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周末南下深圳,听取香港特区政府汇报并与亲北京的工商和党派团体代表见面,要求香港社会支持特区政府和特首依法施政。
据《南华早报》的南早中文网报道,张德江在周一(7月21日)的会面中还表示要按照《基本法》在2017年选举特首,并称香港的法治很重要,占中是犯法,不值得支持。
张德江还警告说,“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是北京不能接受的。
时值香港“政改五部曲”进入第二部,而香港社会对北京的不满、抵触加深,,身兼中央港澳协调工作小组长的张德江连续三天在深圳与亲北京香港各界代表见面,引发不少猜测和议论。
统一 阵线
亲民主的香港新媒体新闻时事网站852邮报称,兼任中央港澳协调工作小组组长的张德江此番“坐镇深圳统战香港建制派各路人马”,估计旨在“重新团结亲建制派”,指示各组织以特区政府之“马首是瞻”,从而确保北京的政令通达,在香港得到“直接有效传达”。
此前,梁振英提交了政改报告,其中承认就特首提名方式有分歧,但 仍建议按《基本法》中以提名委员会的方式进行2017年特首选举,还表示香港大多数人都是支持这一选举方式。
张德江称北京不会容忍“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
但从反对政府立场的民主派来说,他们认为今后选举应该实现“公民提名”方式,以保证和政府意见不一的人士不会在提名过程中就被排除在外。
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讲师张楚勇认为,北京和香港泛民在普选和选举方式上存在根本分歧,而梁振英的报告并没有拉近不同派别之间的分歧立场,这可能让人担心有关香港政改前景的争议会进一步加剧。
上周在英国访问的香港泛民阵营领军人物李柱铭和陈方安生在香港被媒体问及张德江所说的“外部势力”是否指英国,李柱铭表示张德江之言不可思议。
他说,作为《基本法》签署方之一,英国对香港事务仍有责任,没什么奇怪的。
李柱铭和陈方安生在英期间只与副首相克莱格见了面。克莱格为此批评保守党眼里只有商务和生意,重利轻义。
规矩和法治
有观察人士认为,北京和香港泛民阵营的对峙实际上是“一国两制”原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新浪微博上表示,香港社会对大陆的不满、抵触和敌意在蔓延,根子在内地民主、法治(的欠缺)状况,而中央政府只有通过“讲规矩,讲法治”才能达到稳定香港人心的目标,打压和威吓没有用。
他解释说,香港人特别珍惜法治,但近年来内地的法治建设倒退,“不讲法律的政治案件,依旧十分猖獗”,令港人看着心寒;“他们不是一定要繁荣,一 定要发财,但他们却一定要法治,要一个安定的生活”。
也有人指出,香港的泛民阵营现在还能举行数十万人参加的普选公投,说明香港的民主法治并不像有些人形容的那么糟。
同时,对香港强调法治、规矩,以此凸显“一国两制”,也可能令人对大陆的一党专政和现实中屡见不鲜的没有规矩现象更难以容忍。
爱港爱国和爱党
南早中文网报道说,据与会者称,张德江与香港建制派见面时表示,泛民派中有人想结束一党专政,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好比井水犯了河水,影响内地,中央不能容忍这类人任特首。他还表示不会允许以占领中环要胁中央,特首要爱国爱港的底线不可变,但并非所有泛民都不爱国爱港。
有网民指出,特首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这本身没什么不对,分歧在于北京认为爱国爱港就等于爱中国共产党,而许多港人不这么认为。
对于张德江与香港各界见面时表示2017年实现特首普选, 公民党梁家杰表示难以置信届时能够实现有真正选择的普选。
“占中”发起人之一陈健民对香港媒体表示,如果2017年不能达至符合国际标准的普选这个终极目标,会让社会觉得中央违反承诺。
中国新华社周一报道说,香港电台的统计显示,“保普选、反占中大联盟”的一千多个团体在过去两天内收集到市民签名37万多,“反映社会沉默的大多数人不再沉默”。
据香港媒体报道,张德江在过去三天的会面中并未特别提及反占中签名,香港亲中团体也表示他们没有被要求动员市民。
民主派方面宣称不久前的占中公投有80万人参加。
政改五部曲
根据香港政改五部曲,特区行政长官7月15日提交政改报告,就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方式是否需要修改提出建议;然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8月审议这份报告,港府将于今年底就修改方案举行第二轮公众咨询。
明年初,特区政府将向立法会提交修改法案,如获2/3多数支持则通过;行政长官同意立法会通过的法案,然后将法案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或备案。
观察人士指出,随着2016 年香港立法会和2017年特区政府行政长官选举日期的临近,就香港政改的争议将日趋尖锐。
(编译:郱书 /责编:董乐)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4.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一党专制, 一国两制, 张德江, 梁振英, 香港占中, 香港普选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