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今日邮件 Archives - 中国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412

FT中文网 |媒体札记:“谣言”的盛筵

$
0
0

a8ef5277tw1e3h915hug3j

@作家崔成浩是中国微博世界里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据称,这个被2013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评委胡泳形容为“神秘而又广受欢迎”的账号,已经获得最佳中文微博客提名。

虽然在被新浪去除认证后,“崔成浩”已经不再拥有“平壤”的身份定义,但其自嘲亦嘲人的戏谑风格从未改变。这是一种类似于美国《洋葱新闻》或《南方公园》的“高级黑”表达方式,亦真亦假地扮演金家政权的忠诚捍卫者,时而抒发对朝鲜的无限赞美,时而表达对“美帝”的切齿仇恨,偶尔也调侃一下中国的热点事件,让围观者在“一本正经受不了”的忍俊不禁中,心领神会着对金家父子和中国政府的刻骨揶揄。

其实,也不必非要确认@作家崔成浩的真实操作者是不是@卓越兄,是不是那位深圳媒体人,相信80万粉丝中的绝大多数都明白,他并不是真正的所谓“平壤劳动者画报主编”,而只是假托此名来迎合那些早就憎恶金家政权的中国网民对朝鲜“虚妄荒诞”的想像。

当然,在揣摩受众心理、提供舆论产品方面,“崔成浩”是最成功的那一个。但他的脱颖而出,却也是建立在足够多热衷此道的义务创作者群众基础上——有些时候,甚至都不需要利用“谣言倒逼真相”作为护身符,反正,似乎也没多少人在乎一句话、一件事的真假,只要它符合想像、符合期待。

最新的例证是《买菜老人市场内突然摔倒,178人跨过仅1人守护》。长春新文化报周日头版报道时虽然选取的是“白衣女子坚守救护”的角度,但被门户编辑和微博用户更加着力传播的是文中下列描述:“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

这当然符合中国民间舆论场上有关“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持久印象,再加上有视频截图为证,网络围观者又像一年半前面对“小悦悦事件”一样,痛心疾首,哀叹“冷漠社会”或者“好人做不得”。媒体时评也是闻讯而至,《178:1的冷漠,人性道德何存?》《老人倒地178人跨过,集体冷漠的原罪》,声声泣血。

然而,有图不一定有真相。央广次日即有报道,称自家记者找到了这起事件的爆料人、亲历者,由大厦物业的王经理对“178人打此经过,并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的说法表示“并不完全认同”:“个别有的顾客就从他那腿上迈过去,这是有的,但是不等于人人都从他身上跨,确实没有这事!录像非常清楚……由于人太多,个别人从老人腿部迈过去,但绝不是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大多数路过的人都在关切的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一位身穿白色上衣、手提棕色挎包的女子出现。”

在全国舆论中引发轩然大波后,新文化报此时也修正了自己的说法,在封面刊出白衣女子王玉玲的笑容,由她解释“帮忙的不止她一个”:“也有其他热心人,菜摊的老板、忙帮打120的大哥,还有一个戴眼镜的30左右的男士,也一直在现场帮忙,不止我一个。”

虽然也仍摘录了类似“是人心的冷漠还是对被冤枉的恐惧”的微博跟帖,但最长的一段点评还是在为当天路人集体辩解:“在已有黑衣商户拨了120,也有‘白衣女子’看护老人的前提下,其他市民不离开做什么?是也一起打120,把120给打爆?还是围在一堆都照顾老人,妨碍老人呼吸?在已有人打120和已有人照看老人的前提下,其他人自发离开是合理的,毕竟各有各家,各有各事,各走各路;而且其实,鉴于‘围观和过往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也正是‘白衣女子’为了避免拥堵、万一给老人造成伤害给疏导离开的。”

从此翻盘。昨天,曾经转载过《老人摔倒,178人从他身上跨过》的现代快报也以“真相大白”的语气,声明《178:1 其实是网友误传》:“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却在网上被部分网友描述成了长春版的‘小悦悦事件’……记者从当事老人、白衣女子和多位目击者那里了解到,实际上,现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冷漠……视频中的‘白衣女子’王玉玲告诉记者:“当时为救治老人出谋划策的商户、市民有数十人之多,市场为方便急救车的到来还特意开辟了‘绿色通道’,只是这些东西都在网上疯传的无声视频里被‘过滤’掉了,这才引发了人们的误会。”

这篇用来以正视听的新稿件源自现代快报的主办单位——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当天亦以评论版头条位置刊出。在着力说明“‘没有蹲下的施救’同样珍贵”后,作者终将点评高度提升:“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被不全面的信息所误导,若不能冷静思考、辩证分析,很可能与真相愈行愈远。”

对肩负辟谣重任的中央媒体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案例,于是,央视昨晚也加入进来,并且是用收视率最高的两档节目双管齐下。继《记者调查:“冷漠”背后的真相》后,新闻联播主播李梓萌诵读《编后话:有图未必有真相》:“网民们喜欢说:有图有真相。而从这件事来看,有图未必就有真相。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不乏有人造谣起哄。如果不加甄别,甚至带着定势思维和有色眼镜,那就容易偏听偏信,觉得社会一团糟,洪洞县里无好人。没有事实撑腰,结论可能是谬论,判断说不定就是误判。误判往往带来误伤,包括不实信息的传播者在内,人人可能都是受害者。”

而后,就是焦点访谈。请来医生声明“看到老人摔倒不轻易扶起的做法是正确的”后,央视编导将网络上类似“冷漠如刀”的感叹展示出来,再将结论引至反对网络谣言的视角:“看到这儿,真相大白。无疑,这是一次热心、有序、理性、科学的抢救过程。打电话的商贩、守护老人的女子、让开通道的顾客,甚至那些看似‘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其实都是在为抢救老人尽力。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一充满温情的抢救,在网络上变成了冷漠如刀的场景。对于网络,人们应该提升鉴别力,冷静判断,不轻易盲从。不知道传播者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也无法判断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但在这次救护中,最冷漠的恰恰就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传播者,他用冷漠伤害了很多参加救治的人温暖而又善良的心。”

那些被激发或者激发别人愤怒情绪的传播者,不管当初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这样的拨乱反正之下,现在的确哑口无言。其实,早在昨天,就有潇湘晨报发表《故意矮化公民道德只会适得其反》,作者殷国安除了自述对当下公民道德水准——“大多数是处于中间状态,一定条件下可以做好事,一定条件下可以做坏事”——的经验判断外,还针对这起爆料人制造的“冤案”,怒斥“纯属无中生有,简直有诬蔑之嫌”。

《轻信轻疑的矛盾体背后是弥漫的轻浮》——听上去,这篇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用来解释“178:1”也很合适,虽然作者曹林最终选择的是另一条来自南方的素材:“继‘深圳最美女孩’假新闻后,最新一条流传甚广的假新闻是‘乞丐流浪9年获700万财产补偿’。报道称: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从家里出发,因为经商连连亏本,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今年3月流浪回到家乡时,哥哥告诉失踪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后被证实为一条假新闻。”

按照文中分析,之所以“不仅网络媒体转疯了,很多一向比较谨慎的传统媒体也转载了这条新闻”,是因为“它太符合媒体编辑的猎奇需求,加上转载者众,从众和扎堆效应下,无法抵制眼球诱惑的编辑们就失去了‘核实信源’并‘审慎把关’的媒介品质,集体去消费这条让他们亢奋的报道。集体消费的结果就是集体蒙羞。”

以“只要稍有点儿怀疑精神,就能够分辨出真假”嘲笑那些沉浸于传奇故事消费快感中的人,曹林要说明的是中国舆论空间中一种看起来似乎很矛盾的现象:“公众一方面很轻信,面对一个明显不合常理、漏洞百出的信息,缺乏基本的怀疑精神,轻易就相信一条符合自己想像、期待和立场的新闻。另一方面却又很轻疑,面对一条事实确凿、并无疑点的信息,总是不相信,盲目地怀疑一切,对不符合自己想像、期待和立场的事,都习惯用‘阴谋论’的思维去猜测,无证据、无原则、无理由地怀疑——无论你说什么,就是不相信你……符合自己的立场和口味,认定是自己喜欢的,标签为自己一个战壕的朋友,定位为自己期待听到的观点,那就可以不加辨析地选择相信,没有任何的戒备和思考。不符合自己的立场与口味,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敌人,在言说者身上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汉奸’、‘公知’或者‘强者’,就会本能地抵触,坚定地怀疑:怀疑其用心和立场,怀疑它的一切。这种思维在某些人那里甚至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凡是’:凡是政府说的都会选择怀疑,凡是底层说的都会选择相信。”

“无脑的声音在喧哗和嘈杂中淹没了理性的声音,让智慧的声音在沉默的螺旋中被边缘化”——这种对网络多数派的叹息,还有另一篇冰点周刊封面评论作为应和。《假新闻前集体沦陷的闹剧别重复上演》先是不点名地批评了“乞丐变富翁”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江西信息日报,斥其恶劣程度与由“网民曝料”造成的虚假截然不同,而后更是鉴于人际传播时代的特点,宣告“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难辞其咎”:“首先要正视的,是网络传播中一种普遍流行的心态,即一事当前,不问真假,先问对错。在这则假新闻中……许多人想当然地将矛头指向了‘土地财政’、‘开发商暴利’甚至‘财富分配不均’这样的社会敏感话题。在这种夹杂着社会撕裂与刻板偏见的情绪里,传播前者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印证后者,而对于前者的相信往往来自于刻板印象甚至本能。”

而在作者林衍看来,更加令人难堪的是传媒工作者的表现:“几乎所有参与传播的官微都提炼出了猎奇的细节作为导语,并附上原文的链接。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既要吸引眼球,又要规避责任’的做法。与之相伴的迷思是,似乎人人都相信网络有自我纠错功能,真相迟早会浮出水面,正因如此,不少媒体官微在发布其他信源文章的时候进行了把关责任的自我豁免,而大部分转发者也养成了某种心安理得的思维懒惰。于是乎,链条上的每一个组成者似乎都无需也不想为‘假’付出责任。结果就是,弄虚作假的是狗熊,拨乱反正的是英雄,其他人该干嘛干嘛,端起碗喝酒,放下碗骂娘。”

每一个人都有罪?就算事实上也信过谣传过谣,相信还是有人会不服气,要站出来,告诉这些如今仗着“真相大白”而谆谆教诲的先生们,你那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

不谈这些远在千里外的传闻,长江日报今天就由评论员付小为以和出租车司机聊起本地市政规划为亲身体会,讲一讲《经验判断的来历》:“眼见为实,是一个普通市民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它是一种经验主义,却又不是全然基于事实的经验主义,因为事实、数据、真相,常常以神秘的面孔隐藏在深处。现在时常说不要信谣、传谣,我倒是觉得,谣言的基础比谣言的源头更值得关注。”

恰好,还有“微信被收费”的例子可以用来阐释,今天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的正是“谣言背后盘结的利益纠葛”。报道首先承认,当初这个消息就是“诡异地被一些大众类媒体及微博大号歪曲成了微信要向用户收钱”,而且“谣言最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不可控,任何人都可能出于各种目的来推波助澜”,但记者还是忍不住要提起人们的经验:“事实上,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打着用户旗号,打着消费者旗号’往往最终会沦为各大利益集团斗争的借口。之前的‘宽带反垄断’是如此,而‘微信收费’会不会也如此呢?”

没错,经验,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智慧,每个人都靠它规避风险、谋求利益,没有经验,终将寸步难行。对中国现状持有整体低劣评价的人们,就算也觉得有些事情听上去匪夷所思,但“宁可信其有”总归没有损失,况且,“并非所有恶俗传言都只是想象”。

这个标题是新京报评论副主编于德清对“海天盛筵”——一扬在清明节期间火爆得要冲出电脑屏幕的富人聚会——的感想,发表于今晨成都商报:“这两天,海天盛筵被传得沸沸扬扬,舆论没有止息。郭美美小姐又出来‘捣乱’了。据报道,这两天郭美美在网上与对手隔空炫富并互掐,郭美美晒出500万赌场筹码,而一位北京超跑会员晒出银行卡内余额37亿,并称另一个账户还有余额99亿……回顾事件的缘起,海天盛筵激起的舆论风波,始于微信的朋友圈,然后被曝光于微博。有当事人的网络留言,有现场的照片,信息之丰富,难免会令人相信事件的真实性。尽管事后看来,这些信息并不全面,或许也不真实。但是这些料已足以让大众对富人的生活展开恶俗想象,而这些低俗生活,或许也并非全是想象……网友的恶俗想象,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所谓的高端生活方式展会,乃至炫富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丑化。海天盛筵即便能澄清自己,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的客户们洗干净。”

说起来,这段来自“屌丝媒体人”的感慨,已经有点晚了。4月3日下午,微博用户@曹思阳发布多张微信对话截图,显示前一天刚在三亚落幕的海天盛筵活动涉嫌淫乱。虽然那些白衣低胸美女群体自拍、泳装聚会并不能直接说明“淫乱”,但“三天陪睡赚60万”“现场有2100个避孕套”、“我朋友被轮了”等说法,点燃了人们假日里加班上网的热情。

再加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早在3月29日就就发微博嘲笑“又到了一年一度暴发户和黑木耳欢聚三亚的时候了……祝你们找到真爱”,3月17日台湾女星小S丈夫许雅钧也曾在微博上“请大家多多支持MC Club 在三亚举行的海天盛筵”,不少围观者已经深信不疑富人圈里的确上演着一场色情片里才有的乱交盛筵,用来形容那些一次性服务索价上万人民币的美女的名词——“脏模”、“外围”——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已经无需解释人人皆知。

虽然早就有人指出@曹思阳的朋友@辣笔小球、@港怂萨沙在过往多起网络事件中涉嫌操纵舆论,并曾因为捏造虚假信息而被微博运营方处罚,但对海天盛筵现场细节已经如饥似渴的人们,又哪里听得进去?更有一些勇于响应人民群众需求的门户网站和都市报加入进来,最多是在标题里打上一个问号,向那些刚刚扫墓归来的人们普及最热门的色情传说。

甚至,直到今天,凤凰网还在用首页专题“图揭真实的海天盛筵”。信息来源于对南都娱乐周刊及一些网帖的汇总,虽然也根据主办方辟谣承认“海天盛筵是否存在淫乱,目前未有确切证据”,但更大的篇幅用来讲述那些被媒体和明星等多方证实“确实存在淫乱行为”的私人小派对:“知情人透露,三正亚最近半个月天天有小party,最乱的是31日的复活节趴”。

所以,这就是无风不起浪的道理,就是本能般不相信任何辟谣的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谣言和辟谣;被符合期待的信息所吸引,还是每次转发前都要自行审查?只要双方都不是无懈可击,这种争议就永远不会停止,拉锯的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交换阵地。

正如今天,当门户首页展示着《多地查处编造散布H7N9疫情谣言案件,十余人被拘》的消息,人民日报在头版赞赏着政府部门《用信息公开消除“禽流恐慌”》,并替上海交大发布《“捣鸟巢防禽流感”不实》的声明,南方都市报却也已经发现了官方通报中的前后矛盾之处,感慨“真相依旧是从‘’开始”。

得获新浪以“上海检出H7N9后曾辟谣,推迟12天送检”在首页推荐,这篇《上海博弈H7N9》再提一个月前上海第五人民医院和卫生局所发布的“网传不明原因死亡病例事件的真相”,声称当时的时间脉络是:“4月1日,当内地媒体集体哀思张国荣十年祭时,港媒则大篇幅报道了上海的‘怪病’。刊载有吴亮亮死亡经过的报道迅速传播开来。上海市政府不再沉默,肯定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通报,公开应对H7N9”。

下面这一连串反问,恐怕就是对“谣言倒逼真相”理论的最好注脚:“上海3月4日首次检出H7N9病毒,为何3月8日还辟谣‘排除了禽流感’?3月10日左右,上海已通过两家P3级实验室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为什么3月22日才送国家疾控中心复核确认?如果3月10日向北京送检,3月19日便会全国通报,感染和死亡者会否少一些?”


© dabizi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请为我们投票:德国之声“最佳中文博客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41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