、避免受到伤害,尤其当制度与权力为恐同背书。

尽管吴维曾经选择自杀,但他展现出研究者挑战研究禁忌的勇气,以及以学术研究推动社会改变的决心令人感佩。正如他的微博“@吴维正能量”签名所言:“社会学人使命:心忧天下,敢于为公平而呼!”尽管同性恋研究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如此深重的负面影响,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研究,不管是在职场失意时,还是自杀未遂后。

“妈妈整理房间时,在一个柜子顶上发现了很多关于同性恋的书籍、调查问卷。此前,父母从来没发现过我是同志,或者研究同志的事情。当天我回到家,屋里有烧纸的味儿,是我的问卷和书烧了,电脑砸烂在地上。……2013年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我做了关于同性恋交友的研究,后来一直在持续做这个课题,现在已经写了15万字。……我要坚持把没完成的书写成,如果可以,还想读个博士。”

只有当我们的社会真的不再恐惧同志,并不再因为他们的身份而不公平对待,了解同志也可以健康和快乐生活,才是同志丢掉恐惧,同志研究者去污名化之时。

“你们爱我们吗?你们能否接受我们的不一样?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我想倾听你们的声音!”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日,吴维在微博对家乡的官微喊道。

参考文献:

1. Colgan, F., & Rumens, N. (Eds.). (2014). Sexual orientation at work: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 Irvine, J. M. (2015). The other sex work: Stigma in sexuality research. Social Currents, 2(2), 116-125.

3. Woods, J. D. and Lucas, J. H. (1993). The Corporate Closet: The Professional Lives of Gay Men in America,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4. 戴越、蒋格伟,男子发“死前绝笔”称因同性恋遭排挤,当地政府:已介入处理,澎湃新闻,2019年4月30日。

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 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2016 年。

6. Tommy Tan,歧视杀人!一位同性恋研究生的自杀绝笔,“三男一宅”微信公号,2019年4月29日。

7. 张楠茜,一个基层公务员“同志”的“死”而复生,搜狐新闻“极昼工作室”微信公号,2019年5月8日。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妖怪小屋丨特稿:谁制造了同济彩虹危机

$
0
0

昨日午后,小妖在和院领导喝可乐聊人生,从校园青春到生活琐事,其中也不乏关于性取向、性癖好的话题。作为资深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没有遇到过,见多了也就不奇怪了。在面对这些同学时,没态度就是最好的态度。

未曾想,就那一个午后之后,小妖惊闻同济大学因校园内因遍布保安、老师在围堵,盘问身上带有彩虹旗或相关标示的同学而驰名全国。

起初,小妖是不敢相信的,也不愿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所在的学校,一所地处开放前沿上海的一流大学。

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妖进行了深入的寻找与思考,现将一些感悟与想法同大家分享。以下仅代表小妖的个人观点,欢迎理性讨论,共同消解“谁制造了同济彩虹危机”的困惑。

保卫科与“黑化”

同济彩虹危机中最受争议的便是“在校园内遍布保安,老师围堵盘问路过学生”,这样的行径让本该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保卫力量,成为了制造白色恐怖的执行者。站在校园主干道上拦截,围堵,盘问的画面,像极了校园霸凌事件中的“校霸”。

保卫处本该作为提供学生安全感支持的部门,事件中却成为了黑社会一般的存在。勒令同学撕下其身上的饰物,没收学生的个人物品,守护着战利品继续蹲守观望。

小妖也曾受到保卫科的跟踪,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形影不离。忍无可忍,就反客为主,主动迎击,小妖主动追随那些人行动,最终得以坐在同一张长椅上含沙射影的聊起天。作为来上海打工的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从命令完成工作,至于更多的他们自己也不清为什么,像是雇佣兵,更像是和我一样无辜的人。

学生处与“非正式约谈”

昨天应该是各院系辅导员颇为忙碌的一天,约谈成了同学间口口流传的“恐怖故事”。由于没有正当的理由,院方无法发起包含告知“时间,地点,缘由,参与人”等信息的正式约谈邀约,只能通过一条条非正式约谈的信息,将“受关注”的同学叫到办公室,进行名为关心校园生活状态,实为变相施压控制的谈话。

不论你是否身在学校,不论你是否做过什么,只要你曾是学生处“受关注”对象,非正式的约谈就比是一场不得不走完的过场任务。对自觉者,谈话不过是配合完成院方工作,在对话中不愿其烦的告诉上头什么才是发展的潮流。谈不上谁想归化谁,只是想让沟通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学校与学生间互相不理解是常事。上头直接用跟踪和约谈的方式打压,被打压的人并非圣母,无效的沟通方式只会让本就不明事理的人缄默不语,但对于积极表达的人只会累积更多的怨恨和力量。看似高效的处理方式,实则让沟通更难,让矛盾更深。

宣传部门与“低幼公关”

面对舆论,同济的公关以其说是低幼,不如说是没有,“医学院学生跳楼”事件便是典型。宣传部门在面对广泛质疑时安内平外的方式有且仅有一种——堵。

安内,限制同学自我表达的权利,通过各种方式要求学生不许参与讨论,不许发表观点,不许转发文章,甚至是电话通知删除已发内容。早在年初,学校便进行了个人公众号与微博账号登记备案工作,在此之前妖怪小屋就被学校重点关注。

平外,更多是无力也无知如何去回应公众,任舆论发酵最后采取删文的方式平息。昨日彩虹危机以来,众多网友转发相关推文,并前往@同济大学微博账号下评论留言以示不满。同济大学白日收走的彩虹全数藏到了自己的微博名下。

但今日清晨,原@票圈君披露的关于同济彩虹危机的博文被@上海网警删除。极为讽刺的是在@票圈君昨天众多的博文中,这是极为少见的删除案例。想删除博文的人会是谁?

此外,@同济大学官博的运营团队在与网友的对话中也尽显其团队的低幼。他们不断的向网友哭诉:不要刷彩虹了,老师看不到,在这里刷没意义,你们让我们努力做得东西白费了。作为一个学校的官方账号,事发之后只有一群小学生般的声音在独自面对,心疼自己的付出难以达到预期,甚至无法意识到官方账号对外意味着什么,像极了被弄脏玩具的小孩在耍脾气。

这不当是大学生该有模样!

“接到上级的消息说正常要发……新媒体团体包括老师在内反而又是力挺LGBT的”在同济,矛盾的不仅是学校与学生,矛盾的还有上头与所有的下头。

信息部门与“网络监视”

昨夜,小妖洗完澡便接到了一个院方打来的紧急电话称“据市级安全部门监控通知学生处,白沙漠预计今晚发送2篇文章”,问我知不知晓什么情况。我瞬间愕然,一再向其询问具体情况却再无新的消息。

小妖点进白沙漠的公众号,一切如初,文章依旧,唯独不见传说中的2篇文章。如果是市级安全部门关注到了这个组织,为何这么久都没有对其采取封号,删稿的措施?如果不是市级安全部门摄入,校方尚无权限对其采取封号,删稿的措施,那又为何要搬出如此严重的说辞?小妖百思不得其解。

但无论是哪一种答案,都毫无疑问的坐实了同济大学正在对学生进行网络监视,监视的细节甚至到达了一个人将要发什么包含多少内容。我看着手中的手机,此时此刻的同济不再仅仅是有这身边林立的摄像头在监视着这里的一举一动,在那无形的网络世界中仍有校方的眼睛在监视着此间的一举一动。

小妖曾在同济校园APP同心云做过运维工作,原以为监视同心云微博圈已经是学校对学生最大的监视,怎想在整一个冠以tongji相关名称的网络背后还有一双更大更深更不可知黑眼。私人聊天,群组聊天,公众号,微博还有一切从中走过的数据,同济你都截取了多少?

谁制造了同济彩虹危机

保卫部门,宣传部门,信息部门,学生处,这场危机并不是一个学院一个部门造成的,也不是部门中所有成员有意制造的,所有的不得不都指向了同一个命令源方向——上头,同济的行政高层。这是一个普通学生、老师和管理者无法接触的存在,尽管同济一直标有存在“校领导接待日”的接触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早已被校长办公室拦截。

防微杜渐的管理固然是好事,富有德国精神传承的严谨也是同济精神的内核,但在实际的管理中过犹不及造就了这场贻笑大方的闹剧。从围追堵截的失态,到网络监视的失格,将约谈替代沟通,用删堵替代公关,最终把普通的事情酿成世人皆知的闹剧。

同济的学生并不都是“榆木脑袋”,“呆板的工科生”,其中不乏富有思想与活力。但面对“异声”时,不乏学习隔壁友校的一些做法,让思想百花齐放,让思辨与学识共成长。

同济人才济济,师生间优秀的想法频出,努力成为一流的大学当海乃百川,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去听取不一样的想法。没有人希望母校变差,“异声”也同样希望这里能做出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不是换一任校长换一个作息时间表(同济四年换三帅)。

还有2天就是同济大学112周岁的生日了

同济不小了,是该长大了

正如今年校庆的宣传一样

“同汇济时代,勇作追梦人”

别辜负了这时代的千姿百态

别寒凉了追梦人的翘首期待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或许谈话已在路上,或许删稿即将来临,但是小妖复出了!


© ykxykx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智谷趋势 |为什么猪肉、水果、蔬菜都在涨价

$
0
0

作者 | 路口大爷

2019,继猪肉预备70%的大涨幅后,水果也快吃不起了。民众对基本生存指数的关注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敏感。
满足14亿人的口腹之欲从不是难题,但这14亿人是否都能为口腹之欲买单,恐怕还真是个问题。

为“吃不起”操心的日子,将持续多久?

01

据说,最近连“苹果自由”都难了。

几天前,中国营养学会微博称,中国国民蔬果摄入量不足,建议“每天要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专家们随手就扔出一幅美好生活的蓝图,却没想到,评论区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6万5千名网民内心哀嚎:“吃不起啊!水果贵如黄金”。

乍看还以为这是一群生活在日本小岛国的网友。

最近的水果究竟涨得多离谱?

下面我们会送上一副粗略的水果批发价格地图,商务部的全国农产品价格数据库显示,很多批发市场的数据库还有待加强。

中国:水果批发价涨至5年高位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全国水果批发价已经涨至近5年的高位。

北京:水果价格同比涨七成以上

据央视财经,在北京新发地果品批发市场,目前的水果价格每公斤平均在六块一毛五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涨了大概在78%左右。近三个月水果价格连续上涨,最近一周的涨幅达到10% ,目前价格比较春节前总体涨幅在50%以上。

苹果、丑橘价格上涨明显:苹果卖到了一斤6元,比以前贵2元;丑橘年前每斤5元,现在翻倍卖到了10块钱。

下图是新发地网站5月17日最新数据。

华北地区

在山东济南市堤口果品批发市场,5月15日价格如下,没有同期数据可比。

山东的朋友感受一下中间商赚了你们多少差价,注意单位是公斤。

在山西长治市金鑫瓜果批发市场,苹果和哈密瓜的涨幅领先。

富士苹果,去年整个5月份平均价格是5.27元/公斤,5月16日是11元/公斤,不严谨对比,可以说是同比涨了108%;

哈密瓜,去年5月是3.99元,5月16日当天卖到了9元,同比上涨了126%;

芒果从去年5月的11.2元微涨到12元;

红提子从去年5月的16.16元涨到了18元。

价格下跌的水果有:

菠萝,去年5月是3.34元,5月16日是3元,下跌了10%。

草莓,去年5月是8.6元,5月16日是6元,下跌了30%。

上海:香梨涨了80%,苹果涨了42%

根据微信公众号“中产先生”从上海果品商业行业协会官网的5月14日摘得的价格显示:

香梨:15.3元,2018年同期8.5元
西瓜:5.8元,2018年同期4.5元
苹果:11元,2018年同期7.75元
桃子:23元,2018年同期17元
香蕉:7.8元,2018年同期7元
葡萄:13元,2018年同期8.8元
榴莲:34元, 2018年同期31.5元
圣女果:13元,2018年同期15元

华东地区

在嘉兴水果市场,用5月17日的数据对比去年5月平均价格,苹果涨了2.75元,香梨价格涨了5元,菠萝涨了2.48元,西瓜便宜了0.92元。

因多数地区的价格网站懒得更新,所以我们的地图也就到这里戛然而止。

但是,为什么水果会突然迎来涨价潮?

02

南有荔枝,北有苹果,这是今年被吐槽得最厉害的两大水果。

今年,“荔枝自由”快赶上“车厘子自由”了。

在成都,有些品种的荔枝卖出了高达60块一斤的价格,单价已超过“水果之王”榴莲,直逼“果中贵族”车厘子。成都市民表示:老子不买了!于是,商家不敢进货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岭南人更幸福一点呢?

在广东,据南方日报,近段时间荔枝早熟品种地头价,也就是最便宜的价格,粤西高州的“三月红”售价15—20元/斤,湛江徐闻的“白糖罂”售价10—15元/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分析,这可能是这类品种近10年来的最高价格区间。

有业内人士放话,今年广东荔枝将高价销售35元/斤、40元/斤、60元/斤、甚至100元/斤都有可能。真是吓到不敢买了。

荔枝涨价,是因为产量的大幅回落。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广东省的荔枝同比减产约 40%。其中,“桂味”减产幅度最大,达到90%,而“白糖罂”“妃子笑”等早熟品种影响略小,同比减产约20%。

一来,今年春天广东低温阴雨天过多,导致荔枝的成花量大幅减少,4月至今的坐果期又因为暴雨、连绵阴雨天气,落果严重。

二来,2018年广东荔枝创下历史最高产量,139.9万吨,所以去年的荔枝便宜到喂猪,但也透支了树体营养,导致树势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

这种“大小年”现象在荔枝生产中是比较常见的。今年吃不起荔枝,就等明年吧。

北方的苹果,也是因为大幅减产,但涨价背后,还有资本的入局炒作。

去年北方大范围遭遇了“三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冻害”,导致全国苹果减产了25%左右,库存减少,苹果涨价。

与此同时,聪明人“抓住机会”入场投机。去年苹果期货全年涨幅在40%以上,成为2018年表现最好的多头品种之一。最近山东主产区遭遇冰雹,新疆主产区遭遇沙尘暴,在减产逻辑的带动,苹果期货再迎一波5月行情,市场投机氛围很浓厚。

在现货市场,2018年9月中信建投的研报显示,资金进入产区收购或是委托收购已经是“大张旗鼓”“人尽皆知”的事实。这些资金究竟有没有囤货从而推涨价格,谁也不好说。

03

总体而言,荔枝、苹果这样不当季的水果肯定要更贵(荔枝是早熟上市)。

那么,5月份的当季水果有哪些?

坦白说,几乎没有。火龙果刚上市,桃子要到6月,西瓜、葡萄大量上市得等到7、8月,苹果要到9月……想想现在还是吃香蕉最便宜。

水果涨价,惊动了统计局。

201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从1.7%蹦跶到了2.5%。其中,食品类的同比涨幅在近两个月大幅上涨,水果4月份的同比涨幅达到了11.9%。

民众为了“吃”不得不掏出了越来越多的钱。

为了“吃不起”而操心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统计局给出了答案:季节性的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鲜菜鲜果价格的上涨也同样不会持续在一个高位。

不过,犹记得去年9月CPI因为猪肉价格的上涨来到了2.5%时,统计局也说了,是季节性的短期因素,这些因素在未来几个月不会给价格上涨带来压力。

结果,上个月,农业部预估,2019年猪肉价格最高涨幅可能达到70%。

看来,市场规律也不完全以长官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CPI依然会给你稳稳的幸福。

比如,当猪肉价格在上涨时,它在CPI统计中的权重就被下调了。

根据统计局解读稿计算,2019年1-4月,CPI猪肉权重分别为2.50%、2.50%、2.35%、2.15%,猪肉权重逐月调低,且2.15%是自2018年以来的最低值。看来,这避免大起大落,还真是自古以来中庸之道的优良传统。

关于今年CPI会不会破“3”,市场有不一样的声音:

光大保德信基金宏观策略分析师邹强认为,5月或6月是CPI上半年的高点,同比涨幅预计达到2.7-2.8%左右。

长江证券的宏观分析师赵伟认为,未来几个月CPI或快速上行,高点或在3%左右。

联讯证券的分析师李奇霖、张德礼认为,今年通胀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猪肉项,由于超低的存栏,年内猪肉价格大概率超过历史高点,四季度单月CPI同比有超过3%的风险。

目前,市场对于“类滞胀”的预期正在抬升。

天风证券认为,PMI等高频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基本面会继续磨底,宏观环境会出现“类滞胀”的风险,5月应该交易“通胀预期”,诸如黄金,以及通胀带来盈利上升的消费类。

不同于滞胀,“类滞胀”是经济增速放缓但仍保持较高正增长的同时,通胀却在抬升,也可以说,刺激政策带来的通胀率上升会超过经济增长率的效应。

在经济企稳之前,若隐若现的通胀多少会形成压力。

这是比吃不起水果,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 不转不是中国人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欧阳乾来也 |徐晓冬 求求你 不要再糟蹋武林大师了

$
0
0

文/欧阳大官人

徐晓冬又叒叕糟蹋武术大师了!

昨天晚上为了看徐晓冬对战点穴大师吕刚的比赛,我硬着头皮熬到了凌晨12点,只为一睹吕刚的绝世神功——吕大师可谓武林中的风云人物:叶问的徒孙、正宗咏春嫡传弟子,还精通两仪拳,师承两仪拳正宗传人,更恐怖的是,吕刚还有一手纯熟的点穴功夫,号称“一掌打人死,一掌打人活”!他曾经电视节目和视频中多次展示自己的点穴绝技,只需一击,就能让一个壮汉轰然倒地,痛苦不支。

我心道:徐晓冬啊徐晓冬,在真正的武术大师面前颤抖吧!

比赛时,吕刚为了发挥自己的点穴神功,裸拳应战,让我心潮澎湃:终于可以一睹中华神功的奥义了……然后,不到四十秒的时间,吕刚大师就被打的满脸是血,鼻梁骨折,幸亏裁判及时中止了比赛,否则一个回合下来他非得被徐晓冬活活打死不可。

当时我就气的差点摔电脑了:熬了大半夜,四十秒就完事了?

老子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我知道徐晓冬心里是憋着气的,但你也不能这么快就把武术大师打进医院吧,考虑一下我们普通观众的感受好不好?

徐晓冬生气是有原因的,这次登台比赛,他不能露脸,只能涂满了油彩;他不能使用自己的真名字,只能被叫做“徐冬瓜”——他被包装成了另外一个人,像个小丑一般。

比赛后,徐晓冬发了一段视频,他哭着说,只有不露自己的脸,只有使用“徐冬瓜”这个带有侮辱性的名字,他才能上台,这个比赛才能直播。打完比赛后,他还要坐绿皮火车从新疆赶回北京,向骂过的太极骗子陈小旺赔礼道歉。

因为法院的判决已经下来了,判决澳大利亚人陈小旺(CHENXIAOWANG)胜诉,因为徐晓冬没有履行道歉义务,已经被冻结了全部财产和限制出行。

一边“武林打假”,一边被迫向武林大师道歉,如果这种事落在我的头上,我也会哭。

可能徐晓冬自己也想不到,他的打假有一天会落到这种地步:连脸都不能要,只能被叫做“徐冬瓜”。

可是,我想问一句:生生把一个武林打假的热血男儿弄得脸都不能要了,到底是谁在不要脸?

徐晓冬只是一个练武的人,就因为说了几句粗话,揍了几个大师,你们就百般折磨他,欺辱他,变着花样折腾:查封他的拳馆、搞臭他的名声、冻结他的财产……就差人道主义毁灭了。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怕他说实话?怕他说皇帝没穿衣服?怕他揭下来那层又臭又脏的遮羞布?

直娘贼!倒是赶紧找个武林大师过来打趴他呀!

看着徐晓冬一次又一次的打假,我的心情由一开始的兴奋逐渐变成了悲怆。这个世界的假是打不完的,徐晓冬,你真的可以停手了。之前我说让你给我们的文化自信留点面子,那是调侃;现在我让你停手,是不想看着你变成孤独的唐吉柯德。

想成为英雄,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复杂,有些事情,你可以说,但不能做;有些事情,你可以做,但不能说。你要明白,这些都是游戏规则,大师们都是遵循规则的人,而你不是——这才是悲剧的源头。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不忘初心”,但徐晓东的初心绝对没有想到:他每次打完假后,都会面临一波又一波的报复,有来自民间的,有来自官方的,仿佛整个世界都想消灭他。

既然如此,何必挣扎。今天你是徐冬瓜,明天就是徐茄子、徐萝卜……对你的羞辱不会停止,直到把你钉在某个耻辱柱上。

就是这样:该钉在耻辱柱上的,风光无限;不该钉在耻辱柱上的,千刀万剐。

所以,徐晓冬,我劝你还是忘了初心吧,活在当下,财色酒气,做个俗人。至于那些大师,就放任他们万古流芳,英名长存吧。


© 好五倍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众人推】天朝軟實力,美帝苦哈哈

$
0
0


© 情况呢就是这么个情况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萧七的剑 | 21年没人敢说出孙小果生父的名字

$
0
0

文章原标题:21年了,还是没人敢说出孙小果生父的名字!
作者: 萧七公子   来源:萧七的剑

1

21年前,孙小果让整个昆明陷入恐惧。

21年后,孙小果让整个中国感到压抑。

1998年2月,昆明黑恶势力代表孙小果被昆明中院判决死刑立即执行。

不服一审判决,孙小果向云南高院提起上诉,云南高院审理后,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后官方和媒体再无披露孙小果的消息,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孙小果已经被执行了死刑,没想到的是,21年后的扫黑除恶斗争中,孙小果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竟然再次被打掉了。

并且根据官方披露,这个孙小果正是21年前那个孙小果。

2

21年前,昆明流传一句话,“白天小平管,晚上小果管”,已经嚣张霸道了这个份上,已经被判决了死刑立即执行,已经上诉又被维持原判,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还能保住一条狗命,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事实上,在孙小果的身上,奇迹还有很多。

1994年,在武警学校读书的时候,孙小果伙同社会无业人员,在昆明的街道上劫持了两个女青年,对她们实施了轮奸。

这样性质恶劣的犯罪,孙小果最后只判了3年。

因为未满18周岁,所以变成了从犯,成为五个轮奸犯中判刑最轻的一个。

而事实上,这个年龄却是有争议的,根据武警学校的档案记载,孙小果出生于1975年,如果样算的话,案发时已经19岁了,但是在检方的起诉书中,孙小果的出生日期却变成了1977年,于是变成了未满18周岁。

饶是如此,孙小果在狱中只呆了7个多月,就被保外就医了。

犯罪这么凶残,出狱这么简单,小霸王当然更要变本加厉了。

1997年7月,孙小果在娱乐场所和人争小姐,民警到场后发现孙小果是一个本应在监狱服刑的罪犯。派出所了解情况后,已经找不到孙小果,相关部门给孙小果母亲打电话,孙母称孙小果不在昆明,回四川外婆家去了。

然后竟然就不了了之了。

慈母多败儿,纵容的结果就是继续作恶。

1997年11月7日晚21时许,孙小果将17岁少女张某某和其朋友带到夜总会包房内,对张某某进行殴打、侮辱,轮番对张进行拳打脚踢,并用竹筷和牙签刺张的乳房,用烟头烫张的手臂,还逼迫张用牙齿咬住大理石茶几同时用肘猛击张的头部。

次日凌晨,又将张某某和朋友带到某啤酒屋二楼在公共场所对2人进行毒打,再次逼着咬住茶几打击头部,轮番殴打致张昏迷后,孙小果的马仔还解开裤子,尿在了张的脸上。

多行不义必自毙,孙小果已经作死很久了,也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了,正好赶上扫黑除恶,孙小果1997年11月因强奸等罪被刑事拘留了,同年12月被逮捕。

法院后来查明,孙小果曾强奸多名女性,其中包括未成年人,并且有当众情节。

孙小果的罪行让整个昆明陷入了恐惧,当时中央多位领导批示,要求严惩不贷,孙小果也确实在1998年2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后又被云南高院维持原判,但是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还是没有能死掉。

3

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也不知道经过了什么程序,总之孙小果没有死掉,孙小果的案件很可能是改判了,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案件改判的悄无声息,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事实上,对于这个案件能够改判,几乎所有的法律人士都觉着不可思议,在1998年那样一个年代,这样一个高层领导多人批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案件,已经公开报道两审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可以说已经毫无改判的可能性了,但是最终不仅改判了,还改判的悄无声息。

如果现在去查孙小果案件,我相信从明面上都有合法合规的手续,改判和每次减刑也一定是有法可依的,但是合法程序的背后,却一定全是对法律的羞辱和玩弄。

2008年10月27日,孙小果的母亲代表他就其发明的联动锁紧式防盗窖井盖申请国家专利,并成功通过,根据常识可知,此举一定是为了减刑,并且也一定起到了作用。

但是调查组可以认真查一下,我几乎可以确定,这个玩意儿绝对不是孙小果发明的,一定是他那个不分青红皂白的亲娘为他买的。

2012年,孙小果刑满释放,坐了14年牢的他,摇身一变成了昆明市五华区昆都夜市中M2酒吧的股东之一。

根据天眼查显示,2019年的孙小果已经成为了多家公司的股东。

而早在2010年前后,跟踪报道此案的南方周末记者就在昆明见到了已经出狱的孙小果,并且,能确认的是,孙小果在2011年就已经开始进行商业活动。

难道又是保外就医吗?

4

不学无术的孙小果能够成为武警学校的学生,当街劫持轮奸两名女青年以后能够轻判,判了3年还能只住7个月就脱身,在中央领导批示严惩、两审法院判决死刑立即执行以后还能改判,出狱以后就能成为多家公司股东……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其实还有更魔幻的。

1998年《南方周末》记者余刘文在报纸上发表《昆明在呼吁:铲除恶霸》一文,报道出来当日,孙小果的父母曾给南方周末打电话:“你一个南方周末的小记者算什么,我一月之内让你进监狱”!

余刘文进没进监狱咱不知道,受没受到打击报复咱也不知道,但是一个昆明市的小干部为何竟然有底气威胁《南方周末》的记者呢?

一个昆明市公安局的小干部,竟然可以这么自信的威胁广东南方周末的记者?

凭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当时,昆明两家报纸对此案进行了报道,其中一家报纸在11月28日以特别的形式对案情作了详细报道,并以过人的胆识将矛头直指”孙小果的某些背景”。

应该看到,这股邪恶势力,这些十恶不赦的团伙,其头面人物往往自以为有”保护伞”庇护,虽作恶多端,罪行累累,却能逍遥于法网之外,”严打”不及其身。如果没有在一定范围内握有重权的人姑息、迁就、纵容、包庇,他们能如此这般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吗!

这个评论真的是特别好,直接指出了要害,也给出了办案思路。

但是在12月9日,该报头版文章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可怜天下父母心——孙小果父母访谈录》的文章,文章中说道:

孙小果的父母在痛心疾首之后表明,他们对孩子历来是严加管束、严格要求的。但鉴于目前社会风气太差,孩子年龄轻,阅历浅,加之其它种种因素,孩子仅靠家庭教育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父母之心、天下人之心,有谁会纵容、包庇、支持自己的孩子去作奸犯科呢?天底下哪位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走入歧途,成为有负社会的罪人呢?

该文刊出之后,很多读者表非常不理解,这波洗地来的毫无道理啊?

到底是怎样的力量,让一家媒体这样自己打自己的脸?

当时扫黑除恶是主旋律,打掉孙小果是领导批示,也是民心所向,孙小果1994年轮奸,1997年多次强奸,手段极其凶残,可以说是毫无人性,但是即便如此,这家报纸还是坚持要在头版为其发声,这背后是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力量?

……

5

孙小果这样一个黑恶分子,一个在公众心里已经被执行了死刑的人,再次回归社会的时候,不仅没有任何障碍,反而在和政府打交道方面游刃有余,这真的是诡异到不可思议。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孙小果酒吧合伙人说的,原话是“孙很熟悉政府方面,办理业务快,对工作也很负责”。

呵呵,还真是很不可思议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孽。

而这一件件匪夷所思事情的背后,已经不只是妖孽了,这背后一定有着盘根错节的保护伞,而在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背后一定卧着一只很大很大的老虎……

从1998到2019,21年过去了,关于孙小果的背景,曝光出来的只是其生母和继父,孙小果的生母1992年已经在昆明官渡公安分局工作,当年全国公安民警评定授予警衔时候,孙母被授予三级督查,当时该局政治处主任只被授予一级警司,比孙母还低一级。

而实际上,当时孙母并未担任任何职务。

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孙母,为何在级别上能够比局领导还要高?

你猜是为什么?

呵呵。

孙小果的继父也当过警察,1997年孙小果被警方控制时候,他开的就是继父的警车,孙小果的继父就是当时任五华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的李乔忠……

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官二代嘛,警察世家嘛,但如果你真要这样想,那就真的大错特错了,就凭着没有职务的生母和公安分局副局长的继父,孙小果万万是不敢耍这么大的,因为他的生母和继父不仅罩不住他,还只会被他拖下水……

22年前,昆明市公安局一位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办案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太大,警方“不敢放人也不敢办他”,于是主动联系媒体记者前去采访,希望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推动查办孙小果。

阻力来自孙小果没有职务的生母,还是来自五华区公安局副局长的继父?

很显然都不是。

当年,曾有多个信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孙小果背后的大树是其当“大官”的生父,但是孙的生父从未直接出面干预过办案!!!

……

6

21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敢说出孙小果生父的名字。

21年过去了,孙小果在昆明政界还有着巨大的能量。

他的生父到底是谁呢?

虽然咱心里几乎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是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因为咱知道,孙小果的生父现在还是一棵大树,还不是一个大老虎呢,所以咱不能说……

咱只敢念叨一句,军校真的是那么好上的吗?

这次扫掉了孙小果,也许过不了多久,这棵大树也就要成为一只大老虎了吧,毕竟放纵自己的孩子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至少也算是违纪了吧。

毕竟,刚出狱的孙小果,哪里来那么庞大的资金经营生意呢,靠他生母和继父的工资吗?

我想是时候从头到脚好好查一查了。

……

7

孙小果逃脱死罪背后,一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

既然这次扫黑办又已经放了狠话,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希望最后能讲出来一个让人们信服的“圆满”的故事。

听说孙小果服刑的监狱已经扫了两个苍蝇了,人们都希望那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毕竟扫黑除恶不仅要一查到底,更要一查到顶,打掉保护伞啊!

Modified on 2019-05-18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洪流法眼 |把公诉人给我叉出去

$
0
0

作者:洪流本人    来源:洪流法眼

继广东高院法官打断辩护人发言的信息热遍朋友圈后,银川中院的一则抖音又刷遍了法律人尤其是律师的朋友圈,伴随着法官“走,带出去”高扬的清唱,正在发言的可怜的律师被几个五大三粗的法警带出了法庭。

看律师不顺眼,打断律师发言,这情形在刑事法庭上常看得到。如果律师唠唠叨叨,说不到重点浪费大家时间,法官肚子饿了或者屎尿憋门心里不爽,打断律师也是正常,法官毕竟是法庭上的王者嘛。有一次开庭,旁边被告人编来编去编不过了就抬眼看自己的律师,法官马上说看什么看,你以为你的律师是你救命稻草?搞得旁边这律师一脸尴尬。心里不由想自己当初做法官时有没有这样调侃或训斥过律师?

也许有过,但把律师赶出法庭这事还真没干过。

虽然都是法律人,但大家立场不一样。律师想着如何救自己的当事人,法官想着如何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判决。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素质高的法官往往经过了法庭调查心里就清楚案件的未来走向了,辩论阶段他更多的是在欣赏辩护人的口才;而水平高的辩护人并不是靠声音和时间取胜,一剑封喉才是重点。好的律师一定要明白法官在想什么,案件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找出法官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和瑕疵。

但这些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法律人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律师在法庭上越来越没有说话的空间。重点案件的律师明里暗里官方指派;一些案件的律师在开庭前就被谈话;很多地方甚至连律师做无罪辩护都要求向司法部门报备;律师在法庭上说话唯唯诺诺,小心谨慎,怕一不小心又碰到人家的敏感点。前几年大家还兴高采烈地说说法律人共同体,现在貌似也不提这个概念了,提出来都有点害臊。伪军就是伪军,你本来就是曲线救国的,你以为咱皇军不知道你根本不想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其实哪怕装装样子,也该让律师在法庭上说两句嘛。我们的太平洋哪里是几个小律师翻得过来的小池塘,这些把律师赶出法庭的法官显然没有领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髓。但很多时候你真的不知道民主是不是真民主,独裁是不是假独裁。当初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貌似没有把律师从法庭上赶出去的记录;纽伦堡审判不是丘吉尔和罗斯福倡导的,而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东京审判上也有律师为日本人做无罪辩护,最后不也把几个主犯都绞死了?

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一个案子里公诉人在法庭上夸夸其谈,法官想上厕所也来不及,打断了几次公诉人还在说话,法官于是大喝一声,法警来,把这个公诉人给我叉出去。

我一下子就笑醒了,听到楼下几个晨练的老头正在吵架。

刑事辩护律师的梦想啊。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E药汇 |中方宣布对美2493个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

$
0
0

5月13日,财政部发布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的公告:自2019年6月1日0时起,对已实施加征关税的600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关税税率,分别实施25%、20%或10%加征关税。对之前加征5%关税的税目商品,仍继续加征5%关税。

自2018年3月份以来,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双方几经磋商,边打边谈。2019年5月9日,美国政府宣布,自2019年5月10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由10%提高到25%,而中方也对此迅速做出反应。

财政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5月13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

“美方上述措施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升级,违背中美双方通过磋商解决贸易分歧的共识,损害双方利益,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为扞卫多边贸易体制,扞卫自身合法权益,中方不得不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调整加征关税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19年6月1日0时起,对已实施加征关税的600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关税税率,分别实施25%、20%或10%加征关税。对之前加征5%关税的税目商品,仍继续加征5%关税。

中方调整加征关税措施,是对美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应。中方希望,美方回到双边经贸磋商的正确轨道,和中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争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成一个互利双赢的协议。”

根据公告及附件,此次加征关税医药类产品中,除了包括胰岛素、布洛芬等临床常用药品,还包括了B型超声波诊断仪、彩色超声波诊断仪等医疗器械产品。

加征关税的具体产品

此次涉及的产品具体为:

加征25%关税的商品共2493个:包括重组人胰岛素及其盐、其他胰岛素及其盐、其他多肽激素、蛋白激素、糖蛋白激素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结构物、其他皮质(甾)激素的卤化衍生物、其他皮质甾类激素的卤化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栓烷和白细胞三烯及其衍生物和结构类似物、以激素等为基本成分的化学避孕药、X 光检查造影剂;诊断试剂、可确定用于造口术用具等。

加征20%关税的商品共1078个:包括听力计、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其他牙科用 X 射线应用设备、X 射线无损探伤检测仪、可直接读数的液体温度计等。

加征10%关税的商品共974个:包括医疗用橡胶衣着用品、医疗用α、β、γ射线设备、布洛芬、急救药箱、药包、内窥镜、氧气治疗器等治疗用呼吸器具、外科或兽医用家具及零件等。

加征5%关税的商品共662个:包括蒿甲醚、乙内酰脲及其衍生物、吡啶及其盐、阿芬太尼、阿尼利定、氰苯双哌酰胺、溴西泮、地芬诺新、地芬诺酯、地匹哌酮、芬太尼、凯托米酮、哌醋甲酯、喷他左辛、哌替啶、哌替啶中间 体 A、苯环利定、苯哌利定、哌苯甲醇、哌氰米特、丙吡兰和三甲利定以及它们的盐、其他结构上有非稠合吡啶环化合物(不论是否氢化)、左非诺及其盐、丙二酰脲(巴比土酸)及其盐、胞嘧啶、阿普唑仑、卡马西泮等以及它们的盐、阿米雷司、溴替唑仑、氯噻西泮等以及他们的盐、核酸及其盐、其他激素及其衍生物和结构类似物,包括改性链多肽、咖啡因及其盐、假麻黄碱及其盐、芽子碱、左甲苯丙胺、去氧麻黄碱、去氧麻黄碱外消旋体及其盐和衍生物 可卡因的酯及其他衍生物、其他氨苄青霉素盐、链霉素及其盐和衍生物、其他抗菌素、其他胶粘敷料及有胶粘涂层的物品、药棉、纱布、绷带、其他医用软填料及类似物品、无菌外科肠线、无菌昆布、无菌粘合胶布、无菌吸收性止血材料、外科或牙科用无菌抗粘连阻隔材料及类似无菌材料、血型试剂、心电图记录仪 、B 型超声波诊断仪、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其他超声扫描装置、核磁共振成像成套装置零件、注射器、缝合用针、导管、插管及类似品、装有牙科设备的牙科用椅、听诊器、肾脏透析设备(人工肾)、透热疗法设备、输血设备、麻醉设备、宫内节育器、矫形或骨折用器具、假牙等。

中美贸易战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根据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5月12日的最新行业报告,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额共计543.52亿美元,出口第一大国为美国,共计98.18亿美元,占比18%。医药类产品进口额558.77亿美元,同比增长16.34%,进口医药产品最多的为西成药,进口额171.57亿美元,增幅21.66%;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进口146.31亿美元,同比增长9.60%。

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及美国占比(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莫尼塔研究)

在医疗器械方面,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达217.03亿美元,同比上涨5.84%,对美出口额为51.05亿美元,主要以中低端医疗器械为主,以按摩保健器具、医用耗材敷料为主的前十大出口产品占据我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44.5%。医疗器械进口方面,以高端产品为主,包括核磁共振、CT等等。

主要医疗器械产品中美进出口额对比(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莫尼塔研究)

中国出口美国的医疗器械 TOP10(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莫尼塔研究)

报告指出,制剂出口方面,中国对美国的制剂出口,总体量小,关税税率的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出口的制剂品种的利润空间,影响的严重程度跟企业在美国的销售模式息息相关。

同时,原料药出口企业出口美国业务占比较高,但这类原料药生产企业有一定成本转嫁能力,影响有限,但CMO/CRO企业由于与美国合作可能较多,属于订单制,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医疗设备方面,我国器械出口主要以低端设备、一次性耗材为主,美国对内征税主要涉及高端产品,因此对国内器械出口影响不大;对美进口设备主要以高端产品为主,国内上市企业在部分高端器械领域已经开始进口替代,进口器械关税的加征对这部分公司来说,将带来一定的利好。

主要上市公司出口美国业务占比分析(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国海关,莫尼塔研究)

文 | 莫尼塔研究 医谷综合报道

相关阅读:

路透社中文 | 中美贸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对中国商品征税清单不包括医药

路透华盛顿5月13日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周一表示,拟对约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将包括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但不包括医药和稀土材料。

USTR称,将在6月17日就包括3,805个产品类别的清单举行公开听证会,这些产品可能最高被征收25%的关税。USTR称,听证会结束后有七天的最后回复意见期,这意味着征询意见期比前几轮加税举措要短得多。

2018年夏季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时,有约71天的公共意见征询期,最近一轮对3,000亿美元商品加税有42天的意见征询期。

拟加税商品清单几乎覆盖特朗普此前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未影响到的所有消费品,包括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苹果股价周一大跌5.8%,拖累美股下挫。前几轮加税举措未涉及苹果的产品。

从服装、鞋、除雪机、到卷笔刀等消费品都在拟加税的商品目录上。

但这份清单不包括中国生产的医药、生产医药和特定医疗产品的原料和稀土材料等。稀土矿物和某些医药原料被认为是对于电动汽车、国防和医药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USTR前几轮加税举措排除的产品也不会受到影响,包括周一稍早宣布的一些免受加税影响的商品,比如小型电动车、滤水器和其他一些部件。(完) (编译 李爽;审校 张荻)


© 不转不是中国人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德国之声 | Google停止与华为合作 这些apps都不能用

$
0
0

Google母公司Alphabet因为美国禁令暂停向华为提供安卓(Android)支援,相关服务都将在新手机上遭到终止。华为新手机使用者会受到什么影响?

(德国之声中文网) 据知情人士上周日(5月19日)告诉路透社,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已停止与华为的业务合作。除了开放源代码授权的服务以外,所有软硬件转移和技术服务都遭到终止。

华为将失去对谷歌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更新的访问权限,使华为在中国境外的智能手机业务陷入困境。新版的安卓智能手机也将无法使用热门服务,包括Google Play商店,Gmail和YouTube应用程式。

实际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谷歌调查,全球约有25亿台安卓系统设备。在谷歌停止华为相关服务之前,华为就曾表示,过去几年一直在制定应急计划,开发自己的技术,防止被禁用安卓系统。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使用。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睿(Eric Xu)在3月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就曾预期美国公司会采取报复行动,他当时说:“无论发生什么,安卓Android社区都没有任何合法权利阻止任何公司访问其开放原始码的服务。”不过,透过Google Play商店提供的热门Google应用程序,Gmail、YouTube和Chrome浏览器不在范围之内。这些服务需要另外与Google达成商业协议。但是,有权访问Google Play商店的现有华为设备用户仍可以下载Google提供的应用更新。消息人士称,Gmail等应用程序通过商店进行更新。黑名单会影响的是由手机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处理的操作系统更新。

预计Google这项措施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大多数谷歌移动应用程序在中国是被禁止的。相关替代品可由腾讯和百度等中国国内竞争对手提供。不过由于华为在欧洲向谷歌授权这些服务,华为的第二大市场欧洲业务可能受到重创。CCS Insight研究副总裁布拉伯(Geoff Blaber)表示:“拥有这些应用程序对于智能手机制造商在欧洲等地区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

特朗普政府上周四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列入交易黑名单,立即制定限制措施。美国商务部则在上周五表示,考虑缩减对华为的限制,“防止现有网络运营和设备中断”。目前华为遭美国政府列为黑名单的受害程度还没有明确的结果,将会视其全球供应链评估才知道影响程度。

夏立民/杨威廉 (路透社)

相关阅读:

中国数字空间 | 华为

美国之音 | 美商务部限制向华为出口 恐切断其供应链

BBC | 华为孟晚舟事件:中国可能对美国加拿大采取的行动

财经杂志 | 深圳厂商声援华为 员工买苹果手机将处罚

科学有故事 | 独家:美国检方指控华为 CFO 全文(中英文对照)

德国之声 | 华为+孟晚舟:未上热搜的热搜话题


© 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学术志 |宋江信:我对你的学术有点失望

$
0
0

文章原标题:宋江写给李逵的一封信:我对你的学术有点失望
Original: 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曾鸣 编辑:学妹

铁牛兄弟:

见字如面。

招安以后,东京一别,已有月余。

自梁山海洋大学一名被拒以后,兄最近一直奔走于学校改名事宜,礼部认为我校虽有水面,但叫海洋大学仍有不妥,送千金而不得,便只能接受梁山大学一名,相比于咱们原来的蓼儿洼高等专科学院,已有不少长进,先稳几年,再谋鲁中大学。

请铁牛转告阮氏三兄弟,关于梁山泊海洋生物文献考古的课题暂且作罢,课题组解散,让他们先去王英和扈三娘所里研究女性文学。

兄弟论文《俺论三板斧》我已收到,名字改为《程咬金“三板斧”叙事中“三”之考辩——基于昭陵出土文献考》。修改错别字后,我已修书一封推荐至戴院长处,不久可在他主编的《板斧研究》上发表。

吴用副院长已派人夜赴昭陵,先挖几个窟窿,就说已经考古了。蓼儿洼挖出了一些甲骨,其中一块被虫咬了,其形颇像“三板斧”之“三”字,若有学界挑事,兄弟可借此反驳,只是万勿将该骨借与他人研究。

铁牛兄弟,不是哥哥说你,《板斧研究》虽为核心期刊,但毕竟是理工类的,你今年在上面连发三篇文科论文,已引起一些议论,也给戴院长带来不少压力,切勿再写关于板斧的论文。

这两年,学校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日渐增多,我知道你天天念叨学历低、论文少,压力大,我已让宋清和学术委员会打过招呼,先过内聘,让你享受教授待遇,再从长计议职称问题,兄弟万勿着急。

你现在论文数量已经达到要求,评职称的话还缺一些高水平的课题,应该在这方面使劲,而不是继续让我托关系给你发论文,大方向你得清楚。

只是按我的意思,兄弟你确实不是做文科的料。前年你申报的课题《论抢钱的艺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去年弄的《论杀虎》引起了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今年你又做了《闹江州口述史研究》,兄弟,你用脚指头想想,“闹江州”这么敏感的选题,怎么能中?你咋不闹东京捏?

你看看人家时迁兄弟去年的选题《盗贼亦侠论:对民间失范行为的规训、惩罚与行政吸纳》,这立意、这高度、这姿态,能不中吗?还有,人家时迁兄弟常年忙乎在实践一线,这几年积累了不少田野资料,你这两年都弄啥了?

依我看,那些花把式你也别整了,还是弄你的“三板斧”吧。只是哥哥得提醒你,别老让人家皇甫端给你写论文,人家是搞兽医的,医马的,哪能给你弄得了板斧?而且,文中一提到板斧就和就和中药联系起来,也太不像话。这样一弄,《板斧研究》都有可能被踢出核心,那会儿我看你还发啥。

这样吧,金钱豹子汤隆兄弟申请的“梁山铁锅锻造技术”已获大宋专利,近年来获得不少经费支持,你可先去他那里看看如何发展。考察之后,兄弟可以“梁山板斧锻造技术”为名申报课题,我校秦明、卢俊义、呼延灼教授认识不少评审专家,可拜托三位撒网式打招呼,应该能中。

铁牛兄弟,我一再提醒你学术不是打打杀杀,学术是人情世故,你就是不听。论文的你比不上人家圣手书生萧让,就说人家沽名钓誉,书法造假;论武的你又看不起操刀鬼曹正,说人家空有一身本领,去后勤处杀猪宰羊可惜了;匠人精神比不上人家通臂猿侯健,产学研结合又赶不上人家旱地忽律朱贵,你说你还有啥?人都叫你得罪光了,你在学术圈还咋混?

人家轰天雷凌振教授主持的《钻天猴设计与开发国际学术周》给你下了请帖,让你去做主题报告,你嫌路远,放人家鸽子,你再开《国际板斧论坛》时,我看谁还捧你的场。

还有,人家燕青好不容易评上了大宋青年“匡胤学者”,你非造谣人家和核心期刊《大宋艺文评论》副主编李师师有一腿。是,人家李副主编是给燕青发了五篇核心,但是你得看人家燕青是怎么付出的,看看人家是怎么做人的。

李副主编每发一篇文章,燕青兄弟都会手动点赞;李副主编每开一次学术论坛,燕青兄弟必然带人捧场;两年期间,人家燕青兄弟重金邀请李副主编来学院做过十场报告,你呢,连人家李副主编的联系方式都拉黑了,人家怎么能发你的论文?就算是燕青兄弟和李副主编有关系,人家也是正常的恋爱关系,哪像你,一把年纪了,科研科研弄不好,连个媳妇也找不到!

人家卢俊义教授能带出燕青这样的青年学者,同为校领导,我怎么带出你这种黑厮!真是可悲。

罢了罢了,说你也无用。你和燕青一起打过擂,可以先做一段燕青的口述史,最近蔡京申报的重大招标课题《论方腊集团的合法性问题》已获立项,你们好歹也是和方腊有过联系的,做做这个方向,我看大有前途。

铁牛兄弟,总体来讲,当哥哥的对你的学术有点失望,现在评职称需要访学经历,我看你赶紧申请个项目,到高丽理工学院弄两年吧,那里离家还近点。

我知道你对哥哥忠心耿耿,骂你两句,你也别往心里去。哥哥不会扔下你,再不行,折腾两年,建新校区后,你和宋清一起管后勤去吧,也别做啥学术了。

文安时祺。

愚兄 宋江

宣和四年五月

点击图片查看

书单(四):
后台回复“27”获取:
《2018年经济学年度书单(82本)》
《2018年历史学年度书单(50本)》
《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社会学著作!》
《2018年十大好书(社科类)》
《27家出版社自评年度好书大汇总,名社大社领衔》
《国外学霸放假都在读什么?美国顶尖名校假期阅读书单汇总》
《大学生推荐书单》
《SCI写作指南书单(50本)》

想查看更多学术文章

相关阅读:


© 你懂的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汇违规案例的通报

$
0
0

外汇局发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六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2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外汇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虚假、欺骗性外汇交易,维护外汇市场健康良性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1号)等相关规定,现将部分违规典型案件通报如下:

案例1:南京银行上海浦东支行虚假转口贸易付汇案

2016年2月至3月,南京银行上海浦东支行凭企业虚假提单办理转口贸易付汇业务。

该行上述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处以罚没款80万元人民币。

案例2: 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虚假转口贸易付汇案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凭企业无效提单或重复单证办理转口贸易付汇业务,未按规定在同一银行网点办理转口贸易收付汇业务。

该行上述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完善真实性审核的通知》第五条。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责令改正,处以罚没款64.48万元人民币。

案例3:工商银行南昌北京西路支行虚假转口贸易付汇案

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工商银行南昌北京西路支行凭企业虚假提单办理转口贸易付汇业务。

该行上述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责令改正,处以罚没款111.54万元人民币。

案例4:兴业银行台州分行违规办理内保外贷案

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兴业银行台州分行在办理内保外贷签约及履约付汇业务时,未尽审核责任,未按规定对贷款资金用途、预计还款资金来源、担保履约可能性及相关交易背景进行尽职审核和调查。

该行上述行为违反《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第十二条及第二十八条。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责令改正,处以罚没款95.31万元人民币。

案例5:招商银行杭州分行个人分拆售付汇案

2016年1月至11月,招商银行杭州分行违规为客户利用303名境内个人年度购汇额度办理分拆售付汇业务。

该行上述行为违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七条。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责令改正,处以罚没款100万元人民币。

案例6: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逃汇案

2016年5月,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使用虚假合同、发票、提单,虚构贸易背景对外付汇955.5万美元。

该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构成逃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以罚款309.74万元人民币。处罚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7:广州飏帆贸易有限公司逃汇案

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广州飏帆贸易有限公司使用虚假提单,虚构贸易背景对外付汇9285.8万美元。

该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构成逃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以罚款3734万元人民币。处罚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8:乡村基(重庆)投资有限公司逃汇案

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乡村基(重庆)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未按规定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及变更登记,违规向境外母公司汇出利润,金额合计885.99万美元。

该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六条,构成逃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以罚款302万元人民币。处罚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9:宁波慧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逃汇案

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宁波慧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使用虚假提单,虚构贸易背景对外付汇1565.62万美元。

该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构成逃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以罚款509.84万元人民币。处罚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10:北京欣华阳商贸有限公司逃汇案

2017年5月,北京欣华阳商贸有限公司使用无效提单,虚构贸易背景对外付汇619万美元。

该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构成逃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以罚款213.65万元人民币。处罚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11:泰豪电源技术有限公司逃汇案

2017年5月,泰豪电源技术有限公司使用虚假提单,虚构贸易背景对外付汇200万欧元。

该行为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构成逃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以罚款80万元人民币。处罚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12:四川籍刘某非法买卖外汇案

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刘某通过地下钱庄分12笔汇入767.17万港元。

该行为违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构成非法买卖外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处以罚款49.14万元人民币。对其实施“关注名单”管理,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13:湖北籍曹某非法买卖外汇案

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曹某通过地下钱庄非法买卖港元34笔,金额合计899.32万元人民币。

该行为违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构成非法买卖外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处以罚款71.95万元人民币。对其实施“关注名单”管理,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14:重庆籍彭某非法买卖外汇案

2015年9月至12月,彭某通过地下钱庄购买美元16笔汇往境外,金额合计1383.58万元人民币。

该行为违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构成非法买卖外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处以罚款96.85万元人民币。对其实施“关注名单”管理,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15:安徽籍张某非法买卖外汇案

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张某通过地下钱庄多次非法买卖港元,金额合计376.24万元人民币。

该行为违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构成非法买卖外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处以罚款45.2万元人民币。对其实施“关注名单”管理,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16:浙江籍洪某私自买卖外汇案

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洪某向他人账户支付3.12亿元人民币,私自购买外汇,用于在境外购买房产等。

该行为违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构成私自买卖外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处以罚款2497万元人民币。对其实施“关注名单”管理,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案例17:广东籍孙某分拆逃汇案

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孙某利用34名境内个人的个人年度购汇额度,将个人资金分拆购汇后汇往境外账户,非法转移资金合计244.62万美元,用于境外投资等。

该行为违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七条,构成逃汇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以罚款83万元人民币。对其实施“关注名单”管理,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相关阅读:


© 情况呢就是这么个情况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立此存照】“抵制”还没达成一致 立马“禁评”了?

$
0
0

5月20日,针对“谷歌暂停向华为提供服务”的有关新闻,新京报的新浪微博账号跟进了此事,报道了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回应:

@新京报: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谷歌公司已经暂停对华为公司涉及软硬件转让业务并且暂停向华为提供有关服务的说法。中方将正式确认此事,并进一步积极关注事态进展。同时,中方支持中国企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

相关阅读:

外交部姜瑜:外国记者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

然而有网友发现,该微博下很快聚集了大量的“高赞评论”,声明中国应“抵制谷歌”、“抵制安卓”、“支持国货”,并且评论数目持续增加。据悉,另一些网友也加入评论中,以“回复”方式表达不同意见。

(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截图)

然而,在中国数字时代编辑于北京时间5月20日23点对新京报微博内容进行确认的时候,发现新京报已将相关内容全面关闭了评论。至于关闭评论的原因,可能于微博下的讨论超出“内容可控”有关。

 

 

 


© 五月三十五日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西藏之声 |联合国人权峰会被延期

$
0
0

文章原标题:因展示达赖喇嘛照片引中共不满,联合国人权峰会被延期

【西藏之声2019年5月20日报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原计划在斯德哥尔摩举办一场大型人权峰会,却因为会议的环节之一将投射达赖喇嘛尊者与中国异议人士艾未未的照片,而引发中共抗议。这场邀请了两百多人参加的人权峰会,最终选择延期举行。与此同时,瑞典一家媒体在社论中对比台湾的民主自由与中国的专制极权,中共大使馆随即去信抗议并要求“修正”,该媒体编辑则表示:“绝不!”

这张图片引发中共不满 翻拍自svt网站


据瑞典电视台(SVT)报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原本计划于近日邀请两百多宾客,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场大型的人权峰会。然而,活动却在原定开幕时间前两个小时突然取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回应媒体询问时证实道,突然取消峰会的原因,与达赖喇嘛尊者及中国异议人士艾未未的照片有关。

这次人权峰会原定于斯德哥尔摩摄影博物馆(Fotografiska)举行,其中一个环节是名为 《我们拥有一个梦想》的数字图片展。数十名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艺术家以及其他活动人士的黑白照片,将被投射出来。其中就包括达赖喇嘛尊者与艾未未。

活动开始前两个小时,受邀各方收到主办方的讯息,被告知活动已经取消。据报道,中共代表对达赖喇嘛的照片将在活动中投射的安排提出不满。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媒体的询问回应说,取消活动的原因,与图片展览中的一些作品有关。主办方的邀请函封面便是达赖喇嘛尊者与艾未未的照片,中共大使馆也收到了同一封邀请函。

《我们拥有一个梦想》摄影展的制作方向媒体表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选择展览中该放谁的照片,其他人无权选择。”

据报道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初步预估,这次因为取消人权峰会,而损失了至少20万瑞士克朗。

中共大使馆:“请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

此外,日前瑞典媒体《尼瑞克日报》(NerikesAllehanda)因在一篇社论中承认台湾为国家,并且评论了中共的专制极权,而遭到中共驻瑞典大使馆抗议。

中共官员致信《尼瑞克日报》要求将台湾部分进行“修正”,同时刊登中方的回应文章。

《尼瑞克日报》的编辑尼尔森(Anders Nilsson)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是专制极权国家,而专制极权国家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根本不奇怪。”

这篇引发中共不满的社论中,赞扬台湾的民主与新闻、结社自由,同时谴责中国的极权专制,并提到中共的霸权主义。

中共大使馆除了要求该日报社做出“修正”以外,还要求他们未来能够“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

《尼瑞克日报》编辑指出,中国的审查长手已经伸向国外,伸到一个民主自由国家的新闻媒体面前。

在被问及是否会修改有关台湾的报道内容时,《尼瑞克日报》的编辑回应说:“绝对不会!”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网络民议】硬撑不一定能增强民族自信心

$
0
0

编者按:5月20日,安卓回应谷歌暂停与华为部分业务称,现有华为设备可以继续支持例如Google Play等服务。据媒体3月份报道,余承东曾证实,华为已开发自有操作系统,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据了解,该操作系统名为鸿蒙。网友回应说:硬撑不一定能增强民族自信心。

以下评论由数字时代编辑收集自新浪微博:

@城***神:你就忽悠吧?自己有买别人的?有钱没地花吗?我发现就是不认怂,自己有没有核心技术,看着着急呀,你承认差距,咱们努力就是了,明明被人家收拾了,不服。

@比*****君:国产系统目前是阿里云,至少有低端机用过,,后面淘汰了,国内公司目前很少研发高科技,现在主要是房地产和电商方面的,电商房地产快递外卖已经超越发达国家10年了

@谁*****呢:吹了快一年了,现在才看到一页ppt,1000多亿研发费真不知知道在干啥,搞几个民工改个安装程序名也能忽悠一个啊

@望****脖:好猛?壮阳系统么?真强!好怕呀

@b******6:放眼望去,跪久了站不起来的人真不少

@骡******子:唉,如果自己开发的东西真的那么好,干嘛还一直花钱买人家的东西呢!

@小*******误:如果真的好,那不应该是迫不得已的时候用。如果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用,至少是性价比不高,要么性能差,要么价格高。建议还是客观一点,这个时候的硬撑不一定能增强民族自信心。

@政*****尾:这名子不好吧,我立马联想到“鸿毛药酒”。联想,怎么联想也出来断供了。公主这一通,败家有点大。

 

相关阅读


© 无可奉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剛果公民组织:致中國共產党總書記暨所有黨員的公開信

$
0
0

主旨: 關於剛果共和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背負的”醜惡債務”

貪婪的剛果布拉柴維爾領導人, 迫使剛果人民落入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訂立的 “醜惡的債務” 的陷阱。今日, 我國無法履行對國際夥伴許下的承諾, 尤其是違背了對剛果人民的承諾。 此外,不容忽視的還有布拉柴維爾政權是個高度罪犯和竊盜狂的事實。 這個完全腐敗的政府, 在國家管理事務上的無能,向來是無庸置疑的。

剛果布拉柴維爾獨立後, 經歷東/西冷戰, 在 “Alphonse Masamba Debat” 和 “Marien Ngouabi” 總統在位時, 與中國建立了特權的夥伴關係, 讓中剛兩國能夠建立一個特殊的夥伴關係。在農業、紡織、漁業運輸等領域,達成良好成效的合作。中國贏得了剛果人民的衷心尊重和美好友誼。

迄今, 世界已是一個地球村, 並且中國是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然而,剛果在Denis Sassou Nguesso (鄧尼斯·薩蘇-恩格索)的領導下, 卻陷入了龐大債務的泥沼中和變成最糟糕的盜賊統治國家。此乃為何我們認為中國應該取消給予剛果的非洲 “試點國家” 頭銜, 因為我們的政府不得不違背對剛果人民履行基本人權的義務,如教育、提供飲用水和電力、保健、合適的住宅、公共基礎設施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方案,才能履行償還這 “無法支撐的債務”。 我們深信,中國前總理 “鄧小平” 現代中國之父,肯定會拒絕對一個腐敗的國家擔負這樣的政治和歷史責任。

鄧尼斯·薩蘇-恩格索,40多年來,以不變的運行模式, 用武力對付剛果人民, 並且逐漸在國際舞臺上被孤立。他的選舉政變引起了民主派和剛果人民,以及其他非洲民間社會的深切憤慨。為了打破這種孤立,繼2002年1月20日非法修改《剛果憲法》之後,鄧尼斯·薩蘇-恩格索將軍又於2016年, 決定要犧牲掉剛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下所剩不多的自主權。在菲律賓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2013-19 號仲裁案件的前一天,他於中國央視頻道公開發言表示: 剛果共和國支持中國在南海爭議問題上的立場, 並將與中國在任何國際事務上密切地合作。

剛果變成了非洲第一個中國殖民地。剛果這種不負責任的外交行為,可東南亞的軍事緊張局勢, 並嚴重破壞和平。在此結盟之後, 剛果布拉柴維爾甚至藉著承認中國對該海域的主權,造成與聯合國有利於菲律賓的決定產生矛盾 , 並鼓勵非洲國家依樣畫葫蘆, 繼而破壞了菲律賓在聯合國的向來公正立場。

1997年, 在造成40萬人死亡的血腥政變,以及安哥拉軍隊必須入侵剛果共和國的事件之後, “薩蘇-恩格索將軍” 與一些腐敗的中國公司合作。在如此的情況下, 一位來自香港的中國商人,Patrick Shu Fai,被指派為剛果駐香港名譽領事。他把剛果政權的政要人士介紹給亞洲金融市場。而此一決定嘉惠了在剛果成立一個由腐敗的中國投資者所組成的 “The 88 Queensway Group”。

“薩蘇-恩格索將軍”不負責任的後果, 使得他與中國政府再一次簽訂了不可能達成的金融協定。今天, 剛果布拉柴維爾的中國債務部分占了GDP 的80% 以上,而這情況卻是為了滿足一個不負責任的將軍家族的狂念, 而他們甚至變得更為貪婪, 並且靠著大規模屠殺來維持一個無法給剛果人民帶來和諧、發展和繁榮的政權。

正努力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協定的布拉柴維爾政權,身在這樣的處境中,再次地尋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救援。這種 “無法支撐的債務” 是 “可惡的”,因為它是在未經我們人民同意的情況下非法訂定的,所以我們剛果人民駁斥抵抗它。

一方面,剛果人民深陷難以忍受的苦難,另外一方面,中國人在剛果的不斷惡化的形象被貼上 “新殖民者” 的黑標籤, 而這些對我們雙方面都造成負面的影響。

明確的事實是,腐敗的中國商人和剛果獨裁者,鄧尼斯·薩蘇-恩格索和他的家人,把這些貸款中的一些錢挪去支付維持獨裁者和家人所享受的君主生活。

剛果布拉柴維爾政府在中國政府的支援下進行一些沒有生產力, 又被賄賂污染的基礎設施和計畫專案 (12個總統官邸、一個新的國會大廈、現在被停建的不必要的體育基礎設施, , 一個國際會議中心)。這些建設完全不適合當地社會現實和剛果人民的實際需要 (如:衛生、就業、教育、培訓、企業、生態、人民福祉。).

剛果過度投資的中國債務, 即70億美元, 必須被理解為剛果政權意欲逃離西方境外金融中心的一種方式。因為這些金融中心在透明度方面要求太高、限制過多, 但也是對他們徹底放棄恐嚇的民族的責任。剛果人民不能繼續接受充當一個獨裁政權帝國主義利益的墊腳石。
中國政府必擔負起因為與剛果布拉柴維爾腐敗當局合作而有損名譽的責任。也要意識到非洲人民對在非洲散居的外來者感到日益的不滿。這是中國維持與非洲人, 特別是與剛果人民,的和平關係唯一途徑。

1. 對於駐中國的剛果政要的所有資產,立即採行絕對透明化, 並加以凍結。
2. 追蹤所有中國貿易商公司的權利,在剛果參與的任何腐敗的業務,以及有關債務
的取消。
3. 公開透明化所有與剛果當局合作簽立的協定、合同以及其他公約對貨幣基金組織
和剛果民間社會的代表機構。
4. 取消一切由布拉柴維爾政權代表剛果人民在目前或未來所訂立的非法腐敗性色彩合同。
5. 立即中止與涉有危害人類罪嫌犯所領導的剛果政府的軍事和員警合作
6. 明確支持釋放政治犯並且開啟和平過渡的機制。

Andréa Ngombet
One Young World Ambassador
Global Coordinator Sassoufit Collective
+33618403555
www.andreangombet.com | www.sassoufit.com


© 网眼恢恢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1841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