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今日邮件 Archives - 中国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412

烽话不连篇|文化强势和文化强制

$
0
0

0

上一篇《央视的北方汉人中心主义》,出乎九哥的意料在微信公号和朋友圈内引起巨大反响。读者有赞的,有弹的,但让我不能理解的,居然有人因此指责我是在搞地域歧视。

如果是因为文中引用了我朋友的那段“祖先论”,而又没有明确表明我对其某些偏颇表述的反对态度,那么我在此深深道歉;但如果仅仅由于文章表达了对将饺子作为春节象征性食物的反感,对广电系统歧视港台腔的厌恶,并点了东北话、京津腔的名,就怒斥我是在搞地域歧视,那么我只能说,这本身就是“北方汉人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对于傲慢与偏见,我向来是不屑回应的,但为了将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透彻一些,消除某些不必要的误会、误解、误区,我决定顺着上文那个话题,再多讲几句(估计用不了半小时)。

首先,有必要再重申一下“北方汉人中心主义”的核心要义。所谓“北方汉人中心主义”,其关键词是北方和汉人。前者是相对的是居住在南方,以米饭为主食,操着吴、粤、湘、客家等方言的汉人;后者则是就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而言的。

对此,有人或许会说,相较于南方人,当然,更别说是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了,北方汉人的确存在某些文化上的优势。比如语言,虽然在与古汉语的相似度上,吴语、粤语要超过官话,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说各种官话的人,无论是总量还是地域分布的范围,都要远远超过闽、粤、客、吴、赣、湘等六大非官话。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满清、民国、还是当下,都以北方方言作为官话、国语、普通话的基础。尽管当时的革命党大多来自南方,其中不少人确曾建议将粤语定为国语,但最终未能实现,其中不乏语音适用度的考量。

同样的道理,也是由于东北话、天津话、山东话与普通话,在发音上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即便是南方人,只要听得懂普通话,就基本也听得懂上述北方方言,所以来自这些地区的演员才能够一个个从铁岭这样的“大城市”,走进北京、登上CCAV,进而走向全国。而一度在江南地区拥有超高人气的海派清口,则只能活在“喝咖啡的不能和吃大蒜的在一起”的YY优越感中。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放任文化经过自由竞争博弈,形成强势与弱势,甚至像英语那样将伦敦音确定为标准发音,弄一个普通话也就罢了,恐怕南方人、少数民族也不会反对。现在的问题在于,占据强势地位(这种文化强势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政治强势赋权的)的北方汉人企图将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发音强行推广到南方和边疆地区,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文化代表和唯一标准。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反感和厌恶了。

一方面,吃饺子还是吃春卷、吃汤团、吃抄手,那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说也代表不了谁,谁也消灭不了谁。凭啥一提起春节,就是吃饺子,甚至在外宣中,都将饺子当成中华餐饮文化的代表,外国人学习中餐,第一道功课就是学习包饺子呢?

事实上,从相关资料尤其是食物文化史的角度来看,饺子这种吃食之所以会在北方流行,恰恰是因为过去北方相对贫穷落后、冬季没啥可吃的所致。而像嘉湖细点、广式早点等,则只可能产生于历来富庶安逸的江南和广东。另一个可以验证此说法的事实是,所谓中国八大菜系,除了鲁菜,其它七大几乎都是南方菜。

正因如此,当CCAV等媒体企图用一个粗糙、混杂的饺子来“代表”做工精致、花式繁多、口味鲜美的南方吃食时,能不引起部分以自己的饮食文化为傲的南方人的反感?

另一方面,出于日常交流、对外推广等需要,我们并不反对确立并推广普通话。但问题是,普通话的推广不该以消灭方言为前提。像现在这样,既不允许在校园里讲方言,又严厉压制各种方言类的电视节目,弄得许多九零后的孩子都不会讲家乡话,以至于吴语面临消亡危机,闽南话、粤语则必须依靠台湾、香港这两个境外基地(注意,我说的是境外,不是国外,看官可别又在给我戴一顶分裂国家的大帽子),方能够苟延残喘。说的轻点,此举会影响文化的多样性;说得严重点,那就是“文化灭绝政策”。

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少数群体的风俗习惯,这在文明国家早已成为共识。在欧洲,双语甚至多语教育非常普遍,许多孩子从小生长在多语并存的环境中,掌握多国语言一点也不稀奇。而在美国,官方明确规定,所有影视作品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黑人、亚裔甚至是同性恋者出现。

遗憾的是,这些场景在中国,在中国的电视台上几乎不可能出现。尽管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当局时不时也会播放一些宣传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片子,组织一两场少数民族民歌比赛,或者民族舞蹈的进京汇演,但就实质而言,所有这些与两会上穿着华丽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一样,不过是用来点缀政治的装饰品,既不可能真正建构起双方平等的文化地位,以北方汉人为中心的文化强制政策没有任何改变。

而在这种强制政策的背后,则是文化一元论在作祟。这种一元化的观点在吾国源远流长,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等几乎所有领域,我们都能够见到它的魅影,听到或看见诸如“统一”、“核心”、“保持一致”等表述。

问题是,当文化强势变成文化强制,它不仅有损文化的多样性,妨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融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其所引起的文化反感,会反过来强化某些亚文化区域的地方意识,加之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缺乏诸如地方自治等分权设计,所以这种文化上的地方意识很容易转化为政治上的分离倾向。这一点无论是在西藏、新疆,还是在台湾,都表现的再明显不过。

可向来以颁布各种脑残、傻屄禁令刷存在感的广电总局,对此却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呜呼,这是……的节奏?


© Sandra F.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5.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41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