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外管局驳斥资本出逃。其主要观点是:第一,跨境收支在监测范围内还是净流入。2014年8月到12月份,跨境收支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净流出,也就是企业和个人通过银行发生的跨境收支出现了流入小于流出的状况。今年1、2月份出现了反转。从数据来看,1、2月份跨境收入减去跨境支出之后的净流入是551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在货物贸易项下净流入449亿美元,同比增长5.6倍。所以,从监测数据来看,跨境收支依然是净流入。第二,银行结售汇1、2月份却出现了254亿美元逆差,这是因为很多出口收入没有结汇,而是变成了外汇存款。数据显示,1、2月份出口收入换成的比例大概下降了10个百分点,企业个人的外汇存款1、2月份增加了639亿美元,所以可以理解为结售汇的逆差是在央行的外汇储备和民间的外汇储蓄之间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调整,也就是说,民间的企业和个人正在优化其资产负债表的币种结构,更多增加了美元资产的持有,而不是资金流出了境外。第三,一般来讲国际收支有两个基础项:一个是贸易,一个是直接投资。1、2月份,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顺差是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倍;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两项合计超过1400亿美元。
外管局的数字是不会错的,本来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资本没有外逃,可是,无意之间,说出了人民币的问题所在,也说出了资本的流向。
第一,都知道中国的资本项下是管制的,去年四季度发生了资本出逃,外管局是承认的,今年外管局是不是采取了管制(或变相管制)的措施?如果采取了,那么,资本就会以其他的形式出走,这些出走即可能是通过贸易也可能通过地下钱庄,还可能通过服务贸易,这是个疑问,这个疑问只有外管局自己才清楚。另外,外管局的数字是有疑问的,1-2月份跨境收入是551亿美元,这是真金白银的美元收入,银行结售汇逆差254亿美元,那么,1-2月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存款应该增加805亿美元,可是实际增加639亿美元,这个差距(166亿美元)要么就是资本以其他渠道流到了境外,或者就是美元现金被取出了银行,或者两者都有,但应该前者为主,因为很难想象境内人士可以取走一百多亿美元的现金。
外管局的数字,如果继续深究起来问题更大,说企业结汇率下降了10%。国际收支包括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资本项目既包括外商来中国的投资,也包括中国对外投资,既然说是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就应该是资本净收入)。中国1-2月合计入超1400亿美元。加上银行的逆差254亿美元,银行存款(不考虑美元提现)应该增加1654亿美元,可是,银行存款只增加639亿美元,那么,另外的大约1000亿美元流向了何处?即便提现了100亿美元,尚有900多亿美元哪?是否出口形成了应收款?估计这种可能性不大。只能说企业将这笔钱存在了离岸账户上,或者就是资本在以其它方式流出了,两种方式都代表中国境内的资本流失了900亿美元。希望熟悉进出口的人一起解释这个问题。
第二,我在前面说过,在经济全球化到了今天的时候,每个国家都形成了事实上的双货币本位制,美元——本币。当自身的货币不能保持信用的时候,本币持有者就会选择持有外汇,这才是造成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去年俄罗斯的卢布危机,并没有出现金融资本恶意做空卢布的情形,因为卢布不是自由兑换的货币,操作起来很难,主要是卢布持有者选择持有外汇的结果。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本币不断贬值(对内),信用不断下降,当金融局势不利的时候就会形成本币危机。去年三月的克里米亚危机,2季度私人资本出走俄罗斯,立即就导致了连锁反应,三四季度本币持有者将卢布集中转换成外汇和黄金,直接酿成了卢布危机。
人民币的问题也一样,几十年持续对内贬值,人民币持有人的信心不断下降,当经济金融形势不妙的时候就会集中转持外汇。去年四季度,出现资本外逃,立即就带来了连锁反应,企业和个人开始增持外汇。
如果俄罗斯的卢布和人民币具有坚实的信用,过去这些年没有出现大幅的对内贬值,本币持有者会这样做吗?估计没人愿意这样做,中国在境内主要使用本币,换成外汇使用起来很不便;即便有人将本币换成外汇,也是极少数。
所以,无论人们将卢布换成外汇还是将人民币换成美元,都是过去这些年持续对境内贬值的结果,是人们对本币信心极度丧失以后的行为。
中国的货币管理者不能避重就轻。
第三,外管局的这篇文章或许是为人民币申请加入SDR服务的,期望提升一点人民币持有者的信心,只有本币持有者对本国货币拥有充足的信心,才能自由兑换;相反,如果本币持有者信心不断缺失,就会持续将本币兑换成外币,造成境内本币的流动性紧张,央行为了经济的需要只能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本币持有者的恐慌,恐慌的结果就是加大力度兑换外币,造成汇率的局势恶化。
外管局的声明,无意说明了很多企业和个人转持外汇,对人民币投了不信任票,这个声明起到的是反作用。
如松个人的观点是:一个对内购买力不断下降的货币,最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只有先解决了前者的问题,实现人民币的购买力稳定,才有后者的结果,实现自由兑换。如果人民币购买力不能稳定,自由兑换要么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汇率暴跌),要么就只能是有很多(隐性)限制条件的“自由兑换”,到那时看看央行怎么唱这出戏。
所谓的信用货币不过是“信心”的货币,通过几十年的货币不断贬值,将本币持有人的信心摧毁殆尽,要想实现自由兑换是困难的事情。
先有信用的建立(代表本币持有人有足够的信心),然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自由兑换,这种自由兑换是无需推动的,央行更不必为了自由兑换而担心出现问题,因为你有稳固的信用。
似乎央行是在反向操作,外管局发布这样的说明又有何用?
原文作者博客地址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穿墙网站镜像索引 (墙内可直接点击)
© 亚克蜥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5.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中国经济, 人民币, 外管局, 资本外逃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